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总复习(共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心总复习(共8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常用的概念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2、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B = f(P,E)3、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4、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5、社会化6、性
2、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7、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8、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9、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10、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11、总体印象: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综合各种具体信息形成的。12、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13、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14、社会影响:在他人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群体压力、他人在场、共作、无外在压
3、力、非对抗条件、较大范围具代表性的理论: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启蒙期 人性经验描述-形成期 观察、催生实证分析-确立期 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2、社会学习论:班杜拉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学习机制: 联想、强化、模仿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3、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霍曼斯: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趋利避害布劳: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4、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
4、生活。最早使用:布鲁默理论源起:詹姆斯、米德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于事物自身之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5、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6、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潜意识7、新精神分析霍妮 “文化因素论”:后天因素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 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8、控制点理论罗特(美):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
5、不同的解释9、多拉德:挫折之后导致侵犯。学说要点:a侵犯、受阻强度成正比b抑制侵犯、预期惩罚成正比c挫折一定,惩罚越大,侵犯可能越小;惩罚一定,挫折越大,可能越大10、海德:平衡理论P-O-X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最重要的关系:P-O,肯定时属强平衡/强不平衡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向平衡转化“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11、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途径:(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2)引入/增加新的认知因素(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12、态度转变之社会交换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个体对得失权衡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
6、回避动机。关键:诱因的强度13、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以人际需要为主线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需要两种满足方式:主动表现、被动表现六种人际关系取向:2*314、多伊奇: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解释竞争与合作合作-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肯定性关系-他人实现我实现竞争- 消极、否定性关系-他人不实现我实现15、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爱情=亲密+激情+承诺16、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塔尔德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其他一些重要人物: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
7、学-社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心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社会心理学、社会促进勒温:公式、社会心理学之父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特里普里特主要原则:1、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2、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3、归因原则不变性(海德-创始人)、折扣(凯利)、协变(凯利)寻找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三维理论三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考察三种信息: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外部归因:三高;内部归因:二低一高(一致性)4、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
8、则、平等原则5、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不断循环)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解体特点/特性:1、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收效快2、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3、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4、嫉妒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5、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7、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8、从众行为的特点:群体压力是真实存在或是想象的、群体压力的作用是意识到或未意识到、自愿性(即使不符合本意)社会感染的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10、爱情的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
9、、生理性、利他性11、婚姻的本质:社会性范围/方法/载体/分类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面:个体、人际、群体、社会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3、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4、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5、社会角色的分类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6、角色扮演的三个要素: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失调四种形式:角色冲突(间、内)、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8、自我的结构: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
10、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9、归因的分类:(行为)内因-个人特征-内归因;(行为)外因-外部条件-外归因/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稳定性原因-相对稳定: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质、任务难度易变性原因-可变的:情绪、天气可控性原因-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后果-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不可控性原因-即使努力也无用-对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10、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成就、权力、侵犯、利他11态度的成分:ABC模型-三种成分协调一致;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12、态度的测量(间接测量)量表法:方向(态度量表)、强度(人格量表)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测谎仪13、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传递者-劝导者;沟通信息-态度转变
11、的直接原因;接收者-主体情境因素14、沟通的结构-七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15、人际吸引分类吸引程度:低:亲合;中等:喜欢;强烈:爱情16、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竞争17、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18、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竞争)-提高工作效率观众效应:(对他人社会评价的认知)19、社会感染分类:个体间(最常见)、大众传媒、大型开放群体(循环反应)20、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21、哈特菲尔德对爱情的分类激情爱-渴望融为一体,不能忍受冷落和背叛-动荡伙伴爱-深刻卷入,彼此理解、尊重-稳定22、自我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
12、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23、印象形成的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以偏概全、未意识到刻板印象: 24、信息整合的模式:加法、平均、加权平均(权重)、中心品质(重要、意义大)25、侵犯的构成:(1)伤害行为:身体、言语(2)侵犯动机:主观意图,行为的直接原因(3)社会评价:与社会规范和准则的关系:反社会性质/亲社会性质/被认可的伤害行为26、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27、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28、爱情的社会交换论: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利益、价值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29、家庭的结构与功
13、能结构要素: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社会的主要模式 (2)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功能/作用:1、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2、印象管理策略:符合社会常模、社会期待、隐藏(真实)自我、自我抬高(优秀,承认小不足)、投人所好3、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调节4、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5、态度的功能(卡茨)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功能6、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影响因素/原因1、自尊的影响因
14、素:亲子关系、成功行为的反馈、选择适宜活动、选择适宜比较对象(相似性原理)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释作用。/形成新图式主要作用:影响选择注意对象、记忆、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图式: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2)动机与兴趣:选择对象(3)情绪:渲染3、归因的影响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 失眠者-改变归因模式观察位置(空间)、时间因素(背景)4、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5、亲合的影响因素:(1)情境:外界压力、悲惨(2)情绪:
15、恐惧(+)、焦虑()(3)出生顺序:递减 长子(女)明显6、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奋斗目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7、权力动机的引发因素:(1)社会控制的需求-获得优势-安全感、资源(2)对无能的恐惧-避免自卑,谋求补偿8、侵犯动机(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去个性化: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群体中-侵犯行为增加9、利他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动物,以“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2)社会规范论:普遍准则/规范:a交互性
16、规范(利他是社会交换,以提高自我价值、减少焦虑)-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b社会责任规范(解释利他的起源)10、利他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旁观者效应,情境的社会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11、态度改变(说服)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方面: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2)沟通信息方面:差异、畏惧(中等强度)、倾向性、提供方式(3)接受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自我防卫策略(4)情境方面:预警(双重作用)、分心(双重)、重复(倒U)1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喜欢程度-倒U型)、相似性、互补(相似性的特殊形式)、外貌、才能(小错误)、人格品质(真诚)13、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14、影响从众的因素-增加群体因素:一致性高、凝聚力大、群体规模(3-4人)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高、自信心强情境的明确性: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性别、智力等有影响,但无明显的确定性关系15、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行为的动力相应下降-应对:考核16、暗示的影响因素暗示者因素: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被暗示者因素: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年龄、性别情境(客观环境):困难、社会支持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