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共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名词解释:1.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说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 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3.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过程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驱力。4.
2、 学习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一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影响。5.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反应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目的性。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6.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7. 自我,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自我的内容看,自我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根据人的特性,自我应包含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
3、心理)自我。二是从自我在自我意识中所发挥的机能看,可把自我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8. 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9. 心理健康,在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10.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11. 知识学习也称知识的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12.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
4、学习成绩进行探索,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13.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成绩测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14. 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15.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6.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
5、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17. 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简答题: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1)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系统性与非系统性;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3)调查法; 4)个案法。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
6、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性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2)生理因素:首先,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营养不良,可影响胎儿的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7、其次,脑神经递质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第三,维持认得心理健康,也赖于脑和整个神经系统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它们也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4)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5)个体的主观因素:个人的自我意识、人格的特点、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态度等,都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报纸、杂志、办展览等各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唤起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8、: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可以分别由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组成初级保健网;由系、部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组成系级保健网;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校级保健网络。(3)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心理健康专业机构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及精神科医生等去实施。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由学校医院的精神科大夫等组成此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5. 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 (2)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 (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 (4)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6)
9、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6.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影响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影响学生,使之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1)教师的认知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智能(与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2)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教师和人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别人(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与别人相处(真诚、积极相待、交往的技巧) 了解自己(安全与自信、教师的需要) (3)教师威信:有效影响学生的基本条件。7. 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师威信的形
10、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等。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1)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4)教师要在全体学生冲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8. 问题解决的理论1) 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逐渐减少,正确行为逐渐增
11、加的过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形成了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的联结。而联结建立的过程,则需要结过尝试错误和方式。试误的方式是最简单的策略。2) 顿悟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认知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一般来说,简单的,主体己有经验可循的问题的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对于复杂的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过程,方 能产生顿悟。实际上问题解决中既有尝试错误,又有顿悟,二者缺一不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是试误的结果。3) 杜威的五步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疑难、分析、假设、检验与评价、结论。它是根据人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一直被人们
12、看做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4) 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关于解决问题的简要模式。9.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基本条件的储备 a. 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b. 认知因素 c. 人格特性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经常而直接的是要结合各门学科的日常教学。(3)训练的程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随着一系列策略运用而发展和提高的。除训练解决特殊问
13、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训练解决一般问题的技能,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原理和原则。10.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1)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a. 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b. 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c. 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d. 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a. 脑力激荡法 b. 隐喻训练法: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势冲突 c. 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局部改变法、棋盘法、清单法、比拟法。11. 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正效应: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的增长。负效应:网络垃圾、网络心理障
14、碍、高科技犯罪等。一、网络团体心理(一)网络的心理诱惑(1)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及时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的特点(2)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3)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4)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5)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二)网络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1) 减少大学生对主流媒体的接触;(2) 网络大量的信息会干扰学生的思考;(3) 网络噪音不得于知识的吸收;(4) 负面信息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网络人格(一)自我认知不协调(二)人际关系产生障碍(三)阻塞对真知
15、的内化(四)深埋真实情感(五)唯我独尊的意志膨胀三、网络情色(一)网络色情(二)网恋四、网络拼凑抄袭 五、网络成瘾12. 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学测量与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3.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包括: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学相结合。只有以教育过程为依据,综合探索
16、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才能较好地完成传递这一任务。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有关学生如何学习的丰富知识,以及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等。14. 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1)人们的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作用、间接作用;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15.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16. 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17、;(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17. 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或者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18. 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
18、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19. 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教材与事实材料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替代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合理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4)讲授学习方法: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
19、;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20.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结构也像意识一样表现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统一的形式,那就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的表现,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以上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和走我调控的动力或阻力;自我调控是自我认识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并能控制和改造人的自我体验。三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人的自我意识。21. 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
20、、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时期、客观化时期和主观化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22. 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我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2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 社会助长和社会以阻抑作用:(1) 社会助长作用:个体在群集中活动增质境量的倾向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2) 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被称为社会阻抑作用;(3) 社会惰化:把群众一起完
21、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二 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服从指个体在按照社会要、群体规范和别人意志而作出的行为。24. 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积极方面:1)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3)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消极方面:1)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2)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标准化的行为模式,有时会窒息人的创造精神。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
22、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也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25.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意义:1)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2)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3) 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26.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27. 学习迁移的理论: 6种:形式训练说
23、,相同要素说,概括原因说,关系转换说,学习定势学,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理“心理”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和训练价值;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相同要素的存在,而非官能的改善。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成分或共同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成分或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作用也越大。概括原理说:认为前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影响到后一种学习,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用于后一种学习中去。概括原理说是对相同要素说的发展,提示了学习迁移的原因之一是两种学习
24、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是仅仅为相同的要素;关系转换说: 认为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决定因素。学习迁移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顿悟的结果;学习定势说: 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便会形成一种方法定势,迁移到以后学习中去。学习定势说是重视学习方法的迁移,是对迁移理论的重要这补充;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该模式是在桑代克的迁移理论的是基础上,对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对于迁移之影响的进一步说明。该模式不但适用于对偶式联想学习迁移的解释,也适用于技能学习迁移的解释。但是仍然有局限性和不适应性。28. 迁移理论的新发展以往的迁移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简单的或操作的学习迁移方面,在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学习
25、迁移的研究越来越集中于知识学习的迁移。主要考虑以下四大方面:(1)认知结构和学习迁移;(2)学习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3)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迁移;(4)迁移假设理论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二级条件作用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联结、尝试错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自主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的过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
26、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接受;学习过程的建构;教学的生长点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外在的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观察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有价值的;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