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概念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类型四、社会化的关键期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分析(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二)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2)社会化是经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
2、化也就毫无意义。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教化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 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另一类是非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3)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 作为个体的人,不经过社会化就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更无法获得更高的发展。 个人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1、自理技能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初内容)生存首要必需的技能。2、谋生技能的社会化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行为规范社
3、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强制性。道德规范社会化:使人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三)社会角色社会化1、对社会角色的认知。2、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3、培养化解角色冲突、适 应角色变化的能力。4、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吴重光等人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四)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五)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
4、性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类型 早期社会化 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 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 培训、成人教育等。反向社会化 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 代。 再社会化 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 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要求的社 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四、社会化的关键期 1.婴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 2.幼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 3.童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 的关键期 4.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5.青年初期是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形
5、成的关键期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达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出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印度狼孩的特殊行为表现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
6、了。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卡玛拉的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卡玛拉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
7、会45个单词。 卡玛拉的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卡玛拉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第二节 社会化理论研究 认知学派的研究:道德发展阶段论(1)皮亚杰的道德 发展二阶段论 他律阶段道德发展的特点 自律阶段道德发展的特点 实验: 15只杯子/1只杯子 在第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观点为标准。 在第二阶段,儿童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
8、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且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评价: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模型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表明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上正确,并具有普遍性。 但也有不少研究提出质疑,认为他的研究方法会低估年幼儿童的道德理解能力。(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实验:海因兹偷药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
9、为妻子偷了药。针对海因兹的偷药行为,柯尔伯格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假如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假如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他的朋友得癌症快要死了,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等等。 儿童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世俗水平(410岁)世俗的水平(1013岁)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2. 新行为学派的研究 社会学习论相关研究: (1)模仿学习实验 结果 初测时三组成绩差不多;第二测时,第二、三组远高于第一组,第三组高于第二组;第三测时,第一组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组成绩略高于第三组。 结论 成人榜样的作用超过了强化的作用,模仿的作用是明
10、显的。 (2)抗拒诱惑实验 结论 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模仿而获得。评价: 积极作用:这些研究会让成人更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它还引发人们对大众传媒中攻击,暴力等情节对儿童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关注和思考。 局限性:忽视了儿童的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较偏重环境因素的作用。六 大 因 素 一、遗传素质 (一)遗传素质的概念 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一些生物特征,如机体的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2)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二、家庭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1、家庭
11、结构 单亲家庭相关调查 (1)英国心理学家波尔特调查后发现,58%的品德不良的少年来自缺损的家庭”。 (2)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家庭。 (3)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易使孩子在角色认识、结识伴侣、责任承担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导致越轨行为。2、隔代教育 弊端: 3、父母教养方式鲍姆林德提出的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 三、社会文化(一)社会文化的概念 社会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
12、生活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态度,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思维方法等等。(二)社会文化的作用 1、人们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相关研究: 1、20世纪初,鲁斯本尼迪克特的研究 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女人类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她长期在北美印第安人部落中从事实地调查,对原始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等都作过专题研究。她把通常用于个人的心理分析方法应用于群体研究上,认为每种年代久远的文化发展都赋予其成员特定的“心理定向”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即文化决定思维方式。 2、M.米德的考察研究: 社会性别由社会文化塑造 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长期考察后发现: 第一
13、个部落阿拉佩什人,无论男女都顺从、合作,没有攻击性,易于为他人的需求服务,具有女性气质。 第二个部落属于蒙杜古马人,是一个食人部落,无论男女都残忍、暴戾、冷酷、好斗,即便女性之间也充满了猜忌与敌意,具有男性气质。 第三个部落德昌布利人,女性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从事捕鱼、编织,男性则依赖性强、关心的是他们的精美服装、漂亮面具,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生活中充满无聊的争吵,易于情绪紧张,多愁善感。但德昌布利人属于父系社会。 这三个原始部落坐落在方圆100英里以内,但性别角色规范却如此不同,米德由此得出结论,性别特征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一个新生儿可以稳定、自然地发展为女性特征的温
14、良的阿拉佩什人,也可以发展为男性特征的带有侵犯性的蒙杜古马人,也可以发展为性别特征与我们文化截然相反的德昌布利人。 四、学校因素 学校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的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学校有一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下一代施加影响,以使学生实现社会化。1、教育内容和教科书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所收的教育直接性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结构。2、教师的示范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 布鲁纳: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有谁不能想起某个特殊教师的影响呢?3、教师的威
15、信 学生信任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有威信的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易于接受 。 4、教师的期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影响学生的发展。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测验”。然后,随机选出18名学生,并告诉有关老师这些学生是智商型人才,会有优异的发展。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5、教学组织 贯彻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中的教育理念,往往也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关研究
16、:默森对美国的开放性教育与 传统教育的比较 五、同辈群体(一)同辈群体的概念 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二)同辈群体的特点 是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 基本上是平等关系。 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自己的亚文化。 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人物。(三)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作用 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是青少年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影响青少年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能够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与合作竞争的能力。六、大众传媒 媒体被不同的制作者所控制,它显示出各自的立场、观点与思想,这种
17、立场、观点与思想以及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使大众传媒对人们发生社会影响。相关研究: 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达100分钟。 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4岁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1套的平均收视率2007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从社会化角度来说,电视不只是学校和家庭作用的补充,有时内容更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相反。从某种角度说,电视削弱了父母和学校的影响力。 电视中的内容,远远超出儿童青少年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因此,电视能
18、使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有所谓温室效果,使儿童心智早熟。他们吸收了很多其年龄段不需要的经验,这些零碎的、不加选择就吸收来的内容,很可能是经过夸张、歪曲或浓缩的,并不符合社会现实。儿童尚不能完全区别开现实与虚构,便难免误以为真,形成错觉或先入为主的成见。 七、影响社会化的其他因素 职业背景以及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宗教团体,青年组织,军队)等。 这些因素可能相辅相成,也可能针锋相对、矛盾冲突,共同促进个体社会化。作业题一、概念社会化、遗传素质、社会文化、同辈群体 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化?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3、社会化的类型。 4、社会化的关键期。 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7、社会学习理论。8、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参考资料 1. ,2011,11。 2. ,2008,5。 3. ,2011,6。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