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0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01.ppt(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六国国论论苏苏 洵洵 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 “六国论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六国破灭之论之论”。文章。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作者简介 苏询,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苏洵长于策论,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称他为“老苏”
2、,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哪样菜,哪样菜就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
3、人物的典故,联系哪样菜,哪样菜就归谁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声附和:“好、好、好!好、好、好!” “ “姜尚渭水钓鱼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苏武北海牧羊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张飞蜀都卖肉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关羽荆州卖豆腐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第五
4、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故事故事 “诸葛亮隆中种菜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诸位兄台,请!” 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 ) 嬴政并吞六国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 秦秦 楚楚- 燕燕- 韩韩- 赵赵- 魏魏-齐齐 (1)弊在赂()弊
5、在赂(l)秦)秦(2)六国互丧()六国互丧(sng)(3)率()率(shui)赂秦耶()赂秦耶(y) (4) 小则获小则获邑邑(y)(5)思)思厥厥(ju)先祖父)先祖父(6)暴暴(p)霜露)霜露 斩斩荆棘荆棘 (jng j) (7)暴秦之欲无)暴秦之欲无厌厌( yn)(8) 草草芥芥(ji) (9)与与(y)嬴嬴 (yng) 而不助五国而不助五国 (10)洎洎(j)牧以谗)牧以谗诛诛(zh) (11) 革灭革灭殆殆(di)尽)尽(12) 胜负之胜负之数数(sh)(13)当当(tng)与秦相较)与秦相较(14)或未易)或未易量量(ling)(15)下)下咽咽( yn)(16)悲)悲夫夫 (f)
6、(17)为为(wi)秦人积威之所劫)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日削削(xu)月割)月割(19)苟苟(gu)以天下之大)以天下之大(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 (gsh)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不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弊病在于贿赂
7、秦国。国。 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不善,弊在赂秦。秦。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前290290年年 韩割韩割武遂武遂予秦。予秦。前前280 280 年年 楚割楚割汉北汉北及及上庸上庸予秦予秦 。前前275275年年 魏割魏割温温予秦予秦 。 前前273273年年 魏割魏割南阳南阳予秦。予秦。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赂秦而赂秦而力亏力亏,破灭之破灭之道道也。也。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是灭亡的原因。因。或曰:六国或曰:六国互丧互丧,率赂,率赂秦耶?秦耶?有人说:六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
8、,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们贿赂秦国吗?吗? 秦灭六国时间表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前230230年灭韩年灭韩 前前225225年灭魏年灭魏 前前223223年灭楚年灭楚 前前222222年灭赵、灭燕年灭赵、灭燕 前前221221年灭齐年灭齐补充资料补充资料 曰:不赂者曰:不赂者以赂者丧。以赂者丧。回答说:不贿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的国家而灭亡。盖盖失强援,失强援,不能不能独完独完,故曰:弊在故曰:弊在赂秦也。赂秦也。因为不贿赂秦国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援助,就不能单独
9、保全,所以说: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国啊。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弊在赂秦(1)(1)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2)(2)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总总分分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10、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此言得之。言得之。 1. 1.秦秦以以攻取之外攻取之外2
11、. 2.小小则获邑,则获邑,大大则得城则得城3. 3.较秦较秦之所得之所得4. 4.其实其实百倍百倍 5. 5.则则秦之秦之所大欲所大欲6. 6.固固不在战矣不在战矣 以:凭着,用。以:凭着,用。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之:取独。之:取独。所得:得到的土地。所得:得到的土地。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固:本来。固:本来。则:那么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所大欲:最大的欲望。7. 7.思思厥厥先先祖父祖父8. 8.暴暴霜露,斩荆棘霜露,斩荆棘9. 9.以有以有尺寸之地尺寸之地10.10.子孙子孙视视之不甚惜之不甚惜11.11.举
12、以予举以予人人12.12.然后然后得一夕安寝得一夕安寝厥:其,他们的。厥:其,他们的。祖父:祖辈和父辈。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暴:通“曝曝”,冒着。,冒着。以有:才有。以有:才有。以:相当于以:相当于“而而”。举:拿。以:来。举:拿。以:来。予:给。予:给。然后:这样以后。然后:这样以后。视:看待,对待视:看待,对待13.13.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暴秦之欲无厌厌14.14.奉之奉之弥弥繁,繁, 侵之侵之愈愈急急15.15.至于至于颠覆颠覆, 理理固固宜然宜然 16.16.此言此言得得之之颠覆:国家灭亡。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
13、既然这样,那么。厌:通厌:通“餍餍”,满足。,满足。弥、愈:更加。弥、愈:更加。 得:得当,适宜,对。得:得当,适宜,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得城。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因贿赂得到土地),外(还因贿赂得到土地),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得城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亡者,其实亦百倍。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土地,与战争取胜得
14、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诸侯(由于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诸侯(由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多到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战争。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棘,以有尺寸之地。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一点土地
15、。到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象抛拿(它)来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样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样之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之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周的(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周的边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到了。边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到了。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6、,暴秦之欲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是没有满足的, (诸侯)送给(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得清清楚楚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
17、该这样。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古人云: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此言得之。 古人说: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这话说对了。对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对 比比小邑小邑大城大城得百倍得百倍失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欲大患大患数量上数量上得难得难献易献易有限有限无厌无厌奉繁奉繁侵急侵急程度上程度上不尽不尽不灭不灭道理上道理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第二二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18、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事实论证、道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论证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1. 1.继五国继五国 2. 2.赢而不助五国也赢而不助五国也 3. 3.五国五国丧,齐亦不免矣丧,齐亦不免矣 4. 4.燕赵之君,燕赵之君,有远略有远略5. 5.不赂秦不赂秦 6. 6.燕燕小国而后亡小国而后亡7. 7.斯用兵之斯用兵之也也8. 8.祸焉祸焉9. 9.赵赵五五10.10.而而11.11.后秦击赵者后秦击赵者12.12.李牧连李牧连之之13.13.洎牧洎牧谗诛谗诛14.14.惜其用武而不惜其用武而不也也15.15.且燕赵处秦革灭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尽之16.16.孤危孤危17.17.不得已不得已18.
