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写的文章.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188932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寅恪写的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陈寅恪写的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寅恪写的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寅恪写的文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陈寅恪写的文章陈寅恪写的文章陈寅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史学家。他的文章非常的著名。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的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窃查此书,取材谨慎,持论准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奉献于学界。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讲,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讲,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讲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根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构造,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目光

2、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讲之用意与对象,始能够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讲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讲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膜肤廓之论。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讲,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能够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然若加以联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本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讲,以揣测解释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本身之哲学者也

3、。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本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讲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根据,亦可随其一时偶尔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博者能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所以宜加以表扬,为之流布者,其理由实在于是。至于冯君之书,其取用材料,亦具通识,请略言之。以中国今日之考据学,已足辨别古书之真伪。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

4、若迳以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讲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中国古代史之材料,如儒家及诸子等经典,皆非一时代一作者之产物。昔人笼统以为一人一时之作,其误固不俟论。今人能知其非一人一时之所作,而不知以纵贯之目光,视为一种学术之丛书,或一宗传灯之语录,而断断致辩于其横切方面。此亦缺乏史学之通识所致。而冯君之书,独能于此别具特识,利用材料,此亦应为表彰者也。若推此意而及于中国之史学,则史论者,治史者皆以为无关史学,而且有害者也。然史论之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其发为言论之时,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实无异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若善

5、用之,皆有助于考史。故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胡致堂之史论,南宋之政沦也;王船山之史论,明末之政论也。今日取诸人论史之文,与旧史互证,当日政治社会情势,益可藉此增加了解,此所谓废物利用,盖不仅能供习文者之摹拟练习罢了也。若更推论及于文艺批评,如纪晓岚之批评古人诗集,辄加涂抹,诋为不通。初怪其何以狂妄至是,后读清高宗御制诗集,颇疑有其所为而发。此事固难证实,或亦间接与时代性有关,斯又利用材料之别一例也。寅恪承命审查冯君之作,谨具报告书,并附著推论之余义于后,以请教正焉。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2此书上卷寅恪曾任审查。以为取材精审,持论正确。自刊布以来,评论赞许,以为实近年吾国思想史之有数著作,而信

6、寅恪前言之非阿私所好。今此书继续完成,体例宗旨,仍复与前册一贯。允宜速行刊布,以知足已读前册者之希望,而使清华丛书中得一美备之著作。能否有当,尚乞鉴定是幸!寅恪于审查此书之余,并略述所感,以请教正。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罢了。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所发明。昔阎百诗在清初以辨伪观念,陈兰甫在清季以考据观念,而治朱子之学,皆有所创获。今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说明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然新儒家之产生,关于道教之方面,如新安之学讲,其所受影响甚深且远。自来述之者,皆无惬意之作。近日

7、常盘大定推论儒道之关系,所讲甚繁(东洋文库本),仍多未能解决之问题。盖道藏之秘籍,迄今无专治之人,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数百年间,道教变迁传衍之始末及其与儒佛二家相互关系之事实,尚有待于研究。此则吾国思想史上前修所遗之缺憾,更有俟于后贤之追补者也。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能够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讲,要为不易之论。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制

8、实儒家一派学讲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太史公所谓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之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讲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讲详细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讲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讲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如六朝士大夫号称旷达,而夷考其实,往往笃孝义之行,严家讳之禁,此皆儒家之教训,固无预于佛老之玄风者也。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讲,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

9、,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讲,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长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经过。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沈歇绝。近虽有人焉,欲然其死灰,疑终不能复振。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相互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不似儒教之侧重政治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尤易融贯吸收。凡新儒家之学讲,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如天台宗者,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其创造者慧思所作誓愿文,最足表现其思想。至于北宋真宗时,日本传来之大乘止观法门一书,乃根据大乘起信论者。恐系华严宗盛后,天台宗伪托南岳而作。

