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gkra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共2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298048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wgkra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共2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ewgkra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共2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wgkra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wgkra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目录如下:1 第一部分产业组织1.1 市场结构1.1.1 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1.1.2 各类市场结构的行为特征和效果分析1.1.2.1 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2.2 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2.3 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2.4 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1.3 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1.1.4 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1.1.5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原因1.

2、1.5.1 规模经济的概念1.1.5.2 规模经济的原因1.1.6 范围经济的概念及原因1.1.7 可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1.1.8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1.1.9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1.9.1 博弈论1.1.9.2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1.9.3 博弈的分类1.1.10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1.1.10.1 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原理1.1.10.2 逆向选择1.1.10.3 道德风险1.2 市场行为1.2.1 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1.2.1.1 什么是倾销与反倾销1.2.1.2 倾销与反倾销的实质1.2.1.3 倾销的经济学定义1.2.1.4 倾销的法律定义1.2.1.5 反倾销案例1.2.2

3、企业并购的形式与动因1.2.2.1 企业并购的形式1.2.2.2 企业并购的动因1.2.3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1.2.3.1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1.2.3.2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成本1.2.4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1.2.5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1.3 市场绩效1.3.1 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1.3.2 帕累托效率的概念1.3.3 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原因1.3.4 外部性的概念1.3.5 公共物品的概念1.4 产业组织政策1.4.1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1.4.2 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1.4.2.1 政府管制1.4.2.2 放松管制1.4.3 反垄断政策2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2.1

4、产业成长与演进2.1.1 产业分类方法2.1.1.1 两大部类分类法2.1.1.2 计划体制分类法2.1.1.3 三次产业分类法2.1.1.4 资源集约分类法2.1.2 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2.1.3 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2.2 产业关联2.2.1 产业关联的方式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2.2.2.1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2.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假设2.2.3 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2.2.4 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经济涵义和分析2.2.4.1 直接消耗系数2.2.4.2 完全消耗系数2.2.5 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2.2.5.1 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2.2.5.2

5、 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2.2.5.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2.3 产业结构政策2.3.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适用条件2.3.1.1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2.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适用条件2.3.2 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2.3.2.1 支柱产业支持政策2.3.2.2 衰退产业援助政策2.3.2.3 幼小产业保护政策2.3.2.4 产业技术政策3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3.1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3.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3.1.1.1 经济增长的概念3.1.1.2 经济发展的概念3.1.2 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3.1.2.1 工业化的含义3.1.2.2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3.1

6、.3 发展水平的度量3.1.4 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3.1.5 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3.1.6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3.1.7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3.2 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3.2.1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3.2.1.1 进口替代战略3.2.1.2 进口导向战略3.2.2 比较利益和要素察赋的概念3.2.2.1 比较利益的概念3.2.2.2 要素察赋的概念3.2.3 关税的作用3.2.3.1 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3.2.3.2 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3.2.3.3 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3.2.3.4 筹集国家财政收入3.2.4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消极影响3.2.4.1 外国直接投

7、资的作用3.2.4.2 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3.2.5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3.2.6 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3.2.6.1 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3.2.6.2 我们的产业发展对策3.2.6.3 具体的对各产业发展影响分析3.2.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3 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3.3.1 增长极理论3.3.2 梯度转移理论3.3.3 点轴开发模式3.3.4 区域发展的基本一非基本原理3.3.5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3.3.5.1 地理位置因素3.3.5.2 自然因素3.3.5.3 人口因素3.3.5.4 社会经济因素3.3.5.5 科学技术因素3.3.6 区域分工的意义

8、和形式3.3.6.1 区域分工的意义3.3.6.2 成本学说3.3.6.3 要素察赋学说3.3.7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内容3.3.7.1 概念3.3.7.2 目标3.3.7.3 内容3.4 循环经济3.4.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3.4.1.1 循环经济的内涵3.4.1.2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3.4.2 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3.4.3 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3.4.4 循环经济的实践4 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4.1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4.1.1 城市经济规模的概念4.1.1.1 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规模4.1.1.2 城市经济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4.1.1.3 城市经济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

