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重点知识归纳.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099960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一重点知识归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选修一重点知识归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一重点知识归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重点知识归纳.ppt(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必要性一、梭伦改革的必要性1、政治危机、政治危机(1)贵族政治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贵族政治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2)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利。2、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动荡。、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动荡。3、形势紧迫、形势紧迫(1)雅典社会动荡使经济发展迟缓。)雅典社会动荡使经济发展迟缓。(2)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改革前的雅典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向雅

2、典提出了进行社(改革前的雅典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向雅典提出了进行社会改革的要求。其中贵族与平民的对立是改革的根本原会改革的要求。其中贵族与平民的对立是改革的根本原因,公元前因,公元前632年,平民暴动是贵族和平民矛盾激化的表年,平民暴动是贵族和平民矛盾激化的表现。萨拉米斯危机是梭伦改革的导火线和直接原因。现。萨拉米斯危机是梭伦改革的导火线和直接原因。 二、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二、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1、主要措施、主要措施(1)经济领域)经济领域颁布颁布“解负令解负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遗嘱法”。(并没有废除奴隶制)(并没有废除奴隶

3、制)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2)政治领域)政治领域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设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设“四百人会议四百人会议”和公和公民陪审法庭。民陪审法庭。2、基本特点、基本特点(1)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措施:带有)措施:带有“折中折中”色彩色彩“,以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以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的中立立场。(3)结果;既为雅典民主

4、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历史局限性。)结果;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历史局限性。 三、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三、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经济上: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1)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民展,雅典很快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邦。(2)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经济实力增强,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2、政治上: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1)“解负令”使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形成。(2)以财产多寡确定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使下层平民也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3)恢复公民大会等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梭

5、伦改革不仅推动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也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梭伦改革以后,贵族仍然享有较多的权利,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都显示出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直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与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四、四、“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实质和地位的实质和地位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代特征、时代特征(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

6、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确立。(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耕农等新的阶层。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军事: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文化私人讲学兴

7、起,民间办学兴盛,)文化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论武器。 2、各国变法、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 法”制定法经吴起在楚国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整治。(春秋战国时期,各推行改革的总体特征是顺应时代潮流,打击奴隶主旧贵族,促进封建因素的增长,在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与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依法治国,建立君主

8、专制的中内集权政体,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和特点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和特点1、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政策有得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业经,有得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得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抢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统一度量衡,国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衽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边坐法。废除分封

9、制,普遍推行县制。(4)文化: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5)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2、特点、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制”(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也有重大影响。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

10、进了泰国的农业生产。(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泰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泰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它不仅促进了泰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泰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启示:启示:1、改革是曲折的、改革是曲折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

11、阻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2、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3、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前程。有光明前程。4、改革者应有坚定的意志、务实的政策。、改革者应有坚定的意志、务实的政策。5、改革措施应适合国情,顺应民意。、改革措施应适合国情,顺应民意。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北魏统治者

12、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社会矛盾、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鲜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鲜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

13、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牌风雨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牌风雨飘摇之中。因而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朝代发展要飘摇之中。因而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朝代发展要求的改革。)求的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措施内容意义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或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抵制了土地兼并,有得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

14、法吏治有怕好转迁都洛阳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政治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柔然的骚扰,稳定了政权移风易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 三、历史作用三、历史作用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民族融合是提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15、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1.1.特点: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2.成功原因: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阻力,毅然改革(4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

16、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先进必然战胜落后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要保留本民族的特改革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要保留本民族的特色。色。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

17、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向统一和

18、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取的教训。链接高考链接高考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9、)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三三冗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有利条件、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宋神

20、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多出现在统治后期,而北宋却再现在(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多出现在统治后期,而北宋却再现在中期,这是由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起的。这启示我们,中期,这是由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起的。这启示我们,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各方利益,力求科学与公正)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各方利益,力求科学与公正)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兵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募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

21、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

22、官,设专门学校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 三、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性质三、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性质1、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2、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法切中时弊,取得了重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1、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积弱局

23、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但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并最终也损害了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的利益,所以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 一、一、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历史渊源

24、、历史渊源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最终确立了对西欧的神权统治,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段最终确立了对西欧的神权统治,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2)中世纪发生的宗教)中世纪发生的宗教“异端异端”运动,表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阻运动,表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阻碍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它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碍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它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2、实现动力、实现动力(1)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

25、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2)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一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一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极大的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极大的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1416世纪,资本主义的举和发展、民世纪,资本主义的举和发展、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文艺复

26、兴运动,对天主教会神权统治形成了巨族国家的建立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对天主教会神权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的冲击。) 二、二、马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1、马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1)教义:“因信称义” 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2)宗教仪式: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3)世俗权力国家权力是唯一的合法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

