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73151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双学位毕业论文专 业: 金融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 号: 学生姓名: 朱重阳 指导教师: 王学信 教授 二一一年六月专心-专注-专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双学位毕业论文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 以长三角及环渤海区域为例The Disparities and Mechanisms formation of Regional Rural Finance: A cas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2、 Bohai region专业班级:测控0802学生姓名:朱重阳指导教师:王学信 教授学 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6月摘 要本文研究了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两区域在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农村金融的组织效率及农村金融的空间组织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征。究其原因,表现在农村金融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差异化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发现,长三角地区应加强对本区域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环渤海区域应该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循环。关键字:区域农村金融,长三角,环渤海ABSTRACTIt studies the Regional rura

3、l finance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Bohai region. Study finds that two region shows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finance.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s rural fi

4、nanc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discovery, i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rural finance polic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Bohai region should speed up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o achieve a sound cycle of rural economy and

5、rural finance.Key Words:Regional rural financ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Bohai region目 录引言-11、区域优势介绍-41.1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41.2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52、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分析-82.1定量分析-82.1.1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差异-82.1.2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差异-102.1.3农村金融的组织空间分布差异-132.2定性分析-142.2.1农村金融的法律服务体系差异-142.2.2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差异-153、长三角与环渤海区

6、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183.1农村金融发展政策-183.2区域产业结构-193.3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04、促进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224.1对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224.1.1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224.1.2提高和规范国家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投资-224.2对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234.2.1金融组织改革-234.2.2实施农地金融制度-244.3对两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共同建议-244.3.1深入金融信用理念宣传-244.3.2建立区域农村金融联动机制-25结论-26参考文献-27引 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

7、幅度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积存已久的诟病,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均展现出个性化特征,使之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步入发展飞跃的快车道,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以深圳、珠海、厦门为特区而构成的的珠三角区域,借助于成为改革开放实验田的这一契机,实现这一时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任;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上海、江浙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为改革开放的春风所带动,又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使环渤海区域已成为继珠三角区域和长三角区域之后中

8、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个亮点,同时也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城市借助其先发优势,迅速迈出了其经济增长步伐,而农村却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短板地位,使之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呈越演越烈之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农村经济的乌龟式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的血液农村金融也始终是金融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发展遇到了瓶颈;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贫富问题日趋严重,这无疑对社会安定和谐埋下了隐患。相关研究综述鉴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

9、衡性、多层次性这一现状,客观上需要不同层次的金融制度与之相适应。但现行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总量和国家视角出发, 将我国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 而鲜有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区域这一中观层面。值得关注的是, 焦兵( 2007) 、李喜梅( 2007) 利用农村信社存贷款数据对区域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温涛、熊德平( 2008) 对我国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进行了比较; 黎翠梅( 2009)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中介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周世友( 2009) 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从中国现

10、存的三大区域着手展开了研究,如白景涛(2009)在推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任辉(2010)在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趋势探讨中,探讨了长三角这一区域的形成以及未来的走势。研究意义但到目前为止, 从三大经济圈农村金融着手进行比较研究却鲜见报端,而基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走势的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农村金融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等这一系列现实,使之我们对农村金融的关注又拉到现实的高度,关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区域农村金融现状及形成机理,不仅对农村金融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农村金融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以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共

11、同发展;同时可以使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相互借鉴,形成优势互补,以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所以本文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之处,选取我国三大经济区域中的两个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为例,并选取其农村金融作为研究的焦点,对其农村金融现状差异及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得到合理结论,并形成对这两区域农村金融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相实际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在组织本文的结构过程中,第一部分对两区域的优势现状进行系统性描述,由于地理人文资源的优势是金融发展乃至经济腾飞的原始动力,这一优势的存在,深刻影响着农村金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所以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优势分析,应为课