19、18.刺客刺客19.19.胜负之胜负之, ,存亡之存亡之20.20.与秦相与秦相21.21.未未齐人未尝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何哉?齐国并没有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可是)终(可是)终于也随着五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国灭亡了,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与嬴而不助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五国也。五国既丧,齐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亦不免矣。(是因为齐国)(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帮助其他五国。五国灭之后,齐五国灭之后,齐国也就难免要灭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亡了。燕、赵之君,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有远略,能守其土,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不赂秦。
20、燕国和赵国的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守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义而不贿赂秦国。是故燕虽小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斯用兵之效也。也。所以燕虽然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能后灭亡,这就是用兵这就是用兵(抗秦抗秦)的功效的功效啊。啊。至丹以荆卿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为计,始速祸焉。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刺杀秦王)作作为为(对付秦国对付秦国的的)计策,这计策,这才招致了(灭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亡的)祸患。赵尝五战于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秦,二败而三胜。后秦三胜。后秦击赵
21、者再,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李牧连却之。赵国曾经五次与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打退秦国的进攻。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不终也。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呀。到底呀。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前269269年赵将年赵将赵奢赵奢击秦,大
22、破之。击秦,大破之。前前257257年魏年魏信陵君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救赵,大破秦军。前前247247年年信陵君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外。前前233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李牧牧击退。击退。前前232232年秦攻番吾,又被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李牧击退。击退。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且燕、赵处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不得已。况且,燕赵两国正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净的时候,可以
23、说(他们的)智谋和(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向使三国各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不行,良将犹在,在,假使当初韩、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爱护各楚三国都爱护各自的国土,齐国自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李牧还活着,则胜负之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未易量。那么胜败存亡的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命运,假
24、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估量的呢。轻易能估量的呢。第第三三段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不不赂赂者者以以赂赂者者丧丧齐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与嬴而不助五国燕燕以荆卿为计以荆卿为计赵赵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盖失强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能独完论证了哪个分论点?论证了哪个分论点?唉!(如果六国诸侯)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对付秦
25、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咽不下去了。可悲啊!有这样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6、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哉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北宋建国后一
27、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20万两,绢万两,绢3030万匹;万匹;向西夏纳银向西夏纳银1010万两,绢万两,绢1010万匹,茶万匹,茶3 3万斤。万斤。这样这样“陪邻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意图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作者借评价六
28、国的灭亡, 意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之道。引古(六国破亡)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讽今(在六国下)结结论:论:勿勿从从六六国国破破亡亡之之故故事事第六段第六段弊弊 在在 赂赂 秦秦赂赂 秦秦 力力 亏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数量上程度上程度上道理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赵亡之悲剧(总(总 分)分)(第一、二段)(第一、二段)(总分)(
29、总分)(第三段)(第三段)(总分)(总分)(第四段)(第四段)(过渡)(过渡)(分总)(分总) 为国者无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之所劫哉(第五段)(第五段)(引古)(引古)(递(递 进)进) 毋从六国破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亡之故事(第六段)(讽今)(第六段)(讽今)(并(并 列)列)论证结构论 证 方 法“古人云:古人云: ”引证法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证明破灭必然性因果论证(第一段)因果论证(第一段)比喻论证(第三段)比喻论证(第三