9、佳规模4.1.2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和作用4.1.2.1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4.1.2.2 城市聚集经济的作用4.1.3 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4.1.3.1 城市化的内涵4.1.3.2 城市化的动力4.1.4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4.1.4.1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4.1.4.2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4.1.5 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和类型4.1.5.1 城镇体系的概念4.1.5.2 城镇体系的形成4.1.5.3 城镇体系的特征4.1.5.4 城镇体系的类型4.1.6 中心城市的类别与作用4.1.6.1 中心城市的类别4.1.6.2 中心城市的作用4.2 城市经济管理问题4.2.1 城市人口、就

10、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4.2.1.1 城市人口的概念4.2.1.2 城市人口变化的原因4.2.1.3 城市规模的概念4.2.1.4 城市劳动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4.2.1.5 城市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4.2.1.6 城市就业增长的收益4.2.1.7 城市就业增长的成本4.2.1.8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4.2.1.9 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内涵4.2.1.10 土地利用分区的市场效应4.2.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4.2.3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种类和作用4.2.3.1 经济技术开发区4.2.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2.3.3 保税区4.2.3.4 边境经济合作区4.2.4 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

11、用4.2.4.1 政府的基本职能4.2.4.2 政府管理运行的职能4.2.4.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职能与作用4.2.5 政府失效的含义与寻租问题4.2.5.1 政府失效的含义4.2.5.2 寻租问题4.2.6 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4.3 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4.3.1 城市财政的职能与作用4.3.1.1 财政的涵义与特征4.3.1.2 城市财政的职能4.3.1.3 城市财政的作用4.3.2 税收的经济效应4.3.2.1 税收效应概述4.3.2.2 4322税收对消费的效应4.3.2.3 4323税收对企业生产的效应4.3.2.4 4324税收对储蓄的效应4.3.3 城市金融的种类及其

12、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4.3.3.1 城市金融的种类4.3.3.2 城市金融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4.3.4 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及其作用4.3.4.1 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4.3.4.2 城市金融市场的作用4.4 上海城市经济4.4.1 上海市支柱产业概况4.4.1.1 上海信息产业概况4.4.1.2 上海金融产业概况4.4.1.3 上海商贸产业概况t4.4.1.4 上海汽车制造产业概况4.4.1.5 上海成套设备产业概况4.4.1.6 上海房地产业概况4.4.2 上海市工业产业的特点4.4.3 上海市工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4.4.3.1 需要积极调整的工业产业4.4.3.2 需要继续发展的重点产业4.4

13、.3.3 都市型产业4.4.3.4 扶植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4.4.4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4.4.4.1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4.4.4.2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第一部分.产业组织1.1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反映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内容包括:(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已有的买方和卖方与正要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卖方、卖方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结构决定了厂商的行为,故而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三个因素.1.1.1市

14、场结构的基本类型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并参照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一般把市场分成四种基本类型。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2、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就是独家垄断。是指某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3、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即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4、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家的产量及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市场、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1.1.2各类市场结构的行为特征和效

15、果分析1.1.2.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1)市场上有许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其买或卖的数量,在市场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以致无法通过自己的买或卖行为影响市场价格。(2)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均一,具有同质性。(3)生产要素(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具有充分的流动性。(4)市场资讯完全,市场的信息是畅通的、准确的。市场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完备的信息。在现实中,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只有某些产品的市场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形态。2.完全竞争的市场效果分析:供求平衡,成本低,价格低。1.1.2.2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

16、析1.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1)厂商家数只有一家。(2)产品独特,缺乏替代性。(3)市场资讯极端缺乏。(4)其他厂商加入市场十分困难。(5)垄断厂商价格的制定以获取最大超额利润为目标。1.1.10.2逆向选择所谓逆向选择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收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逆向选择”可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

17、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坏的产品驱逐好的产品,原因是在购买前的信息不对称。例如:A老年人的健康保险,越是不健康的越要买保险;B劳动力市场,只有劳动力本人更了解劳动力自己。模糊、无效和虚假等低质量信息会导致“逆向选择”效应。假设降价所刺物增加的需求量都能得到供给。因为有很多低质量信息,一段时间之后,按平均信息质量开的价就会降低,这样好的信息就会退出市场,这样市场上就会充满低质量信息,消费者获得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很吃亏的,一定时间过后,需求量不升反降。逆向选择的解决方法是发送信息至双方

