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探讨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方面,制定一些爱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爱护活动,但是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5000年的古老文明,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很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猛烈的冲击。如何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必需肃
2、穆对待的重大课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现状与对策 2000年,我国起先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其实是我们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中华民族珍贵文化创建力的珍重和关切,这种相识上的提高正是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综合实力的提升相联系,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爱护是一种更有力度的支撑。中国现在是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现在我国昆曲、古琴艺术等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有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三项被列入联合国亟待
3、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对策 1.加强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别性,单靠确认、立档、探讨、保存、爱护、宣扬、弘扬、传承和振兴等爱护措施已远远不够。必需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爱护。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法律尚不健全,2005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看法,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看法。立法工作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而,我们必需加大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化探讨,在实践阅历中总结提炼出相关的法律原则并通过立法以完善非物质文化
4、遗产爱护的法律制度。 2.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意识。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方式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在这里面起一个主导作用,人的素养的凹凸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爱护程度的凹凸。但就我国目前的国民素养来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提高全民素养这句话已经出现许多年了,但现在看来好像作用不大。许多学校不大注意学生传统道德品质,民族意识的培育。相反外来文化在中国社会流传开来,现在的学生流行的是过洋节日,对国外的东西非常推崇。我们希望他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要遗忘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3.切实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爱护工作的
5、目的,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制度,使我国宝贵的、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爱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4.各地方政府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工作。不应当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盲目地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用一个妥当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起来。 5.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要与国际接轨。要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同时在立法上,既要结合本国阅历,又要能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可以通过在国外进行文化节的形式,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全世界,让世界来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理念
6、与实践 在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举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一届又一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实践和成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阅历沟通,推动了理念的深化、政策和措施的完善。我们将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题确定为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意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创建力。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特地支配了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展,对公约的诞生和发展,对中国政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历程和重大举措,作了全面回顾。这期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将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进了成都市的社区,让居民们在家门口接触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7、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魅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和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安排成果展,以及传统工艺技艺竞赛,则清楚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政府敬重和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传承者的创建性表达权利,关注遗产的传承能给他们带来经济的收益和生活的改善。我们特别欢迎大家踊跃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各项活动。我们也特别欢迎各国的挚友参与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们情愿和大家一起,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办成促进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理念、阅历、成果的沟通互鉴平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绽开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遭遇冲击、加速消逝的现实威逼,也面临承
8、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为此,中国政府把正确应对环境改变、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制订的优先方向。 我们认为,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爱护传承实践,爱护传承实力,爱护传承环境。中国政府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有效爱护:一是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二是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三是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敬重;四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五是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爱护、传承及再创建权利是否得到敬重;六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我们强调,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或个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实践者,
9、更是创建者,他们是爱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力气,他们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爱护和传承的始终。这些社区、群体和个人在行使爱护、传承和发展权利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创建性表达的权利,学习的权利,获得收益的权利。敬重持有者和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支持他们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重要原则。 我们留意到,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一部分以手工艺为主要生计来源的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群,面临产品需求萎缩、收入不足以解决生计的逆境,致使年轻人不愿学习和传承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为此,我们把努力实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
10、要性的相识和参加主动性,不断增加传承活力与后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重要目标。 我们还留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和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休戚相关。中国政府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谨慎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爱护的关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悉心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条件。要敬重当地文化,敬重民族传统,切实防止和订正不敬重文化遗产、轻视社区文化传统、损害传承人群权利的行为。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回来社区,回来生活,使其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重要理念。 我们认为,实力建设干脆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
11、展。传承人群的传承与当代实践实力,包括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相识深度,对相关遗产学问和技艺的驾驭程度,进行再创建所必需具备的学问和技能,也包括在一些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实力。帮助传承人群获得和增加这些实力,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这些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有序绽开,并不断形成新的局面。 一是加强政策立法和机构建设。2022年,中国国务院设立了特地的职能机构,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统筹协调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工作。2022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法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中国各省(市、区)也分别制定地
12、方性条例,设立职能机构。 二是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统计和记录,建立清单制度。1979年起先,中国开展了对民族民间文艺现象的调查,迄今已收集资料约50亿字,出版了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318卷,约4.7亿字。2005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开展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汇编普查资料14万册,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在调查基础上,经相关社区申报,专家评审,中国国务院认定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各省级人民政府认定了1308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分别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1492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三是制定分类爱护政策,保持和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
13、的生命力。对传承环境或条件发生重大变更、传承面临严峻困难的项目,特地组织开展了抢救性记录,记录其核心内容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独到技艺,以利其他传承人学习借鉴和探讨,或在适当环境下实现复兴。从今年起,中国政府将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对代表性项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2022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安排,安排从建立传统工艺振兴书目、培育人才、加强理论和技艺探讨、拓展市场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振兴传统工艺的目标和路径。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制订支持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政策措施。我们将用几年时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门类
14、都制订出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系统政策体系。 四是持续加大爱护力度,着力支持传承实践。去年,中国政府将赐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经费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不少地方也相应增加了补助。2022年以来,已支持各地建设了30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1万1千多处传习中心,命名了100多个生产性爱护示范基地,建设了153个爱护利用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又规划了219个爱护利用设施的建设任务。依托这些展示馆、中心、基地和设施开展的展示、传习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了公众的关注热忱和参加感。这些传承实践跟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活动一起,日益成为社
15、区文化的浓郁风情。中国政府特地支配资金支持数百种传统戏剧的创作和演出,相当一批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及传承团体获得新的朝气。中国政府支持各地广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内活动,加深了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 五是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安排。中国文化部和教化部一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供应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对以持有者和从业者为主体的传承人群的短期培训,帮助他们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对相关遗产学问、技艺和流变脉络的相识与把握,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改变和社会需求改变,丰富艺术、材料等方面的专业学问,驾驭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在培
16、训中,我们还特地将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列为必修课程,帮助传承人群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敬重和弘扬。从2022年安排启动以来,已有1万多人参与了研修培训。2022年参加高校已达78所。到2022年,参与人数将超过10万。这项工作受到传承人和高校的普遍欢迎,日渐显现提高传承实力、扩大传承人群的多重效应,也为高校参加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爱护与传承搭建了平台。 六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生态环境实施整体性爱护。2022年以来,中国文化部在17个省、区、市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爱护试验区。这些地方都具有遗产丰富的特点,设立特地的爱护区,目的是将
17、遗产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文化生态环境一起爱护。我们特殊重视社区文化生活的作用和地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振兴与传统村落的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支持这些村落开展丰富多样的传习活动,使传承实践有更好的空间,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性有更好的保持和弘扬。 以上是我和大家共享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一些理念和实践做法。 各位同仁,各位挚友,爱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文化的旺盛和兴盛,是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愿加强与世界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为传统友情和务实合作供应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 春节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
18、,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始终到正月十九。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实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
19、活的美妙祝愿。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意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恒久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春游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验史的发展演化,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春游郊游是基本主题 。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
20、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上升,正是春耕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22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
21、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2)。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 。端午节扒龙船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非常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图腾祭祀的一种活动,后渐渐传播开并形成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实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也
22、是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终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2022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22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2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
23、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恳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给予了牛郎织女的传闻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设花果、女红(g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22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