30、段)假设论证(第四段)假设论证(第四段)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对称、美观。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其实其实百倍百倍 思厥先思厥先祖父祖父 始始速速祸焉祸焉 可谓可谓智力智力孤危孤危 而从六国破灭
31、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故事 至于至于颠覆颠覆 后秦击赵者后秦击赵者再再 那实际情况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实际上祖辈和父辈祖辈和父辈/ /指父亲的父亲指父亲的父亲招致招致/ /指速度快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智谋和力量/ /理解事物的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 前例、旧事前例、旧事/ /今指真实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终究,到终究,到结局结局/ /表示另提一事表示另提一事 两次两次/ /表示又一次表示又一次 不能独不能独完完 故不故不战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以地以地事事秦秦 义义不赂秦不赂秦 始始速速祸焉祸焉 李牧连李牧连却却
32、之之 惜其用武而不惜其用武而不终终也也 以事秦之心以事秦之心礼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奇才 日日割割月月削削名名状,每日状,每日 / 每月每月名名动,侍奉动,侍奉名名动,坚持正义动,坚持正义形形动,保全动,保全使动,使使动,使退却退却名名动,礼遇动,礼遇, ,礼待礼待形形动,坚持到底动,坚持到底形形动,招致动,招致名名动,作战动,作战, ,打仗打仗知识归纳知识归纳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丧失,丢失,动词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被,介词治理,动词治理,动词诸侯之所诸侯之所亡亡而而亡亡者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亡广故数言欲广故数言欲亡亡河曲
33、智叟河曲智叟亡亡以应以应 以荆卿以荆卿为为计计邯郸邯郸为为郡郡而而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积威之所劫知识归纳知识归纳一词多义一词多义逃亡,动词逃亡,动词通通“无无”,没有,没有亡亡为为六国破六国破灭灭薪不尽,火不薪不尽,火不灭灭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并力西向向而秦而秦兵兵又至矣又至矣斯用斯用兵兵之效也之效也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犹犹抱薪救火抱薪救火良将良将犹犹在在灭亡,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动词,好象副词,还副词,还知识归
34、纳知识归纳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非兵不利兵不利 ( (不是不是) )觉今是而昨觉今是而昨非非非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有仲尼、墨翟之贤谪戍之众,谪戍之众,非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于九国之师也 ( (不,没有不,没有) )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有人)马之千里者,马之千里者,食食或或尽粟尽粟石石 (有时,偶或有时,偶或)或或以为死,以为死,或或以为亡以为亡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或未易量未易量 (或许,也许或许,也许) 大则大则得得城城(得到,获得得到,获得)此言此言得得之(适宜,得当,引申
35、为正确)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诚不诚不得得已(能够,可以)已(能够,可以)君为我呼人,吾君为我呼人,吾得得兄事之兄事之 (读读di,必须,应当,必须,应当)有如此之有如此之势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形势形势) )其其势势弱于秦弱于秦 ( (势力,力量势力,力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势 ( (形状形状) )至于颠覆,理固宜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然 (如此,这样如此,这样)吴广以为吴广以为然然(对,正确)(对,正确)有穴窈有穴窈然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但是但,但
36、是) 以地以地事事秦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 燕赵之君,燕赵之君,始始有远略有远略 始始速祸焉速祸焉 终终继五国迁灭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惜其用武而不终终也也 故故曰曰“弊在赂秦也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从六国破亡之故故事事 强弱强弱胜胜负已判矣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胜之之势之之势事奉,动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起初,副词才,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战胜,动词 暴秦之暴秦之欲欲无厌无厌 则秦之所大则秦之
37、所大欲欲 暴暴霜露霜露 暴暴秦之欲无厌秦之欲无厌想要,追求,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
38、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日割月削、以地事秦、义不赂秦、不能独完、李牧连却之“暴暴”同同“曝曝”。读。读p,晒,引申为,晒,引申为“暴露暴露”,意为,意为“冒着冒着”“厌厌”同同“餍餍”。读。读yn,满足,满足。“无无”通通“毋毋”,读,读 不,不不,不要要。()名词名词“事事”带宾语带宾语“秦秦”,用作动词:,用作动词:侍奉侍奉“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日”“”“月月”,名词作状语,名词作
39、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退却;击退。比较阅读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苏将本文与苏辙的六国论相辙的六国论相比较,找出其观点比较,找出其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阅读讨论阅读讨论 阅读苏阅读苏洵洵的的六国论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和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作一作一比较。比较。 苏洵的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
40、论点,借古讽今: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过秦秦”的角度立意,提出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为什么有人将为什么有人将六国论六国论比作比作过秦论过秦论的姊妹篇?的姊妹篇? 过秦论过秦论六国论六国论 “过秦过秦”(仁义不施)(仁义不施) “规汉规汉”(攻守之势异)(攻守之势异) “论古论古” (魏、楚、(魏、楚、 韩、韩、 齐、燕、齐、燕、赵赵-秦)秦) “讽今讽今” (宋(宋-西夏、西夏、 契丹)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