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2013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整理手打1-10章(共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2013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整理手打1-10章(共37页).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心理学总结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结构P4)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测验法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口头调查(访谈法) 临床法临床心理学最常用的方法 个案法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选择) 客观性原则根本指导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四、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心理现象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观察者偏见” 解释心理活动机制 预测心理行为 控制心理行为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了解) 基础研究:基础理论、基本
2、方法 心理现象研究:诸现象的研究 心理对象研究:年龄阶段、特定社会生活领域 活动领域层次: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结合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一、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历史上第一步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论述了人性、知识的由来及官能的作用(了解)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一)时代背景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笛卡尔:天赋观念;身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原;提出反射概念;洛克:经验主义,“白板说”(人的心灵犹如蜡板,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获得)2、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3、生理学的影响:(了解) 缪勒:神经特殊能量说,大脑功能分区,由电化产生神经冲动 赫尔姆霍兹:色觉理论、听觉理论
3、及无意识推论 费希纳:心理物理法、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法(二)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3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三、现代心理学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奠基人:冯特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 基本观点: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心理元素) 强调实验内省法。节拍器 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詹姆斯 著名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 基本观点: 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如思维 研究有效用的心理过程。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运用;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4、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反应:S-R 新行为主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刺激-有机体-反应:S-O-R(四)完型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苛勒、考夫卡 基本观点: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整体性。 似动现象(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基本观点: 研究无意识(本能) 许多概念,如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自我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有局限。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基本观点: 心理学的研究应当研究人(正常人)的本性 使用现象学方法研究自我的内心感受, 来访者中心治疗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选择、填空) 多种研究取向整
5、合 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第三节 教师职业与心理学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高尚的职业品德“师德” 广博的知识 完善的人格 全面的能力:(3)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 专业的技能:(7)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技能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8) 关注技术首要技术 倾听技术先决条件 沉默技术 宣泄技术 探讨技术 面质技术 自我表露技
6、术 行为矫治技术本章复习建议 识记: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理解:教师职业与心理学 阅读:案例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第一节 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一)胚胎发育过程 发育的三个阶段:胚种、胚胎、胎儿 产前环境:生育年龄、孕期营养、胎教、母亲的情绪(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1、人体可以分为8个系统,分别是:n 神经系统:P25(重要)n 内分泌系统: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n 呼吸系统:n 循环系统: n 消化系统: n 运动系统: n 泌尿系统:n 生殖系统:2、人体的发育过程n 生长发育的四个时期:胎儿期、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成人期
7、、老年期n 发育的速度:因类型出现差异(P29生长曲线图)(三)高级神经活动的技能1、脑器官的认识n 定位说:加尔、斯柏兹姆的颅相学;布罗卡的语言功能区;潘菲尔德的记忆功能定位n 整体说:佛罗伦斯的脑功能的整体性;拉什利的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n 机能系统说: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行为调节系统n 模块说:认知学科2、脑的结构(了解)3、反射和反射弧(重要)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5部分)无条件反射与条件
8、反射n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n 条件反射是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经典型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操作性)条件反射(了解)n 相同点:强化、建立多级条件反射、泛化与分化n 不同点:刺激、反应、操作水平、学习模式二、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动物心理n 感觉阶段;n 知觉阶段;n 思维萌芽阶段。2、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n 三个前提条件: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的产生(二)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掌握)1、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10个阶段的名称及大致年龄:幼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初期14、15
9、-17、18青年中期19-25成年期25-45中年期45-65老年期65-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n 阶段性和连续性n 稳定性与可变性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n 遗传n 生理成熟(二)自然环境因素n 空气质量n 噪音n 社会密度n 自然灾害(三)社会文化因素(案例分析用,如网游)n 文化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共同性n 拷贝世界:大众传媒n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要有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有计划性、系统性与组织性;有专门的教师第二节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一、中学
10、生的身体发育特征n 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n 生理机能:肌肉与脂肪、脑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肺功能n 性的发育与成熟:性器官、第二性征、性机能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重点 简答 分析)(一)过渡性:身心发展兼具儿童期和成熟期的特点;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二)闭锁性:“内心的秘密”;“不坦率性”。(三)社会性:关注社会现象与问题;社会情感丰富稳定;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自己看)(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的发展n 特点抽象逻辑性。表现为: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n 思维品质明显的矛盾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片面性
11、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出现。2、高中生思维的发展n 抽象逻辑思维的总特点: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形式逻辑处于优势,辩证逻辑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n 形式逻辑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初中生的发展特点n 情绪: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n 情感: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情感容易受挫折,耐受力差。2、高中生的发展特点n 情绪:延续性增强;丰富性提高;特异性出现。n 情感:由不稳定到稳定;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三)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12、1、初中生的发展特点n 人格发展特点: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n 交友(与他人的关系):交友范围缩小;重视友谊;对交异性朋友开始感兴趣;脱离父母的倾向;开始品评教师 。2、高中生的发展特点n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n 价值观的确立;n 自治需求。四、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重点)(一)初中生心理指导1、提前做好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二)高中生心理指导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 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 所谓学习就是指人和动
