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专题温习【改革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专题温习【改革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历史专题温习【改革篇】历史1中国古代上的改革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等。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3、了解商鞅变法的详细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5、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归纳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策略设计本专题温习,一要注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坚持以能否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标准来评价,而不能
2、单纯地从其结果是成功或失败下定论;二是注意把握改革原因本质上的一致性和详细表现上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改革详细背景悬殊,但其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三要注意中国古代改革的复杂性,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必然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而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这使改革之路曲折而又困难;四要注意决定改革成败因素的多样性,主要包括改革能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间的气力比照,改革方针策略能否得当,改革家个人因素等;五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考虑问题。三、温习要点阐述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1、春秋战国的
3、新气象(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步构成,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2)政治: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要求打破束缚,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频繁。为自保或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志在富国强兵的改革。(4)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思想文化逐步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在赋税制度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
4、,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本质上成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葵丘大会诸候,连周王都派人参加。(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成认了土地私有。(3)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成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而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3、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1)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
5、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主张改变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绩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毁坏了井田制。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拟系统完好的法典(法经)。固然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第二,吴起军事改革:魏文侯还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逐一“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3)改革影响
6、:李悝、吴起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改革共同构成了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加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4)战国变法整体特点: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愈加彻底。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奠定了基础。二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他国所鄙视,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加强国力。(3)秦孝公希望建功立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4)商鞅宣传变法
7、和改革精神。2、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成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但凡努力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能够免除徭役。这就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为稳定国家财政,加强国力提供了保证,但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3)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根据“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军功爵制,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加强了兵士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同时,还打击了贵族
8、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动。一个人的政治地位要由有无军功来决定,这就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4)推行县制,将全国分为41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4、结果及影响(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愈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场。商鞅变法的很多详细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国家成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
9、并战争中不断获得重大胜利,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总之,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合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致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5、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刑。刑法过于严苛,易构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十分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宏大痛苦。(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彻底划清界线:如公开成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
10、及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后,鲜卑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386年,拓跋琏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北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北魏制度建设不完善,宗主督护制不仅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而且由于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导致农民负担沉重而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民族歧视政策使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
11、魏社会动乱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实行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等重要制度。均田制:a条件:自十六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能够把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b内容: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公布均田令,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当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影响: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并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三长制:a内容:北魏废除了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
12、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b影响:三长制的实行,使很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把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把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固。俸禄制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也不得接受馈赠,违者重办。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地方官吏的任期,根据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三年一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已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影响:经过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使得农民能够放心从事生产
13、,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迁都洛阳原因:a北魏原先的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知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远,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步强大,对北魏构成威胁。b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洛阳在黄河之南,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魏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陷落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了可能。c平城保守势力强大,迁都洛阳能够减少改革阻力。巧计迁都: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身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
14、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迁都之争:孝文帝的迁都活动引起了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竭力反对迁都。孝文帝秉公执法,打击保守势力,为改革的深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迁都意义:a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b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政策移风易俗:a禁穿胡服,改穿汉服。b改汉姓,“定姓族(肯定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确认鲜卑贵族的士族身份)。c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联姻,纯粹是政治性的结合。孝文帝正是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稳固北魏的统治。d公布以汉语为官方语言,禁止人们讲鲜卑语。实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