18、信息对称。1.1.10.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简单地说,交易行为己经发生,一方不守约,而使得另一方受害。例如:汽车全险,制订免赔条款,使得投保人更加小心驾驶。下面是另一个例子:在我国,国家是委托者,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代理人,双方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家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企业经理人员追求的是诸如工资、升迁、休闲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经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这样,就存在扭曲会计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条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也存在道德风险,会计人员更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挪用公款、

19、贪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1.3.5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按萨缪尔森的严格定义,是指这样一种物品,“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需要从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中扣除”,换言之,一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非竟争性(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向一个额外的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和非排他性(对这种商品的使用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或是耗费极大的)。由于排他基本是一个技术问题,并取决于可获得的技术,因此,纯公共物品的边界可能会发生变化。另外,有些物品本身不具竞争性,但可以人为地限制在某些消费者范围内消费,超过该范围,该物品便具有排他性,这类物品被称为俱乐部品;还有许多物品

20、有公共物品的成分,但不是纯公共物品:有些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在达到拥挤点之前的高速公路),有些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海洋中的鱼),这类物品被称作准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可能会由私人来供给,如无偿建图书馆、饥荒的救济、私人资助的医学研究等,要解释这类行为,可能会存在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利他主义模型,个人可能会出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关心他人的福利,于是就有动机使其捐赠的资金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那一点;另一方面,科斯考察了1610-1675年英国灯塔的供给,发现“三一塔”(英国灯塔当局)未建造任何灯塔,而私人建起的灯塔当时已有十座。灯塔的主人可以向船主收费,这种收费是船货和

21、该船经过灯塔次数的函数。可能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情况:一小部分人(如有些船主,其船货和船的价值相当大)从灯塔中的收益大大超过其成本,即使其他人不愿支付任何成本,他们也准备承担全部成本。然而,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质,自利的个人有嗒便车”的强烈动机。即使提供公共物品会使所有人的境况变好,如果受益者无法被强迫贡献其“公道的份额”,每个自利的个人就会希望由别人来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如果个人的贡献份额与其表现出的偏好正相关,由于无法实现排他性,个人就会给出虚假的信号,“假装从某种集体消费活动中获得比实际情况更小的利益”。因此,纯粹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供给,整个社会处于帕累托无效状态。为纠

22、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只好由政府供给,并以税收的方式进行融资。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论文“社会支出的纯理论”中首次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帕累托供给条件进行了分析。该分析基于以下假设:存在两种物品可供最后消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生产可能性组合既定;消费者的偏好既定。如果一个充分控制经济的政府可以选择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则公共物品(与某种私人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边际转换率。然而,该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一方面现实中的政府受知识问题的约束不可能知道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及效用函数,另一方面,公共物品的提供可能具有不可分割性影响最优供给数量的提供。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最优供给

23、的一般均衡模型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标准。1.4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又称为“公共政策”(PublicPolicy),它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1.4.1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充分发挥竞争活力。这两个方面是实现产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通常情况下,规模经济和充分竞争之间是充满矛盾的,它们两者之间的冲突称为“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政策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也就是做好“度”的把握。拓展开来,广义地讲,产业组织政策的具体目标可以细化为6

24、方面:企业应达到并有效利用规模经济,市场的供给主要应由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承担,企业应有较高的开工率;不应出现某些产业或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或长期亏损的情况,从较长时期来看,各产业的资本利润率应是比较均等的;较快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革新活动有效且比较充分:不存在过多的销售费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并具有多样性,以适应提高大众福利和消费水平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我国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提出的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适合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结构。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产业组

25、织政策的实施手段包括直接干预手段和间接干预手段。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手段主要有:第一,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通过国家计划,贯彻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第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手段。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加速折旧、减免税收或增加税收等手段来影响产业的组织状况。第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有关产业组织的法律、法规来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实现产业组织的优化。第四,组织手段。政府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是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组织保证。1.4.2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1.4.2.1政府管制在传统的经济学模型里,市场都是由两类经济单位即消费者和企业,在多种价格下

