1矩形顶管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_彭立敏.docx





《1矩形顶管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_彭立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矩形顶管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_彭立敏.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35卷第 1期 2015年 1月 隧遭達钹 Tunnel Construction Vol. 35 No. 1 Jan. 2015 矩形顶管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彭立敏,王哲,叶艺超,杨伟超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 摘要:文章介绍了现代矩形顶管工艺的技术基础、矩形顶管的适用环境条件和优越性,阐述了国内外机具设备的发展现状,从顶推 力的研究进展、背土效应机制及控制措施、工作面稳定性评估 3个方面介绍了矩形顶管理论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国内外部分典 型顶管工程实例,从理论方面、设计方面、施工方面介绍了矩形顶管当前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大断面;矩形顶管;研究现状 DOI:
2、 10. 3973/j. issn. 1672 -741X. 2015. 01.001 中图分类号: U 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41X(2015)01 -0001 -08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Method PENG Limin, WANG Zhe, YE Yichao, YANG Weich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3、 Hunan,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method is applied more and more in the field of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ummarizing of related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
4、per analyzes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mechanical equipm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modern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method. Some typical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also introduced briefly.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rec
5、tangular pipe jacking method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large cross-section;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i research status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城市地下空 间建设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保证城市地 面交通顺畅,在尽量减少开挖城市地表的大背景下,传 统地下管道和人行通道施工技术越来越无法满足工程 建设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飞速发展的非开挖技术,其 中就包括矩形顶管技术。矩形顶管法在管道和通道施 工建设过程中采用特殊的施工技术,对地表尽量小开 挖、少开挖,
6、使得对城市地下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 这对加强城市环境及地下管网合理规范化建设起到了 十分积极的作用 1-3,本文对矩形顶管技术、机具设 备、工程的发展和现阶段矩形顶管技术、理论上的不足 进行了扼要的回顾总结。 1现代顶管工艺的技术基础 顶管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第 1个有据 可查的关于顶管技术的记录是在 1892年。在二战之 前,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均发展了顶管施工技术。 在 20世纪 60年代和 70年代前后,以下三大进步为现 代顶管施工技术奠定了基础 1 : 1) 专门用于顶管施工的带橡胶密封环的混凝土 管道的出现。混凝土管道顶管施工首次见于 1934年 德国的一 篇论文,该文
7、对顶进施工过程进行了描述。 1957年 ,德国的 Ed Zublin公司进行了混凝土管道的 首次顶进施工。 2) 带有独立的千斤顶可以控制顶进方向的掘进 机研制成功。 1972年,日本小松公司 ( Komastu)开始 研制第 一 套先导式隧道掘进机,并于 1974年完成第 _ 个施工项目。 3) 中继站的使用。 1964年前后,上海一些企业进 行了大口径机械式顶管的各种实验。当时 2 m 口径的 收稿日期 : 2014 -09 -16;修回日期: 2014-12-02 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U1134208) 作者简介:彭立敏 ( 1956 ), 男,湖南澧县人 ,198
