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Wo****Z 文档编号:19625423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以2021年入选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专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为契机,在建设实践中坚持党建引领、双元育人、三位一体和研究推动,注重制度建设、融合发展和改革创新,在专业发展、团队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科研与技术服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具有一定示范性,形成了实践案例。关键词: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示范性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2021-2021年)指出,在职业院校骨干特色专业及具备发展条件的专业中,遴选并重点支持一批专业创新团队,带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增强专业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创新能力,

2、期间计划分两批共遴选50个专业创新团队予以资助建设。专业创新团队要在与北京产业发展契合的、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内形成,所依托的专业具有一定规模,在全市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该专业应具有明确的改革与发展任务与项目。专业创新团队具有集体攻关、专业创新的实力,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培训与竞赛、教科研、人才培养等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具有一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并对全市职业教育、本校及本专业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带动作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团队(以下简称“机电专业创新团队”)2021年入选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1建设成果与示范专业建设方面。2021年11月,作为

3、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顺利通过验收。2021年12月,机电专业牵头,代表学校申报“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骨干职业院校”获批。2021年1月,由机电专业作为龙头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以下简称“特高”)骨干专业群建设项目,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排名第一。2021年5月,机电专业入选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双高”)建设专业。2021年,先进制造基地入选北京市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团队建设方面。机电专业创新团队现有专职校内教师14人和企业兼职教师5人。2021年以来,在专业技术职务

4、方面1人晋升正高、2人晋升副高,1人获得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1人入选北京市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2人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首席指导教师,1人获得高职毕业设计“十佳指导教师”和“优秀指导教师”。机电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参加学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2项,参加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2项,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1年依托产教联盟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机电专业“3M”人才培养体系获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定中,2021年教学质量排名居全校(全校专任教师529人)前1/3

5、的共7人,其中全校前10名2人。校企合作方面。2021年深入学校所在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专题调研15次。学校是北京市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主任理事单位,自控与电气协作组是其二级单位,机电专业创新团队参与了自控与电气协作组相关工作。同时,学校是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机电委”)主任理事单位,共有理事32位,理事单位28家,其中包括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世力士乐”)、SMC(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C”)、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等企业理事单位13家,机电专业创新团队牵

6、头组织机电委工作。与博世力士乐和中冶京诚等开发区企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合作培养。课程改革方面。把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和企业认证)的标准和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如图1),包含专业群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模块化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其中专业群技术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参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除本校师生学习外,很多兄弟院校老师和学生也在线参加该课程学习。科研与技术服务方面。2021年以来,机电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发表论文11篇,专利授权3项,著作出版2部,参与国家标准制定2项。参与国家重大招标课题

7、的子课题1项,参与申报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获批,申报厅局级科研课题3项获批,主持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申报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横向课题经费到帐75万。1人担任机械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教程、试题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为京东集团开展了物流职业能力认证自动化设备维修与保养专业培训,为上海强生北京大宝工厂开展T2和T3取证培训,与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联合开展智能制造高端培训,社会服务收入近90万。作为市赛相关赛项承办单位,为本市在国赛获奖做出了贡献。同时对外省市兄弟院校有指导,多所学校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应邀先后在多个兄弟院校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做专

8、题报告,担任国家一级大赛裁判或技术专家6人次。兄弟院校3名专业老师先后来挂职锻炼,时长各一个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一体化育人格局,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加由机械教指委、中国职教学会等主办的比赛获得一等奖3项,参加北京市比赛获得市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21年7月,作为学徒制优秀毕业生,2名学生留在博士力士乐工作,表现突出,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有的继续在读本科,有的扎根基层投身建设美好乡村,有的到国外工作因表现突出受到驻在国国家领导人接见。根据2021届毕业生

9、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机电专业96位毕业生总就业率100%,其中国内升学率(专升本)20.83%,平均落实年薪9.27万元,来我校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最多。2建设过程与创新注重制度建设。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采取团队建设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1年)指出,提升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水平,细化专业建设机制,明确专业团队和负责人。统筹进度安排,及时跟踪进展。要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组织工作团队,制定任务书,精心组织落实,加强督查考核。学校全国“双高”建设方案指出,实施“企业实践计划”、“素质提升计划”、“

10、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制订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预算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在2021、2021年学校工作中强调了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将其纳入到了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工作机构,建立了规章和机制,做好了相应保障和监督管理。注重融合发展。作为北京特高专业群建设项目,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组成。面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岗位需求,厘清了专业组群建设的基本逻辑。作为龙头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协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机械工程基础、电气工程基础、工业控制器基础、传感检测基础和工业网络基础等方面夯实专业群基础技术平台。基于此,机械制造