26、进行的商品交换来定义的。随着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由于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在调节消费者和企业行为方面有时也无能为力,即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市场需要一种外部力量来纠正市场的无能,这也是管制的由来。自1930年大萧条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弊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法制、行政规章等多种手段对市场微观经济行为进行制约和干预,。并且于7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一门专门的学乖卜政府管制经济学。可以说,政府管制己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不可缺少的经济职能。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对象主要是价格和进入。由

27、于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官制的研究侧重点和立足点不同,因而对政府管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政府管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实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而卡恩指出,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管制是“对该种产业的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比如进入控制、价格决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以及在合理调价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的义务的规定”。丹尼尔?F?史普博则认为,政府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千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28、。当然,传播最广的管制定义应属于施蒂格勒在1971年提出的“作为一种法规,管制是产业所需要的并为其利益所设计和主要操作的”。在他看来,管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运用。因此,管制几乎能采取任何手段满足某产业的欲望,最极端就是增加他们的获利能力。施蒂格勒列举了四项为产业所需而国家提供的管制手段:直接的货币补贴、新进入的控制、对产业辅助产品的鼓励及代替产品生产的压抑以及价格的控制。我国学者余晖则给出了一个比较通俗的管制定义。他认为,管制是指政府的许多行政机构,以治理市场失灵为己任,以法律为依据,以大里颁布法律、法规、规章、命令及制裁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的不完全是公正的市场行为进行直接的控

29、制或干预。上述经济学家对管制所下的定义所揭示的种种管制形式,可以按照标准的市场模型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直接千预市场配皿机制的管制,如价格管制、产业管制和合同管制;第二,通过影响消费者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如汽车尾气排放量限制及购买保险条件等;第三,通过千扰企业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如产品特征的限制、企业投入、产出或生产技术的限制、进入限制、税收和补贴等。综合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管制即是政府通过政策措施或其他行为直接干预市场或间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进而对市场进行制约。根据管制的依据和侧重点不同,管制可以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由于政府管制采取了许多不同形式,如制定标准

30、、发布禁令、许可、反托拉斯政策等,并以多种方式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任何单一的一种理论要解释政府管制为何产生以及它的主要效果,都显得很不充分。也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的政府管制研究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应用了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1.4.2.2放松管制放松管制意味着放松或取消一些管制条款,例如把有关企业进入、定价和投资等方面的管制从许可制改为申报制,或者在某些行业取消大部分的经济性管制规章,但保留社会性管制规章。大致而言,放松管制主要是经济性管制,而为确保国民健康、安全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社会性管制的放开与否则要慎重考虑。放松经济性管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向受管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达到

31、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消费水平,使费率结构更加合理,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等,其主要标准就是:1、削减产业进入壁垒,使支配性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到50%以下,并使该产业中至少存在4-5个竞争者。而且,其他厂商的进入也比较容易,从而形成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2、不能造成供应瓶颈,即不能造成由于某种关键性产品的供应瓶颈而使其他厂商难以进入的局面。3、如果不能实行有效竞争,则不宜过早放松管制。4,放松管制以后,必须加强反垄断措施,因为放松管制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垄断现象,只有采取有效的反垄断措施,才能使得放松管制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从多国放松管制的经历可以看到,放松管制往往是原来的垄断厂商更能够凭借其原有的

32、地位和市场势力,巩固和扩大其市场支配地位,获取垄断利益,所以,再放松管制之前,就应该设计好新的制度和竞争规则,使得放松管制后能够实现.有效竞争。1.4.3反垄断政策反垄断政策是最早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分为促进竞争并抑制垄断的政策和规范竞争的政策两类。反垄断政策措施主要是从干预市场结构和干预企业行为两方面来进行的。1.政府干预市场结构的措施由于导致市场垄断的最主要因素是卖方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障碍.因此,政府干预市场结构,抑制垄断弊病的相应措施是:(1)降低卖方集中度或制止集中度上升。(2)降低进入障碍或制止其上升。(3)降低产品差别化程度。2.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措施在国外,抑制垄断

