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 一 作者简介:董豫赣 董豫赣,北京高校建筑学探讨中心副教授,北京高校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闻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是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曾获清华高校光华二等奖获,北京工业高校1998年度教学优秀奖。 已建成的建筑有清水会馆2003.32006.9、 红 堡2003.32006.9、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 3、水边宅2002等。 出版了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败壁与废墟等书籍。近年来痴迷造园,相关作品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为此新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通选课,从几年前三十余人的清冷小课发展为百余人的拥挤大课。 二
2、内容概要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高校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第一代四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加以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最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问题。史论结合,辅以众多建筑作品的赏析,图文并茂,是一本很好的现当代建筑史入门书。 三 本文特点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觉作者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有很深刻的理解。 他把对书中文字的理解融会到对建筑的诠释当中。在书中
3、曾引用于过巴黎圣母院的一段话“艺术家为所欲为地建立主教堂。不再神奇、神话和规则,有的是奇思妙想和一时兴起。只要神父支配了大堂和祭祀,别的事他就管不着了。四壁是艺术家的天下。建筑这本书不再属于僧侣、宗教、罗马;它属于想象、诗歌、人民。那个时代写在石头上的思想享有的特权,完全可以与今日的出版自由相比拟。这是建筑的自由。” 作者用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教堂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在教堂作为宗教避难所的状况下,艺术家才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表达思想,无论是世俗的生活,还是辛辣的讽刺。思想只能在这样的时刻于这样的地点,以这种方式获得与建筑的重逢,全部思想只能写在叫做教堂的石头上,它若不托付于教堂的建筑物,而是鲁莽的实行书
4、本的形式,就会被刽子手们付之一炬在秦始皇的时代,因为没有宗教避难的一面,空庭间不但焚烧了书籍,还坑埋了儒生。因此,教堂建筑是那个时代思想唯一的出路,为了能一见天日,各种思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社会的全部物力与才智都在这里集中,这些教堂,一次比一次建立的更大更高也辉煌。 从作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他对教堂的确定。正是教堂的宗教意义,才使欧洲的众多思想能够保存,留存于世。艺术家们用他们令人赞美的才华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但建筑的宗教意义既是优点也是其致命的缺点。作者用雨果的预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传统建筑渐渐落寞的深刻缘由。这也是我在书中最难忘的一点。根据雨果的论述任何一种文明都以神权起先,以民主告终。民
5、主取代宗教,自由取代统一,这条法则附带的谶言,就镌刻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宏大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一石头上: 1.圣经会摧毁宗教 2.2.印刷术将杀死大建筑 3.这些会摧毁那些 4.小将战胜大 我一起先始终不懂作者之前说的文学将杀死建筑的理论,因为在我看来文学和建筑并不是一个对立面。在作者的引导下,我渐渐懂得建筑的对立面不是文学,而是文学背后代表的新媒体印刷术。在之前已经介绍,教堂的兴起壮大与它的宗教庇护是密不行分的,文学依靠于建筑的这种特权,使它流传下去。但当文字可以随意书写流通,便于保存时,建筑的用途就大大下降。印刷术出现的意义不在于书籍的长久,而在于它发行广泛而无法集权限制,它的小,敏捷,使它便于
6、流通、繁殖、扩散。 雨果写到“思想若表现为建筑物必需调动四五种其他艺术,投入积累如山的石块,竖起密如森林的木架,雇佣多数工人,而它若变为书本,只需几张纸,一点墨水,一支笔。只要我们想到这些,比较这两者,对于人类的才智为了印刷术而舍弃建筑术,我们怎么还会大惊小怪?试挖一条沟渠低于一条河的水平面,然后用它横截这条河原来的河床,河水必定改道。”是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定,正如汽车出现之后马车的消逝,建筑术也将消逝在工业时代中。 四 评价 作者在书中对每个建筑现象的兴起都进行了深刻的说明和探讨。如柯布西耶的建筑革命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工业革命的进行使阶级冲突不断扩大,柯布西耶的设计对象由少数
7、人的宫殿转向多数人的一般住宅。而他提出的 支持机器生产的复制美学也是基于工业革命下的大机器生产模式进行的。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我想,这也是作者想告知我们的,任何建筑和设计都应当结合它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不要脱离现实去想象。只靠想象的东西就如无源之水,终不能许久。 在介绍了西方的建筑演化之后,作者还对中日之间的当代建筑做了肯定的比较。也是对中国建筑的一种反思。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建筑的思索和探究也更多地是从政治层面而非学术方面。而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与国际接轨的接口,扑面而来的后现代建筑,在缺乏现代建筑洗礼的中国强势登陆,它干脆嫁接了中国现代建筑进程中对传统
8、建筑符号的多次性运用,中国建筑界无需经验现代建筑的洗礼,就投身到这场事后看来有些短命的建筑运动之中。 作者认为,中国的建筑呈现出日趋同化的态势,而日本建筑师虽以个人对持续性的演化为目标,却为日本建筑的整体带来真正的多样性。从中不乏看出作者对中国建筑将来的担忧和思索。作者提出中国建筑应从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吸取阅历,结合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而不是趋于同化。 五 感想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觉设计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有机结合。设计也应有其自身的内涵。我们除了学习技巧之外,还应拓宽我们的学问面。尤其是多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它伸展而惊人的水平性出挑于络
9、绎不绝的瀑布之上,被认为是与自然协调的最佳象征。流水别墅是与整个山水的有机结合。这与中国的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明贤在一件精彩的拼贴作品里,曾将流水别墅完美无缺的嵌入一幅有着瀑布的中国山水画中。我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赖特主见“有机建筑”,他认为自然与建筑的结合是奇妙的。但怎样真正融入自然而不显刻意是一个难题。只有真正的了解,不断视察自然,才有可能实现。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建筑,但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了建筑的一些基本学问和艺术形态。我信任,艺术都是相通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这样,要去视察,了解其本质,才能更好的完成它。 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 孔子与当代社会读后感 当代教化读后感 当代英雄读后感 我与当代小学生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当代文学读后感 当代西方美学读后感 当代艺术 读后感 当代世界思潮随想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