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材料 诵读观赏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尝诗歌语言; 3.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观赏使至塞上、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洁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观赏使至塞上 1.简介作者 王维: 王维(701-761),
2、字摩诘,唐朝闻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访边塞的艰苦状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际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
3、情。 老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留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明确: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始终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终点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最终遇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4.课文赏析 .让一学生朗读,小组探讨: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
4、讲解全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访的经验。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方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供应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方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非常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供应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
5、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品尝佳句: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 落 日 圆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色调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显明美丽)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丽的名句。” 总结感情: 描绘了塞外奇妙壮美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幻灯片7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妙壮丽的塞外景色。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6、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芜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寂,又特别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立坚韧,刚直有力。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供应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成功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三、诵读观赏黄鹤楼 1.作者简介 崔颢: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诵读,学生听录音,画出节奏停顿;学生再反复诵读。(指名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昔人/已乘/
7、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理解诗意: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 (3)诗人在最终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闻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远眺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密青翠;继而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 五、六句写看到的旺
8、盛景象,而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憧憬。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观赏归园田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今住在农村,亲自参与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其次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依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挚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诵读
9、观赏归园田居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闻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闻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1.创作背景简介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当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知他,应当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其次年,这是第三首。 2.学生听配乐朗读,留意节奏和重音,学生再反复诵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理解诗意。学生依据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道狭:道窄。 沾:沾湿。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明确: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
11、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成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其次句说锄草的缘由i草长得茂密,把地里的养分都汲取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行。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逝,只作污秽
12、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也许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成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奇妙地利用这个细微环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
13、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其次层,以抒情为主。 5.赏析诗句: (1)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改变。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意。 (2)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什么? 这里的“愿”详细指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
14、生活的酷爱和归隐农村的骄傲之情。 (4)观赏诗的语言特色: 明确: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实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作者出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访的孤寂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方,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妙愿望的豪情斗志。 D.
15、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美的塞外风光图。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一
16、般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来田园之后的开心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朝气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像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远离尘世,回来自然) 5.下列关于黄鹤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四句以传闻落笔,巧借今昔改变,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 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
17、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改变,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诵读观赏 古诗三首教案 诵读观赏 古诗三首 诵读观赏古诗三首教案材料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