12、题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部分将对这两个区域的农村金融现状的差异进行分析:在定量研究方面,借助相关金融指标,通过比较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以及农村金融的组织空间分布情况直观得出其差异现状;在定性分析方面,比较这两区域农村金融的法律服务体系的异同以及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的异同,以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有一清晰认知。第三部分通过对两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完成对其农村金融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最后的第四部分基于以上研究的结论,对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的农村金融未来发展,分别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部分:区域优势介绍1.1长三角

13、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长三角区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这一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万平方公里。这里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发达的城市群布局,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经济带。1.1.1雄厚的经济基础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

14、济板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长三角区域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松的经济政策,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最先步入工业发展的快车道,完成了由鱼米之乡向工农协调发展的新跨越 。借助于上交所等金融组织形成的金融的先导优势及规模示范性应,长江三角区积聚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其规模越来越大,并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使之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高速一直处于于全国同期增幅3至5个百分点的状态,并已连续保持了多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这一区域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相结合的产业布局,特别在汽车、钢铁、电子、纺织等行业已形成规模聚集效应。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

15、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使之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1.1.2发达的城市群布局 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

16、,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

17、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1.2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广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京津冀为主所构成的经济圈,同时延伸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这一区域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区域借助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便捷的交通运输,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等优势,使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已日趋显现,并将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 1.2.1优越的地理环境环渤海区域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

18、海岸;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环渤海区域东临日本、朝鲜、韩国,北临蒙古、俄罗斯,既是中国北方内陆及三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天然结合部,又是通向亚太地区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有利位置,有着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的潜在优势。随着世界经济布局的重新整合,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中,东北亚地区正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为国际经济界所瞩目。1.2.2便利的交通优势由于环渤

19、海区域地理、政治位置的敏感性,使之在整个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完善,科学技术发达,是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的战略区域,在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相比较而言,环渤海这一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网络的枢纽地带,在分布上具有典型的纵向和横向的经济集聚优势效应。在整个交通系统配置中,环渤海区域构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大交通网络体系。更为重要的是,环渤海区域拥有五大运输通道,即以沿海港口为枢纽的海上外贸运输通道,以连接华东、华南地区为重心的南北运输通道,以沟通东北地区联系的关内外运输通道,以跨越西北、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运输通道,以山西、

20、内蒙古能源外运为主的东西通道。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国家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战略安排,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未来该区域将可借力而行,大展宏图。1.2.3雄厚的工业基础随着产业布局的延伸,环渤海区域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在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在国内产业定位与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雄厚的资金支持,密集的科研依托,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合,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循环链;这些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引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未来

2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2.4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环渤海区域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及旅游资源。本区域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 多种,已探明储量的达70 多种,尤其煤、石油、铁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这就为发展钢铁、石化等工业在原料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环渤海区域是全国唯一兼备海洋、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的地区,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科技力量密集,人才优势突;区域内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此外,该区域还拥有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批准建设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本地区有7个,现有科研机构100

22、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 多万,约占全国的27% 。总之,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使环渤海区域在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际影响等方面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使之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部分: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分析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国家,区域间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显著差距。从某种程度讲,对中国区域间金融差异的分析,已经类同于跨国研究。因此,从区域这一中观层面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区域农村金融统计资料不全及各地统计口径不一致,本文力图运用所能搜集到的可比数据资料对区域农村金融非均衡发

23、展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寻求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路径选择。 关于区域的划分,本文采取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但考虑靠实际数据收集的难度和一定程度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在数据收据过程中,本文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代表;将上海、江苏和浙江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代表,以完成本文对相关区域的研究。2.1定量分析2.1.1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差异:以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来量化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根据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考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虽然有很多种,但通常采用戈氏和麦氏两种指标来进行衡量。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金融相关率

24、(FIR)概念,它表示金融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张杰(1995)将戈氏指标表达为(M2+L+S)/GNP, 其中M2为货币存量,L 为各类贷款,S 为有价证券。麦氏指标是指麦金农(1973)在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所使用的货币存量(M2)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但是Levine & Zervos (1998)认为,M2与GDP 之比这个货币化指标既不能度量负债的来源,也不能度量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实际上这一比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理论联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功能,为此他们指出银行信用是度量金融发展的有用指标。鉴于中国农村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采用戈氏和麦氏