10、故此书只可以为天台宗后来受华严宗影响之史料,而不能据以论南岳之思想也。)其宗徒梁敬之与李习之之关系,实启新儒家创始之动机。北宋之智圆提倡中庸,甚至以僧徒而号中庸子,并自为传以述其义(孤山闲居编)。其年代犹在司马君实作中庸广义之前,(孤山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年四十七。)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二者之间,其关系怎样,且不详论。然举此一例,已足见新儒家产生之问题,犹有未发之覆在也。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之讲以后,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挤外来之教义。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虽似相反,而实足以相成。从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

11、者。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讲,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承审查此书,草此报告,陈述所见,殆所谓以新瓶而装旧酒者。诚知旧酒味酸,而人莫肯酤,姑注于新瓶之底,以求一尝,可乎?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3:清谈误国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

12、残与压迫,一变其详细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们都是避祸远嫌,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作的人物。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伦鉴识,即指实人物的品题。郭泰与之不同。(后汉书)列传五八(郭泰传)云:林宗(郭泰)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及-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惟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又(世讲新语?政事篇)何骠骑作会稽条注引(郭泰别传)略云:泰字林宗,有人伦鉴识。自著书一卷,论取士之本。未行,遭乱亡失。又(抱朴子?外篇)四六(正郭传)云:林宗周旋清谈阖闾,无救于世道之陵迟。郭泰为-人之一,有人伦鉴识,可是不为危言覈论,而周旋清谈阖闾

13、。即不详细评议中朝人物,而只是抽象研究人伦鉴识的理论。故清谈之风实由郭泰启之。郭泰之所以被容于宦官,原因也在这里。然而,郭泰只是一个开端。魏晋两朝清谈又不是同一相貌,同一内容。魏晋清谈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此时期的清谈魏当日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换言之,此时期的清谈,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本身立场的东西。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至东晋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前朝清谈由于是与清谈者本人生活最有关的问题,即当日政治-系的表现,故值得研究。这有四本论和竹林七贤两个大问题。(世讲新语?文学类)云:

14、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嵇公(嵇康)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刘注云:(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世讲新语)此条刘注为前期清谈的重要材料。按第一篇(魏晋统治者之社会阶级)讲过,曹操求才三令,大旨以为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即未必有德。性者,仁孝道德也。曹操求才三令讲的实际就是才性异、才性离的问题。三令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之宣言,与之同者即是曹-,反之即是与曹氏为敌的-派。有关四本论的四个人,傅嘏、钟会论同与合,李丰、

15、王广论异与离。就其-系而言,后二人为曹-,前二人则属于与曹氏为敌的-派。何以见得?(三国志?魏志)二一(傅嘏传)略云: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銛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懿)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正元二年春,毌丘俭、文钦作乱。或以司马景王(师)不宜自行,可遣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肃劝之。景王遂行。以嘏守尚书仆射,俱东。俭、钦破败,嘏有谋焉。及景王薨,嘏与司马文王(昭)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以功进封阳乡侯。据此可知傅嘏为司马氏的死-。东汉士大夫以仁孝

16、道德(性)为本,为体,推广至于治国用兵之术(才)为末,为用。总而言之,本末必兼备,体用必合一。傅嘏所谓才性同,正是东汉士大夫的主张,也是司马氏的主张。他的主张与曹操三令旨意完全不同。原因即在他所属的-派是与曹氏为敌的司马氏一-。(三国志?魏志)二八(钟会传)略云:毌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及(诸葛)诞反,车驾住项,文王

17、至寿春,会复从行。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据此又可知钟会也是司马氏的死-。他的论才性合,与傅嘏论才性同一样,服从于司马氏一-的需要。他们的分别只是德(体)才(用)的同一与合一之分。李丰、王广不同。(世讲新语?贤媛类)王公渊娶诸葛诞女条刘注引(魏氏春秋)云:王广,字公渊,王凌子也。有风量才学,名重当世,与傅嘏等论才性同异,行于世。(三国志?魏志)二八(王凌传)云:(凌子)广有志尚学行。(凌败并死),死时年四十余。王凌为淮南三叛之一,司马懿东征王凌,王广与父俱死,其为曹氏之-,自不待言。他所论才性离,与曹操三令的主旨正同。(三国志?魏书)九

