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方案(共6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69515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8.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方案(共6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方案(共6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方案(共6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方案(共66页).doc(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浙江网新恩普软件有限公司2011/6/5目 录 综 述从全国各地金保工程建设现状来看,劳动保障信息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词是“精细化”、“一体化”、“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社会保障一卡通”。精细化体现在由单位到人、由结果到过程、由经办到管理、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一体化体现在业务财务一体化、基础信息库、多渠道接入、经办行政接入、经办服务联动、城乡一体化、政府资源共享等方面。数据向上集中体现在同人同城同库和统筹层次的提高。服务向下延伸体现在建立更广泛的基层网络、基层服务和社会服务网络。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业务间和地域间的一卡

2、通。遵循金保工程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基于“经济、快速、高效”地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原则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公司多年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信息化建设积累的深厚经验,发挥市市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后发优势,提出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思路,供领导参考。 第一章 项目概述本章在对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现状、业务发展及信息化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设目标、内容和建设原则。并且提出了项目建设步骤规划建议,最后分析了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1 现状分析市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的年轻城市。作为中华

3、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代后期境内就有城邑出现,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68年起称市地区,1999年,设立地级市市。市市辖区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下辖11个区县,总人口305万。根据活力市、魅力市、文化市、和谐市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市市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稳步增长。根据2010年统计年报,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79.0元,比上年增长12.0%。1.1.1 机构现状目前,市市局包括原人事局和劳动保障局相关各类行政管理科室及下属业务经办机构,主要的业务管理部门包括公务员

4、管理处、人才交流中心、人事考试中心、信访仲裁科、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养老中心(养老保险)、医保中心(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中心(失业保险)、工伤管理中心(工伤保险)、就业中心、培训鉴定中心等。各业务单元按分管的业务,制定业务经办流程,互不交叉,平行开展各自业务工作,面向参保者和参保企业的各类业务被分散在各个业务中心管理。1.1.2 业务现状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较为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目前为止,已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劳动就业与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人事人才管理、行政管理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个方面的业务。从社保业务

5、发展来看,截至2010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3.28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为23.1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1.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7.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职工人数为23.9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20.0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3.0万人。1.1.3 信息化现状与业务发展相比,市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目前,除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系统在建外,医保系统还分散在市本级和各区县,其他的险种、劳动就业、劳动监察、人事管理等基本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 1.2 项目建设目标根据国家金保工程建设要求和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发展需要

6、,结合信息化现状,我们提出本次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以人群、业务、功能、网络四个“全覆盖”为发展方向,整合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梳理全市各类业务经办流程和联动管理模式,构建全市集中、业务共享联动、城乡一体化的业务经办管理体系,构建面向各类服务对象的多渠道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人事劳动综合和业务监管决策体系。最终,实现对于社会人的“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享受一生”的总体目标。 1.3 项目建设内容根据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并综合考虑市市信息化建设现状、社会保障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远

7、景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内容:1.3.1 数据资源体系建设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山西省劳动保障厅的规划和要求,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实现社会保险业务、劳动就业、劳动综合、人事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同人同城同库,支持与相关单位数据交换,并作为各类对外服务的数据基础,为公共服务体系和决策辅助体系提供统一的基础信息。2、根据人才信息资源动态管理的要求建立“人才基础库”、“高级人才库”、“人才储备库”、“市籍大学生人才库”。1.3.2 业务经办体系建设1、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三版的要求,建立全市集中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于养老、医疗、失业

8、、工伤、生育五大险种的统一管理。建设医保市级统筹管理系统,实现全市范围的异地就医。2、建设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居民养老经办业务从基金管理角度可分为基金征收、管理和支付三个部分,从基金征收开始,通过各种有效管理手段,最终为参保人员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按照部劳动力市场99三版的标准要求,建立全市集中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于劳动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系。4、根据人社部规范要求,建立全市集中的人才市场管理系统,与劳动力市场有机结合,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综合管理。5、根据部标准规范要求,建设社会保障卡接入系统,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用,支持未来异

