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共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共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自评报告浙江树人学院二一七年十一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实现“四个融合”,全面推进应用型院校建设浙江树人大学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自评报告学校自2015年底入选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院校后,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校院两级建设方案;2016年,制订了“十三五”规划,将“完成应用型示范校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四大目标之一。两年多来,学校以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为引领,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可喜成效。目前,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4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近1.6万人,拥有
2、杭州拱宸桥与绍兴杨汛桥两个校区,占地122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9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68万余册,电子图书约88万余种,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5个。在中国管理科学院(武书连)2016和201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综合实力均排名第一。一、应用型院校建设的总体情况(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学校建校33年来,坚持“立德树人、为国植贤”的办学宗旨,打好“民办、应用”两张牌,立足杭州和绍兴、服务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处于一流、部分学科和研究领域在全国高校中有重要影响、质量优良、特色彰显的教学
3、服务型大学。办学类型定位应用性、服务性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借鉴现代服务科学理论和服务理念,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贯彻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师生的要求。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杭州和绍兴、服务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自身的贡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适应能力强,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围绕“1个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2个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4、构建“3大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实施“4大改革”:应用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课堂和综合领域的改革。(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基本思路两年多来,学校坚持“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发展主题,制定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系列举措,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着力实施了应用型本科建设“五个三”工程:一是发挥三个优势,借力推进转型。学校充分发挥民办体制机制的优势、行业优势与院校研究优势,发挥各董事单位成员作用,努力搭建多方参与、多种形式、互惠多赢的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应用型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和理论指导。二是推进三个对接,有效引导转型。紧密对接产业(行业),以“适应市场
5、、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为思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紧密对接职业标准,结合学分制改革,系统修订培养方案,不断加强课程的应用性改造,推进课程体系、内容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的对接融合。继续推进“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虚拟班、订单班、行业学院等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三是三措并举,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实施“百业培师”计划,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继续实施“千人业师”计划,在巩固与原有业师联系的基础
6、上,确保每年新增100名业师进入课堂协同教学。四是实现三大突破,打造应用型学科平台。重点建设5个省级一流学科,以学科为载体集聚、统筹各类科教资源;通过行业学院、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争取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一致起来,实现社会服务的新突破与科研反哺教学的新突破。五是着力三个重点,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构建“双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制度,营造学生能力培养的自主实践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创业学院建设,设立创业基金,完善创业平台。六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构建
7、长效机制。在组织保障方面,学校成立了校长、书记担任组长,所有校领导参与的应用型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各职能部门牵头的8个分项目建设工作组,坚持建设主体在二级学院,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建设目标与任务。在制度保障上,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用型试点示范院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关于行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产学研合作平台认定与考核办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制度,为应用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在资金和条件保障方面,学校设立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万元,同时,鼓励企业对行业学院进行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8、,吸引企业资金1000多万元;学校按10:1对外来投入进行配套奖励,并在实验资源等方面给予优先投入保证。二、 应用型院校建设的主要成效两年多来,学校认真落实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方案,通过四个“融合”:产教融合,深化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机制融合,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师资融合,打造“千百”工程;学创融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型院校建设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一)产教融合,深化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1、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制订了“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按照“适应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思路加强专业建设。近两年,调整电子商务专业学位授予
