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53848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这是成都高新人最基本的共识。地处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高新人感觉到产业、市场正在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驱动着区域的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在高新人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有的建设者已经为此付出了20年的青春与热血。20年来,高新区步步为营,不断积蓄优势,成长壮大。20年来,成都高新区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1988年到1990年,是成都高新区的筹建期。1988年3月成

2、都高新区开始筹建,同年7月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年10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0年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1990年,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990万元,工业增加值1300万元。1991年至2000年,成都高新区步入成长期。1991年3月6日,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现代通讯、生物制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机电(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1996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高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将规划面积扩展为4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修订为电子与

3、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食品工业。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包括起步区、冯家湾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等组成的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拥有西门子、阿尔卡特、普天、鼎天、地奥制药、恩威制药、吉泰安制药、迪康药业、旺旺食品、新成食品、美登高等一批重点企业。200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1.2亿元,工业增加值16.9亿元。2001年至2006年,是成都高新区的成熟期。2001年,随着西部园区的并入,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了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的产业布局,规划面积扩展到6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再次修订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制造(航空航天技术)。2003年,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扩大到近80平方公里,初步确定了电子信

4、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定位。这一时期,英特尔、中芯国际、宇芯、芯源、成芯等重大项目加快落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2005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0.8亿元,工业增加值66.2亿元。2006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单位。2007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进入产业层次升级、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规模做大的跨越发展阶段,规划面积逐步扩大至13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先后引进了京东方、深天马、虹视、中光电等重大项目,光电显示产业快速聚集,成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电显示产业核心城市;富士康成都工厂生产的新型便携式平板电脑市场影响力巨大,继富士康之后,戴尔、联

5、想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加快推动了成都高新区终端制造业的崛起,让成都终于彻底告别IT产业“缺芯少魂没面子”的时代;在高端制造业加快突破的同时,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拥有11个软件类国家级产业基地,全球软件20强中有13家落户,软件企业总数达600余家,成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和中西部3G通信企业聚集度最高、最具产业活力的区域,整体产业规模和水平列全国前列;此外,总部经济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也呈现加快聚集态势,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中西部高端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最为显著、创新创业资源最为富集、对区域经济拉动最为强劲的区域之

6、一。20年来,成都高新人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一个一个的企业培育、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引进、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省、市支持下,成都高新区立足自身对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内在规律的分析,瞄准全球产业最前沿,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主动出击,外引与内培齐步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连台好戏”。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信息技术和物流发展的驱动下,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而即使在地处中国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也能感受到全球创新经济的巨大磁场。成都高新区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规律和区域发展优势的认识,积极寻找参与全球经济新格局的机会。正是在这一阶段,成都高新区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通过面向全球

7、的“外引”而“强筋健骨”,通过连续性的“内培”而“舒筋活血”,形成了内外联动双驱动的发展态势。2003年,成都市成功引进了全球IT产业巨擘英特尔,吹响了进军IT产业的号角,为成都日后大举承接“IT西进”、打造中国IT“第四极”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目前这个产业已经成为成都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之一。2007年,成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方兴未艾的光电显示产业,如今成都高新区在中小尺寸领域已经形成重要布局。2008年以来,抓住全球IT重新布局的历史机遇,成功引进戴尔、联想、富士康及一批配套厂商,电子终端制造迅速发展成为成都高新

8、区的又一产业集群。同样,经过近十年的培育发展,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已经枝繁叶茂、繁花似锦。一个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整个区域的优势,甚至整个国家的优势。成都高新区在产业集群的培育上,不仅得到了省、市倾力支持,而且利益于国家在西部地区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所作的战略性布局。长期研究“英特尔效应”的一位学者认为,英特尔落户四川、成都的最大意义在于,当产业集群形成后,这个产业将成为这个区域真正的、别处无法复制的比较优势。从经济学上讲,这种后天形成的比较优势,甚至可成为一种独有的要素禀赋。有了这样的要素禀赋,就更容易扶持和招纳更多的优势企业,打造更多的产业集群,城市经济便可迅速壮大。随着戴尔、联

9、想、仁宝、纬创、富士康等电子巨头西进,在为成都迅速累积了巨大的笔记本电脑产能的同时,也让尾随其后的大大小小配套企业面临“搬家”之势。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西进”,最大难题是供应链,为此,成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供应链整合到西部地区,形成“立体构建”的发展模式。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链配套是电子制造业的重要一环,而其中又可分为一级、二级配套企业,一级是指直接供货,例如芯片、光驱、散热等零部件;二级则是指间接供应的企业。以富士康平板项目为例,今年上半年四川共引进20家富士康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46.6亿元。同时,为了实现今年8月仁宝、纬创成都基地投产的目标,成都、遂宁、内江