9、地转移和异地就医等业务应用。6、从劳动关系和业务流程角度,梳理几大核心经办业务的业务关联流程,通过建立业务联动机制,实现社保、就业、劳动综合等业务的一体化联动。7、建设与银行、财务、财政和金保联网等对外数据接口。1.3.3 人事劳动综合管理体系建设1、实现劳动仲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主要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对争议案件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管理,包括立案登记、立案审批、案件受理、调解、仲裁庭审、结案登记等环节的管理。2、劳动监察是劳动综合管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流程,提高办案质量,变事后检查为实时监控,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监察的准确度。建设劳动监察系统,实现

10、监察机构管理、单位信息管理、监察执法管理、案件管理、网格管理、单位诚信管理、绩效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3、建设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劳动用工管理、用人单位信息管理、集体合同管理、指导工资管理等功能。4、建设职业技术管理系统,提供包括技能鉴定、技能培训、辅助功能、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5、建设公务员管理系统,提供单位信息管理、内设机构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等功能,实现与人事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工资管理模块进行数据交换。6、建设人事行政管理系统,实现事业单位管理、军转干部安置管理、行政许可、政策法规库等管理功能,实现行政业务全过程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并与社保、就业等核心业务建立联动

11、共享机制。7、建设人事考试管理系统,实现机关事业单位招聘管理,包括内部的管理系统和对外的人事考试网站。提供发布招考职位、汇总职位信息、网上报名、登记表打印、准考证打印、考生成绩录入等功能。8、建立局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协同系统,系统功能包括公文管理、办公管理、公共信息管理、个人事务管理、系统管理等部分。1.3.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包括门户网站,公共就业招聘网,网上业务申报系统,社区服务平台、语音查询系统,短信服务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多元化便利服务。1.3.5 监管决策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类业务经办数据的深入挖掘利用,通过业务分

12、析模型设计,建设基金监管等业务稽核管理系统和面向各类管理决策人员的辅助决策系统,满足业务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档案电子化管理,社会保障部门能够确保这一类民生档案的安全、完整,更好地保存参保对象的各类权益记录,切实维护和实现民众的各项社会保险权益。1.3.6 网络硬件支撑平台建设根据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用系统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硬件资源,构建统一的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市、县、乡(街道)三级联网,实现与地税、银行、财政等部门的网络对接。建设支撑应用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环境,以充分满足应用系统性能要求,并且考虑到未来几年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发展所带来的数据容量

13、和系统性能要求。1.4 项目建设原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涉及面广,操作难度高,信息量大,存储周期长,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随着业务的发展,系统要处理的信息会急剧增长,因此,在建设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项目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l 先进性和实用性系统技术水平要保证先进性,符合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潮流。应用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的要求。项目设计必须符合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管理要求的实际。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避免盲目追求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又要防止因系统在设计上的缺陷而造成处理能力不足。l 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建设尽量采用主流产品,以保证系统的高质

14、量和稳定性。系统应最大限度集成世界上最稳定、优秀的技术及组件,采用成熟技术以降低系统的不稳定性。应用系统应具备对系统如硬件、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尽可能详尽的故障处理方案,以保证系统的快速恢复性。l 完整性和灵活性系统设计和规划应合理、完整,能满足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发展的需求;系统应具有易操作性和处理大批量数据的能力;充分体现经办机构在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监控中的地位。系统应实现对各项业务政策的参数化配置,并提供对影响业务作用的政策参数的个性化设置,从而适应政策和业务动态变化的需要。l 可扩展性系统建设时,除了立足于现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和管理体制,同时要考虑系

15、统的可扩展性。一是要考虑到人社制度今后的改革和业务拓展的要求,便于系统的扩充和升级,并做到扩充和升级不中断正常的工作。二是要考虑到业务联动范围不断发展扩充的需要,能适应未来可能的其它业务系统的开发和跨系统应用。l 标准化和规范化各类业务系统都应处理符合人社部、省人社厅以及市市当地有关政策文件的规定,坚持标准化与规范化,也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系统信息资源更加易于共享。l 安全性在软件设计方面应保证全面的安全性:数据存取安全性,数据传输安全性。对任何重要的数据修改都应将操作员代码一并计入相应的记录中,对非法修改数据者,提供可靠的备查依据。系统另要提供操作日志功能,任何进入系统的行为都将记录在案,一旦

