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02)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文讲析本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同时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孔子问志。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素来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哪一种,都能看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的意味。第二部分:弟子述志。子路第一个发言。“率尔而对”,旁若无人,脱口而出,而且是未经孔子点名就自告
2、奋勇地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他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他的发言内容也不谦逊,前半部分极言国家处境之艰难,后半部分则说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两相比照,可见其志不在小。但孔子只是报以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随即转而问冉有。冉有第二个发言,就要谦逊许多:时间同样是三年,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公西华第三个发言,态度更加谦逊:一上来就表示自己能力可能不够但是愿意学习,而且只愿意做一个主持礼仪的小相。曾皙最后一个发言。曾皙本来在鼓瑟,听到老师的点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而且并不直接答话,
3、而是先铺垫了一句“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则继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鼓励他说出来。这一连串的铺垫都让人感到曾皙的话可能是最为独特的。果然,不同于三人对为政方式的具体陈说,曾皙描述出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似乎是答非所问。但这竟然是孔子唯一赞许的回答。孔子为何独独赞许曾皙?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契合,加之曾皙把话说得雍容委婉,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赏。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求仕进之意,这与孔子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
4、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还有人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第三部分:孔子评志。子路等人谈话之后离去,只有曾皙留下与孔子单独交流,从他的提问来看,可能是不理解孔子对子路等人的态度。在曾皙的追问下(也有人认为曾皙只问了前两句,后面是孔子设问自答),孔子给出了解释。对子路,孔子认为他的态度不够谦
5、逊。因为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而“礼”和“让”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意即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所以他会批评子路“其言不让”。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甚至过分谦虚),孔子也是有所保留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亦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亦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亦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三
6、)文章赏析对话背后的个性与抒情论语中所载大抵为道德和政治性质的对话,从美学理论上说,属于实用理性 类,和文学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分属不同价值范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的主题是论政治理想,却是论语中最富文学审美感染力的。要充分理解这一 点,就得从文本内在的矛盾岀发。在谈话中提出问题的是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学生冉有的态度十 分严厉,三点其名并加以批驳。在逻辑上层层紧逼,揭露其口是心非,指责其自相 矛盾,揭露其制造动乱,预言其自取灭亡。用语十分凌厉,语态异常严峻。而在这 里,虽然讨论的仍然是政治问题,但是孔子的态度迥然不同。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7、,则何 以哉? ”其话语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风范。第一,主动放低姿态。明明有为师之尊不说,却 说只是暂时的年长,此外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第二,鼓励学生不要怕人(包括自己) 不理解,假定(我)理解你们,你们有什么说法?这样起到了缓解他们的情绪,缩 短心理距离的作用。第三,在说话时,用了一些口语的语气虚词(“也” “哉”)结 尾,语气显得比较亲切。这些语气虚词的运用,对于传达现场感情,有相当重要的 作用。刘知几在史通浮词第二十一中说到人发言时,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需 要一些“余音足句” “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 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而史之叙
8、事亦有时类此。”孔 子话中的两个“也”,一个“哉”,就构成了随意漫谈的氛围。正是因为这样,这就 引出了子路的“率尔而对”。子路与后来孔子点名才发言的冉有、公西华、曾皙不同, 他是主动发言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馒,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还敢于对孔 子提出批评,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子路好勇,闻过则喜。”还说:“道不行,乘 椁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敢于不待孔子点名就说话,固然因为他的坦率,同 时也因为他和孔子的关系比较亲密。故他敢于坦言他的宏大志向能够治理“千 乘”之国。子路强调邦国的
