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ppt(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背景: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2)内容: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3)作用: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门下省门下省皇权皇权 2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1)内容:宋朝的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 、盐铁、户
2、部三司掌管,又称“计相”。 (2)作用:进一步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度支度支 3元朝的行省制 (1)原因: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土的控制。 (2)内容: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其长官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其中。 4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书省中书省 二、选官制度 1演变 (1)西周:宗法分封制下,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 ”制度。 (2)战国、秦、汉初:实行的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的 和中央、地方官府向社会
3、征聘人才的征辟制。 (4)隋唐时期: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立军功便授官爵立军功便授官爵世卿世禄世卿世禄察举制察举制 2作用: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扩大了统治的 ,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封建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社会社会基础基础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确立和演变: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确立起来, 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2谏议制度 (1)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确立和演变:隋唐时期三省中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明清时
4、期,专门的谏议机构消失。谏院谏院明清明清 3评价 (1)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 (2)在整顿,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吏治吏治 理解掌握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魏晋南北朝时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东汉以来的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这三个部门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2)隋唐确立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
5、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职权和运行机制 归纳概括秦汉时期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职或机构秦朝 秦朝的“三公”之一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 (1)汉代则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2)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而这些刺史就归御史府掌管历代 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监察制度的原则,一直为后世沿袭 轻巧识记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 以三省六部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和谏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1(2009年高考江苏卷)唐代中
6、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突出三省“精细分工”所体现的思想,这与削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三省都是在皇帝一人独裁前提下的具体执行部门,三省六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强化皇权,弱化相权,因此排除A、D两项。 【答案】C 2(2010年广东省金山中学月考)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7、,其共同策略是()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解析】本题要求比较唐宋时期削弱相权的共同策略,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答案】B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1)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希望依仗“ ”的格局,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2)汉景帝时:采纳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出现了“ ”。 (3)汉武帝时:实行“”,强干弱枝,监察地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天下一家天下一家晁错晁错七国之
8、乱七国之乱推恩令推恩令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朝中期:长达八年的“”,唐朝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2)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五代十国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措施 收精兵:宋太祖将禁军的统领机构一分为三,合成“”;在中央设立枢密院,负责军务。 削实权: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利,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立 ,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防止武臣拥兵作乱。 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留一小部外,其余归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通判通判三衙三衙 (2)影响
9、 积极影响: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的分裂局面。 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皇权不断加强 1明朝皇权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裁撤 ,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中书省中书省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2)设置内阁 明太祖设立,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有“”的权力。 2清朝皇权的加强 (1)清朝建立后: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 来处理。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票拟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
10、大臣会议 (2)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行政效率行政效率分析比较分析比较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 名称项目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原因诸侯王势力的强大藩镇权限的增大持续时间先后持续三个多月先后经过了八年的时间影响 平定叛乱后,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 平定叛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唐朝走向衰落共同点 (1)根源: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2)性质:地方割据势力企图夺取最高统治权的叛乱战争 (3)战争由地方割据势力首先挑起 (4)结果是叛乱被平定 轻巧识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重大举措:明代废除丞相制
11、度,创立内阁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归纳概括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演变历程 (1)演变历程 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宰相制度。 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职权也由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执行机构。 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北宋时期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明太祖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
12、宰相制度遂废。 (2)认识: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 1(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B明 C汉 D秦 【解析】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至此,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因此,选项中B、C、D三项所列的朝代都曾设置过丞相,只有清朝不曾设丞相。 【答案】A 2(2009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
13、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都全部采用了秦朝开创的郡县制。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解析】乙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秦朝以后的汉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全面实行郡县制;丁同学的说法不正确,内阁的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 【答案】B 一、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14、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