9、门类,增设护理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健康家政养老产业的战略机遇,加强资源整合,组建了健康与社会管理学院,先后设置了工商管理(社区与家政管理、社区与养老机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学等符合社会民生需求的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建设的“群落化”和主干专业的“品牌化”。学校构建了现代服务业等六大应用性专业群落,努力对接行业产业链。市场营销专业获立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环境工程等3个专业获立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现拥有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其专业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31.03%。推进专业应用型改造。学校继续在土木工程等3个专业
10、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改革。制定了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分批组织应用型专业建设与评估,引导各专业按照“一个专业对接一个行业(产业)”的要求,以产业(行业)的需求倒推培养要求与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85%以上的专业进行了应用型专业建设。已有20个专业参加了应用型专业评估(见表1),进入应用型专业建设行列。前8位应用型专业就读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40.55%。表1 校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第一批专业第二批专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城建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秘书学英语商务英语现服学院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电子信息工程生环学院环境工程应用化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健康与社会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把招生、专业分流、专业评估等情况作为优化专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将招生计划、建设资源向社会紧缺专业、优势特色专业适当倾斜,倒逼各专业不断加强内涵建设。2016年动画专业在专业分流中因学生选择过少,暂停开设;此后,该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成立定格动画创意行业学院,加强特色建设,在2017年的专业分流中,学生认可度大幅提升,随后恢复了两个班的建制。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2017年,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修订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框架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选
12、择性,增加分层分类教学;灵活设置多种专业培养方向与模块、各类选修课程;实施“博雅计划”,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实行“文理交叉、分类选课”。各专业选修课学分比例平均为27.14%,比2014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2、推进课堂创新,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学校着力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三个基本方面进行应用性改造,推进课程体系、内容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的对接融合。学校修订了“应用性课程建设标准”,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共同开发教材等教育资源。截止目前,先后组织建设了校优秀应用性课程96门、院级应用性课程100余门。深化核心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支撑,各专业确定6-8
13、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核心课程企业合作伙伴的参与率提高到50%以上。以点带面,逐步对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进行整合。鼓励教师编纂出版应用性教材。近三年,立项建设应用性教材57部,全校教师共主编出版教材近50部,消费者行为学、发酵工程等5部教材评为省“十二五”优秀教材,污染控制工程专项综合模拟训练教程等3部教材入选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项目。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学校持续落实课程改革与课堂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一体两翼”(以应用性课程改革为主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建设为两翼),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推进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近三年,设立校级教学改革创新
14、项目180余项,每两年出版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此外,学校建设了慕课平台,立项建设校在线开放课程14门,引进“尔雅”课程近100门次。不少教师结合合作企业、工程实践的实际案例,在教学内容、方法、团队、评价等方面推进应用性改造。如单文君老师的休闲宴会设计与运营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结合大量具体案例来操作演示、归纳总结、头脑风暴;学生设计的多项作品用于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并获得业界的好评,由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及实习基地案例汇编而成的教材休闲宴会设计理论、方法和案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如吕晓敏老师的网络运营和推广课程是电子商务专
15、业的核心课程,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以学生团队合作方式,通过合作企业天搜集团的电商平台创客宝的活动运营案例贯穿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学校每年举行青年教师应用性课程说课比赛,两年来,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3、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推进应用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课堂和综合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专业、课程、基地、教学团队、科研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融入式合作。应用型专业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和应用型专业建设相关规定,结合自身特点,紧密对接地方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参照
16、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等,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与生源质量、培养规格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商贸类专业通过专业生态群落建设,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搭建立体式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多元化实训课程体系,探索了一条从认知到实战的复合型、递进式、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信息类专业以“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工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构建了“机制融合、师资融合、资源融合”的校企三融合的教学平台,实施了“综合能力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四对接的教学改革,设计实施了校企共管的“多元化、多维度、多途径”的教学