33、更常用的手段是干预市场行为.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内容包括:干预企业定价方式;干预企业非价格竞争的程度;反对压制竞争对手的行为等.具体说,其措施包括:(1)禁止妨碍正常交易的契约与合谋。(2)禁止对不同销售对象实行价格歧视。(3)禁止签订排他胜交易协议。(4)禁止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争夺市场,压制竞争对手。(5)禁止采取不公正的竞争方法以及欺诈性行为来垄断市场。(6)禁止企图垄断的联合等等。2.第二部分产业结构2.1产业成长与演进2.1.1产业分类方法产业的分类,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会经济组织进行分解、组合、归类。产业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可有不同的分类法,有:两大部类分类法、计划体制分类法、三次产业

34、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2.1.1.1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1)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2)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2.1.1.2计划体制分类法过去计划体制下计算工农业生产部门,分为工业和农业部门。2.1.1.3三次产业分类法目前通行的分类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也与1971年联合国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法一致。该分类法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雪(ABFischer)在1935年发表的物质进步的经济含义中提出、英国经济学家考林?克拉克(CClark)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中以统计分析加以论证的,它主要以不同产业在一国产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主导地位的先后顺序作为

35、标准,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他的经济部门归入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产业”。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狩猎业,林业,渔业,即广义的农业,国际经济基础为统一标准规定的.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建筑业,公共事业(煤气,电力,自来水);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库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国防、政府、个人服务业等等。人们在对各国产业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加以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国家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但是,各国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包括哪些具体业种,具体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比如,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一产业仅包括广

36、义的农业(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一产业除广义的农业之外,还包括采矿业;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与建筑业,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二产业除制造、建筑业之外,还包括采矿业。2.1.1.4资源集约分类法按照生产要素的集中度划分:1、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占有突出比重(纺织,服务)。2、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资本占有相对大的比重的产业一般的重工业,钢铁、汽车、机器制造。3、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技术(科技)相对大的比重的产业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2.1.2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从产值的部门构成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上升,第一产业在

37、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到缩小,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以致成为庞大的产业。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看,劳动力人数在第一产业中就业比率下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从生产要素得角度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变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1.3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有:国内需求结构、国际分工结构、技术革新、人力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政府的产业政策等等。2.2产业关联2.2.1产业关联的方式所谓产业关联,就是在社会生产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产业关联是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38、各种投人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也可以是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所谓产业关联度,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产业关联度应作为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产业间联系的纽带有:(1)产品,劳务联系:(2)生产技术联系;(3)价格联系;(4)劳动就业联系;(5)投资联系。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有:(1)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2)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3)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产业关联的方式可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

39、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后向关联则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产业的关联又可分为纵向的关联和横向的关联,所谓纵向的关联是指与某一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密切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拿玉米产业化来说,与其纵向关联密切的产业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玉米的种植、系列加工、深层开发,产品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等。所谓横向关联,则是指与每一个纵向关联产业和部门有横向密切联系的产业和部门。仍以玉米产业为例,剖析与其横向关联较为密切的产业和部门,至少包括各种服务业、农业科技、农用机械制造业、玉米加工机械制造业,以及包装材料的制造、储藏设备的制造、运输机械的制造等等。当然,有时纵向关联和横

40、向关联很难区分清楚。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大,促进推动作用就大,所做出的贡献自然也就会大。反之,产业的关联度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作用和贡献自然就小。2.2.2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2.2.2.1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投入产出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法。在国外也称之为“部门联系平衡法”、“产业关联法”,而大部分国家称之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分析”或“投入产出技术”(一)投入

41、产出方法的理论基础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analysis)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列昂节夫始于1931年研究“投入产出分析,主要用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1968年联合国把它推荐为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核算方法,现已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投入产出分析就应用于研究国民经济活动而言,它的主要内容实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

42、数方程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再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至今,投入产出分析模式己经应用在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上。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十分重视,他们把经典的经济范畴投入产出分析应用扩展到环境问题中来,建立了一系列包括环境内容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共同体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平衡问题中已研究和应用了这些模型。我国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四川省内江地区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以及天