15、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热点考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及其利弊(1)自汉代以来,通过
16、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削弱武将兵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国家日益统一稳定。(2)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凸显古代政治制度的“人治”特征。(3)着眼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古代制度的创新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4)明清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进行的政治体制变革带来的弊端及其对今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启迪。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从
17、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信息。 【答案提示】B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兵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解题指导】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因此A项错误。 内阁设立之初以官
18、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答案提示】B、 本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综合分析明代内阁的设置、职权,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征,试题颇具导向性。 魏晋南北朝时,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实行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此后历朝沿袭科举制。并且,唐以后历代统治者不断发展和完善此项选官制度。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和完备,
19、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才被废除。 1隋唐实行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抑制了世家大族势力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A B C D 【答案】A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是如何完善科举制的?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唐代科举制日瑧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2)积极影响: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宋代、明代继续沿用并完善科举制,科举制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
20、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洪武二十六年,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有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品序文官武官带饰一仙鹤狮子玉二锦鸡狮子花犀三孔雀虎豹金钑花四云雁虎豹素金五白鹇熊罴银钑花六鹭鸶彪素银七鸂鶒彪素银八黄鹂犀牛乌角九鹌鹑海马乌角赵连赏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明清官员的补服 (1)史料反映的信息体现了皇帝和不同级别官员在服饰上
21、的差异。 (2)本史料的表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其独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常服的饰物为飞禽,武官常服的饰物为走兽);不同场合的着装也有规定。 (3)本史料的深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功能。 (4)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着手研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是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1(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教学质量抽样监测)“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
22、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A 2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答案】材料一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场合性。 3从材料一、二、三中能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答案】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
23、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4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答案】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 1(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B行政 C监察 D司法 【解析】明太祖裁撤中书省,罢丞相,将其权力分到六部,因此六部所掌主要是原来丞相掌握的行政权。 【答案】B 2(2009年高考广东卷)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
24、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清朝初年,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专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A、B、C三项所述各项措施均加强了皇权。 【答案】D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北京孔庙(见右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
25、中原文化 【解析】A、B两项所述发生在隋唐时期,C项所述发生在明朝。这里只能说明元朝统治者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实行科举制,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 【答案】D 4(2009年高考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军功爵制在秦朝时推行,察举制在汉代实行,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实行,这三项选官制度都发生在宋代之前,故排除A、B、C三项,科举制自隋唐就出现了。 【答案】D 5(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26、 D 【解析】图由图中的中书省、江浙行省等可判断为元朝;图由图中的河南道等判断为唐朝,“道”是唐朝的行政机构;图由图中的鲁、宋、吴等可判断为是春秋时期;图由图中郡的广泛设置可判断是秦朝。 【答案】A 6.(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 B C D 【解析】本题的简便方法是使用排除法。的表述明显错误,这里的“中国”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
27、约中,一定是一个国家的称谓,绝不是指中原地区。由此,排除A、B两项;明显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如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又称为日清战争。 【答案】C 7(2009年高考海南卷)“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负责监察地方高官。A项和B项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D项秦朝就已确立。 【答案】C 8(2009年高考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28、【解析】A项首先排除,决策权在皇帝;为避免相权威胁皇权,北宋初年即采取削弱相权政策,以中书门下分割宰相之行政权,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以三司掌财权。 【答案】B 9(2008年高考海南卷)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解析】宋朝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始设于中唐时期,宋太祖沿袭此制,以分割宰相的掌兵权。 【答案】D 10(2008年高考海南卷)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29、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这句话的含义是讲刘邦希望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假如没有通过皇帝的分封而称王的,天下共同讨伐他。B项错误,C、D两项不合题意。 【答案】A 11(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针对“较高的行政效率”思考问题,唐朝政府行政效率提高,主要是由于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和职官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答案】B 12(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
30、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擢通判”这一信息,通判是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州郡长官之下新设置的官职。 【答案】D 13(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卷)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解析】本题关键是这些变革反映出的“趋势”。由秦朝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内阁以及清朝的军机处,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封建君主通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过程。
31、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强化的变化趋势。 【答案】A 14(2008年高考江苏卷)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唐太宗这句话表明他想通过宰相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减少皇帝决策失误。从材料“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可以看出。 【答案】A 15(2008年高考上海卷)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宋朝采取文官治州、将兵法等措施消除了武将专权现象。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