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历史文化基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缂丝历史文化基因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缂丝历史文化基因分析 文化遗产是古人所创建的绚丽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化遗产爱护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的问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亲密相关,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可以说是“历史的活化石”。但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要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缂丝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技艺,苏州缂丝作为丝织技艺的代表,于2022年9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缂丝在国内的生产规模较小,全国现有的缂丝机也估计不足一百零一张,并且缂丝艺人的平均年龄也靠近5
2、0岁。此外,我国的职业教化与工艺设计教化整体水平比较落后,使得中国许多传统工艺都无法成为年轻人在课堂上所能了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传承来讲,现在已经到了特别紧要的关头,国内知名的缂丝大师都已经年逾古稀,而现在的接班人也不是许多。所以,对缂丝这门技艺的传承与爱护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通过运用数字化空间结构的建立,对缂丝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缂织物进行分析探究,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基因。经过以上探讨,可以对缂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传承与爱护。 1缂丝相关概述 缂丝又被称为“刻丝”,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凹凸,呈现一丝裂痕,如同镂刻而成,故称“刻丝”,也有了如“雕刻
3、的丝绸”的美誉。缂丝起源于古埃及和西亚的缂毛,在西汉时期,缂毛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今日的新疆。后来随着桑蚕丝技术的推广和提高,渐渐以丝线代替毛线织造,后人称为“缂丝”。缂丝的编织手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纳通经断纬的手法。关于缂丝的织法,宋人庄绰鸡肋编中有过具体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乘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1这段话具体地描述了缂丝的织造流程。一台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拔子便是织造的全部所需。缂丝在
4、工艺与技法方面源于缂毛,但在原料方面又不同于缂毛,所以缂丝与缂毛既有联系又有区分。 1.1缂丝与缂毛 缂毛是指用毛线做纬线以“通经断纬”的造法织造的毛织品,中国缂毛工艺历史悠久,据考古挖掘证明,早在两千多年的汉代就出现了缂毛织物。缂丝又可称之为“刻丝”,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丝织技艺,工序非常困难,包括掼、结、戗、勾等。缂丝织物的结构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的原则,其最大的特点是通经断纬。由于缂丝织成的织物不易腐烂,因此它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1.2缂丝与缂毛的联系与区分 (1)缂丝与缂毛的联系。首先,缂丝从工艺及技法上源于缂毛,两者都是采纳通经断纬的织造手法。其次,缂丝继承和发
5、展了缂毛的技法。最终,缂丝还与缂毛相互融合,特殊是在清朝时期,大量的缂丝织品都是用了缂丝与缂毛相互融合的技法。所以,缂丝与缂毛之间存在继承、发展与相互融合的关系。(2)缂丝与缂毛的区分。首先,缂丝与缂毛所运用的原料不同。缂丝所用的原料主要是桑蚕纱,而缂毛所用的原料是毛纱。这两种材料的纤维不同,所织出来的织品风格也不同。缂丝的风格是相对精致与细腻的,而缂毛的风格偏厚重、粗狂。其次,两者出现的时间不同,缂毛可追溯至汉代,而最早的缂丝织物出现在唐代。 2缂丝的历史文化脉络 2.1基于I-space空间构建缂丝文化传承模型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问题,须要基于信息理论做深化的探讨。浙江高校的彭冬梅在
6、探讨剪纸文化时,依据英国经济学家马克斯•H.博伊索特在探讨学问资产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信息空间”,即“I-space”模型,这是一个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探讨学者和信息技术专家沟通的良好平台。2同样,缂丝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也面临着爱护与传承的很多问题。基于以上的探讨,本文也构建了一个空间结构来探讨缂丝的发展演化。图1空间结构的坐标轴分别为时间、空间和文化。时间轴顾名思义就是按时间依次梳理了缂丝的发展历程,即从唐代出现缂丝织物起先到现在的发展历程。缂丝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会有其发展、旺盛及衰落的周期性过程。我们之所以对缂丝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是因为缂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