27、权,建立本民族的都会。2、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马丁马丁路德代表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路德代表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级的利益)(1)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矛头直指作为欧洲封建统治支柱的天主教会,(2)它不仅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也是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二、二、及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及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1、内容内容(1)各国改革主张的相同点反对教皇的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强调国家权力,认为世俗权力应当高于教权。主张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马丁路德、加尔文还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等。(2)加尔文改革和亨利八世改革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28、:加尔文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亨利八世改革:通过“至尊法案”强调国王在教会中的权力与地位,保留天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等。2、历史作用历史作用(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资产阶级获得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很大一部分财产,加尔派又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神圣的外衣,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尔文派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并

29、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继承、批判和发展。以自己的变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它总是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和利用。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要取得自己的历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要取得自己的历史存在,不仅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要有自史存在,不仅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要有自己产生的渊源和发展的未来。己产生的渊源和发展的未来。)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阿里改革 一、穆罕默德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1、国内(、国内(1)政治方面:各种政治力量的争权夺利,导致埃及政局)政治方面:各种政治力量的争权夺利,

30、导致埃及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社会动荡不安。(2)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手)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破产,商业和贸易萎缩,经济萧条,国力衰弱。(工业破产,商业和贸易萎缩,经济萧条,国力衰弱。(3)关系:)关系:马木路克的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马木路克的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意识:埃及人民在反侵略的起义过程中,民族意识逐渐)民族意识:埃及人民在反侵略的起义过程中,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高涨。形成,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高涨。2、国外(、国外(1)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阿里建立穆罕默德)英法展开对埃及

31、的争夺,阿里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阿里王朝,虽然把英法赶出埃及,但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虽然把英法赶出埃及,但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在侵略带来灾难的同时,埃及人多次掀起反抗斗争,并在斗争中(在侵略带来灾难的同时,埃及人多次掀起反抗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敢独立的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逐渐敢独立的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阿里改革有一定

32、诱导作用)诱导作用) 二、穆罕默德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及作用阿里改革的内容及作用措施措施内容内容作用作用土地制度1、取消免税地和没收违规宗教地产2、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3、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经济1、: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2、工业: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改革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民族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政治体制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

33、在地方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二、穆罕默德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及作用阿里改革的内容及作用措施措施内容内容作用作用文化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讲学,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以及翻译欧美国家的著作等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官;改善武器装备等。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 三、三、局限性局限性1

34、、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2、实行对外扩张和独裁统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四、改革的失败说明:封建地主阶级在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的条件下,仅在表面上采取一些资本主义形式的改革,以求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是行不通的。 小结:穆罕默德小结: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残暴统治和连阿里改革的残暴统治和连年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其年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却为埃及引进了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人却为埃及引进了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了农业和近代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埃才,发展了农业和近代工商业

35、,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落后的社会面貌,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落后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因此,评价阿里改革拉开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因此,评价阿里改革时应坚持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时应坚持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1、经济:落后的农奴制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经济:落后的农奴制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要国家。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

36、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激化。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农奴制改革。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农奴制之下,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农奴制之下,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农奴长期被限制在土地上,使这种落后发展所需的自由

37、劳动力;农奴长期被限制在土地上,使这种落后的生产生态系统长期存在。因此,农奴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俄国的生产生态系统长期存在。因此,农奴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二、“二一九法令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主要内容内容(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2、评价(1)进步性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支援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

38、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局限性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赎买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小结:小结: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不能说改革的目的为了但不能说改革的目的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由于统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由于统治危机被迫进行的,虽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治危机被迫进行的,虽然改革

39、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但沙皇改革的但沙皇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制统治。(性质: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性质: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革)产阶级的改革) 三、三、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主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使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

40、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加快近代化步伐的重要前提。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因此,近代化在俄国出现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

41、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治危机。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3、外患:、外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其中对日本封建制度造成最大威胁起社会变革的根源,其中对日本封建

42、制度造成最大威胁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即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它瓦解着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即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它瓦解着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根基。)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根基。) 二、二、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方面: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方面:建立近代军事并辅以武士道教育。(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

43、,其中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 三、三、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1)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2)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3)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4)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

44、皇制。(2)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本的明治维新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政策措施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一个国家不能以牺牲世界的和平为代价,应和平崛起。) 四、四、明治维新得到的启示明治维新得到的启示1、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和深化改革。2、重视教育,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3、面向世界,全面学习,借鉴学习。4、科学发展,和平发展。 第九单元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一、一、 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政治:、政治:(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

45、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加剧。危机进一加剧。2、经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经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3、思想: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思想: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而采取了增加税收额度、降(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而采取了增加税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等

46、措施,但这些措施损害了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低官员薪俸等措施,但这些措施损害了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并把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这就使得清政府不但的反对,并把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这就使得清政府不但未能解决统治危机,反而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未能解决统治危机,反而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二、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1、理论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2、基本主张:(1)学习西方,变法图强。(2)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立学会、办报

47、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受到重重阻碍,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因此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出现借助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特点。) 三、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4)文教:提倡西方学,废八股,培养人才等。2、特点:(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出现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从根本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

48、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小结: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小结: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

49、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四、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的领导,又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了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