17、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学校还通过设置“2+2”、“3+1”、设立“虚拟班”、行业学院等途径联合培养人才,每年近2000名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一二三四”课堂联动的思政教育模式。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与实践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优化第一课堂,纯正校园本色。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较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大思政”的角度,创新与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教学的框架体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10月,林依爽老师在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思政组特等奖。学校着力推进“
18、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提炼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学校坚持开展“优秀课堂”创建工作,连续7年坚持每天早上由校领导带队进行教学检查,学生“到课率”与“关注度”始终保持在较好状态。丰富第二课堂,增加培养容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武装广大同学的思想,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坚持每日升旗仪式,以“四季树人”为主线,繁荣校园文化;以“一院一品”为基础,丰富基层学院团学活动。拓展第三课堂,形成校园特色。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开展“双百双进”、“五水共治”等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优化学雷锋志愿服务制
19、度和党员志愿服务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和长效化;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双十互联”。借力新媒体技术,打造校园亮色。适应网络化时代和学生学习生活新特点,着力建设“两微一端”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教育课堂。4、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逐步形成了校内外交错、课内外联动、理论实践糅合、校政企融合的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不少专业采用“2+1+1”培养方式,第一、第二学年为专业基础实验阶段,第三学年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第四学年为项目综合实施技能培养阶段。根据职业应用能力需求,建立实验课程群、项目群,实现了校企共同组织、实施的“专业通识基础类实验、专业技能类实验、项目综合实施培养”阶梯式能
20、力培养,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图1 “递进式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达到32.28%(见表2),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平均为19.16%,建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超过了26%。持续实施“三学期制”,充分利用暑期组织实践教学,每年有400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集中实习、实训、调研和竞赛等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含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的实验课程占总数的84%;增强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更多地基于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与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表2 各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结构(按学科)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所含专业数21911
21、784专业平均总学分160159.5160.2169.5171.5160160专业平均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26.7341.5025.7930.0934.5128.2251.95构建“一体两翼”的实践平台。学校构建了以校内实践中心为主体,校外实践基地和行业学院为两翼的实践教学平台,初步形成了“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情景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化”的良好局面。近三年,学校共投入3370万元建设实验室项目,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19万元,优化了实验教学条件。以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引领,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形式,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学校与义乌、桐庐、常山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东
22、忠集团、树兰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5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基地2个、校级基地8个。学校制订了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标准,要求每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能接纳至少10名学生参加实习、至少一次聘请基地有关专家来校开展讲座、至少有一门专业课程的实习内容在实习基地上完成。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近两年,学校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每年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组织抽检,严格将论文重复率控制在30%以内,并将论文抽查结果与学院二级教学考核挂钩。引入第三方“校友邦”平台,对实习环节实现全面的线上管理,并定期、不定期地对实习实训进行重点抽查。(二)机制融合,共建协同创新育人
23、平台1、深化协同育人,大力推进行业学院建设学校以教学和科研服务地方为宗旨,积极探索与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两年来,学校将行业学院作为应用型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及国外高校合作共建,先后成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山屿海商学院”等9个行业(企业)学院(见表3),已初步形成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中外合作等四种模式与“六个共同”的运行模式。为推进行业学院内涵建设,2017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行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了行业学院大楼,助力行业学院发展。表3 学校现有行业学院一览建立时间行业学院名称合作单位主要对接学院2016.1华为信息与网络