8、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 ,铁道工程专业,博士,教授,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2 隧道建设 第 35卷 钢筋混凝土管的一次推进距离可达 120 m,同时,开创 了使用中继站的先河。 4) 现代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矩形掘进机 的出现与日渐成熟的圆形顶管技术。 20世纪 70年代 初 ,矩形顶管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日本东京的地下联 络通道中。在 20世纪 90年代以后,矩形顶管技术逐 渐在我国得到应用。
9、 2矩形顶管技术应用条件与优势 2.1矩形顶管的适用环境条件 相较于传统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矩形顶管施工 技术在以下环境条件具有明显优势: 1) 穿越较松软的土质地层时; 2) 穿越铁路、公路、河流或建筑物时; 3) 对于街道狭窄且两侧建筑物较多时; 4) 在车流和人流量大的闹市区街道施工 ,又不能 断绝交通时; 5) 现场条件复杂,与地面工程交叉作业,相互干 扰,易发生危险时; 6) 管道覆土较深 ,开槽土方量大,并需要支撑时。 2.2矩形顶管的优越性 1) 矩形顶管隧道更适用于城市各类联络通道,下 穿铁路、公路、立交隧道,地下共同沟等工程。 2) 矩形顶管比圆形顶管有更好的浅覆土适应能 力
10、,从而可大大降低下穿各类构筑物的坡度和深度。 3) 矩形顶管隧道的管节选择更多,可以现场浇 筑,也可以预制,圆形顶管管节通常只能预制。 4) 矩形结构能充分利用结构断面,提高断 面利 用率,相较于圆形顶管隧道,能节省约 20%的空间 (见图 1)。 图 1矩形顶管与圆形顶管对比示意图 Fig. 1 Comparison between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method and circular pipe jacking method 3机具设备发展现状 3.1国外机具设备的发展 20世纪 70年代,日本最早开发了矩形顶管机,它最 初出现的目的主要用来安装矩形管道,
11、可用于建造地下 铁道的区间、车站及水底隧道旁通道等。 20世纪 80年 代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开发异形断面掘进机的高潮,先 后进行了矩形隧道、椭圆形隧道、双圆形隧道、多圆形隧 道盾构掘进机及施工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 目前 ,矩形顶管机械及工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是日本。日本在 20世纪 80年代开发出了矩形隧道掘 进机,并应用于多条人行隧道、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地 铁隧道和排水隧道的施工中。地下管线共同沟的概念 也起源于日本。 1981年,名古屋和东京都采用 4. 29 m x3. 09 m手掘式矩形盾构掘进了 2条长分别 为 534 m和 298 m的共同沟;名古屋还采用 5. 23 m
12、 x 4. 38 m的手掘式矩形盾构掘进 1条长 374 m的矩形 隧道 &。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将遥控技术应用到顶 管法中,操作人员在地面控制室中通过闭路电视和各 种仪表进行遥控操作,对普遍采用人工开挖的顶管技 术产生了重大革新。近 30年来,日本率先研究开发了 土压平衡、泥水平衡顶管机等先进顶管机头和施工工 法 ,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08。 对于由圆形管道演变而来的矩形管道或者构件的 顶进施工,在技术上被证明有很大的难度。根据施工 经验,矩形截面管道和圆形截面管道的施工区别在于 顶管机外形、切削方 式及管道截面形状。形成矩形截 面通道的方式主要有 3种类型 09 : 1)
13、采用圆形顶管机 对工作面实行分步切削或者全断面切削,管道的外部 为圆形,内部为矩形; 2)顶管机外形为矩形,对工作面 采用分步切削方式,管道外形与顶管机的断面一致; 3)顶管机外形为矩形,对工作面采用全断面切削形 式,管道外形与顶管机的断面一致。 在曰本采用管片拼装法和顶管机配合使用,开发 出2种典型的顶管施工工法 10 : DPLEX (Developing Parallel Link Excavating Shield Method)顶管施工法和 Takenaka顶管施工法(由 Takenaka Ltd Company 研 发 ), 前者为多轴偏心传动顶管机,工作面上土层的切 削是通过一个
14、绕曲柄轴进行偏心转动的切削框架(或 矩形切削刀盘 ) 来实现(如图2所示 ); 后者为组合刀 盘顶管机(如图 3所示 ), 主要用来施工矩形截面的地 下管道或通道,第 1阶段借助常规圆形切削刀盘切削 土层,第 2阶段通过安装于切削刀盘后面的切削臂的 钟摆运动或者小刀盘转动实现对圆形刀盘无法到达的 部位的切削。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对工作面的土体进 行切削,日本研发了伸缩臂式刀盘 仿矩形掘进机,在刀 盘转动过程中,对于圆形刀盘切削不到的工作面在刀 排中的特殊机构会自动伸长切削臂进行切削。 国外顶管设备的研发主要朝着全断面切削、长距 离顶进和克服坚硬土质甚至是岩石掘进的方向发展, 这样更能增大顶管设备
15、的地层适应能力,同时也保证 了在软土层中进行施工的动力储备。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第 1期 彭立敏,等:矩形顶管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3 图 2曲柄轴偏心转动式矩形顶管机 Fig. 2 DPLEX (Developing Parallel Link Excavating Shield Method) 图 3组合刀盘矩形顶管机 Fig. 3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machine with combined cu
16、tter heads 3.2国内机具设备的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随着矩形顶管施工技术在我国研究 应用的不断深入,国内已经有若干设备生产厂家能够 自主设计、生产矩形顶管设备 H。从早期上海自行研 制的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机,到中期的 2. 2 m x2. 2 m矩 形顶管机(见图 4),再到 2014年最新研发的可用于长 距离顶进的全断面切削矩形顶管机,外径达 7.5 mx 10. 4 m(见图 5),是世界上最大断面的矩形顶管机,代 表着我国矩形顶管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先进。 图 4 2.2mx2.2m矩形顶管机 Fig. 42. 2 m x2. 2 m rectangular pipe jack
