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志性建筑和背景建筑的比较中看仿生建筑的发展(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标志性建筑和背景建筑的比较中看仿生建筑的发展(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标志性建筑和背景建筑的比较中看仿生建筑的发展 仿生设计学是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仿生建筑则是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研究对象,探寻自然界中科学合理的建造规律,并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来丰富和完善建筑的处理手法,促进建筑形体结构及建筑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设计和合理形成。 虽然仿生建筑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是近几十年来仿生建筑层出不穷,设计师们虽然努力在建筑与自然间寻找其完美的共存方式。但是尚处发展初期的仿生建筑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论,这种争论主要集中在特点鲜明的仿生建筑是否和环境共融。或许建筑发展尚处初期,由仿生建筑引发的话题层出不
2、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人们对待仿生建筑的定位还存在着争论,仿生建筑究竟是遵循标志建筑的方向还是探寻背景建筑朴实的路线,将决定这一建筑风格能否顺利向前发展且不会产生极端的后果而被摒弃。因此目前看来把握好它的身份定位及其发展的趋向,并从中探寻使其正确发展的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仿生建筑与标志性建筑、背景建筑 美国城市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曾做过一个实验:让非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记忆描画一张城市地图,结果画者在草图上呈现出巴黎景观中唯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士底纪念碑和几条重要的街道。如果把凯文?林奇所做实验城市换成北京,我们可以预想到被人们深知熟记的一定是北京天安门、天坛、
3、长城、长安街等。可见,建筑的标志性和背景性对人容易产生深刻印象,这点对仿生建筑也不列外。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等世界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与普通建筑的不同在于,标志性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在功能上更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出类拔萃、独树一帜。而仿生建筑由于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往往最终呈现的都是特异的形态、新奇的构造和独树一帜的理念,因此,仿生建筑
4、在当今的生存状况来看,却背上了标志性建筑的身份。比如我们的国家体育馆鸟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仿生的外形,加上独特的奥运身份,成为北京的新象征。 2.背景建筑 背景建筑是指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以外,大量的、普通的构成城市特色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也特指保护建筑周围的新建建筑,它们是一个城市的“底色”。背景建筑是城市建筑重要的元素,城市大量背景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应构成城市环境中完美的底图关系。虽然仿生建筑给人直观的印象是标志性的感觉,但这并不能否定仿生建筑的背景性探索。意大利建筑大师伦左?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沃中心,建筑虽然模拟一个个小船,但特殊的木质材料、自然生态式的建筑外形使人很难看出来是一个刻意放置
5、在湖边的生态活动区,这种贴近自然和生态的仿生设计给人以亲切和稳重感。 3.仿生建筑更为明显的标志性路线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两种对立的建筑属性和内涵,仿生建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都能够找到属于两者的作品,但是,建筑审美发展到今天,我们很难去让一种建筑风格满足众多的客体需求,这也决定了仿生建筑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些客观原因的作用下慢慢倾斜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以独特身份和概念去形成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就目前来看,仿生建筑正在极力去拓展自己的特异性,不断地去冲击人们的眼球。仿生建筑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建筑氛围中,其新奇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采用和学习。 二、仿生建筑的标志性属性形成的原因 1.仿生手法决定其
6、特殊性 仿生建筑的模拟对象通常为客观世界中人们不很熟悉的微观现象,例如细胞的结构、植物的纤维体,或者是动物的某些活动原理,通过仿生后加以变化更新,所以,这种手段下产生的建筑外形态突然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这些效果给人以极富美感而区别于传统的功能建筑的感觉。可以说,生物界的奥妙和变化决定了仿生建筑的不屈从于现代的建筑概念,它更像是生物语言的再现和转化表达。 2.设计要求决定其特殊性 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很难能从民间建筑设计中探寻热门话题,反而在各个城市中或商业或公共设计要求出现的建筑作品被人们津津乐道,因为设计方的特殊性身份的要求,他们不希望屈从于平凡和低调,他们更希望展示自身特色,像一张个人名
7、片打印在这个建筑的纸面上。所以,这要求仿生建筑在此类占主导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释放感染力,把自己的隐晦和低调尽量掩盖、放弃,这就使得仿生建筑在此类设计要求的促使下,要不断将特殊和标新立异进行到底,从而使标志性建筑的标志身份更加深化。 3.客观环境的对比使其更特殊化 从美学角度来看,任何艺术美的形式都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仿生建筑的标志性也是在和传统建筑的背景对比中产生。假如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仿生建筑,那并不显得特别奇怪和奇特,而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居住和使用的建筑都是像国家大剧院那种壳体建筑,那么我们便无法感知出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建筑在其周围众多的传统建筑映衬中有何异样和特点,因此,仿生建筑的标