18、(夏侯玄传)略云:中书令李丰虽宿为大将军司马景王(师)所亲待,然私心在(夏侯)玄。遂结皇后父光禄大夫张辑,谋欲以玄辅政。嘉平六年二月当拜贵人,丰等欲因御临轩,诸门有陛兵,诛大将军。大将军微闻其谋,请丰相见。丰不知而往,即杀之。据此又可知李丰也是曹氏之-,后为司马师所杀。其论才性异,与曹操三令主旨亦同。只不过才性离是相对于钟会的才性合而言,才性异,则是相对于傅嘏的才行同而言。再讲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名称一样,即为标榜之义。西晋末年,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

19、贤。东晋中叶以后,江左名士孙盛、袁宏、戴逵等遂著之于书((魏氏春秋)、(竹林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东晋有兖州八伯,盖拟古之八俊((晋书)四九(羊曼传))。兖州为地名,竹林则非地名,亦非真有什么竹林。(世讲新语?伤逝类)王濬冲为尚书令条云:王濬冲(王戎)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刘注引(竹林七贤论)曰:俗传若此,颍川庾爰之尝以问其伯文康,文康云: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据此可知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共做竹林之游,

20、都是东晋好事者捏造出来的。竹林并无其处。(世讲新语?文学类)袁彦伯作(名士传)成条又云:袁彦伯(袁宏)作(名士传)成,(刘注: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濬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见谢公(谢安),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尔,彦伯遂以著书。据此又可知所谓正始、竹林、中朝名士,即袁宏著之于书的,是从谢安处听来的。而谢安本人却讲他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初不料袁宏著之于书。河北民间以竹林七贤之讲,附会地方名胜。如(水经注)九(清水篇)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

21、下注云: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故居也。后人立庙于此。又云: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所谓山阳故居筠篁列植,嵇康故居有遗竹,都是由于不明白竹林七贤名称的来历,所作的附会。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领袖,向秀、刘伶次之,王戎、阮咸为附属。王戎从弟衍本不预七贤之数,但也是气类一样的人物,能够合并讨论。(晋书)四九(阮籍传)附(瞻传)云: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

22、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好久,即命辟之。世人谓之三语掾。(世讲新语?文学类)亦载此事,但作王衍与阮修问对之词。其实问者之为王戎或王衍,答者之为阮瞻或阮修,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一样之讲一点。三语掾之三语中,将无二语是助词,三语实仅同一语。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一样之讲为当时清谈主旨之所在,故王戎举之以问阮瞻。阮瞻的回答与王戎之意符合,故深得王戎的赏识。关于周孔名教,据(老子)云: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又云:始制有名。王弼注云: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庄子?天下篇)云:春秋以道名分。据此可知名教或

23、以名为教,依魏晋人的解释,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这是入世求仕的人所宜奉行的东西。主张遵行名教,入世求仕,与主张崇尚自然,避世不仕,适相违背。名教与自然明明仕不同的东西,何以王戎、阮瞻要讲一样呢?这要了解魏末以来的政治状况及嵇康等人的主张与遭遇。在魏末晋初主张自然与名教互异的士大夫中,其崇尚名教一派的领袖,如王祥、何曾、荀逹等三大孝,即辅佐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而做到三公的人。其眷怀魏室,不与司马氏合作的人,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当时人物对名教与自然主张的不同,即是本身政治立场的不同。七贤之中,应推嵇康为第一人。嵇康的妻子是曹操曾孙之女(见(魏志)二(沛穆王林传)裴注引(嵇氏谱))。在政治上,