17、ing machine 图 5全断面切削矩形顶管机 Fig. 5 Full-face cutting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machine 4矩形顶管理论研究现状 4.1顶推力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并没 有形成专门用于矩形顶管 隧道的顶推力研究理论体系,实际工程的设计计算主 要是参考圆形顶管隧道的顶推力计算方法。 2000年 以前 ,有国外学者提出了顶力理论计算的 2个假设 : 挖掘面稳定假设和管土全接触假设。第 1种假设由 HaslemE1提出,认为在顶管顶进过程中挖掘面是稳定 的,管道只在底部一定宽度的表面上滑动,并且这种接 触是弹性的,在其他部分由于挖掘
18、面保持稳定管土之 间没有接触,因此 ,顶力主要由管道自重产生的摩擦阻 力组成 ;而第 2种假设由 O Reilly和 Rogers 12提出, 认为管道顶进过程中管道周 围均与土体接触,因此被 周围的土体加载 ,顶力土要用来克服由作用在管周的 土压力引起的摩擦阻力。这 2种假设实际提出了 2种 不同的管土接触状态 ,这是顶力理论计算的前提。 2002年 ,Pellet等 M结合法国国家微型隧道工程 的 9个顶进现场监测结果,研究了注浆润滑、顶进停 顿、顶进偏差和超切等参数对管周摩擦阻力的影响,并 与规范中的经验法计算结果以及挖掘面稳定假设和管 土全接触假设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基 于
19、太沙基土压力理论的管土全接触假设在通常情况下 与实际值具有较好的 一 致性。 2004年 ,Sofianos等 M结合一项雅典市排水顶管 工程,监测了顶进过程中的顶进力变化 ,并对基于弹性 解法的挖掘面稳定假设和基于太沙基土压力理论的管 土全接触假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顶进的 前段挖掘面比较稳定,可以认为管土之间只在管道底 部接触 ;但随着顶进距离的增加,顶进荷载呈非线性增 加,表明管土之间大面积的接触,可能是由于顶进偏差 导致管顶和管侧与土体接触面积增加,并进而引起摩 擦阻力的增加。 2013年,熊翦 M采用卸载拱理论分析了矩形顶 管顶进过程中矩形管节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
20、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4 隧道建设 第 35卷 推导了矩形顶管顶进过程中的顶力计算公式,并研究 了影响矩形顶管顶力的因素。 上述关于顶推力的计算理论还不完善,基于管土全 接触的假设计算理论与实际较为相符,但是预测值偏低。 4.2背土效应机制及控制措施 顶进过程中的背土现象是指:在顶进过程中,由 于矩形顶管机上面为几乎水平,当在顶管施工埋深较 浅的情况下 ,上部土体的卸载拱作用相对不明显,卸载 拱高度以内的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坍塌覆于顶管机上表
21、面 ,使得顶管机向前顶进过程中受这部分土体摩阻力 的影响较为明显 ,土体在摩阻力反作用下会随顶管方 向发生压缩变形或移动 ,就如同管道顶部背负着这部 分土体移动 _样。 控制背土效应常采用的技术措施是通 过注浆降低 管节及顶管机背部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常用的顶管 注浆润滑材料有 2类类是以膨润土为主,另 _类是 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主 1。 4.3工作面稳定性评估 目前,矩形顶管的开挖面稳定性理论研究较少,主 要参考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来进行。盾构隧道开挖 面稳定性评估侧重于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的确定。国 内外学者在分析开挖面失稳破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 许多计算模型。根据开挖面失稳破坏机制,
22、开挖面极 限支护压力的计算模型主要分为微细观分析模型和宏 观力学分析模型 ,其中宏观力学分析模型大体又分为 塑性极限理论分析 方法及基于仓筒理论的楔形体力学 分析模型。 Broms 堤出了黏土中不排水开挖条件 下的开挖面稳定系数法。 Anagnostou等 17基于 Horn 提出的三维楔形体模型 ,考虑土压平衡隧道开挖面前 方土体地下水渗透作用,推导了相应计算公式 ,以评估 隧道开挖面稳定性。 Lecae 并改进隧道开挖面前方土体破坏块体形状,得到了不 同破坏模式下极限支护压力理论上下解 。 Lee 等E9_21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考虑了地层渗流的影响,认 为渗流力的水平分量影响开挖面的稳定,得
23、出了维持 盾构开挖面稳定的上限解理论 ,从而大大推进了顶管 隧道工作面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国内的学者基于极限上限分析理论,通过考虑工 作面的典型破坏模式以及围岩体的速度场、极限支护 压力等参数,建立了顶管隧道施工条件下工作面的失 稳破坏模型 ,该模型可考虑包括隧道埋深、隧道直径、 土体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影响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了 工作面稳定性的理论。 5矩形顶管典型工程案例简介 5.1部分国外典型顶管工程 矩形顶管施工时头部掘进机具设备大多为土压平 衡型。表 1列出了国外部分矩形顶管工程概况。 表 1部分国外顶管工程 Table 1 Cases of pipe jacking projects
此文档不允许下载,请继续在线阅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矩形 技术发展 研究 现状 彭立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