43、津市城市生态系统和综合防治的研究中都应用了投入产出分析。西方国家“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十九世纪下半叶数理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的“全部均衡论”和他使用的数学方程体系的简化。瓦尔拉认为,各种商品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相联系的,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是这一种商品价格本身的函数,而且也是其它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部必须同时和其它商品价格联系着决定。当市场上的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得它同这些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这时竞争的市场就形成了均衡状态,相应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而瓦尔拉认为这种价格就是价值,这种均衡就是“全部均衡”。瓦尔拉用大型的联合方程组来论证

44、这一理论,每一个方程代表一个企业或私人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供需数量平衡。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将瓦尔拉的模型予以简化,用部门代替企业或个人,方程数目大为减少,形成了“古典的全部均衡理论的简化”。(二)静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与结构根据不同的标准,投入产出表有不同的分类和种类。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比较广泛和成熟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简称为价值表,它是根据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建立的表。在价值表中,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若干部门,并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所以它比实物表包括的范围多而全。价值表横行反映各部门产品的分配运动过程,纵列反映各部门产品的价值运动过程,其简化形式见表

45、2-1表 2-1 简化的价值投入产出模型分配去向投入资源 中间使用 最终产品 总产品部门1 部门2 部门N 小计 Yi Xi物质消耗 部门1部门2.部门N小计 X11 X12 X1n U1X21 X22 X2n U2.Xn1 Xn2 Xnn UnC1 C2 Cn C Y1Y2.YnY X1X2.XnX新创造价值 劳动报酬Vi社会纯收入Mi小计Ni V1 V2 Vn VM1 M2 Mn MN1 N2 NN N 总产值Xi X1 X1 X1 X 1主、宾栏的主要指标主栏的主要指标有物质消耗和新创造价值两项;宾栏的主要指标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项。物质消耗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性的生产性物质消耗(如

46、原材料、电力、饲料),生产管理的物质消耗、劳动保护的物质消耗、中小修理的物质消耗和停产大修理消耗等。新创造价值,即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它是各生产部门的净产值之和,它代表一定时期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物质财富。价值表的新创造价值,表示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情况。中间产品,即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对象被消耗了的产品,在总量上和物质消耗总量相等,但这里的中间产品由于包括初级产品而与通常涵义上的中间产品有所区别。最终产品,即一定时期内退出生产过程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它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在分配后的最终使用情况。2表式构成根据表2-1的横行方向的产品分配和纵列方向的价值形成两个特点,把表2-1分为四个象限。第

47、一象限是表的基本部分。纵列与横行的部门数目及名称都相同,而且排列次序一致,组成方形的表格,元素Xo从纵列方向看,代表j部门消耗i部门的产品数量,而从横行方向看,Xij表示i部门分配给j部门的中间使用产品(i,j=1,2,,n)。因此,第一象限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横行方向上的延伸,表示了本期内各生产部门从实物上和价值上对生产中的消耗进行补偿之后供给社会直接消费和积累等方面的产品部分的分配情况以及满足社会最终产品需求程度。Yi代表i生产部门提供社会的最终产品的数量(i=1,2,n);第三象限包括了各部门劳动者为全社会创造的价值,其中Vi,Mj,Ni分别为

48、j生产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社会纯收入和新创造价值,JNj=Vj+Mj(j=1,2,,n)。第四象限反映了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以及国民经济系统中非生产领域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等的收入分配。它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十分复杂,一般不加以讨论。此外,Xi表示i生产部门的总产品;相应的,Xj表示j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即总产值(i,j=1,2,,n).3价值表的几个平衡关系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四个象限构成一下四个平衡关系:(1) 第一象限中的物质消耗之和等于中间产品之和,说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耗必须以同数量的中间产品补偿,即(2) 第二象限的合计等于第三象限的合计,说明在不考虑进出口等因素下社会生产的国民收入与社会最终分配的国民收入相等,即但由于国民收入需要再分配,所以每部门生产的国民收入和它最终分配的国民收入不一定相等。(3) 每一行的总计等于每一列的总计,说明在不考虑进出口时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和分配使用的产品在总量上相等,即(i,j=1,2,.,n)(4) 第一象限与第二象限合计之和等于第一象限与第三象限合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