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同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同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同化 【内容摘要】:语言的演化和发展及风俗习惯的消亡意味着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已处在被同化的过程中。这不是因为外部因素,而是那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这样必定的结果。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民族的形成、变更和消逝现象,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经验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民族,最终都必将走向融合。 【关键词】:蒙古族 语言 习俗 同化 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共同语言(民族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共同地域(民族的重要特征),共同经济生活(民族的有一个重要特征),共同心理素养(民族不行缺少的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的
2、总和形成了一个民族。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运用语言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运用本民族语言,兼通其他民族一种或多种语言 2 民族的部分成员或几乎全体成员放弃了原来的民族语言而转用其他民族语言 3 民族内部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 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运用语言的状况就属于第一种形式。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种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全区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239万人,占7924%;蒙古族人口为40292万人,占16 。而在这仅占总人口数不到16%的蒙古族人口中还有不少的假蒙古(就是指在户口的民族栏中写着蒙古族,其实
3、为无论语言或习俗都跟汉族没有任何一点区分)。但大多是运用本民族语言的。各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促进是各种民族语言兼融的一种方式。内蒙古的蒙古族在蒙古语的运用方面,在以汉族为多数的社会环境中也顺应着演化着、发展着。对语言转换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政治归属、经济开发、人口流淌、发展教化、通婚等。 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散居的蒙古族大多是双语人,也有不懂汉语的(其大多是老一辈的人)。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运用的多为蒙古语,除非遇见外族人才会用汉语。青年由于受过教化,一般都会说蒙、汉、英三种语言。而且这些人说蒙古语的机会也不多,只能是在家乡才能脱离其他语言。目前,当地的经
4、济发展快速,外出打工及搬家到此的人越来越多,教化水平提高及教化设备更加先进等等因素已经起先限制当地蒙古语的运用了。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散居蒙古族大都是双语人,他们的蒙古语保留得较为完好。当地蒙古族运用最多的通用语言是当地汉语方言,多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而蒙古语多用于较为非正式的场合。当地蒙古族年轻一代的蒙古语水平不如老一代,但是一般话水平和外语水平却赛过老一代。因为当地汉语方言是当地通用语言,汉语方言水平和年龄没有多大关系。 在喀喇沁旗蒙古族人口中,运用蒙古语言文字者的比例不到总人数的0.6%。1921-1936年间诞生的70-8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从蒙古语向蒙古语和汉语双语过渡的时代;1938
5、-1950年间诞生的55-68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双语并用时代;1951-1990年间诞生的17-5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转用汉语的时代。据推算,再过20年左右,喀喇沁旗将不存在实质上运用蒙古语言文字的人。 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运用其母语的地方越来越少,其干脆结果是蒙古族被同化。蒙古语处在一个奄奄一息的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所以内蒙古蒙古族的蒙古语在改变、在发展,这意味着内蒙古蒙古族的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也在随其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品的提高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也随之变更
6、甚至消亡了。我们知道民族风俗习惯反映着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它在生产、饮食、起居、服饰、 消遣、节庆礼仪等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许多人一听到蒙古族首先连线到的是“马背上的民族”。把蒙古族的文化说成是“马文化”,这对于科尔沁蒙古族甚至全部的蒙古族来说一点都不夸张。可以说,因为有了马,一个草原民族第一次获得了高度和速度,是对这个民族的一次重要塑造。假如你有机会来到内蒙古,会时常的看到骑马的人们,骑马对于蒙古族人来说那是最至少的消遣。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交通工具也不断的更新,但马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比如在一些“那达慕大会”上,赛马是必不行少的一项活动。内蒙古地区还保留着传统蒙古族的消遣活动,比如
7、男子汉的“三项技艺”既赛马,摔跤,射箭竞赛。在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内蒙古蒙古族地区到处都实行传统的“那达慕大会”。这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在蒙语里面是消遣或嬉戏的意思。在这里人们充分展示体力技艺的同时也进行像“蒙古 象棋”,“鹿棋”“顶牛”,“纸牌”,“猜谜语”“马头琴演奏”“音乐、舞蹈”“好来宝”等治理角逐。孩子们从小就爱玩“嘎拉哈”,“踢毽子”,“荡秋千”,“老鹰抓小鸡”等嬉戏,在嬉戏中养成独立思索,相互团结,胆大心细等豁达的性格。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正渐渐被人遗忘。如: 献哈达递鼻烟壶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表示友好的意思,如今在内蒙古的蒙古族地区已看不到这种表达喜
8、悦心情的方式了。 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子的不敬重。出蒙古包后,不会马上上车、上马,而是会走一段路,等主子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子躬身端奶茶,客人会欠身双手去接。因为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所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羞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子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这些习惯早已在社会的发展、其他文化的影响之下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车行,邻里的形
9、同陌路,烫手的暖气。 不过有一些很好的习俗还尚保留在民间。每年蒙古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小年”要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消遣送火神。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快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驾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起先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起先拜年祭祀风俗(请各路神仙) 初二至初五在亲朋好友间串门,以表友情天长地久。 语言的演化和发展及风俗习惯的消亡意味着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已处在被同化的过程中。这不是因为外部因素,而是那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
10、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这样必定的结果。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民族的形成、变更和消逝现象,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经验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民族,最终都必将被同化并走向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同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姓名:萨如拉 专业: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指导老师: 随春兆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同化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族春节风俗日记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驾 蒙古族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