16、数据发生问题将会有据可查。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对普遍性的正常业务,必须严格控制;对特殊性的业务,按不同情况实行分级审批后办理,即设置多级权限进行处理。1.5 建设步骤规划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要求,综合考虑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现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合理划分三个建设阶段,按阶段逐步推进,在三年时间内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内容。第一阶段,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业务管理体系:主要围绕现有业务系统整合提升建设进行。逐步推进医保、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的市级统筹建设,整合现有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和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17、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实现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两大核心业务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建设社会保障卡系统,发行部版标准的社会保障卡。建立与银行、地税等与人社业务密切相关部门的联网信息交互。第二阶段,构建立体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在第一阶段建设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对外服务系统,并继续完善资源数据库。建设网站、网上申报、短信、语音/触摸屏查询系统,满足基本的劳动保障信息查询和业务申报需要;建设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社区化管理,充分建立和扩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体系,将资源数据服务于各类对象。第三阶段,构建全面的电子政务体系:继续完善一二阶段建设内容,进一步深

18、化信息化建设范围,实现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关系、职业技术管理、公务员管理、人事行政管理和办公协同的全面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基金监管系统的建设,加强核心业务的稽核管理。建立针对领导层的宏观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全方位业务监测,为各级领导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1.6 建设关键点分析由于市市人社信息化项目建设内容多,建设周期长,为了提高项目投入产出比,有效利用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关键点:1、建立业务效果与系统投入间的平衡关系在项目需求分析和业务梳理阶段,应避免追求“过需求”,正确处理系统投入和业务效果的平衡关系。2、建立业务优化与系统建设间的互动关系在

19、借鉴各地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同时,也要重视业务重组和优化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化倒逼机制,避免单纯依赖技术解决问题。3建立数据向上集中于服务向下延伸间的平衡关系结合本地业务管理习惯,在坚持数据全市集中管理的原则下,处理好服务向下延伸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信息共享的本质要求。4建立业务精细化与业务一体化间的互动关系在业务一体化、集中化的建设模式下,合理解决各板块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需求,以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为标准,衡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1.7 项目应用远景分析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与业务重组和机构优化相结合,项目建成后的应用远景可以从几个方面的创新中体现建设效果。1.7.1 业务模式的创新1、一站式服务

20、大厅服务采取柜员制,一个窗口可以受理各类业务申请,后台分开处理,并由统一窗口或网上反馈。2、将业务窗口向基层,网上,电话延伸通过分级权限管理,将一部分业务向社区等基层窗口延伸。 开通网上办事服务,提供信息查询,受理信息变更、缴费申报、行政审批等业务。开通12333电话和短信服务,提供信息查询,社保卡挂失等业务。1.7.2 业务内容的创新1、加强业务管理在做好经办支持的同时,提供业务过程记录,业务追溯,并进一步实现业务量统计,内控稽核,绩效考核等功能2、加强分析监控进行业务台账的定时记录,从业务集成中生成统计报表在业务系统中嵌入业务分析功能,实时动态监控分析业务数量。在业务系统中嵌入诚信管理功能

21、,对重点的医疗机构,医师,参保人员进行诚信管理。在业务系统中,实时监控中小医疗机构的药品库存变动。3、加强决策支持从业务系统异步获取数据,形成决策支持系统。4、社会保障卡系统复合银行磁条系统,可用于医保现金支付部分,参保缴费、领取养老金等事务上。1.7.3 业务联动的创新1、城乡一体化在养老、医疗保险业务系统中,将本市内的不同人群保障问题衔接起来,基于多个系统,乃至一个系统统一支撑城乡业务。2、业务财务一体化减少财务人员重新输入凭证数据的工作量和差错率,并使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相互衔接、相互追溯。有建立包含业务、财务功能的统一系统的模式,有建立业务、财务系统间接口的模式。3、经办业务间的共享和联