7、化内涵,而国内外的人对缂丝并不了解。空间轴代表的是缂丝技艺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化过程。缂丝早期主要是北方,南宋以后,江南地区的缂丝业非常发达,尤其是苏州。到现在,由于历史的缘由,缂丝业也主要集中在苏州地区。文化轴代表的是缂丝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缂丝作品,这些缂丝作品不同程度上都烙上了历史的印记。我们从缂丝作品中的人物、动物、花鸟山水以及缂丝技法的不同,可以窥探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风土人情。本文主要介绍了明清两幅缂丝作品,由于缂丝主要由金线和孔雀毛织造,所以在明清时期始终被皇家垄断,可见其名贵;而清代缂丝挂毯,则表现了民间过年时的华蜜场景。这些缂丝织品的存在,为历史探讨供应了珍贵而又丰富的
8、资料。本文也是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对缂丝学问进行了梳理,并从时空演化层探寻缂丝的历史文化。 2.2从时空演化层探寻缂丝的历史文化 虽然目前对中国缂丝的起源有不同的相识,但在汉朝已经出现了缂丝,唐代出现了缂丝织物。缂丝技艺在宋生来临深刻改变,缂丝与绘画得以结合,形成中国缂丝艺术的高峰。明清缂丝在南宋缂丝技艺的基础上接着发展,民国后期则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缂丝在苏州得到振兴,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唐代出土最早的缂丝实物。唐代的缂丝多为日常好用品,一般以齐缂或平缂为主。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洁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调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运用晕色匹配,故色调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运用
9、金线作地纹,在肯定程度上增加了装饰性。3有的缂丝在织造工艺上带有缂毛的风格特点,但图案呈现的却是中原风格。因此,唐代缂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2)宋代是中国缂丝技艺旺盛发展时期。宋代缂丝的织造原理虽然与唐代相同,但花样更趋困难、门幅明显加宽。4从北宋到南宋,制作技术更加精致,出现了朱克柔与沈子蕃等缂丝大师。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缂丝的生产中心也随之转向江南,缂丝也摆脱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格。北宋皇室对绘画有着深厚的爱好,为了迎合皇室的须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为题材,因此形成了院体画这一形式。南宋缂丝受此影响,题材与样式均向绘画转变,渐渐摆脱
10、了好用功能的束缚,转而具有较高的欣赏性。(3)元明清缂丝的接着发展。元初,蒙古贵族更喜爱好用的缂丝而不是观赏品,因而元代缂丝作品不像宋代一样细腻优美,更具有浑厚朴实的特点。明代缂丝的技术水平在继承宋元缂丝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创建了装饰味很浓的凤尾戗,还创建了双子母经缂丝法。当时的缂丝用途已经特别广泛,不但用于帝王贵族的服装,也用于书画装裱。清代缂丝主要用于帝后的服饰的织造以及文武官员的补子。清代缂丝的经纬密度更密了、更细了。山水、人物、楼阁都非常细腻,色调特别丰富,构图也比较烦琐了。(4)民国时苏州缂丝由盛转衰。民国以后,苏州缂丝集中在郊区陆墓、蠡口、东渚一带,也是农夫的副业,但此时缂
11、丝可以远销意大利、法国、美国。4抗战期间,缂丝几乎都销往日本,由于和服腰带供不应求,大量的低劣商品涌入市场,外贸原单越来越少,工厂的收入随之削减,反过来又影响了从业者的热忱,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缂丝业一蹶不振,凋零不堪。抗战结束,缂丝失去了销路。所以到新中国成立初,苏州乃至全国已无缂丝生产,在苏州北部,仅剩下几十个缂丝技艺者,苏州大多数的缂丝艺人都靠种田谋生。 2.3从文化内涵层探寻缂丝的历史文化 (1)以明万历皇帝的缂丝衮服为例探寻缂丝的历史文化底蕴。定陵出土的这件衮服是目前所见的唯一缂丝衮服制品。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与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陵墓,位于十三陵陵园北部偏西的大峪山下。万历皇帝
12、棺内最上层为织锦被,被子下面放有素黄陵制大袖道袍及中衣、龙袍等,其下为缂丝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龙袍。这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大典时所穿的礼服。因而对衮服的制造非常严格,一般由内织染局承办,衮服纹样困难,设计壮伟,织造艺精工细。一衣制成,需十年之久。图2的衮服出于万历帝棺内西南侧,衮服长135厘米,两袖通长234厘米,是一件里外三层的大襟服装。面为缂丝,里子是黄色方目纱。整件衮服无钮,只在两腋下缝上丝带鼻,并留有小开口,再与长襟上的罗带相栓结。这件衮服应称作十二团花、十二章衮服,是龙袍中最宝贵的。衮服底纹织有寿字、如意云和蝙蝠等,寓意“万寿洪福”。衮服上面织绣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13、(五彩雉鸡)、宗葬(酒器)、藻、火、粉米、黻、黼十二章图案,其寓意各有不同。日、月、星辰,古称三光,取其“照临”之意;龙,古时候一般称皇帝是龙的化身;华虫,也就是锦鸡,色调丰富,说明皇帝特别有才华;两个弓字相对,比方大臣和皇上两个人不要吵架,要一样对外,相互信任;斧头,表示的是皇帝的决断力。总而言之,这十二章代表当一个皇帝所具备的才德。定陵中还出土了很多其他文物与织锦,这些织锦品的出土,无疑为探讨明代丝织工艺史及工艺美术水平供应了丰富详尽的珍贵实物资料,对探讨明代葬礼仪制和纠补明代正史之缺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2)以清代人物挂毯为例探寻缂丝的历史文化印迹。图3中的挂毯采纳的是缂丝与缂毛相结合的
