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305499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ppt(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考纲考纲】古代的土地制度古代的土地制度 【考情考情】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五年五考:五年五考:20122012年,年,T24 T24 汉代抑制兼并汉代抑制兼并 20132013,T25 T25 宋代不抑兼并宋代不抑兼并 20162016,T25 T25 汉代田庄生产汉代田庄生产 20162016,T26 T26 宋代不抑兼并宋代不抑兼并 20162016,T27 T27 明代租佃关系明代租佃关系其他考试中心命题:海南卷其他考试中心命题:海南卷22考均田制;大纲卷考均田制;大纲卷明代租佃制明代租佃制稷王中学刘胜军稷王中学刘胜军 2017.3整合整合土地制度

2、土地制度 劳动是财富之父,而土地则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而土地则是财富之母。【英】威廉【英】威廉配第赋税论配第赋税论土地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实质是土地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土地制度,实质是土地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古代经济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古代经济关系的基础土地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土地制度演化反映生产力水平发展土地制度演化反映生产力水平发展土地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反作用土地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反作用土地制度决定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土地制度决定生产关系

3、与阶级关系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如何理解这种土地如何理解这种土地的公有制呢?的公有制呢?表现:表现:氏族公有氏族公有集体耕种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平均分配实质:实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恩格斯说恩格斯说“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 “公田公田”、“私田私田”井田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商周时期以国有为名的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诗经经小雅小雅大田大田瓦解瓦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4、,莫非王臣。莫非王臣。诗经诗经小雅小雅北山北山 方里而井方里而井, ,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然后敢治私事。孟子孟子 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春秋时期齐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鲁国;鲁国在公元前在公元前594594年实行年实行“初税亩初税亩”,实际上,实际上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为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商鞅变

5、法条令商鞅变法条令井田制瓦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生产力改革改革变法变法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井田制井田制实质:实质:特点:特点:土地实际上被土地实际上被贵族贵族控制控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有制受封者和耕作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受封者和耕作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买卖和转让,要交贡赋。)(不能买卖和转让,要交贡赋。)时间:时间: 出现于商,鼎盛于西周出现于商,鼎盛于西周开始瓦解:开始瓦解: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原因:原因:表现:表现

6、:各国税制改革各国税制改革根因根因“公田公田”被抛荒,被抛荒, “私田私田”变私有变私有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直因直因彻底废除:彻底废除:其他其他 荒地大量被开垦,兼并战争频繁荒地大量被开垦,兼并战争频繁战国时期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君主私有自耕农私有自耕农私有地主私有地主私有政府掌握政府掌握国家分配国家分配军功赏赐军功赏赐公田转化公田转化巧取豪夺巧取豪夺土地买卖土地买卖土地土地兼并兼并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一)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一)土

7、地私有的三种形式主导主导同时并存,同时并存,此消彼长此消彼长 乔家大院始建于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整个院清乾隆年间,整个院落占地落占地1064210642,建,建筑面积筑面积41754175,被誉,被誉为晋商大院的代表。为晋商大院的代表。同时乔氏家族在巅峰同时乔氏家族在巅峰时占有良田千顷。时占有良田千顷。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买田置地蔚然成风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买田置地蔚然成风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

8、田。不志在良田。 清清陶煦陶煦租核租核推原推原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原因:原因:1 1)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的存在)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的存在 2 2)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 3 3)土地保值增值,商业资本购买地产)土地保值增值,商业资本购买地产 4 4)宋以后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宋以后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5 5)社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影响:政治上: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激化;政治上: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使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

9、收入; 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封建地租重,更乐意买田置地,地主:封建地租重,更乐意买田置地, 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男子授露田男子授露田4040亩、桑田亩、桑田2020亩;妇女授露田亩;妇女授露田2020亩亩, ,不授桑田。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死亡者或年满70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

10、地方,改授麻田,男子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10亩、女子亩、女子5 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据魏书魏书回答:回答:均田制推行的均田制推行的前提前提、原因、内容及实质?有何意义?它、原因、内容及实质?有何意义?它能抑制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吗?为什么?均田制:一次土地革命均田制:一次土地革命前提:前提:国家占有大量无主荒地国家占有大量无主荒地原因:原因:抑制兼并,保护自耕农,增加税收抑制兼并,保护自耕农,增加税收 内容内容:实质实质:土地国有制(露田、麻田、桑田):土地国有制(露田、麻田、桑田)意义意