22、动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的统一管理、共享使用,实现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行政综合等的业务关联点进行关联控制。 4、经办业务和行政业务的集成与联动建立局机关的行政综合管理系统,并实现行政审批业务,公文流转业务,内部管理业务与经办业务之间的业务关联。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2.1 总体设计思路2.1.1 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数据资源按照业务领域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关系、行政综合四大块;从数据的类别上来看,可以分为基础信息数据、业务经办数据、决策分析数据、政策法规相关的文档型数据;从数据的使用者来看,可以分为业务数据、服务数据、决策数据、对外交换数据。所谓一体化数据

23、资源是按照一体化数据架构建立的、面向主题数据集成、统一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统一信息来源的数据资源库,为一体化内部业务协同、外部业务协作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服务,为一体化公众服务提供全面、综合查询服务,为领导查询决策提供数据来源和基础统计分析服务。以往的信息系统由于单独设计和建设,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一体化业务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要解决数据资源的问题,必须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对业务系统的历史数据库进行分析、转换、清洗、加载等步骤,存入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以标准格式存放。这些数据将成为一体化应用系统初始基础信息,是社会保障业务一体化的基础,同时也是统一对外协作、统一公众服务以及领

24、导查询决策的基础。在建立初始数据的基础上,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中对单位和个人基础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登记和维护。建立统一个人、单位基础信息资源库,同时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资源库基础信息与关联应用系统基础信息的同步。资源数据库中单位、个人档案统一管理,易于整合数据,避免重复建档规范,业务规范办理,保证了资源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中对单位的统一管理体现在系统和业务两个方面,系统设计时保留唯一的单位信息管理入口,通过权限分配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板块中;在业务上则要求只要是跟单位相关的业务办理,必须要进行社保参保登记,在社保参保开户过的单位才能办理社会保险、就业

25、登记及监察仲裁等相关业务。对个人基本信息的统一管理。以往在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体系中,有众多的身份标识,如身份证号、养老保险手册号、医疗保险卡号、失业证号、就业证号、档案编号等。这些身份标识的混乱,为老百姓带来了不便,也为一体化业务体系的建立制造了障碍,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采用统一的社会保障编号作为人员的唯一身份标识,将来也为社保卡的推广打下结实的基础。2.1.2 一体化的业务联动设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联动是指以社会保险、劳动就业、行政管理三大业务域为中心节点,利用劳动关系变化这一纽带,将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劳动合同、保险征缴、基金支付、公共

26、服务等业务节点贯穿在一起,通过应用系统各业务节点联动响应。业务联动要从两方面来分析:1. 从劳动关系角度来看的业务联动设计从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经办都是围绕劳动关系展开的,都是劳动关系的变化所驱动的。对劳动关系的统一管理,能够将原来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两大核心业务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业务系统。因此,分析个人劳动关系变化能够得到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两大核心业务系统之间的一系列业务联动。新成长劳动力在劳动就业领域依次经历失业、就业培训、就业、再失业、再就业、退休以及死亡注销等状态,这些状态变化主要通过失业登记、录用登记、退工登记、就业培训、用工登记、退出

27、劳动岗位以及劳动注销等业务来体现。新成长劳动力在社会保险领域依次经历参保缴费、中断、参保缴费、退休和死亡注销等状态,这些状态变化主要通过参保登记、中断缴费、恢复缴费、退休和终止待遇等业务来体现。从上图可以看出,新成长劳动力在劳动就业领域和社会保险领域状态变化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通过劳动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劳动关系的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和争议仲裁等业务,通过劳动合同备案和解除劳动合同备案两部分共同维护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所有社会保险关系必须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办理,即有劳动关系才能参加保险,劳动关系中断保险关系也要停止。抓住劳动关系状态,也就抓住了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这两大核

28、心业务系统业务联动核心,从上图可以看出,从劳动关系状态来看,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这两大系统业务联动核心在于以下几方面:1录用登记与参保登记,录用登记是发起方社保办理职工新参保时,从劳动就业系统获取职工录用备案登记信息,包括就业单位、合同登记时间、合同开始时间、合同终止时间、工资等,或灵活就业登记信息。2退工登记与中断缴费,退工登记是发起方社保办理职工停保时,从劳动就业系统获取职工退工备案登记信息,包括退工单位及其解除合同信息传。3录用登记与恢复缴费,录用登记是发起方社保办理职工续保时,从劳动就业系统获取职工录用备案登记信息,包括就业单位、合同登记时间、合同开始时间、合同终止时间、工资等,或灵活就

