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一)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尝诗意。 (二)通过开展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观赏诗词的爱好,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观赏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尝诗意。 课时支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解说: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当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日,就让我们接着古代诗歌的学习,接着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布置任务 解说:这次诗歌的学习,我们将要实行一个小型的
2、诗词朗诵竞赛。如何能很好地表现出诗词作品的内涵,将真情实意传达给听众呢?这当然要我们能在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的基础上,精确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思想。现在我们就做好这些打算。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为一些难读或易读错的字注音。 2请五位学生依次朗读这五首诗词,听后矫正读音。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老师讲解为主,为后面学生的自学和讲解做示范。 1关于作者 一千二百年前,在成都漂亮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简陋最一般的茅屋。然而,就在这草堂之内,却坚韧地跳动着一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就在这里栖身,杜甫
3、是唐代一位宏大的诗人。他虽然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后来始终仕途不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生活也困苦不堪,以致小儿子都饿死了。48岁时,弃官举 1 家西迁,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盖了草堂,安定下来。53岁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辞职,漂泊各地,因贫病交加而死,终年59岁。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冲突,深切怜悯人民的疾苦,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2关于作品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韵脚如阵阵风声起,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
4、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富有浓烈的感情色调。诗人好不简单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有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着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显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望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各处。 其次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却又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假如诗人不是“老无力”,自
5、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诗人假如不是非常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假如不是非常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 一、二两节。诗人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当他自己无处安家,得不到别人的怜悯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境况的多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
6、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那布被又旧又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境况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境况,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先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开心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嘹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概,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苦痛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 2 热的希望。
7、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志向,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再读茅诗 1在老师讲解后,学生带着对本诗的理解,自读后齐读,在品读中加深对本诗的相识和体会。 2结合完成课后“思索与练习”一之(1),表达诵读后体会的作者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接着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余查询其他几首诗的有关资料,选择一两首,整理成稿后,选出主讲人,仿照老师的讲解,做好发言打算。 其次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检查诵读作业完成的状况。 (二)组织学习 学习小组选出的主讲人带领大家学
8、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在主动确定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做适当补充。 参考: 1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闻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他擅长用淡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借以反映出宁谧的心境。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邀到挚友家做客的情景,首联是说故人打算了酒食相邀,“我”就到了田家。文字平淡,毫无渲染。以“鸡黍”相邀,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挚友至交,不循虚礼。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村庄就是镶嵌在这样的背景中,使人感到既幽静、平和,而又不荒僻。颈联写“开轩”后映入眼帘的是打谷场和葱绿的菜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眼前的景物;“话
9、桑麻”,使人能领会到剧烈的农家风味,这是室内气氛。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构成一幅安静的田园风景画。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两句,作为诗的结尾,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伸手可掬,使全诗于安静淡远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溢对友人情意的咏唱。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实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如同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亲切平易地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活灵活现的农村景致风俗和人情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 2游山西村:选自陆游集,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3 (现
10、在浙江绍兴)人。南宋闻名诗人。享年八十五岁,是文学史上少有的高龄作家。一生力主抗战,虽在政治上屡遭倒戈派的打击,但报国信念至死不渝。诗作数量极多,现存有诗九千三百余首。多剧烈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炙热的爱国热忱,同时鞭挞倒戈派,怜悯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这首诗是他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诗中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调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农家丰年足食。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款待。这里写出了农村丰年的情景,赞誉了忠厚农夫的好客,也看到了诗人与农夫的深厚感情。三四句写村庄四周景色。乡村小道,曲曲折折,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
11、而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这句作为成语流传又有了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垂头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五六句转写村内的习俗风光,箫鼓相随,是因为一年一度的祭祀土地以祈丰年的“春社”即将到来,人们穿的戴的还保存着山村传统的那种朴实,山村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淳朴可爱。最终两句是写作者的感慨。诗人由于宠爱色调明丽的农村风光、和善热忱的邻家农夫、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探望,共话桑麻。 (三)比较阅读结合课后“思索与练习”一之(2),比较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明确: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做客农家的情形。过故人庄主要表达了老挚友之间
12、真诚的友情,游山西村主要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酷爱。 (四)诵读两诗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读、齐读、背诵这两首诗。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各自揣摩如何依据诗意,读好两诗。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内容,诵读这两首诗。 2接着打算后两首诗的理解材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的背诵状况。 (二)组织学习接着上一课学生主讲的形式,老师和其他学生做适当补充。 参考: 1渔家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真宗祥符年间的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后贬邓州守,旋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为官清廉,卒谥“文正”, 4 词工写边塞生活,意境开阔,风
13、格豪放。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灸人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写塞外秋光,从“异”字生发开去。一是说边塞的风光与内地不同;二是讲秋天来临,边地景物也发生了变异。雁尚且无留意,人何以堪!后三句,作者着意描写边塞的苍凉景色。边声加上军营的号角声,凄凉以外,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数不清的山峰如同屏障一般屹立着。斜阳西沉,烟雾充满,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紧闭。下片转入抒情。“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剧烈对比,“举杯消愁愁更愁”。将士们有家难归,其缘由是“燕然未勒”。公
14、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回。“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作者本希望能干出一番旋转乾坤的事业,永熄边烽。但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时代,他根本不行能成为“勒燕然”的窦宪。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达到高潮,因而在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将军(作者自指)和征夫陷入了深厚的悲慨之中,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这首词突破“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的模式,脱颖而出,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广泛地开拓词的题材,与之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这首词的重要地位。 2浣溪沙:前面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初步了解了苏轼,了解了他那
15、如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苏轼多才多艺,其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开豪放派新风。浣溪纱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究人生的哲理。上片写景,三月兰草发了短芽,浸在涨满水的小溪里,作者闲逛溪边松林的小路上,闲散自由。只见那萧萧暮雨,只听那子规啼鸣,心中不免生出些凄凉之感。下片转而写情。反问句强调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联想诗人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他的达观和进取。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句,以黄鸡催时作比来感叹朱颜易老。苏轼反其
16、意而用之,劝人不要感慨时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一条小溪启迪了人生哲理,乐观旷达的性格,随遇而安的胸襟,合奏出一支追求生活、执著人生的青春曲,年少心暮之人,读此当汗颜。 (三)朗读两诗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读这两首诗。 2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有感受的诗句,多次品读,谈谈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两诗。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诗词五首,朗读背诵。 2为下一课诗歌朗诵竞赛做必要的打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 八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细柳营教学设计语文版讲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举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
17、课诗五首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 渔家傲教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优化训练 语文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5)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秋九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语文讲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