25、指标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而且利用FIR, M2/GDP 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也受到大量的批评,因此,本文借鉴Arestis、Demetriades & Luintel(2001) 设计的银行信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L/GDP)这一指标,用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GDP 之比作为农村金融相关率来衡量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由于中国目前存在一个明显的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资本市场的力量也是极其微弱,所以选择这一指标是比较合理的。从我国金融机构的构成来看, 农村信用社及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有明显的优势,鉴于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初级发展,所以本文

26、中的农村贷款余额仅涵盖了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区域农村金融相关率为各省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加权平均数,其中以各省市的人口数量作为权重。如图1 所示,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区域的农村金融相关率高于环渤海区域,这一方面受计算方法的影响, 因为环渤海区域农村贷款余额有缺失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反映出长三角区域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这一区域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其次,长三角区域,其农村金融相关率整体上呈上升发展态势,这一方面体现出这一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持续性,同时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信贷观念,在这一区域已经被打破,金融人格相对来说比较健全;而环渤海区域金融相关率一直处于平稳增长态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一方面由于

27、山东、河北、辽宁这些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GDP这一基数较大,同时也可以体现出这一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金融信贷观念有待提升。图1 长三角区域与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相关比率的比较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2-2010)和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统计年鉴(2002-2010)并通过整理得到。2.1.2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差异: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与存贷差来量化金融中介的功能观认为, 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最终体现在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上。Levine(1996)将金融中介功能具体划分为五个方面,其中动员和运用储蓄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功能。

28、得益于农村农民勤俭节约的习惯、农村过于单一的投资渠道、国家信誉对存款安全性的担保等多方面的,我国金融体系在农村储蓄的动员上是极其成功的。由表1 可知长三角区域与环渤海区域在存款储蓄方面旗鼓相当,存款余额逐年增长;同时也说明这两区域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备良好的资金基础。表1 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人均农村存款余额比较 (单位:元)年份 指标 长三角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2001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2844 2901 2002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3332 32462003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3687 37352004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4199 42862005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5250 50

29、192006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5851 59362007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6232 60552008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6632 68442009 人均农村存款余额 7356 7453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2-2010)和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统计年鉴(2002-2010)并通过整理得到,其中上海市、天津市和北京市数据缺失。就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我们更应注重金融中介对储蓄的运用功能。林毅夫(2003)认为,金融中介功能中资金配置功能最重要,这是因为资金配置好,下期生产中的剩余就多、资金回报率就高,从而可动员的资金就多;同时把资金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

30、方,风险就小。所以区域金融机构配置资金的效率,金融运作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使用存贷比和存贷差作为衡量一个区域金融发展效率的指标, 以体现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 在宏观层次上比较农村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效率。存贷比即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的比值,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把从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转化为农业贷款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存贷差即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的差,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额,它反映了农村地区使用外来资金或向外输出资金的净值。这两个指标均反映了农村金融资金的配置状况。表2 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存贷比和存贷差的比较

31、(单位:%,亿元)年份 环渤海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存贷比 存贷差 存贷比 存贷差 2001 0.6541 1314 0.7039 7532002 0.6795 12690.7461 9842003 0.6739 12130.7411 11322004 0.6535 13690.6971 13652005 0.6575 1818 0.6979 16282006 0.6222 1896 0.7185 17982007 0.5942 1996 0.7495 18322008 0.6708 2743 0.7001 23532009 0.6438 3602 0.7234 3327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

32、金融年鉴(2002-2010)和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统计年鉴(2002-2010)并通过整理得到,其中上海市、天津市和北京市数据缺失。由于地区统计数据不全,计算存贷比与存贷差时,农村贷款仅包括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贷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村存款仅包括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存款和农村信用社存款;其中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上海市,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北京市、天津市缺失;一般来讲,统计口径与计算项目的一致不会影响区域的比较与问题的分析。图2 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存贷比的比较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1-2010)和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统计年鉴(2001