13、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含义:(了解)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2、学习是由反复经验所引起的;3、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二)狭义的学习 是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含义:(了解)1、除语言外,还可以有其他社会交往方式;2、是以语言为中介的;3、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主动性(三)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特点:1、在教师指导下;2、以掌握间
14、接经验为主;3、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是为未来的实践作准备的。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重要)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1、信号学习:如听见酸分泌唾液等,相当于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看见火、车等躲避,学生见到老师安静,相当于操作性条件反射;3、系列学习:体育课(健美、舞蹈等)的动作分解;4、言语联想学习:字词句段落文章;5、辨别学习:己、已、巳的区别,不同事物间的比较;6、概念学习:分类学习,如猫、狗、鼠属于动物等;7、规则或原理学习:功力距离;8、解决问题学习:具体的解题过程。(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重要) 奥苏伯
15、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依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1、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2、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新知识;3、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4、机械学习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的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三)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 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品德的学习。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 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猫
16、的迷笼实验 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形成需要通过一个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养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 总结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评价:开创性贡献;生物学化的倾向。(二)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3、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基本观点:1、学习(尤其社会行为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获得
17、替代性的间接经验观察学习;2、完整的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评价: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作用;被称为新认知行为主义。四、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结果的易化或干扰现象(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根据作用的性质:正迁移(学了素描易学油画)、负迁移(学汉语拼音不利于学英语) 根据时间顺序不同:顺向迁移(温故而知新)、逆向迁移; 根据内容抽象概括水平:水平迁移(课堂学的词应用到课外阅读)、垂直迁移“植物”“动物”概念理解影响“生物”概念掌握; 根据内容不同:一般迁移(数学中所学审题方法影响物理化学审题方法)、具体迁移(学会“石”有
18、助于“磊”的学习)。(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洛克 注重官能的训练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机能3、经验概括说:贾德 “水下打靶”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4、关系转换说:苛勒“小鸡觅食” 完形主义心理学家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5、认知结构说:(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重要 论述)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4、心向与定势 学习
19、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2、精选教材;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理解(一)理解的概念及条件:1.概念: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2.实质: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3条件:(了解)与先前知识背景有关学习材料有逻辑性关系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二)理解的标志:四
20、个层次: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三)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重点)直观教学三种形式: 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 言语直观3、利用变式与比较(重要) 变式是指不断的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二、知识的应用(一)知识应用的概念: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二)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1审题2相关知识的重现学生在重现相关知识时,产生困难的原因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旧知识的干扰学生的生理状态,尤其是大脑的活动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3课题类
21、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课题类化是指学生把所要解答的课题归入到某一课题中去的过程(三)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重要 简答)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2、问题的特征;3、学生的智力水平。第三节 技能的掌握一、概述(一)技能的概念 定义: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特点:是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与经验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练习形成的。(二)种类1、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绘画写字吹拉弹唱田径球类体操等)2、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阅读写作心算解题等)3、两者的关系
22、不同:活动对象不同;活动结构不同;活动要求不同; 联系: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二、技能的形成阶段(一)动作技能的形成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4、动作协调完善化(二)智力技能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的观点)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借助实物模型图表等活动)3、有声言语4、无声的外部言语(心算)5、内部言语(做算术默念法则)(三)技能形成的标志1、动作技能的形成 动作结构合理 动作品质稳定、灵活 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2、智力技能的形成 脱离物质或物质化; 进程压缩; 自动化三、技能练习(一)练习和练习曲线 练
23、习: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反复操作的过程 练习曲线:(学习曲线)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二)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1、四种类型的练习曲线:P78 A快慢B慢快C慢快慢D快慢快2、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3、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 曲线D “高原期现象”: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三)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1、确定练习目标; 确定目标的难度在50%左右时,对练习的作用最大(填空)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灵活采取练习时间。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一、概述(一)品德: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
24、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二)与道德的关系1、区别(自己看) 范畴不同:社会现象与个体现象; 内容不同:总体要求与局部反映; 力量源泉不同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2、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对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05简答)(一)道德认识知(二)道德情感情(三)道德意志意(四)道德行为行(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三、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重点 以前是考试重点)(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 前道德阶段(03岁)自我中心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2.
