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版教育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概括(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新版教育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概括(共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初识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景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初(1903年)诞生。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又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个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中要素。(一)学习与教学的要
2、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中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应用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及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的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
3、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行动研究(二)实验性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三)相关研究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教学的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对儿童(018岁)心理的研究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核心(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其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发展的定向性与
4、顺序性其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四,发展的差异性(三)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阶段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7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一)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至14、15岁的阶段,相当于初中时期。少年期是从童年向青年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1、少年期心
5、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身体得发展(2)认知的发展(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4)个性的发展2、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二)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相当于高中期1、青年初期心理的主要特点。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1)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2)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4)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三、学习、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发展(一)学习与心理发展1、学习必须依赖
6、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2、学习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发展(二)教学与心理发展教学要考虑到个体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必备性,同时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忙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儿童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7、和形式运算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思维特征:1、自我中心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单维思维 4、拟人化或泛灵论(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7岁以后,儿童思维进入运算阶段。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物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儿童思维特征如下:1、多
8、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化 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1、命题之间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3、抽象逻辑思维 4、可逆与补偿 5思维的灵活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奥尔伯特最早对人格的定义作了综述。所谓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独立性和
9、社会性(一)人格的发展阶段人格发展主要受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详细描述了人的一生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着重介绍五个阶段的描述: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8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1、家庭:创造人格的工厂奥地利生态学家
10、洛伦茨发展“印刻形象”用以表示动物一种天生的、本能的、迅速的学习方式。鲍姆令德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三类: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包括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 ,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11、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期又被称为“自我的第二诞生”、“自我的发现”时期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二)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 比纳西蒙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斯坦福比纳量表测量公式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2、智力的差异智力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12、果(1)智力的个体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二)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2、性格的差异类型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中的核心是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透视学习:学习和学习原理第一节 学习及其类型一、什么是学习(一)学习的含义广义:学
13、习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现象。学习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狭义:主要指人类学习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二)学习的意义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的需要。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二、学习类型(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的学说为代表。他们强调对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他们把行为简化为SR
14、(刺激反应)。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形成过程便是学习一、尝试错误说代表人是桑代克,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设计了许多实验,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实验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代表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三、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是一名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正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通过呈现刺激以增强反应概率这是积极强化,也成正强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称为消极强化或负强化。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一种是操作性行为
15、,它不与特定的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地做出的随意反应,相当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起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是产生于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派,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认知心理学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以理论的角度对学习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的理论为代表;一是以现代信息加工论的研究为代表,以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一、顿悟学习说顿悟学习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苛勒是其重要代表人物。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以此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相对抗。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的观点:1、
16、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二、信息加工论加涅是对教育心理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三、认知发展说布鲁纳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学习的实质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 (2)、知识的转化 (3)、知识的评价3、教学的目标4、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四、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也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17、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来的。奥苏伯尔把他的研究主要指向学校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一)学习的类型1、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二)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条件(略)、主观条件(略)概念同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以及维果斯基等人思想和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