24、技术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科技学院2016.5同花顺金融信息服务学院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服务业学院2016.6树兰国际护理学院树兰(杭州)医院健康与社会管理学院2016.6山屿海商学院上海山屿海投资集团现代服务业学院2016.6定格梦想创意学院杭州定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艺术学院2016.6浙江省养老与家政产业学院浙江省民政厅健康与社会管理学院2016.6中白科技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9绍兴黄酒学院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10红石梁学院红石梁集团管理学院2、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组建订单班、虚拟班近年来,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
25、组建有“盛全班”“聚光班”“衣科营销虚拟班”等各种类型的校企合作订单班、虚拟班40余个,每年有千余名学生参与学习,其中,市场营销专业与红石梁集团、工商管理专业与盛全控股集团合作组建订单班,企业全额资助学费,按企业岗位要求定制化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班的组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显著,校企合作培养成效较好显现。3、拓展校地合作,加强校政校行合作育人为拓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学校与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绍兴杨汛桥校区。2016年,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近4000名一年级新生在新校区学习生活;2019年,二期工程将投入使用,有效扩大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加强了与当地政
26、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展了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步伐。其中,地方政府不仅解决了办学用地,还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校区建设。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人才培养联盟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如土木工程(钢结构方向)与省钢结构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担任其常务理事单位,经协会有效沟通协调,先后与省内6家钢结构企业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3家还成为了校“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单位;学校牵头成立了钢结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继续推进了高校与行业协会、企业、主管部门间的联系和合作;目前,正发挥行业优势,积极筹备钢结构行业学院建设。4、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应用型学科平台。
27、学校拥有5个省一流学科、教育部白俄罗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等2个学科基地,2个省行业平台,1个省创新团队,25个校级研究机构及平台。学校以“十三五”省级一流学科为抓手,打造优势特色明显、能支撑应用型专业的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努力推进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计划,与应用型本科建设协同发展。学校制定了产学研合作平台认定与考核办法, 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运作机制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并将认定结果与学院二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同时,学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与奖励政策,加大二级学院科研考核指标的行业性权重,三年来,学校获10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400余
28、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近1亿(最好是示范建设以来数据)。表 科研情况一览表学校依托自身的科研团队、实验室,与企业人员协同攻关,在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同时,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如计算机学科联合华为公司、森马集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研究与应用”、“工业产品三维重建”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成绩,为传统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环境工程学科侧重在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健康与风险评估、污染控制与资源化3个特色研究领域,积极服务于我省“五水共治”等重大环境治理工作。学校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建的“中白科技学院”,双方合作成功获批了国家及省级课题10多项,并与浙江巨化、浙江国遥等企业进行了产学
29、研的合作。(三)师资融合,打造“千百”工程1、“引培聘”并重,逐步优化师资结构坚持引进、培养、聘任并重。学校着力打造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团队,三年来,引进和录用专任教师66名,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9名,博士46名。专任教师中,博士12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0.7%,正高职称教师84人,副高级以上教师占38.6%。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树人学者特聘教授”制度,对紧缺专业的优秀博士采用“直签”制度,从企事业单位中引进部分优秀应用型人才。此外,聘请近500名外聘教师来校上课,不仅充实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更增添了师资队伍的社会、业界的资源、技能。注重青年教
30、师培养。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办法,开展校、院两个层面的培养工作,帮助新教师转变角色、站稳讲台、提升能力。近三年,共有54名青年教师参加助讲培养,50名教师通过考核。2、打造“千百”工程,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学校制定了“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办法和认定标准,通过聘请业师来校协同教学,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下企业、进社区等途径,较好地推进了应用型师资的建设。推进“百业培师”计划。学校以专兼职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参加社会实践与开展资格认证相结合为原则,引导广大教师提升自身应用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1、的能力;改革教学评价、绩效考核等制度,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在计划开展后,有近100位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230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的34.2%。深化“千人业师”计划。学校继续邀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与专业技能的行业专家深入课堂,协助师生对接市场需求和实际职场,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在巩固原有业师的基础上,确保每年新增100名业师进课堂。截止2017年6月,学校已邀请594位业师,累计有794人次业师参与662门课程的教学。部分专业基于师资资源,开展了深度课程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应用性教材等成果。图2 我校“千人业师计划”开展情况一览(四)学创