29、业登记信息。4退休与退出劳动岗位,退休是发起方,劳动就业一般没有退出劳动岗位这一业务,因而这一联动一般不体现在信息系统中。5死亡引起的终止待遇与劳动力注销,终止待遇是发起方人员死亡后,需要终止社会保险待遇,并同时注销这一劳动力。2. 从业务流程角度来看的业务联动设计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可以归纳为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行政管理、保险征缴、基金支付、公共服务等业务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存在业务流程的先后关系。业务联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劳力资源就业培训劳力资源为就业培训提供被列为培训对象的劳力资源信息,包括本地城乡劳力资源情况、外来劳力资源情况、失地农民

30、资源情况等。就业培训可以向劳力资源反馈这些对象培训情况,以便对劳力资源构成作特长分析。2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对于符合技能鉴定申报要求的,就业培训将为技能鉴定提供申报对象的职业培训信息,直接进入技能鉴定环节。技能鉴定可以向就业培训反馈技能鉴定结果情况,为就业培训提供指导。3技能鉴定推荐就业对于获得技能鉴定等级人员,可以优先推荐就业,并跟踪其就业情况。推荐就业可以向技能鉴定反馈这些就业情况,为技能鉴定提供工作指导。4劳动合同推荐就业劳动合同可以获取推荐就业成功情况,以便分析劳动合同备案情况。5劳动合同保险征缴、基金支付社保办理职工新参保时,从劳动就业系统获取职工录用备案登记信息,包括就业单位、合同登记

31、时间、合同开始时间、合同终止时间、工资等,或灵活就业登记信息。办理职工新参保后向劳动就业系统返回个人社保编号。社保办理职工停保时,从劳动就业系统获取职工退工备案登记信息,包括退工单位及其解除合同信息。6就业培训保险征缴、基金支付劳动就业系统在实施社会保险费补贴这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时能够从社保系统获取单位或个人参保信息。2.1.3 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建设考虑“一站式”业务经办体系。我们建议将原先分散在各区域的业务窗口统一集中起来,转变管理模式,变分散经办为集中经办,为单位和个人提供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行政审批、信访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使单位和个人在同一地域享受到“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

32、高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服务效率、服务形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窗口是单位和个人感受、衡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服务质量的首要途径,因此集中窗口是提高服务效率与形象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际上,即使实现了设备、数据、应用乃至计算机管理的集中,对最终服务对象而言仍然是相对于内部的集中,而服务区域的集中,则对其有深刻的影响与感受。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服务场所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各项建设时序上甚至可以适当先行。同时,考虑到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为方便企业和个人办事,可以考虑把一部分简单业务放在互联网上进行办理,如企业新增参保人员,个人发布求职信息等,从而实现“申报审核”的业务办理模式,充分利

33、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工作效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业务经办的总体思路是: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业务服务(业务大厅与网上办事)的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政府”的理念。一站式服务也要求在组织上进行优化调整,使办事人员跳出职能部门的框架,打通各个业务环节,真正做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专心-专注-专业2.1.4 一体化业务框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业务总体架构的框架下,我们提出业务重组整体思路,以便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按照一体化的要求重构和优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流程,通过横向业务联动和纵向业务划分,建立

34、先进的业务模式,以达到业务体系与信息系统的相互统一。1. 横向业务重组:业务联办互动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体系的分析,从横向业务关联来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日常业务经办体系之间关联相对比较密切,其中就业管理、失业管理是联接劳动就业业务与社会保险登记、失业保险待遇支付环节的纽带,是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业务之间的核心业务关联,也是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体系中的核心业务关联。它们之间的互连互通,构成了社会人就业参保缴费失业续保直至退休的过程的管理。同时,从基础信息入口来看,就业管理、失业管理、职业介绍和社会保险登记环节一起构成了人员和单位基础信息主要入口,抓住这几个入口,就能形成统一的人员和

