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想与中国思想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思想与中国思想史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和谐思想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世界的和谐,对和谐思想与中国思想史探讨进行讲解并描述。其中,主要包括:在中国思想历史上,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提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建“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儒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见无争无讼,同等待人,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详细材料请详见: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
2、内容。“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耀着东方式的哲学才智,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关键词】和谐思想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耀着东方式的哲学才智,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3、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思想历史上,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提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就更应敬重自然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见“天人合一”,确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相识、敬重并爱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一百零一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人与自然和谐
4、相处,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最基本的看法。礼记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晰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同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二、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
5、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建“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行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更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道家代表作老子说:“知和曰常。”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他主见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三、人与自身和谐 儒
6、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儒家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当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儒家确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值追求,确定人的正值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孔子还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育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在人的心与身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见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见“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
7、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净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的修道方式。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解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气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四、世界的和谐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见无争无讼,同等待人,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
8、友好,互利互惠。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志向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见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敏捷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的精髓。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见“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与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王道则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中国古代三国时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汉武帝时的“昭君出塞”,唐太宗时的松赞冈布和文成公主,都是“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重新谛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的重要论述和精髓,更让我们深深的感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提倡和谐的,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身之间,抑或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使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恒久流传下去。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