9、实力,以战车的多寡为准,四千匹马(四马为一乘)的国 家应该有中等以上的规模。有了这样的军事实力,就不怕外邦的大军压境,哪怕是 国内遭逢饥荒都无所谓。只要给他三年的时间,就能治理好国家,而且使得老百姓 强悍而懂礼。照理说,孔子周游列国就是要实现他经国治世的大志,虽然很不得志,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他却“知其不可而为 之”(论语宪问)。他把自己的学生按才干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 子路和冉有的才干属于“政事”类(论语先进),也就是说,孔子肯定子路在政 治上是有才能的。子路坦言其大志,应该得到首肯,孔子自己也说过“当仁不让于 师”(论语卫灵公),至少是无可厚非
10、。但孔子却持否定态度,论语用一个字 来表现“哂”。这个“哂”字很精彩。其词汇意义是微笑,从表层语言上看,隐 含着讥讽的微笑,是对子路的口岀大言不以为然,对他锋芒毕露的不满。仅这样理 解,还失之肤浅。论语虽然不是孔子亲自执笔,他的再传弟子在记录他的言行的 时候,显然是受了他执笔的春秋的熏陶。孔子在春秋中开创了中国特有的“春 秋笔法”,那就是客观地直书言行,不加评论的“实录”,把倾向留在叙述的空白中, 这叫“寓褒贬”。这就提醒我们,读经典不仅要看字面上已经写出来的,更要从深层 意脉去探索留在空白中的意味。后来曾皙问他为什么要“哂之”,他的回答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 之。”从字面上去解释,就
11、是子路不讲“礼” “让”,只是作风问题。但更深刻的原因 还在于子路的治国观念与孔子大相径庭。首先,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政,以道德理 性统一思想,以礼乐体制规范行为,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而子路着眼的先是邦国的军事暴力,以千乘的 战车来对抗外敌,其次是把老百姓训练得好勇狠斗。显然这个得意门生与孔子的理 想政治有很大的差异。孔子哂笑的内涵只有和冉有的回答相比较才能得以明确。冉有被孔子点名,他的回答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冉有这时说得相当谦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之子路的“千乘之国”是相当
12、 小的了。没有大国在外的压力,又没有饥荒,还要三年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至于 孔子重视的礼乐,也就是政治道德规范,人心安定,自己不能胜任,要等待在品德 上更高的君子。冉有也是被孔子列入有政治才能的一类的,此人不但有政治才干,而且有军事 智慧。前487年,率鲁师抵抗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 季康子迎回了在外周游十四年的孔子。但他帮助季氏假借田赋改革,聚敛财富,被 孔子斥责“贪冒无厌”,而且还说过“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的狠话。子路和冉有的说法好像互不相干,但从深层的意脉来说,是有联系的。对话潜 在的意脉在于,第一,冉有看到孔子不认可子路的大言不惭,就把自己的理想放低 一点。
13、第二,冉有看出孔子不喜欢子路强调军事暴力,就回避了自己的军事能耐。 第三,冉有看出孔子重视礼乐,就拣他喜欢的说,还特地说,自己在这方面不在 行。总体而言,是非常含蓄地迎合孔子的胃口。但孔子既没有哂之,也没有许之。 孔子接着点名公西华说话,可见孔子对冉有的话,并不太满意。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在几个学生中年纪最小,比孔子小四十二岁,资历最浅,没有子路、冉 有那样追随孔子多年的本钱,但他看出了子路和冉有的弱点,恰恰是孔子非常重视 的方面,就说宗庙会同,自己可以主持。他有过出使齐国的履历,这一点,孔子也 是肯定的,曾经评价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
14、也。”但孔子对他的话,也没有认 可的表示。这可能是孔子对他还不太有把握。在肯定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 的同时,又作了保留:“不知其仁也。”所有这一切,从文章的整体意脉来说,都还只是铺垫,都是为了引出孔子大力 褒扬的曾皙的理想。孔子让曾皙来回答。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是文章意脉的高潮,写法也与此前不同。首先,在写孔子与前面三位对话时,没 有细节描写。这也是中国古代经史的内在规范,以记言记事为主,一般是没有抒情、 描写的。西方一位汉学家,对左传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客观大加赞赏,说它好在很 少主观的评论和介入,这种完全是“实录”的语言,达到非常精练的程度。他举出 周天
15、子送给齐桓公一块肉的场景,左传只写了齐桓公四个动作“下、拜、登、 受”,他说左传把“无关要紧”的语言排除掉的能耐是令人惊叹的。“在整部左 传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而副词就更少了。”这位汉学家虽然是出于西方当代 文学追求“零度写作”或者海明威的“电报文体”的观念,但看出了中国先秦叙事 的特点。话说得虽然有点绝对,却也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在 此以前的对话中,除了 “率尔”这个副词以外,可以说没有形容词和副词,到了这 里,却突然出现了两个:“希”和“铿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对话中,都 只有对话,而没有动作描写。这里却突然有了三个动作细节:鼓瑟、舍瑟、而作。 第一,说明这个人
16、物比前面的三个都更重要。第二,虽然如此重要,可是他对前者 的发言,并不完全在意,只专注于自己的音乐。如果只是把这当作曾皙的音乐爱好, 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乐”在孔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中的重要性,是和“礼” 并列的,曾皙专注于鼓瑟,实际上提示他沉浸于礼乐的意境之中。却又不是对三位 发言的充耳不闻,他的发言很慎重,文章强调他是站了起来,以显示作者认为前三 位讲话究竟是站着还是坐着没有交代的必要。冉有和公西华都没有对在他们前面的 发言加以评论,而这里却先让曾皙声明和前面三位不同,然后在孔子的鼓励下(“各 言其志”)才说了出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17、。这个回答使情景出现了转折,本来孔子已经提示了 “各言其志”,讲的是经世济 民的理想,而曾皙说的却是逍遥自在的春游。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说的那些邦 国之事相比,似乎微不足道,甚至文不对题。然而,孔子却全盘肯定: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显然是重点中的重点。从文字上看,又出现了一个副词“喟然”和一个情绪上肯定 性很强的虚词“也”,使得此句成为文章意味深长的结论。这可以理解为孔子仁政、 礼乐、教化理想的实现,达到了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界。当然也 有人认为,这是孔子晚年的一种心态,“道不行,乘椁浮于海”,史记孔子世家 中也记述孔子晚年曾经叹息“吾道穷矣”。二者皆可,各备一说。