35、单位基础信息库。因此,横向业务重组要从就业管理、失业管理和职业介绍入手,建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之间乃至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体系的核心业务关联,确立协同流程、共享信息及流转信息,确立人员和单位基础信息管理思路,进而形成一体化业务体系主体框架,同时建立统一的人员和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主体框架。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协同示意图2. 纵向业务重组:前后端业务划分在业务的纵向分布上,一是将业务按照前、后端处理方式进行划分。划分的标准是:前端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公众、受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的“窗口”,前端业务属于交易服务型,主要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登记等,体现便捷服务理念;后端业务属

36、于审核管理型,并进行高度集中的信息处理与严密的内外监控管理,体现加强业务管理和稽核监督的理念。在前后端业务划分的新视角下,可以根据前后端业务的不同理念及发展方向,对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并相应进行机构和人员的优化调整;通过将前端业务下放到街道乃至社区以构筑社会化服务平台,减轻后端业务压力,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加强业务管理与稽核上来。需要强调的是:业务重心转移并不意味着后端业务人员将进行繁多的业务审核操作,而是统一制定明细的业务审核规则后,将其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前端业务人员只能按照系统的规则具体执行业务操作。二是改进业务经办模式,将业务分离为业务受理和业务处理两个松散耦合的环节,通过将业务

37、受理环节剥离出来,就可以灵活扩展业务受理点,比如放在社区、网上办理业务受理,适应服务社会化趋势。需要强调的是:纵向业务重组首先就要调整和理顺中心、街道(镇)、社区(村)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之间的组织和业务关系,否则纵向业务重组就难以落到实处。这些关系的具体梳理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往往涉及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总体而言,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重组变革的总体思路是:首先进行横向业务重组,在市市级形成一体化业务体系主体框架,同时建立统一的人员和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纵向业务重组,这一重组过程要充分考虑与中心、街道(镇)、社区(村)不同级别人

38、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之间关系的调整。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层次构架图2.1.5 多元化对外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根本是为民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水平、信息化水平和一体化水平的直接反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包括参保单位与各类参保人员。从服务对象的文化层次来看,计算机的使用水平有高有低,层次各不相同。所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手段既要体现大众化,满足低文化层次的参保人员使用,也要体现高科技为老百姓获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所带来的便捷。一体化信息服务措施具有服务手段多样、服务内容主题性强、服务一致性强等特点。各类服务通过统一的后端平台保证服务的一致性,包括服务

39、信息严格一致,服务时效性必须一致,服务手段之间必须互通。因此多元化服务的基础仍然是信息的一体化,服务的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 点对点服务(1) 大厅业务办理以及业务延伸: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监察等业务主要通过大厅业务办理的形式进行受理,这也是传统的业务受理模式,为减轻业务压力可以通过下放权限到乡镇社区的方式扩充受理地点,形成多级业务经办的网点结构。(2) 社区服务:通过基层 “社会保障事务所”或“社会保障服务室”,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对失业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动态管理,为困难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3) 村村通:在村一级社会保障服务站提供社会化管理服务,掌握农村劳动

40、力市场情况。2. 终端服务(1) 网站: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办事指南、公告公示、信息发布等服务,同时在网站上也能进行一些个人业务信息查询。(2) 触摸屏: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办事大厅,通过触摸屏查询,为社会公众提供办事指南、政策法规以及社保参保信息查询。(3) 大屏幕:职业介绍中心和乡镇通过大屏幕发布招聘信息。(4) 语音助理:通过电话语音的方式,为社保参保对象提供服务。(5) 呼叫中心:建立统一服务号的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为公众真正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的网络体系、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让公众随时随地都可享