25、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权威中心 特点:单方面尊重权威;从行为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绝对化倾向;赞成惩罚。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特点: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动机与结果结合;与权威和同伴相互尊重;判断不再绝对化;惩罚温和,有针对性。观点核心: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为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了解) 水平一:
26、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定向。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定向。 阶段4:权威定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参考P84表格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 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 915岁,多属习俗水平; 15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四、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07简答)(一)逐渐从他律变到自律,伦理道德开始形成1
27、能独立、自觉的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6品德结构的组成形式完善化(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五、学生品德的培养 从知情意行入手(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三)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的锻炼(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六、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一)产生原因1客观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2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二)矫正方法(简答 旧教材)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8、,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应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在正确的教育方式指导下,努力学习,尽快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清除有不良影响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食粮,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第五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学困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一、学习困难的特征二、学习困难的类型 暂时学习困难学生: 能力困难学生: 动力困难学生; 整体困难学生三、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
29、一)认知因素:(二)人格因素:(三)人际关系(四)环境因素四、学习困难的辅导(一)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二)帮助 树立自信心(三)帮助 获得成功感(四)激发 求知欲(五)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六)创设有利于 进步的环境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感觉一、概述(一)什么是感觉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作用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感觉剥夺)(二)感觉过程1、三个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适宜刺激; 实质:感受器把刺激的能量神经冲动的过程 传入神经的活动:电位编码法则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活动:2、感觉的产生
30、 刺激感受器适宜刺激神经冲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枢神经元加工感觉(三)感觉种类 依刺激来源: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依刺激性质:电磁能的,机械能,化学能,热能 临床上: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持续量或刺激强度2、绝对感受性: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3、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4、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
31、的(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后象(看电影) 定义: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正后象:(看灯闭眼) 负后象:(继续看)(2)感觉适应 定义: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明适应(从隧道出来);暗适应:(进电影院)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触压觉适应:戴手表不觉得手腕有重物 温度觉适应: 痛觉适应:保护性反应(3)感觉对比 定义: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联觉(3)
32、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三)感受性的发展发展条件: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计划的训练能够提高感受性三、视觉(一)视觉刺激与视觉器官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 波长范围:380-780nm。 椎体细胞形成颜色视觉对细节敏感,而杆体细胞形成黑白视觉对弱光敏感(二)视觉现象 光的三个物理特征:波长色调,振幅明度,纯度饱和度1、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了解)(1)明度 感受性较高7-8个光量子;感受阈限很低; 明度的绝对感受阈限较低,对光强的差别感受性较高(2)浦金野现象: 明视觉时,对550nm的光(黄绿光)感受性最高 暗视觉时,对505nm的光(蓝绿光)感受性最高
33、 从明视觉到暗视觉,最敏感的光波长向短波一端移动了约50nm,这一现象由捷克物理学家浦金野于1824年发现,故称为浦金野现象。2、视敏度 表示分辨细节的能力。 又称为视力 所能分辨的物体与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小,视敏度越高,视力越好(三)颜色视觉1、颜色的特征:明度、色调、饱和度2、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色光的混合是在视觉系统中进行不同波长的光的混合,这种混合遵守加法原则(1)互补律:若两种色光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则它们互为补色。例如:蓝黄,红绿。(2)间色律:两种非互补色相混合产生一种中间色;两种颜色的比例决定中间色的颜色;接近比例大的颜色。例如:红、黄混合得到橙色(3)替代律:以任何方式混合生成
34、的相同颜色,可以互相替代。例如:黄色可由红、绿色混合替代。 颜料的混合是颜料自身的混合,而不是在视觉系统中混合,这种混合遵守减法原则。3、色觉缺陷 色弱:对光谱中红、绿色区的颜色分辨率较差。 色盲:丧失颜色感觉。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丧失对光谱上所有颜色的视觉,都看为灰白系列。是由于缺少视锥细胞或其功能丧失。又称视锥盲。 局部色盲:丧失某一对互补色的视觉。分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 8%的男性,0.3%的女性有色弱或色盲(四)视觉理论(理解)1、杨赫三元色理论 理论要点: 眼睛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感受器,导致对三种元色的感觉,其它颜色觉都是由这三元色组合而成的。 解释了颜色混合和负后象现
