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终极版介绍(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09561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终极版介绍(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终极版介绍(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终极版介绍(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终极版介绍(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名词解释(4*5)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他由许多心理活动构成。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言行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要求:明确目的与要求;情境客观;记录详细;解释合理。优点:结果较真实; 实地观察行为的发生、发展,能够把握当时的情况。缺点: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观察到所需的东西。结果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且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分析。结果受观察者本人的影响。3、测验法 :测验法是利用通过检验的标准化测

2、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个体或团体的某些心理品质作出分析或鉴定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有智力测验、性格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等。4、调查法: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个案追踪、分析作品和教育经验总结等手段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它主要包括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等。5、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6、经验总结法:指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绝对阈限(下阈)

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上阈):刺激强度继续增加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化,甚至产生痛觉的强度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 视觉的适应: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和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例如,色觉可以引起温度感:红、橙、黄色有温暖感;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家具若用浅色系会给人轻巧的感觉。7: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对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

4、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8: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9: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0: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11: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或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

5、组织加工过程。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却可推知事物的整体。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转换。木雕艺术家埃舍尔的一副名著木刻画,主题为黎明与黄昏。从右侧看起,以白色为知觉对象,就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景象;从左侧看,以黑色为知觉对象,就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3、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外出旅游时,看到不同形状的奇山怪石,导游会问我们像什么,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发挥作用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2、知

6、觉类型:大小恒常性(小屏电视机上的人人看作正常大小)、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五星红旗在艳阳中扔认为红色)、形状恒常性(一扇门从关闭到打开的各种形状)家庭如何促进个人品德的形成:做好子女的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中融入亲情。三:影响记忆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时间因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时复习)、识记材料的数量与性质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以及学习材料的意义和作用错一罚十”的做法。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

7、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动机和好奇心、想象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广泛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保护创造性思维气质研究在教育上的作用:有利于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培养其优良的品格;有利于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有利于针对学生的行为动作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促使其人格的良性转化;有利于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气质类型的特征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类型的特征1).感受性和耐

8、受性: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耐受性:神经系统能够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感受性和耐受性关系表现为:感受性强耐受性弱;感受性弱耐受性强2)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3).可塑性: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4).情绪的兴奋性: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5).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于外还是表现于内的特性。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气质类型气质类型的特点:1)胆汁质(孙悟空):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

9、相适应,胆汁质的人一般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教育措施:学习上的不足表现:缺乏意志力、自控能力差。有时热情高,有时又情绪低落,对枯燥的学习往往不感兴趣。这类学生应学会克制,去服从必要的学习活动要求。在学习活动中,持续不断的学习,培养耐心。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2)多血质(八戒):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注意力转移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教育措施:

10、学习中不足:课堂上容易搞小动作,不愿完成作业,对不感兴趣的学科感到厌倦。因此,多血质的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和好的习惯,锻炼恒心和自控力,集中精力听讲,制定学习计划。3)黏液质(沙僧):黏液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教育措施:在学习上的不足是:思考问题、完成作业的速度较慢。因此,粘液质的学生应注重培养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要课前预习,激发热情和行动速度,多进行一些速度训

11、练。4)抑郁质:(唐僧)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高;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教育措施:在学习上的不足是:课堂上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往往要下很大的决心。考试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因此,抑郁质的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学会自我心理防卫;克服孤僻,多与同学、老师接触;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乐观精神。性格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的意义。(1)意志特征指人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自觉的调节自己

12、的行为,千方百计的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时,人的性格在意志方面的个性差异。(2)性格的情绪特征: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一触即发,有的人善于忍耐 (3)性格的认知特征:指性格在人的感觉、知觉、抽象和思维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性格的影响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童年的经历、自然物理环境、自身因素能力(一)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 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基础、自然前提和物质条件,它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2环境和教育:早期成长环境对

13、儿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智力的发展速度呈先快后慢的的特点,而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因此早期教育非常重要。3. 产前环境:研究发现,母亲怀孕年龄常常影响到胎儿智力的正常发展。4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5、主观能动性: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二)能力的培养: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1、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4、:(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巧设问题等。(2)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录像、电影、专家演讲、演示等 。(3)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目标由个体自己设定而非别人设定时,个体会付出更多的努力。(4)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积极归因训练:“努力”归因、“现实”归因2、外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1)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具体明确的反馈、及时的反馈、经常提供反馈给学生2)合理地运用外部奖赏: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家庭教育如何促进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做好子女的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中融入亲情。一、科尔伯格的道德理

15、论(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16、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

17、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一阶段 婴儿期(01岁)问题: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目标: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照料者表示信任,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

18、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第二阶段 儿童期(13岁)问题: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目标:获得自主感 避免怀疑与羞耻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埃里克森认为意志,就是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第三阶段:学龄前期(36岁) 问题:主动对内疚的心理冲突 目标: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艾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

19、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问题: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目标: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第五阶段 青春期(1220岁)问题: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目的: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 :可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

20、观愿望的统一;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第六阶段成年初期(2040岁)问题: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目标: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4060岁)问题: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目标: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21、这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60岁以上)问题: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目标: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即成年晚期,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相反,就会产生失望感,产生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22、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说(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出生时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条件反射。随着动作的不断泛化与分化,逐渐发展出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1)知觉的集中性,即当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2)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结构,此阶段儿童在做出判断时只能考虑一个标准或维度,尚不能同时考

23、虑两个维度。(3)自我中心性,即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要以具体事物为支撑。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此阶段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设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皮亚杰理论的教育意义:1、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

24、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2、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

25、望与好奇心。3、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4、皮亚杰很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与同伴一起学习,相互讨论,使儿童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儿童进行思考,因为同伴间地位平等,儿童不会简单地接受对方的想法,而试图通过比较、权衡进而自己得出结论,这对儿童的去自我中心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教师常扮演权威的角色,儿童会养成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

26、学生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给予,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维果茨基理论:最重要贡献就在于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性。他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1、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得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 教学支架: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

27、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教师提供的帮助太多,学生独立思考或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相反,如果提供的帮助不够,学生又会因失败而泄气。 所以,有效的教学支架必须是灵活的,必须适应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3、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学过程中,概念框架的适当创设是教学设计的关键4、 内化:

28、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例如,一个儿童看到两位成人因各自持不同的观点而进行争论。通过这种观察,儿童能够学习到不论是在与别人争论还是在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情境下,应该如何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提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种内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全人类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人格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是指通过受精作用,父母的特征(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个体的形成是父亲的遗传信息和母亲的遗传信息结合的结果,因此父亲

29、或母亲性格上的某些特点就有可能遗传给子女。2、 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文化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的方式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和传统。人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来进行的,这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3、 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活中最主要的环境,约大多数儿童是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养育中长大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个时期就基本上形成了,可见家庭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有多么大的影响。4、 学校因素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学校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锻炼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环境。学校对于学生性格的影响是巨大。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