18、不管怎么说,都是 孔子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但是,这不该是钻研这篇经典的终点。这样的语言,不 但提供了一幅逍遥的图画,而且构成了一首乐曲。特别是“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 归”,把虚词“乎”字放在动词“浴”和“风”之后,而不是像前文中把语气词放在 句子的结尾,更强化了一种逍遥的风貌:三五成群,老老少少,沐浴着暮舂的水温, 迎着扑面的春风歌唱着,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体验着人际的和谐。这样的情境带 着很强的抒情性,构成一种诗化的情调。这样的诗意,和季氏将伐颛臾锋芒毕露 的雄辩形成鲜明对比,在先秦散文叙述理性以回避抒情为务,连倾向性都要隐蔽的 传统中,可以说是空前的审美艺术瑰宝。(三)课文练习一、完成下
19、面的挖空练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 )。居( )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 )哉?”子路率尔而( )对曰:“千乘(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20、。”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 )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 )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 )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 )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文言现象整合一词多义1、如 (1)如或知尔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4)沛公起如厕 2、
2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5)以侍君子 (6)为国以礼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5、为 (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6、知(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词类活用:1、端章甫:端,( )章甫,(
22、)2、风乎舞雩:风,( )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 特殊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 ( ) 2、毋吾以也 ( ) 3、不吾知也 (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摄乎大国之间 (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异乎三子者之撰 ( ) 8、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 10、为国以礼 ( ) 三:重要语句翻译(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23、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四、理解性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24、“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附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参考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相当于“于”,比)尔,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居(闲居,平时)则曰:不吾知也。如或(有人)知尔,则何以(倒装,怎么办的意思)哉?”子路率尔
25、而(表修饰连词)对曰:“千乘(兵车)之国,摄(夹)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接着)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道义,是非准则)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方圆)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起),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通“暮”)春者,春服既(已经)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表修饰连词)归。”夫子
26、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怎么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用)礼,其言不让,是故(因此)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谁)能为之大?”一词多义1、如:(1)假如 (2)或者 (3)至于(4)到,去2、以:(1)介词,因为 (2)动词,认为 (3)动词,做 (4)介词,用 (5)连词, 表目的,用来(6)介词,用3、方:(1)方圆 (2)道,是非准则 4、尔 :(1)代词,你们 (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
27、态(的样子) 5、为 :(1)管理,治理 (2)做(3)替6、知:(1)了解 (2)主持(3知道(4) zh 通“智” (5)见解,知识7、居(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活用现象: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名作动,吹风 3、后,名作动,落后 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勇,形作名 6、撰,动作名,才能 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 7、状语后置 8、状语后置 9、语前置 10、状语后置 重要语句翻译:(1)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
28、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 连下来,又有饥饿。 (2) 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 事情呢?”(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默写: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