33、-2010)并通过整理得到,其中上海市、天津市和北京市数据缺失。从图2可以看出,在存贷差方面, 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总体看来均处于存差状态,而且存差不断增加;从横向比较来看,长三角区域的存差额要小于环渤海区域。存差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在更大程度上只能说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功能更多地表现为动员储蓄而不是配置农村资金,农村金融机构导致了大量农村资金的非农化。这一点从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上也可以看出,两区域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都小于1。从整体上来看,长三角区域的存贷比要大于环渤海区域;表明长期以来, 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处于强势,农村资

34、金在反馈农村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从2007年以来,存贷比趋于平稳态势,这反映两区域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需求已不再单纯依赖国有金融机构,传统金融体系在中介功能上正逐渐被新兴金融体系所替代,在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种替代更明显。2.1.3区域农村金融组织空间分布差异:以每万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来量化农村金融组织空间结构是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组织发展过程的现实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金融组织空间结构,是在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与演变的结果,并影响着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运行绩效。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组织的软件状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其硬件状况,

35、也不容忽视;所以用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以及存贷差和存贷比,来衡量整个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不全面的, 它并没有反映出金融体系内部的结构变化, 因此, 我们必须考虑农村地区金融结构方面的变化和差异。张杰(1996) 提出了衡量金融组织空间分布的自然算法和经济算法,周立(2004)以单位GDP的金融机构数(个/亿元)作为“经济算法”的衡量指标,单位人口的金融机构数(个/万人)作为“自然算法”的衡量指标。本文借鉴这一算法,分别计算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中每万人口的农村金融机构数,其中鉴于数据搜集的难度,金融机构的数量仅涵盖农村信用社,并据此,来分析这两区域农村金融组织空间分布的状况。图3 长三角区域与

36、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的组织空间分布差异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4-2010)和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统计年鉴(2004-2010)并通过整理得到,其中2007以来北京市数据缺失,单位为每万人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按照“自然算法”,以每万人口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数量作为衡量指标, 从图3可以看出,本世纪的近十年间,长三角和环渤海这两区域农村金融组织分布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都非常接近。2003 年农村信用社在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每万人口分别设置0.734 个和0.746个 机构;而至2008年,这一数据变化为0.731个和0.745个,这两区域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分布状况几

37、乎没有变化。这种稳定状态不仅体现在金融机构的绝对量上,同时也体现在金融机构的相对量上。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这一数据的出现颇显尴尬,但同时又在意料之中。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的初衷本应是服务于农村经济,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本身低下的经济效益,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化进程,其生存状况亦是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结构,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农村金融机的支持,同时也说明,农村金融市场空白领域广阔。由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在地区分布上不是按照“经济算法”设置,而是按照“自然算法”进行分配。这验证了张杰(1996)提出的“国有金融组织的空间均齐分布”假说。从理论上讲,

38、金融组织应按“经济算法”设置,因为经济活动规模与市场范围较大的地区对多样化的金融交易方式和交易工具,以及提供相应服务的更为复杂的金融组织的需求要大得多,那么金融组织的密度就应大,分支机构设置就应多。由于“金融”是一种奢侈品,它具有嫌贫爱富的特质,它时刻都在进行收益成本比较(张杰,1996),因此,在我国落后农村地区按照“自然算法”人为设立的许多金融机构反而充当了落后农村地区资金的“抽水机”,加剧了落后农村地区资金的流失。2.2定性分析2.2.1区域农村金融的法律服务体系差异农村金融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已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当务之急。而针对于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其农村金融法律服务体系也呈现出个性化的表现,下面以环渤海区域为例进行分析。农村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而农村金融组织合作模糊这一诟病却一直伴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这一现象普遍扎根于中国的广大农村;建国之初,基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成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基层信用社都是第一法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金融机构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制;出于各种原因,农村信用社却一直是改制的盲点,死水封闭式的经营,亏损一直是常态;而历年来的积累与亏损由谁享有与承担这一经济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