11、义:国家、农民、社会经济:国家、农民、社会经济 重读地主史之抗租重读地主史之抗租: :杨白劳与黄世仁杨白劳与黄世仁 总体上来讲,地主在与佃农的斗争中,并不总体上来讲,地主在与佃农的斗争中,并不像黄世仁对杨白劳那般具有压倒性优势。按合同像黄世仁对杨白劳那般具有压倒性优势。按合同收足地租,对所有的地主而言都是一种奢望。佃收足地租,对所有的地主而言都是一种奢望。佃农抗租,有太多地主无法监控和应付的手段。正农抗租,有太多地主无法监控和应付的手段。正是这些手段,在地主与佃农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利是这些手段,在地主与佃农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利益平衡。益平衡。如何认识佃农的典型代表如何认识佃农的典型代表杨白劳杨白劳

12、 唐宋时期除个别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唐宋时期除个别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劳役地租劳役地租的成份还比的成份还比较高外一般地区广泛实行较高外一般地区广泛实行产品地租产品地租其中实物其中实物定额租定额租的比例有的比例有了扩大。在唐朝的租佃了扩大。在唐朝的租佃“常田常田”的预付租大多为货币。宋朝的的预付租大多为货币。宋朝的官田租大量采用官田租大量采用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称称分成租分成租。一般对半分成。有时地主获取产品的分成比例高达六。一般对半分成。有时地主获取产品的分成比例高达六四、七三甚至八二。四、七三甚至八二。定额租定额租制则事先规定,佃农

13、不论丰歉,每年制则事先规定,佃农不论丰歉,每年交足固定租额后余皆归己,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交足固定租额后余皆归己,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 概念:地主出租土地、按契约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经营方式概念:地主出租土地、按契约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经营方式 原因:原因: 过程:战国过程:战国产生,产生, 汉代汉代扩大,扩大, 宋代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日益普遍,明清渐成主流渐成主流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四)租佃关系(四)租佃关系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影响: 佃农拥有更多自由,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拥有更多自由,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

14、弱 。佃农自主权扩大,积极性提高,有利农业发展。佃农自主权扩大,积极性提高,有利农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劳动关系)(雇佣劳动关系)地租形式变化:劳役地租地租形式变化: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君主自耕农自耕农地主地主政府掌握政府掌握国家分配国家分配“男耕女织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小农经济私人开支私人开支自给自足自给自足交纳赋税交纳赋税获得方式获得方式经营方式经营方式产品分配产品分配土地土地兼并兼并军功赏赐军功赏赐公田转化公田转化巧取豪夺巧取豪夺土地买卖土地买卖主导主导本

15、本 课课 小小 结结 井田制井田制(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 )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政府经营政府经营租佃制租佃制雇雇 工工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19471947年)年)1953年,农业改造,建立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年,农业改造,建立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6年,废除农业税年,废除农业税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2014年全面推开。为什么要研究全国卷?为什么要研究全国卷? 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高考题认真研究往年的

16、高考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滥造最容易产生误导。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作者对话。历史命题组长刘芃历史命题组长刘芃考向、答案在往年的试题中考向、答案在往年的试题中(2013新课标新课标,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

17、改此法,“不抑兼并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自耕小农衰退(2016新课标新课标,26)宋代,有田产的)宋代,有田产的“主户主户”只只占民户总数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客户”。导致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政府管理失控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

18、劳动力的制度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赋,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役,亦称徭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1. 1. 西周:贡赋西周:贡赋2. 2. 春秋后期:齐国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 鲁国鲁国“初税亩初税亩” ” 3 3. . 秦朝:秦朝:4. 4. 汉朝:编户齐民制度汉朝:编户齐民制度 5 5. . 北魏:租调制北魏:租调制 6. 6. 隋唐:租庸调制隋唐:租庸调制 7 7.