18、。认知心理学强调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二)学习观。认知主义更多地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则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三)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四)教学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构建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为什么学习:学习动机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结构一、学习动机的含义所谓动机,就是引起和维持并使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力量。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
19、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动机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内驱力。他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因素组成。(二)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三、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通常被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
20、动机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注意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二、自我实现理论(一)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容1、需要的层次自我实现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2、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21、需要。成长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二)自我实现理论的教育意义(三)自我实现理论的评价三、成就动机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内容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机来决定的。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二)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意义四、成败归因理论(一)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22、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二)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1、有助于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有助于通过归因训练提高自我认识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通过实验提出的五、自我效能感理论(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内容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最早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他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决定的: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班
23、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一、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一)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二)恰当的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三)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四)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认知学习:知识的掌握第一节 知识及知识学习一、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
24、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二、知识的类型与表征(一)知识的类型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二)知识的表征 主要是指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的。知识的掌握从根本上说就是命题的学习。三、知识学习的类型言语信息是人类把一些积累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将知识学习分为三种形式,即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5、命题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中,还可以分成两类学习:一类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类是相关类属学习。四、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第二节 知识获得知识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为了保证有效地理解知识,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主要是通过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一、知识直观(一)知识直观的类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包括: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优点是不受时间
26、、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电化(视听)教学(二)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二、知识的概括(一)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二)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1、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2、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感性经验是学习和理解概念的心理基础)3、科学的进行比较。(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方法有两种: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第三节 知
27、识保持保持是我们重现和再认识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若的标志之一一、记忆的一般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二、记忆的类型(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1、形象记忆 2、运动记忆 3、情绪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二)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1、瞬时记忆 (0.252秒)2、短时记忆(1分钟)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三、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一)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对经历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错误地再认和重现。(二)遗忘的规律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并发现
28、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3、学习的程度 4、识记者的态度(三)遗忘的原因五种看法: 1、衰退说 (完形心理学家)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动机说4、同化说(奥尔伯特) 5、检索困难说四、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二)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三)适当过度学习(四)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第四节 知识应用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
29、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二、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学习任务的相似性(二)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三)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四)个体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重要因素。三、促进迁移的教学(一)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 (二)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 (四)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与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五)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促进迁移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学会行动:技能的形成第一节 技能的概念与类型一、技能的概念及其特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活动方式。基本特点:(
30、一)技能是通过后天练习形成的。(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技能不同于本能行为的基本所在)(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三)技能体现了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二、技能的种类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一)动作技能1、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操作活动方式2、动作技能的成分:(1)动作和动作组(2)体能(3)认知能力3、动作技能的特点:(1)动作对象的客观性(2)动作执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4动作技能的种类:(1)根据动作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动作技能和断续型动作技能(2)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的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
31、型动作技能和粗放型动作技能(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动作技能和开放型动作技能(4)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动作技能和器械型动作技能(二)心智技能1、心智技能的概念: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2、心智技能的特点:(1)活动对象的观念性(2)活动执行的内隐性(3)活动对象的简缩性3心智技能的种类(1)一般心智技能和特殊心智技能(2)辨别学习技能、概念学习技能、规则学习技能和高级规则学习技能三、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的关系(一)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的不同1、学习的条件不同2、学习的过程不同3、测量和评价的方式不同(二)知识学习
32、和技能学习的联系1、知识学习是技能形成的重要基础2、知识学习以一定的技能为前提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一)认知阶段:形成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二)局部动作阶段(三)联系形成阶段(四)自动化阶段二、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熟练操作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一)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二)能利用细微的线索(三)动作控制动觉化(四)形成协调连贯的运动模式(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三、动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的方法和要领:(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三)充分而及时的反馈(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一、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一)加里