32、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初显1、实施“双轮驱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应用型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创业学院,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实践学分指导意见、创业园区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构建了校院两级分工合作,课内课外“双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按照“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培养原则,构建了基础性创业教育、专业领域创业教育、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各专业开设专业创新导论,规定每名本科生至少修习专业创新导论课1-2学分、创新实践学分4-8学分
33、、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1门的要求。开设了KAB大学生创业基础、电子商务创业实务、创业管理实战等26门创新创业课程,并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学校设立创业基金,选择有意向和孵化项目的学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先后建设了就业创业研究中心、就业创业指导站、大学生创业产业园、1984创吧等,形成了“一园四区”的实践基地布局。学校选派116人次教师参加创业咨询师等各类培训;37.5%的在校生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题培训。2017年3月,学校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在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收获颇丰。在第九届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等奖项10项
34、,并摘得创业实践类唯一单项奖“最具市场潜力奖”。2016年,学校获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项目5项、政府资助14万元;在第八届省职业规划和创业大赛中共有10个项目获奖;在第二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初创组”银奖1项;2017年,学校又有10余个项目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2015-2016学年,我校在校生注册成立公司48家、个体户13个、开设网店、微店621个,参与创业学生数778人(新的数据待更新)。学校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根据省教育评估院组织的调查显示,近三届(2013、2014、2015届)毕业生整体创业率稳中有升,分别为5.65%、5.69%、5.81%,明显高于全省
35、高校和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见图3)。2015届创业毕业生中,大部分创业良好度较高。图3 2015届毕业生创业情况2、鼓励科技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科技竞赛。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学生学术成果代替毕业设计(论文)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办法、考核激励制度。通过每年设立科技竞赛重点资助项目、规定每个专业至少选择1 项科技竞赛、每个学院每年至少举办2 项学科竞赛等抓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校30%以上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不断扩大。三年来,全校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50项,二等奖130项,三等奖216项,其他各类奖励153项(见
36、表4),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5项(表5);获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94项,外观设计专利159项。本学期,又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等多项好成绩。表4 近三年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学年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其他各类奖项2014-2015163152932015-2016154267342016-201719579726表5 近三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情况一览表年份国家级校级20151011201615620172016学校不断完善学生科研与竞赛成果、创新创业优秀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的机制,鼓励学生创新发展。三年来,202名学生使用科研与竞赛成果
37、、创新创业成果代替毕业设计(论文)(见表6)。表6 近三年优秀论文、论文替代情况一览表年份优秀论文(项)论文替代(项)20158330201610172201774100近三年,新生报到率为93.79%以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97%,前7位重点应用型专业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7.33%,毕业生薪酬逐年上升。2016年,学校获得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层次、比例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三融合、四对接”的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2项成果获省级一等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方面取得的成绩。在相关排行榜中,我校科研水平连续5
38、年位居全国民办高校首位。在中国管理科学院(武书连)2016和201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我校在全国400预缩民办高校中综合实力均排名第一。三、应用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学校在推进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也面临一些困难与不足。专业应用性改造与内涵建设有待深化,应用性教学体系还未成熟;“双师双能型”师资增长较慢;合作育人仍不够深入,优质实践基地仍显不足;适应应用型建设的评价考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推进。(一)专业应用性建设与改造有待深化(1)问题表现:一是尚未真正形成紧密有效、互相支撑的专业群落。学校专业的传统格局尚未完全打破,从学科的角
39、度,一些学院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门类,同时一些学科专业门类又分布在多个学院,导致学科专业门类的集聚效应不够。从产业视角分析,学校围绕某一产业或产业链而设置的专业群落仍不够明显。二是应用型专业的内涵建设有待深化。尚未以需求导向的理念来设计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各专业对于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尚无十分清晰的设计,或者未有效地体现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还比较传统,实践教学比例不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联结度、契合度有待提高。三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尚未展开,步伐相对迟缓。(2)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多校合并的历史原因,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科专业结构相对固化,造成
40、部分专业未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停招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不足。二是学校专业数量增长较快,毕业生未满三届的新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近3成,新专业的内涵建设任务繁重。三是学校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的举措与保障措施仍然不够。工程专业认证等改革项目目前尚处于调研准备阶段,未正式启动;学生与专业基础相对较弱,短时间内难以克服,措施不够得力。(3)改进措施: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重点增设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必需的紧缺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严格控制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不好、办学条件不足的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评估细则,扎实开展应用型专业评