11、与自动化专业做强“制造”能力,对接智能装备产业领域;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做优“工艺”水平,对接高端汽车产业领域(见图2)。专业群内各个专业交互、协同、融合、开放、优化,构建“三维坐标交汇思维体系”,聚焦开发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应用,实现跨界整合。与清华大学开展“科技创新集训营”合作,机电专业教师和学生能参加清华大学开展的“知识产权固化及科技创新”系列学习交流。由学校推荐,团队成员到中国职教学会挂职,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与仪综所签订科研基地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高端培训方面加强合作。团队成员在北京智能佳等企业挂职锻炼实践,参与产品开发。与中通理澳等企业联

12、合申报朝阳区协同创新科研课题。将“职业仓分析法”作为专业群建设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依据职业仓包含的职业发展路径确定专业群的定位,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思路对智能制造领域机电从业者的岗位群与职业能力做了梳理,校企深度合作研究职业仓,推进了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企业联合完成博世力士乐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2021)和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分析报告。作为机电委主任理事单位,机电专业创新团队2021、2021年组织理事集中学习和专题研究,开展了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群建设几点思考、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应用等高水平学术报告。注重改革创新。目前机电专业在校生近300人,由三

13、年制高职学生和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以下简称“贯通培养”)学生组成,贯通培养分为内培和外培,其中内培对接北方工业大学自动化本科专业,外培对接德国机电及自动化类应用型本科(如图3)和对接加拿大机电系统工程本科(如图4)。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突出“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推进“走出去,请进来”,即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推进产教融合;邀请毕业生回校,举办“职业成长课堂”等活动,提高在校生职业认知。机电专业与博世力士乐合作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推进建设“企业现代学徒制中心”合作培养创新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做了实践性探索。多年来,机电专业开展“一年级认岗二年级跟岗三年级顶岗”企

14、业实践,为全面推行“小学期”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做了铺垫。3建设模式与特色坚持党建引领。机电专业创新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加强机电专业创新团队所在党支部建设,有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转化为创新驱动的强大效能,将党建工作与团队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坚持系务会、支部大会和团队研讨会等制度,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双元育人。以双元育人为主线,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育人为主线的“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S即Skilled,代表着强化技能,主要采用1+

15、X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书证融通型技术技能人才;C即prehensive,代表着复合技术技能,主要采用依托产业学院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新型产教融合载体,按照专业群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I即Innovative,代表着适应创新型新业态,主要依托企业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心、企业或研究院所研习生岗位,基于实际生产任务或研发项目由产教研合作培养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创新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整体形成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机电专业毕业生达到C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比例是80%、达到I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比例是20%。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完成理论和基础实践学习,第二

16、学年60%的时间在企业现代学徒制中心进行实践,第三学年主要在企业进行学习实践,把学习融入实际生产环境中。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双导师”,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坚持三位一体。机电专业创新团队坚持“小合作,需要彼此尊重;大合作,需要彼此平衡;长久合作,需要彼此成就”的原则,坚持“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院发展”三位一体来开展工作,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机电专业创新团队成员注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积极担任班主任,把班级建设纳入专业建设,注重班级文化、制度建设和班干部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落实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成

17、就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机电专业创新团队重视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重视科学研究,在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上积极推动。全员参与社会服务,为企业做培训。对推动落实学校提出的“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五项办学功能的实践与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坚持研究推动。探索产教科融合,校企研合作,技术研发和教学改革两条腿走路。包括:建设“3+6+X”技术研发赋能增能团队。在学校与仪综所签订科技创新基地框架协议基础上,在自动化控制、工业软件集成、工厂数字化仿真等领域深化合作技术研究与开发,参与智能工厂总体设计与MES实施,参与执行国家级先进制造领域相

18、关课题,参与工业通信相关标准制定,参与HART、WirelessHART工业通信技术产品测试认证等。开拓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实施等工作。参与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试点1+X,深化专业群分级制改革,研究专业群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SCI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4结论专业创新团队是学校改革创新与专业建设发展中的基础性资源。2021年以来,坚持党建引领、双元育人、三位一体和研究推动,注重制度建设、融合发展和改革创新,在专业发展、团队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科研与技术服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定示范性,但是仍有

19、很多短板和不足。今后,团队将在提高政治站位与贯彻新理念,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增强工程实践、科教研、社会服务和团队治理能力等方面(如图5)继续努力,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国“双高”和北京“特高”工作中进一步增长才干、贡献智慧和实现价值。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214号.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216号.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2021-2021年)4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方案,2021,5.5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1年)6贺星岳,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9.作者:黄敦华 季君 马冬宝 庄严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