14、技艺,使得整幅图案更加立体。此块挂毯长3.66米,宽2.67米,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古人过年时阖家团聚的华蜜场面。厅堂中间是云蝠纹照背,照背前边有一张古朴的翘头案,案上摆放着觥、炉、提匣、如意和瓷瓶。瓷瓶内插着象征“岁寒三友”的松枝、竹叶和梅花。翘头案前有一张罗汉床和一张雕花圆桌,桌上摆放着苹果、柿子、石榴、葡萄、橘子等过新年时食用的水果。厅堂左侧的墙壁上张挂着年画,靠墙放置的紫檀条桌上,一大盘金黄色的佛手特别醒目。这块缂丝缂毛挂毯上共有56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坐在圆桌边上的长者左手持如意,右手把酒碗,他眉宇舒朗,目光睿智,胡须飘逸,正深情地凝视着天真烂漫的孩童。长者对面的妇女们或站或坐,她们神情
15、安逸,有的把婴儿抱在怀里,有的背在背上,还有的在观看孩子们玩耍,目光中充溢了爱意。画面中的孩童神态各异,面容娇嫩,服饰明丽,他们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放鞭炮,有的吹唢呐,还有的围在大人身边要压岁钱。整幅挂毯图案充溢了节日的快乐气氛。在挂毯的背景上有很多和清代乾隆时期的陈设品对应得上的,比如说床榻,床榻前的圆桌,还有圆桌上摆的炉瓶盒。此块挂毯上出现了两件清乾隆时期过年景象的物件,金瓯永固杯和玉烛长调台。金瓯永固杯,由500克黄金制成。杯子的表面有篆书,“金瓯永固”四个字代表了政权永固,江山长存。而玉烛长调台,器物用来盛放蜡烛。这两件物品每年都只在大年初一时运用一次,皇帝在除夕午夜新年到来之际,
16、要亲自点燃玉烛长调台上的蜡烛,在金瓯永固杯中斟满屠苏酒,子时一到,皇帝饮一口屠苏酒,翻开一下新的历书,以表达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 3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爱护 3.1缂丝工艺的现状 虽然缂丝技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手艺,并且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缂丝技艺工序烦琐,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目前缂丝从业者并不多。在纪录片回家中曾介绍由于缂丝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价格贵等缘由,目前面临消亡。要成为技艺精熟的缂丝织工,至少须要10年的阅历。目前,国内驾驭缂丝技艺的人不足200人,真正的技艺大师只有三四位,形势是特别不乐观的。首先,相识及了解缂丝的人并不多。其次,目前的缂丝工艺品
17、都是小工厂生产的,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再次,缂丝的工序烦琐,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也稍贵,一些商人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降低生产成本而制造一些低劣的缂丝品,造成缂丝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也打击了真正酷爱缂丝技艺者的热忱。最终,目前的缂丝大师都已经年逾古稀了,并且传承这一技艺的从业者人数不多。信息化及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很少有人情愿静下来听一段昆曲、做一些女工。所以,像缂丝技艺这样既须要耐性又须要细心的工作,假如不是对缂丝有着特别的感情,是不会有人情愿静默地待在缂织机前工作的。 3.2缂丝将来的传承之路 虽然现在缂丝业还是不景气,不过已经有很多技艺学校开设了缂丝这门课程。要想缂
18、丝更好地传承下去,首先,要培育特地的缂丝技艺者,缂丝技艺须要缂丝者的耐性与细心。其次,要建立特地的缂丝探讨所,聘请专业技师指导学生。再次,要实现民间与政府之间的联动,地方政府要利用有利资源主动扶持缂丝业的发展与传承,对现存的缂丝品进行收集梳理,建立特地的馆藏机构。5同时,主动发挥民间的力气,定期举办相关的缂丝技艺研讨会,吸引广阔群众参与,并且让广阔民众感受到缂丝技艺的美,从而酷爱它。最终,利用现代化技术,将传统工艺手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缂丝技艺的效率,使之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在苏州有一家小店,店主把缂丝做成了一件件生活用品,比如钱包、背包、扇子等,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驻足。本文通过对缂丝文化的探
19、寻与分析,挖掘缂丝文化的历史脉络,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相识缂丝这一古老的技艺,并且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其探讨意义深远。 作者:公伟 赵海英 郑永彪 单位:北京邮电高校 北京邮电高校世纪学院 参考文献: 1庄绰(宋).鸡肋编M. 2彭冬梅.面对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爱护技术探讨D.浙江高校,2022. 3马克斯•H.博伊索特.学问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 4郑丽虹.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J.丝绸,2022(2):49-51. 5缪秋菊,夏菲菲,袁海燕.浅析缂丝的传承与发展途径J.高职论丛,2022(2):30.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