33、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二)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从问题解决的模型出发,将心智技能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与形成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二、心智技能的教学与培养心智技能的教学与培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遵循内化原则(二)掌握心智活动的规则和程序(三)鼓励学生进行学
34、习反思(四)加强思维过程的训练(五)提供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的练习任务(六)注意心智技能的领域特殊性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学会学习:学习策略第一节 学习策略及其类型一、什么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二、学习策略的类型1、丹瑟路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丹瑟路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2迈克卡尔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覆盖的成分,迈克卡尔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方法属“战术”的范畴,而学习策略则属“战略”的范畴。第二节 学习策略举
35、例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概念最早由布鲁纳提出(一)复述策略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3、多种感官参与学习4、画线技术(二)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歌诀法(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2、记笔记 3、提问策略 4、生成性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来的(三)组织策略1、列提纲 2、利用图形:(1)系统结构图(2)流程图和模式图(3)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二、元认知策略(一)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是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来的。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二
36、)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 2、监视策略 3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一)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二)学习环境的管理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四)学习工具的利用 (五)利用其他人的支持第三节 学习策略训练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二)内化性原则(三)特定性原则(四)生成性原则(五)有效的监控(六)个人自我效能感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一)指导教学模式。如丹瑟路学习指导教程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如PQ4R学习法(三)完形训练模式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五)合作学习模式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的最高境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创造
37、性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第一节 什么是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先要有问题。问题是从问题情景开始的;问题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障碍(二)问题的种类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的角度分为:定义良好的问题与定义模糊的问题(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发现问题或呈现问题。 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二)理解问题(三)提出假设。常用解决问题的方式:算法式和启发式(四)检验假设。一是直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三、问题解决
38、的策略(一)算法式策略(二)启发式策略。主要启发式策略有:1、手段目标分析策略 2、爬山法策略 3、反推法策略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另外,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等也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及其特征(一)创造及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
39、、创造性作品:(1)新奇性(2)适当性(3)改造性2、有创造性的人:(1)人格特征(2)创造性与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3、创造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型思维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二、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一)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1、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 2教师的素质 3、学生自身的特点:智力、个性三、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个别化教育:特殊学习者第一节 特殊学习者特殊学习者主要包括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和天才学生一
40、、有学习问题的学生有障碍的学生分为三类:智力落后、学习障碍和行为障碍(一)智力落后1、智力落后者的界定:美国智力落后学会(AAMR)的定义关注智力落后者两方面的表现:心智机能和适应性技能2、智力落后学生的特征3、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有效教学:教授适应性的行为技能(二)学习障碍1、学习障碍学生的界定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学生。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学习障碍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技能不良造成的2、学习障碍学生的特征3、对学习障碍学生的鉴别:通常由传统的阅读测验、知觉测验或学习成绩测验来确定4、适用于学习障碍学生的有效教学:(六点)(三)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1
41、、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学生的确定 主要表现为:情绪的综合症侯群2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学生的行为特征: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3、对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学生的教学(四)情绪和行为障碍1、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界定:是指其情绪情感活动产生变态与失常现象2、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类型与特征:注意力障碍、失败综合症、情绪低落、需要注意者、依赖旁人、追求权力、寻求报复3、对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教学:积极强化、替代、忽视、暂停、过度纠正(五)交流障碍1、交流障碍学生的界定指阻碍学生接受并理解从别人那里传递来的信息,以及阻碍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的特殊学生2、交流障碍学生的类型与特征
42、: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3、接纳和帮助有交流障碍的学生(六)视觉缺陷1、视觉缺陷学生的界定2、潜在视觉缺陷的行为特征3、对视觉缺陷学生的教学:低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是视觉缺陷带来的两个负面影响(七)听觉缺陷1、听觉缺陷学生的界定:部分听力损伤和完全损伤 2、听觉缺陷学生的行为特征3、对听觉缺陷学生的教学调整二、天才学生(一)天才学生的定义。三个标准:1、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 2、高水平的动机和对任务的高度承诺 3、高水平的创造性(二)天才学生的鉴别(三)对天才学生的教学对天才学生的教学既可以采用加速制,即学同样的课程,但是允许学生用更短的时间念完;也可以采用充实制,即提供更深和更广的课程内容。培养天才
43、学生的方式和策略:1、提供个性化的任务和作业 2、让有相似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3、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 4、鼓励学生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 5、寻找外部资源第二节 特殊教育一、什么是特殊教育(一)特殊教育的定义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有各种特殊需要的人(包括残疾儿童、超长儿童和问题儿童在内)进行的专门的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针对各类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二)特殊教育形式1、美国特殊教育的形式一是单独开办特殊教育的全日制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二是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特殊教育班。三是全纳性班级2、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包括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
44、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三种3、全纳教育的兴起全纳教育是指将有特殊要求的学生纳入到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里,并在正常的教学中为其提供特殊的教育支持,这意味着最大程度地让障碍儿童接受与无障碍同伴一样的适宜教育。随班就读是我国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全纳教育的做法,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提出的特殊教育形式二、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现状(一)特殊教育性质发生改变 (二)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三)特殊教育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日趋成熟三、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现状(一)美国公法94142条与障碍个体教育法案(IDEA)(二)IDEA97的六项主要规定1、免费而适宜的公共教育2、恰当的评估 3、个别化的教育方
45、案 4、最少限制的环境 5、家长和学生参与决策制定 6、方案的保护条款第三节 全纳教育一、什么是全纳教育(一)全纳教育的含义全纳教育是指将障碍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学,并给他们提供你还支持性的服务(二)全纳教育的对象全纳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指轻度障碍学生,包括学习障碍、言语障碍、轻度智力落后、轻度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学生,统称为“轻度学业障碍”对特殊教育班级中和普通教育班级中的轻度学业障碍学生所进行的对比研究是全纳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全纳教育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改善对学业障碍学生的社会接纳,而屡试不爽的有效方式就是把这些学生与无障碍同学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全纳教育是否有效,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任课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间的密切配合。二、教师在全纳性班级中的角色(一)识别特殊学生(二)教育特殊学生:教学策略可以指导教师工作的原则:1、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来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2、教学支持 3、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4、阅读材料 5、学习策略(三)促进特殊学生的社会整合和成长1、提高全班同学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