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_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_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_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中国税收信用缺失是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的重要缘由之一,以下为大家分析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具体内容点击查看全文。 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信用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款的流失,也打乱了税收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呼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共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税收信用体系。虽然中国的税收信用建设取得了肯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构建科学的税收信用体系,这是中国税制健全及税收法制化的须要,是中国发展诚信经济、提高民族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税收信用现状分析 近几年,税务部门普
2、遍开展了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活动,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民主评税、税务公开、执法责任制等,大大提升了税务队伍的信用形象。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目前整个税收领域信用缺失依旧较为严峻,可以说,不论是征税人、纳税人,还是用税人,都表现出肯定程度的不诚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缘由是多方面的,综合而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诚信立法缺位或不足 虽然中国税收法制建设取得了肯定成就,但还不够完备,在肯定程度上仍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实际。主要问题有:一是缺少特地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造成对守信者爱护不够,对失信者惩处不力,也使得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受到很大制约;二是税收立法时对有关信用方面的规定明显
3、缺位,在立法过程中对税收诚信内容考虑不够甚至没有考虑,不利于和谐税收环境的营造;三是现行税收法律以及其他有关税收的法律对涉税案件的惩罚规定弹性过大,简单造成税收执法、司法自由裁量权滥用,造成税收执法、司法不公,破坏了征纳之间诚信的法律基础。 (二)权利义务观念错位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相互的,比如纳税人既有纳税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但长期以来,中国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舆论宣扬上,都片面地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视纳税人的权利,使得纳税人滋生逆反心理,甚至不惜违约失信进而偷逃税行为。对征税人和用税人而言,则过于强调其拥有的权利,而忽视了其应尽的义务,这不仅不能为纳税人所
4、认同,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阻挡了政府在税收与其关系问题上的视线,导致在纳税人监督缺位的状况下征税和用税中的行为扭曲现象频繁发生,使纳税人的契约观念和诚信意识日趋淡化。 (三)税务机关执法诚信不足 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些有违信誉、作奸犯科的行为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甚至内外勾结,致使国家税款大量流失,严峻扰乱了税收秩序;二是对纳税人重复检查现象较为严峻,如国税部门查完了地税部门又查,甚至税务稽查人员调账检查时,一查就是几个月,检查缺乏效率,给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影响;三是有些税务干部素养不高,执法随意性大,在税收执法程序、
5、执法尺度、适用法律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四是由于目前评税标准、双定户的定额核定标准均驾驭在少数税务干部手中,一些税务人员凭借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捞取个人好处,人为地造成企业之间税负不公,干脆恶化了税收信用环境。 二、建立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一)优化经济环境的须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诚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对信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税收信用,一方面要求税务机关依法治税,严格执法,营造诚信纳税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努力增加税收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做到诚信纳税。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税务机关提高税
6、收征管水平的须要 税收信用体系既包括纳税信用,又包括征税信用。从纳税信用看,纳税信用制度将纳税人按信用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实施不同的征管方式。对依法纳税的纳税人赐予较高的自由度,取消或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把精力集中在纳税信用度不高的纳税人身上,强化征管力度,从而节约了征管成本,提高了征管效率。从征税信用看,要求税务机关规范纳税服务,文明执法,诚信地履行对纳税人的承诺,为纳税人诚信纳税创建条件。同时还要公允执法,使诚信纳税者的合法权益受到爱护;使违法者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这些都有利于税务机关征管水平的提高。 (三)纳税人提高和维护自身信用的须要 诚信意识就是财宝意识,社会经济信用具有效益信用
7、的一面。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可以使经济交换参加者便利、快捷地获得对方真实的信息资料,削减信用调查核实方面的费用、开支,防止因对交易者资信怀疑而削减的社会经济交往。守信者也会因良好的信用而在经济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税收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制的组成部分也具有这种职能。 三、建立和完善税收信用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征税信用的政策建议 严执法、讲信用、践承诺、优服务是对税务部门的基本要求,征税信用主要体现在严格执法和优化服务上。严格执法是税收工作取信于纳税人的关键所在,在严执法的同时做好服务纳税人的各项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约束和管理。详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8、。要抓好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实行奖惩有别和严格的责任制,建立失信于纳税人的惩处约束机制。在干部管理体制上,要建立充分体现奖优、罚懒、惩贪、治庸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详细到每个人应定岗定责、职责分明、权责清楚,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优化税务服务,抓好办税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有步骤、有安排地抓好人员教化、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养和综合素养。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网络服务,统筹建设专业性税务网站并纳入电子政务系统;二是主动推广电话服务。 3.完善税收征管机制。要注意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基础上嫁接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科技成果,逐步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
9、、信息化,给予税收征管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特殊是要加强税源监管和税务稽查两个环节的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二)加强税款运用信用的政策建议 加强税款运用信用,主要是转化政府职能,使政府由经济建设者的角色转化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应者,进而弥补市场失灵。 1.调整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要争取与市场机制建设协调进行,市场能做到的事放手让市场做,其中首要任务是加快财政资金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将政府由经济建设型转变为供应公共产品和服务型,将其角色真正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 调整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主要表现在将支出重点放在供应公共产品和服务上,尤其是广阔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在结构
10、上压缩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加社会科文卫、社会保障以及支援农业和农村的支出。 细化预算,加强对预算支配和支出全过程的监督。编制预算时,在大的分类下尽可能分设若干款、项、目级科目,将支出项目细化,增加预算的透亮性和监督性。 (三)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诚信激励机制 针对失信纳税人追逐眼前经济利益,不惜损失信用的短期行为,应提高失信成本,增加诚信收益,促使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纳税者诚信纳税。这主要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诚信激励机制来实现。详细体现在:一是对企业或个人在税收信用上有了不良记录时,在税收征管系统(CTAIS) 中自动划转为纳税信不过企业,重点稽查和监督;二是对待上述纳税信不过企业在肯
11、定时期内不得划转为正常有信用的企业,在此期间再次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的行为时,要从重惩罚;三是建立对纳税信息不实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公告的制度;四是建立与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实现税收信用信息共享。(四)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 遵从成本是指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所花费的各种资源的价值,主要包括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所花费的时间价值、非劳动成本和支付给税务顾问的费用。税收遵从成本越高,纳税人负担越重,也就越可能相应地选择应对方式躲避纳税义务。因此,征税人在依法办税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纳税人遵从成本最小化,简化办税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纳税人担当的额外费用,赐予纳税人申报和缴纳税款等方面的指导,并
12、供应纳税救济等。 (五)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 2003年7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出台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方法,规定了评定内容、评定标准、激励与监控措施、评定组织和程序等内容,肯定程度上规范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须要完善:一是对不同级别纳税人在税收管理上赐予不同待遇,实行差别管理;二是关注个体经营者、小型企业,尽快落实信用等级管理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三是国税、地税应尽快将信用等级评定信息实现共享,做到统一标准,给纳税人一个公正、合理的评定。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关于加快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9,(2). 2、程爵萍.构建税收信用体系的
13、理论思索与政策建议N.中国信用报,2006-02-14. 3、张媛.构建中国税收信用体系J.经济合作与科技,2008,(16). 4、王乔,席卫群.比较税制M.上海:复旦高校出版社,2005. 5、西蒙詹姆斯.税收经济学M.北京. 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_论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试论当前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税收立宪必要性论文 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必要性 关于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索 试论诚信原则与我国税收信用之建立 论军训的必要性 市国税局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阅历材料 市国税局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阅历材料 论中药探讨的必要性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