41、受全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6) 短信平台:通过短信平台向移动终端发送政策信息和业务变动信息,也可由参保人员定制通过手机查询个人帐户等参保信息。3. 自助服务(1) 企业社会保险网上申报: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申报,社保中心业务人员对申报业务进行审核,方便企业办事,减轻业务压力。(2) 网上职业大厅:企业通过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求职人员通过网站发布求职信息,发布的信息经过业务审核后进入业务系统,使内外网业务互通。(3) 网上培训报名:培训中心可以通过网站发布培训信息,需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通过网上进行报名登记。(4) 网上投诉受理: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案件的受理。(5) 远程视频招聘:通过视频

42、会议系统,用人单位或劳动力市场人员可以和求职者进行异地招聘。(6) 视频会议、远程培训: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和乡镇社区以及行政村等各级机构召开视频工作会议,社区可以播放录制好的视频培训资料。4. 外部服务 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思想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基层管理业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发生密切关系,甚至很多外部业务会逐渐依赖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平台,如民政业务,可以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开展;公安等部门的基础数据,也可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进一步进行整合,形成更加权威的市民基础信息。2.1.6 数据交换平

43、台设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涉及到的相关机构比较多,通常有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地税、银行、财政,这些机构在业务上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着非常强的联系。而未来随着业务体系的完善,更会有审计、民政、工会、计生等部门加入进来。每一个相关部门的加入,都会对信息系统提出数据交换的要求。以往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时,各应用系统独自与外单位联网,建立数据交换接口。长此以往,对外的数据接口将非常繁多,并且复杂,接口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都不一致,难以共享、扩充和维护。一体化系统建立后,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内部对外形成统一的接口界面,能够简化目前对外的数据交换机制,理顺对外的信息渠道。同时,随着社会各行业、各领

44、域信息化的开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也将统一,通过统一的政府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目前实现对外数据接口的统一,也将为今后与政府数据交换平台接口的平滑过渡打下基础。2.2 总体技术路线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并且涉及业务广,信息量大,使用周期长,因此对系统设计的开放性、稳定性和拓展性均有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采用如下的总体技术路线:(1) 在采用人社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三版和劳动99三版标准的框架结构之上进行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用软件本地化开发工作。(2) 在设计中,业务应用系统全面采用B/S/S架构。业务逻辑层采用J2EE/EJB的模式,B/S/S架构中的

45、表现层以JSP技术为载体,控制逻辑以业界最为流行的Web Framework:Struts为核心实现手段。(3) 中间层软件(应用服务器软件)采用BEA WebLogic Server,BEA WebLogic是一个纯JAVA的产品,可以跨硬、软多种平台,并支持多种通讯协议;基于交易的数据处理策略,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强;提供基于软件的集群技术,使应用服务器自动负载均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当前市场上流行的ORACLE 10G企业级版本。操作系统支持UNIX、LINUX或WINDOWS SERVER。(4) 采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三版和劳动99三版作本地化工作。采用J2EE体系架构,并且参考了当

46、前主流的Web应用框架(STRUTS、WAF)等,设计实现了适用于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的企业级应用框架。系统物理上整体分为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将业务逻辑处理集中到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对于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5) 采用面向对象及先进可行的构件化分析与设计方法。采用最新的架构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按照CMM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开发规范,并通过质量保证小组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应用体系架构的总体质量。用构件化、参数化、方法库和工作流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扩展性,以适应各种业务的变化。2.3 总体业务架构设计业务总体架构图上述业务总体架构图反映了市市

4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以及行政管理(包括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业务体系、办公自动化之间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外的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内容和接口。通过将业务划分为前台操作、审核管理、稽核监控和决策四个层次,便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明确岗位分工。就社会保险业务系统而言,对于数据采集和录入以及专业知识要求较低、政策性不强或者十分明确、基金风险较低的业务(如人员增减变动中基础档案处理与个人帐户预处理等),可以交由普通业务人员前台操作,专业业务人员或者业务科长则负责后台业务的审核与管理。就劳动就业、劳动关系业务系统而言,一般来说,除了失业信息外,其他业务一般都可以在前台操作。就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而言,前台主要负责受理,其他业务一般纳入稽核监控管理。在决策层次,局领导根据对信息的分析,制定财务决策、社会保险决策、劳动就业决策、劳动保障信用决策以及全局管理决策。2.4 总体应用架构设计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