19、. 唐中后期:两税法唐中后期:两税法 8 8. . 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9 9. .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1010. . 清朝前期: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1111. . 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1. 春秋时期,公元前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年2. 鲁国实行鲁国实行“初税亩初税亩”3. 不论不论“公田公田”、“私田私田”,一律按,一律按田亩田亩征税征税4. 承认土地私有承认土地私有初初 税税 亩亩 主要盛行于两汉,

20、编户农民依据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依据资产多少资产多少对封建国家承担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赋税田租、赋税(更赋、算赋、口(更赋、算赋、口赋、)和赋、)和徭役、兵役徭役、兵役四项负担。四项负担。编户制度编户制度 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主要了解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主要了解北魏北魏的的租调制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这里的这里的“调调”指指户税户税,征收,征收帛或布帛或布。租租 调调 制制1. 唐朝前期唐朝前期2. 成年受田男子必须缴纳成年受田男子必须缴纳和服徭役,不服徭役的可以

21、和服徭役,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代役纳绢代役(谷物)(谷物)3. 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内容内容特点特点4. 按按人丁人丁收税;纳绢代役收税;纳绢代役(布帛)(布帛)租庸调制租庸调制1.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 租庸调法无法维持租庸调法无法维持2. 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布年,宰相杨炎建议颁布3. 按照按照资产资产和和田亩田亩, 每年分每年分夏秋两季夏秋两季征税征税4. 这是我国封建税制的这是我国封建税制的 内容内容影响影响由由人丁人丁税转为税转为财产财产税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表明封建国

22、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两两 税税 法法1.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激烈,国家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激烈,国家“积贫积弱积贫积弱”2. 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赋役制度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赋役制度3.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漏税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漏税 募役法:政府雇人服役,不服役者募役法:政府雇人服役,不服役者 交免役钱或助役钱交免役钱或助役钱 4. 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与募役法1. 明朝中期(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2、将、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部分丁役摊入田亩, 各种赋役、杂税合一,各种赋役、杂

23、税合一,折银缴纳折银缴纳3. 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僚隐田逃税;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僚隐田逃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反映了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和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使促使货币地租货币地租的产生和的产生和 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清丈土地,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将部分丁役摊入田役摊入田亩亩赋役杂赋役杂税一律税一律折银缴折银缴纳纳一 条 鞭 法1. 清朝前期,康熙帝实行清朝前期,康熙帝实行2. 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 固定丁数,以后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滋生

24、人丁,永不加赋”3.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促进了人口增长促进了人口增长 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滋生人丁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永不加赋 清初清初雍正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地丁银”。这。这样,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人头税被废除了,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摊丁入亩和地丁银摊丁入亩和地丁银(二)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二)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1、标准:标

25、准:人丁为主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土地为主 (以唐两税法为标志)(以唐两税法为标志) 说明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2、地租形式:地租形式: 劳役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货币为主 (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反映: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3、征收种类:征收种类:繁杂繁杂 简单简单 (以明一条鞭法为标志)(以明一条鞭法为标志) 4、征税时间:不定时征税时间:不定时 定时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以两税法为标志) 5、必须服徭役、兵役必须服徭役

26、、兵役 可以代役可以代役 (以(以“庸庸”制为标志)制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赋役征银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赋役征银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认认 识识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三)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三)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1 1、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 2、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3 3、农民的反抗斗争

27、、农民的反抗斗争4 4、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四)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四)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1 1、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2 2、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3 3、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 。4 4、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5 5、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 1

28、 1(20092009广东)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广东)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人称为“盗贼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这反映当时朝廷 A A要求民众纳税要求民众纳税 B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 C不要求民众纳税不要求民众纳税 D D只要求部分只要求部分“盗贼盗贼”纳税纳税2 2(20092009浙江)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浙江)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非农

29、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 A B B C C D D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3 3(20092009广东)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广东)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原因是 A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兼并土

30、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4 4(20132013海南)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海南)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以钱币为主体,以“贯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D经济

31、控制逐步加强经济控制逐步加强5.5.(20092009天津)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天津)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6.6.(20112011大纲)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大纲)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渐以成风”,官府勒

32、令田主完粮纳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578276386179188188785787364196243188986187355174257189195394334171251189288816352172260 上表反映了这一时期上表反映了这

33、一时期 A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7 7(20102010全国)全国) 188518851892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1(2013新课标新课标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调制,“有田则有

34、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

35、乃厚赋之,岂不背谬!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客户”。 公元公元780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分夏秋两季征收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结果“赋不加赋不加敛而

36、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等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37、。(9分)分)(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2 2、(、(2009大纲大纲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从公元前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

38、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

39、一以贯之的政策。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清代、清代“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中国经济史稿等等 (1)据材料一

40、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分)(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