35、象。2、黑林四色说 理论要点: 四种基本颜色:红绿、黄蓝,加上黑白,构成三对; 基本作用方式为在光的刺激下呈对抗的过程,表现为同化与异化。四、听觉(一)听觉刺激与听觉器官 听觉的适宜刺激为16-20000Hz 耳是听觉器官, 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过程:外耳听管鼓膜中耳听骨链耳蜗(震动)毛细胞听神经耳蜗核神经交叉颞叶(信号加工)(了解)(二)听觉现象1、音高、音响、音色 音高: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1000Hz左右频率的声音感受性最高 音响:感受范围是0120dB 零分贝(0dB):刚刚听到1000Hz的声波时的最小强度。 强度过大(120dB),产生痛觉 音色:现
36、实世界大部分声音都是多频率和多振幅组成的复杂声波2、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共鸣: 强化与干涉: 差音与和音: 声音的掩蔽: 纯音对纯音:强度高、频率接近,效果好 噪音对纯音:强度低,效果好;强度高,效果低 噪音、纯音对语音:噪音比纯音好,噪音强度越大越好(三)听觉理论(两个理论,四个观点)1、地点说 声波在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振动,形成不同的声音感觉(音频编码)。 适合于解释大于1000Hz的声波的编码 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2、频率说 声音的频率是由听神经中枢元发放的速率来编码的。神经放电频率决定于声波的频率,存在齐射现象。 适合于解释小于5000Hz的声波的编码 齐射说五、其他感觉(一)
37、嗅觉 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通过识别不同的气味唤起不同的记忆和情绪情感(二)味觉 感受器:味蕾 适宜刺激物:溶于水的物质 味蕾每隔几天就会换一次 四种基本味觉:酸、甜 、苦、咸 酸(舌边) 甜(舌尖) 苦(舌根) 咸(整个舌部) 味觉与嗅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皮肤觉 5种基本皮肤觉 触觉 压觉 热觉 冷觉 痛觉(四)内部感觉 平衡觉:人体做直线的加速、减速运动、做旋转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运动觉:感受身体部位的位置与运动状况 机体觉:感受内脏活动。正常情况下无意识。第二节 知觉一、概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与感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
38、入和发展,感觉作为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了解) 与感觉的区别:(了解) 感觉是介于生理心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心理活动; 感觉反应部分属性,知觉反映综合、整体;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知觉是多种活动器活动二、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视轴辐合,双眼视差(二)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三)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四)错觉1、错觉种类2、错觉产生的原因(重要记忆,选择) 客观环境的变化 有机体自身特征的影响 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3、错觉有其一定的意义:在艺术、工程
39、设计以及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三、知觉的特性(重点)(一)选择性 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觉选择性规律对于直观教学的组织有重要应用价值(二)整体性 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 知觉的整体性受四种因素影响 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知识与经验(三)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
40、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 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与知觉者的经验相关 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四)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常见知觉恒常性有四种: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这个书中没提)第三节 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观察力是一种高级的知觉能力二、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一般了解) 目的性强 准确迅速 长期坚持 正确理解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重点)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明确观察任务 激发
41、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 观察时善辩多思; 做好观察总结。第五章 记忆第一节 概述一、记忆 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意义:1、记忆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2、记忆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前提。二、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识记:获得知识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2.保持:已获得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保持在质和量上均会发生变化3.再认、回忆 过去经历的事不在眼前,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呈现,是回忆; 过去经历的事在眼前,能够加以确认,是再认三、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42、二)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记忆机能定位说在右半球,额叶、颞叶(二)记忆机能整体说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三)SPI理论多重记忆系统,串行、并行、独立,记忆系统与记忆过程(四)记忆分子说生物大分子是信息储存单元,DNA和RNA是记忆信息的化学分子载体。第二节 记忆的加工过程参考P143 人类记忆模型一、感觉记忆(一)感觉记忆的存储和编码:斯佩林的实验,感觉登记(二)感觉记忆的种类:图像记忆、回声记忆(三)感觉记忆的特征 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感觉记忆的信息是未经加工的; 感觉记忆中部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
43、统进行保存。二、短时记忆: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一)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组块,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影响容量(二)短时记忆的编码:先视觉编码,后听觉编码、(三)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三、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的记忆(一)长时记忆的编码:类别群集、联想群集(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主观组织(二)长时记忆的存储: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三)保持量的的测量(重要,记忆)1、回忆法:2、再认法:3、再学法:4、重构法(重建法)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回忆:(根据目的性)有意回忆与无意回忆,(根据是否有中介物)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