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设计(后23个实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设计(后23个实验教学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设 计(后 23 个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十一 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目的】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2【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
2、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
3、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3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小组要分工合作。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做好记录。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
4、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4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
5、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总结: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5实验十二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目的】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6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 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6、、红墨水。【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4)交流、讨
7、论。(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8实验十三 金属热胀冷缩吗【实验目的】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教学重点】设计实验
8、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9【教学过程】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6
9、、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10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现象。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
10、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三、金属热胀冷缩吗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2、阅读教材 38 页的资料。实验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11概括)实验十四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目的】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
11、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12【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 、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教学过程】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2、交流手的感觉。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
12、,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13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温度较高 温
13、度较低 热 14实验十五 铜铁铝导热性能【实验目的】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15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教学过程】一、 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二、哪个导热快:(1)金属、木头、
14、塑料的导热比赛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情况。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16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
15、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 )(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3、学生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6、171、教师演示教科书 42 页下部设计的实验。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四、实验总结: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实验十六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实验目的】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18
17、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4、 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
18、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二、 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19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5、学生实验。(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 )6、交流实验结果。三、 做一个保温杯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3、学生分组实验。4、交流
19、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6、小组讨论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20四、保藏冰块比赛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 3 厘米。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实验总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学后记:21实验十七 时间在流逝【实验目的】 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 1 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 10 分钟、1 小时持续的时间。【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
20、估计时间。22【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二、现在几点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三、1 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 P50 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
21、看时间。23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 1 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
22、,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实验总结:24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2、完成作业本作业。实验十八 制作太阳钟【实验目的】 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25【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
23、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二、用太阳来计时: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 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26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
24、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四、延伸: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27实验十九 用水测量时间【实验目的】 记录 100 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滴漏实验28【教学难点
25、】滴漏实验【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 300 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教学过程】 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 P54 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 P55 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 100 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26、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29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实验总结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 100 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30实验二十 摆的研究【实验目的】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
27、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31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 、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
28、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32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5、小结。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阅读课本 P61 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5、
29、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6、实验总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33实验二十一 昼夜交替现象实验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 、手电筒(蜡烛) 、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34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
30、和黑夜交替出现。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地球自转。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 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 ,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35(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
31、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2、学生分组实验。(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3、交流汇报。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36实验二十二 四季成因实验目的: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
32、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 ,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37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2、交流。二、探究四季的成因: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33、(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38(2)模拟实验: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 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 P87 页的表格里做好
34、记录。(4)研讨:在 A、B、C、D 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地球所在的季节?(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三、实验总结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 P87 页下的空格里。39实验二十三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实验目的: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
35、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40大小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
36、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41(3)全班交流。(4)小结。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 23 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交流。四、实验总结:(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