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整理(终极版).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444633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综整理(终极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综整理(终极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综整理(终极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综整理(终极版).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目的、任务)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1.超越日常经验 宏观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教育学研究价值: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微观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中国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体现于论语

2、;东方古代最早使用(提出)“启发式”教学对象有教无类作用“富民”“教民”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内容诗书礼易春秋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学记礼记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总结最突出,专门论述教育问题),“教育学的雏形”功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制度与管理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循序渐进)孟子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荀子性恶论教育作用化性起伪西方萌芽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法”)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

3、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家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学科建立: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夸美纽斯民主主义;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教育有其现世目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适应自然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学制系统四个时期班级授课制确立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

4、全班教学)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爱弥儿教育的核心:自然主义“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教育的人物:使儿童“归于自然”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重心:要素教育;第一位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教育目的:培养绅士(绅士教育)规范教育学建立:赫尔巴特(传统)“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近代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理论体系伦理学、心理学目的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学原则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三

5、中心课堂、教材、教师杜威(现代)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学三大著作之一实用主义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三中心活动、经验、学生教育学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1.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2.我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

6、代,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美】布鲁纳教育过程【德】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二、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广义: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

7、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二)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依据(三)教育的发展起源名称地位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行为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模仿【美】孟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的指导下形成的。恩格斯、凯洛夫多集中于苏联和我国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标志:教育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1)教育具有非

8、独立性,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特征: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奴隶社会特征: (2)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封建社会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学校萌芽(序、校);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基本学科:六艺(礼、乐核心、射、御、书、数)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盛

9、,打破:学在官府;显学儒、墨;学术自由;稷下学宫两汉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专制;最高教育机构太学;鸿都门学魏晋南北朝郡国学校制(我国学校制度的开始)隋唐重振儒术,三教并重;选士制度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程朱理学、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后,八股文成为考试固定格式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以僧为师”教育活动:背诵经典或钻研经义古代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学习文法为主,同时学习修辞和拉丁文雅典培养商人和政治家斯巴达培

10、养军人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主导(一)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措施讲、读、讨论;教具、实验药品、仪器(二)关系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人”的因素,教育影响是属于“物”的要素。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11、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1.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教育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4.决定教育体制 3.教育促进政治民主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5.决定教育内

12、容的选择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2.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教育在生产科学文化知识4.决定学校专业的设置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三)教育与科技文化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教

13、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与文化 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具有整理、筛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

14、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a、学校的物质化有二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c、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学生文化1)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

15、种过渡性的产物。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互补性,学生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涵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过程。2.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外铄论的基本观

16、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定义: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启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教育活动一般不可“陵节而施”

17、,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对于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早期教育并非越早越好,过于夸大早起教育目的和作用是极为错误的。2.阶段性:定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育教学,效果好!3.不平衡性:表现: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的不平衡的。如,两个生长高峰。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启示: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

18、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4.互补性:表现: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 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别差异性:表现:男女性别的差异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的差异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是个体

19、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遗传及其作用 2.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环境及其作用 2.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3.不决定人的发展4.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马克思“搬运夫与哲学家,王安石伤仲永,天才的教育的威特)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20、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六、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

21、: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结果。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激励功能,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调控作用3.价值取向:名称代表人物:观点: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

22、,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卢梭、康德、马斯洛、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孟轲等人(卢克斯+伏尔泰+孟子)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教育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孔德和柏拉图、斯宾塞、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宾干有俩孔)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应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价值。无目的

23、论杜威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在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轮马克思的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基本理论: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

24、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热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

25、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因此, (1)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

26、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要求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

27、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七、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

28、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其核心与主体;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更加注重和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 前制度化(实体化教育)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制度化 非制度化(构建学习化社会)(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壬寅学制:(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

29、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设女子高师,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学堂改为学校。4)壬戌学制: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也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

30、的学制。(2)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1951年学制改革1951.10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新中国正式颁布实行第一个学制)2)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四制、六三制)八、教师与学生(一)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6个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设计、组织、管理者4家长、朋友5研究者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育目

31、的的全面性 (1)因材施教1.复杂性 (2)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2)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3)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教育机智”连续性和广延性1.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相对稳定的特点决定的2.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广延性,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多样性的因素决定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具有迟效性(1)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百年树人(2)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2.间接性:教师劳动并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通过培养学生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主体性和示范性1.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教育

32、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1)教师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2)教师使用的教具的主体性熟练掌握2.示范性:由学生的向师性和可塑性决定劳动方式个体性和教育成果全体性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集体劳动之中。(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校内外相互支持协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高度自觉,自我监控)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 1语言表达能力 1高尚的师德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组织管理能力 2愉悦的情感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3、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3良好的人际关系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健康的人格2.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1专业理想 1“非关注”阶段 1职前教育2专业知识 2“虚拟关注”阶段 2入职教育3专业能力 3“生存关注”阶段 3在职教育4专业人格 4“任务关注”阶段 4自我教育5专业自我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6专业态度和动机 补充: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1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2践行教师职业承诺 3丰富教师专业生活(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核心特征)首先,强

34、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终身学习的实践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其次,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学生的特点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

35、的社会属性的人。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能动主体(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最基本 最高表现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1学生是完整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

36、是责权主体(教育民主的标志)要如何用新学生观对待学生?(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3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认识到学生是完整的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3

37、 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概括为4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6发扬教育民主7掌握批评艺术;能与学生心理互换;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的个性品质九、课程(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广义: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指某一门学科。最早提出课程的人

38、是斯宾塞。(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2.意义: 3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学科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3.课程类型: 综合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三大因素学习要求角度: 必修课程 1社会需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选修课程 2知识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和开发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地方课程 4课程理论 课程任务: 基础课程 学校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