41、估,健全专业预警与调整淘汰机制。二是持续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分期分批建设应用型专业,每个应用型专业必须明确对接一个产业或行业,错位发展,强化特色,做大做强市场需求量大、基础良好的专业。三是部分工程专业积极探索专业认证。推进以出口为导向(OBE)的专业改革,探索分类制定各专业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启动专业认证工作。(二)师资队伍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有待提升(1)问题表现: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不高,增长相对较慢,部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相对欠缺,难以满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原因分析:一是从教师的成长经历看,部分教师尤其是高学历的教师,从校园毕业
42、到校园教学,缺少到企业和生产一线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二是学校总体上自有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相对缺少下企业、进社区参与实践和锻炼的时间。三是学校的激励政策力度不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培养、激励和考核。四是部分教师对应用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自身有较高的学历、职称,培养本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已满足要求,没必要花时间去企业、到基层“折腾”。(3)改进措施:一是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宣传倡导、召开辅导讲座等,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增强应用型转型的紧迫感。二是持续推进“百业培师计划”,校院两级加大中青年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的支
43、持力度,制定培养计划并落实到专业与教师个人。三是实施“千人业师”计划,通过与业师组成教学团队,促进教师了解掌握行业实际、业界需求,提升实务能力。四是充分利用行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引导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项目、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三)合作育人仍不够深入,优质实践基地仍显不足(1)问题表现:学校主推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虽显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持续地推进与细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待深化。校内外实践基地虽然数量较多,但离应用型院校建设的需求相比,校企融合紧密、优质的实践基地仍然不足,结构也不平衡。(2)原因分析:一是部分学院对实践教学基地存在重签约、轻建设,教师参与基地建
44、设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基地内涵建设不足、利用率不高。二是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提供成果转化等方面力度不够,导致学校对实践基地的回馈相对较少。三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对承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缺乏充分的认识,接纳学生实习实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而校企合作班、行业学院建设、深度产教融合更需要合作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导致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3)改进措施:一是从政策上支持并保障优质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学院建设。认真落实相关制度,增加经费投入,分层分类进行重点建设。对于已经建设的实践基地、合作平台,定期进行考核与检查;对于发展得好的实践基地,条件成熟
45、时成立行业学院。二是完善校企双赢机制。兼顾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诉求,积极做好双方合作的整体规划。完善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习考评和组织管理,降低企业实习风险和成本。尽可能地利用学科和人才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管理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让企业从中获益,形成多方双赢的格局。三是深化推进行业学院内涵建设,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吸引更多教师、业师投身实践教学、加强培训与指导,提升实践基地、行业学院建设水平。(四)适应应用型建设的评价考核、质量监控尚未成熟(1)问题表现:应用型转型的推进难度较大,适应应用型建设改革需要的评价考核与质量监控体系尚未成熟,约束与激励不足。(2)原因分析:一是
46、学校已探索出台了应用型专业、课程、基地、行业学院、产学研平台、双师双能型教师等标准或者认定办法,但是其质量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尚未经过实践的检验;相关专业、课程、师资、平台等的建设与改革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其出炉和引导相关建设的时间短,需要具体的推进与落实。二是有关制度设计与考核、评价、经费保障等,相对刚性不足,对学院、对教师激励与约束不够,对应用型建设支持与保障不够有力。三是应用型建设带来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增加、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评价考核与过程监控难度加大。部分教学单位对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缺乏动力、质量监控不够到位、考核评价把关不严。(3)改进措施:一是加强考核与激励,营造应用型建设转型的良好氛围
47、,在部门与教师评价考核、培养培训、晋升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政策落实。二是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多元标准,关注与加强质量的持续改进。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顶层设计,根据应用型建设的实际,努力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三是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质量评价与保障。加强质量监控,加强实践单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表现、实践质量的综合评价和信息的沟通反馈,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四、今后工作的主要思路应用型建设任重而道远。学校将继续以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认真落实应用型建设方案,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协同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以行业学院为龙头,深化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以建立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为重点,继续推进“千百计划”、“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虚拟)班、企业订单班、行业学院等途径,落实“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