10、、绵阳、眉山、乐山等有关市掀起了促进配套企业落户的新高潮,也成功引进巨腾、奂鑫、志超、加百裕等94家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截止2011年6月底,已有116家电子信息配套企业签约四川,涉及行业包括显示设备、电池模组、机壳模具、连接器、测试设备、物流配送等平板和笔电配套等完整产业链要素。同时,各地还有储备目标企业近200家,正在积极跟踪促进。事实上,除了随富士康、仁宝、纬创等入川的配套企业外,此一轮国际巨头掀起的“西进”热潮,也为成都市和四川省本土电子信息企业的“脱胎换骨”带来了契机。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巨头的入驻,激活了成都本土配套企业的基础,促使其加快换代升级。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已有电子信息产业

11、企业1382家,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489家,涵盖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等领域;软件企业893家(通过双软认证),涵盖了行业软件、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等领域。有资料显示,仅英特尔成都公司一家的省内外配套企业就超过300家,现在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一大批产业化巨头来蓉,除自身具有极强的整合能力之外,也会带动1000家以上的配套企业,再加上原有的像长虹、九洲以及本省的其它企业,共同构筑起一个由数千家规模以上企业组成的产业群。在地域上,除原有的成(都)、德(阳)、绵(阳)以外,乐山、眉山、资阳、遂宁、南充、内江等都被激活和带动起来,呈现出主营与配套相结合、

12、相协调的“立体构建”的生动发展态势。“这是成都IT产业发展的特点,也是四川IT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不是完全在一张白纸上画图,特别是最近10年的IT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们是在已经有了一定产业基础上的立体构建,是新进的与原有的相促进、共发展的特点,是引进带动、提档升级取得巨大成功的生动实践。”青年经济学家、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博士分析,以大历史观和大产业观的观点来看,成都市和四川省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穿越了产业发展的“塌陷区”,异军突起,以一个城市群、一个产业带的模式带动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换代升级。目前,电子信息的产业转移仍然非常明显,具有较强产业配套能力的四川省和

13、成都市无疑是中西部的首选。可以预见,这将为四川省成都市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充足动能。事实上,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的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拉动下,“十一五”以来,成都高新区的整体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跨越发展势头。2010年,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4.5倍,年均增长37%;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8.6倍;全口径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5.6倍;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4.1倍。目前,成都高新区在巩固既其既有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

14、础上,正努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寻找新的战略突破点,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在成都高新区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具备国际先进理念、引领时代前沿的发展战略规划先行,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创新与开放并举、内培与外引结合,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源泉;知识学习型、创新型、进取服务型的管理团队,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保障。”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说。在中央、省、市的领导下,成都高新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高新区的“生命线”,坚持科学的产业定位,坚持围绕产业抓招商,坚持围绕产业抓服务,努

15、力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成都高新人也在不断攻坚破难,把产业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同时,也不断地深化着对内地如何建设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律性认识。200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的一次会议上,市长助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韩春林提出的“四个结合”的高新区发展思路,受到科技部和不少与会高新区代表的共鸣。应对同质化竞争与实现差异化发展相结合,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相结合,区域环境优化与机制、体制创新相结合,这“四个结合”相互支撑,互为条件,是一个有机的整,集中了成都高新人的发展智慧,是成都高新区建设发展思路的

16、写照。如果说“四个结合”体现了发展理念上的明晰,那么坚持科学的产业规划定位、坚持整合资源抓招商、坚持围绕产业抓服务这“三个坚持”则是成都高新区对发展措施上的集中归纳。2007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结合成都的地缘条件、城市人文底蕴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全面审视和思考了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策略和路径,修订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天府新区高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系列子规划,回答了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未来发展重点的问题。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坚持把有限的资源向产业倾斜,在土地规划布局、城市功能设计、财政资金调度、重点招商项目选取等方面,紧紧围绕产业规划、坚决服从产业规划,使高新区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理性发展、良性发展之路。成都高新区,这个秉承古蜀“太阳神鸟”创新创意精神的“科技特区”,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正托负着推进自主创新与区域发展的梦想,展翅飞翔。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