8、志性是相对的。 三、作为标志性的仿生建筑应把握的原则 新的“标志性建筑”在城市中如火如荼地建造,仿佛没有新的、奢华的标志性建筑就不足以显示城市的富有。这些奇特的、具有强烈感官刺激色彩的“标志性建筑”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同时,也让有些建筑变了味。这让我们意识到,仿生建筑的良性合理发展,必须要在标志性建筑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原则和尺度,否则,仿生建筑的发展一定会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建筑垃圾而被抛弃。 1.设计适度 仿生建筑的仿生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城市功能的仿生、结构的仿生、新材料的仿生等,这些手段几乎涵盖了客观世界的一切可以被利用的要素,因此,仿生建筑的出现很容易达到奇异效果。越是深化仿生的对象,建筑的美学
9、层次就会变得争论性越强。比如捷克国家图书馆在模拟章鱼的外形时,对于章鱼的吸盘的再模拟更让这个建筑成为尖锐的争论话题,因此,建筑的仿生模拟、把握程度的高低,以及建造程度、效果,都应该保留一定的限度,这样的建筑争论点才会使其保持良性发展。 2.设计因地制宜 仿生建筑虽然通过模拟实验手段创造出的建筑都极其绚烂,但这并不能说明建筑的创作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模拟和参照,虽然在基础的功能上不会产生问题,但这对于精神层面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不利于建筑的理论创新和风格趋向延展。因此,在不同的地域,要针对当地的特殊要素,如环境、文化、气候等因素,在当地的独特风景中再造出仿生建筑,这样的建筑才会更合理地屹立在城市当中,
10、并显得合理、舒服,从而拉近人与建筑的对话距离。 3.设计注重与文化结合 当今建筑设计中,在追求功能和形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建筑与文化的沟通和互动。城市中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而我们很难再从建筑上发现当地文化的特征,相对于以前对建筑风格的确定和总结,当今的建筑在现代派建筑风格框架下,不再去深入界定和规范,这让我们的建筑逐渐远离人文关怀。对文化的追捧会让人们在与建筑的对话中产生共鸣,如果这样的共鸣没有了,那么建筑的吸引力便无从谈起。 四、仿生建筑中新的标志性风格 无论对一种建筑形态的概括,还是对一种建筑手法的界定,我们都不可否认仿生建筑正在逐渐被各种建筑新形式所结合,产生的新思想和模式促进着社会的文明
11、发展。仿生建筑由初期的简单的动植物形态的夸张变形,到后来的结构体的模拟,再到后来的生命科学原理的引入,都显示了仿生建筑不断发展的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其辐射的广度越来越大,新的建筑手法越来越多地出现,仿生建筑的标志性外延不断得到更新。 1.数字建筑中的仿生 数字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平台,将各种复杂信息与单一的数字信号进行相互转换来谋求高度统一、集中化处理的信息传播、控制与反馈技术,它构成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全景图像。而数字建筑是建筑数字化的物化成果,是具体的建筑形象。建筑师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推演复杂的形状和空间,形式的想象和设计处理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如弗兰克?盖里的西雅图体验音乐
12、博物馆由计算机程序建模,并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控制外墙板和结构部件的分片制造,然后运至现场加以拼装。数字化建筑的未来发展,将会给设计、建筑、通讯及科技项目创建新模式,使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变成可能。正因为这点,仿生建筑与数字建筑产生了交点,从某些方面上来看,仿生建筑的奇异造型需要数字建筑的手段,数字建筑的产生也需要仿生建筑这个载体,在此情况下,掺入数字元素的仿生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2.有机建筑中的仿生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如美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都是由其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的每个建筑的形式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
13、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一种崇尚自然并被赋予生命的形式,是有机建筑的根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建筑本身是一个有机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也属于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所以,生态环境在随着时代变迁的同时,渐渐地对未来的启示也变得重要。 诚然,有机建筑的提出与仿生建筑有着不谋而合的交集,当有机建筑和仿生建筑互相渗透的时候,新的风格建筑便拔地而起,如柏林的爱乐音乐厅,其室内设计在遵守实用原则的情况下,设计者融入了昆虫的构造
14、原理,使建筑呈现出极震撼的艺术效果。 结语 仿生手段下的建筑产生由来已久,但仿生建筑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很短时间的洗礼,所以,仿生建筑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争论和问题,借鉴以往建筑发展所产生的教训经验,我们在面对仿生建筑的发展趋向上要有一个理性的预判,只有这样,仿生建筑的发展才会顺畅。仿生建筑自从产生开始,其标志性的特点便一直在扩展,否则其背景性的身份会被逐渐压缩,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应在标志性的限度下认真总结,不能因为标志性的特点任其发展,要让这一特点变成发展动力而非阻力。 参考文献: 1刘先觉.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势J.世界建筑,1996(4). 2熊明.建筑美学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3张欣.仿生艺术设计及其美学D.武汉理工大学,2005(4). 4保罗?文森佐?格诺维斯.自然中的对数螺旋:仿生学在建筑中的应用J.水润宇,译.建筑,2006(5). 5张宏梁.论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J.东南大学学报,2001. 6戴志中.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4). 作者周振兴系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2009级 艺术设计系在读研究生 周越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陈贝贝系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2010级 生态学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贺秀梅)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