24、嵇康积极对抗司马氏;在思想上,嵇康是主张自然的最剧烈的领袖。(魏志)二一(王粲传)裴注引嵇喜撰(嵇康传)略云:少有儁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声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冶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以为神仙者,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超然独达,遂放世事,纵意于尘埃之表。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盖求之于宇宙之内,而发之乎千载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而名之焉。裴注又引(魏氏春秋)略云: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25、。大将军尝欲辟康。康既有绝世之言,又从子不善,避之河东,或云避世。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讲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怒焉。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因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而除之,遂杀安与康。据此可知嵇康在当时是一个被号为主张老庄之自然(即避世),违背周孔之名教,不孝不仕之人。司马氏杀嵇康,加在他身上的罪名,正是不仕不孝,违背名教。俞正燮(癸巳存稿?书文选幽愤诗后)讲:乍观之,一似司马氏以名教杀康也者,其实不然也。司马氏实以名教杀嵇康,俞氏于此未能完全了解。嵇康被杀后,其余主张自然的

26、名士如向秀,据(世讲新语?言语类)(参(晋书)四九(向秀传))云: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司马)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缺乏多慕。王大咨嗟。刘注引(向秀别传)略云:(秀)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韵,其进止无不同,而造事营生业亦不异。常与嵇康偶锻于洛邑,与吕安灌园于山阳,不虑家之有无,外物缺乏以怫其心,弱冠著(儒道论)。后康被诛,秀遂失图,乃应岁举到京师,诣大将军司马文王。文王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能自屈?秀曰:尝谓彼人不达尧意,本非所慕也。一坐皆説。随此撰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可知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失图,

27、弃老庄之自然,尊周孔之名教。至于阮籍,则不似嵇康积极反晋,而出之以消极的态度,虚与司马氏委蛇,遂得苟全性命。据(魏志)二一(王粲传)(参(晋书)四九(阮籍传))云: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纵,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官至步兵校尉。裴注引(魏氏春秋)略云: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余,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罢了,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籍口不管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仇疾。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以寿终。关于何曾的仇

28、疾与司马昭的保持阮籍,据(世讲新语?任诞类)云: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阮籍)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引豃不辍,神色自如。又(魏志)一八(李通传)裴注引王隐(晋书)所载李秉(家诫)略云:(司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吾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可知阮籍虽不及嵇康的始终不屈身于司马氏,然而所为不过禄仕罢了,照旧保持了他的放纵不羁的行为,所以符合老庄自然之旨,故主张名教、身为司马氏佐命元勋的人,怎样曾之流,

29、必欲杀之而后快。自然之旨既在养生遂性,则阮籍的苟全性命,还是自然而非名教。而他言必玄远,不评论时事,不臧否人物,被司马昭称为天下之至慎,则不独用此以免杀身之祸,并且将东汉末年-锢名士详细指斥政治,表示天下是非的言论,一变而为完全抽象玄理的研究,遂开西晋以降清谈的风派。然则,所谓清谈,实始于郭泰,成于阮籍。刘伶。(世讲新语?任诞类)云: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则刘伶亦不过有托而逃,藉此表示不与司马氏合作罢了。这与阮籍的苟全性命,同时老庄自然之旨。乐广以为名教中自有乐地,非笑此类行为,(见(世讲新语?德行类))王平子、胡母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条及(晋书)四三(乐广传))足证当

30、时刘伶的放纵,出于他主张的自然之讲。阮咸。(晋书)四九(阮籍传)附(咸传)略云: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居母丧,纵情越礼,素幸姑之婢。姑当归于夫家,初云留婢,既而自从去。时方有客咸闻之,遽借客马追婢,既及,与婢累骑而还(参(世讲新语?任诞类)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条)。考(世讲新语?任诞类)阮仲容步兵居道南条刘注引(竹林七贤论)云: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惟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所谓儒学,即遵行名教之意;所谓尚道,即崇尚自然之意。阮咸尚道弃事,纵情越礼,素幸姑之婢,足证阮咸也是主张自然之讲的人物。据上引史料,可见自然与名教不同,本不能合一。魏末名士其初原为主张自然

31、,高隐避世的人,至少对于司马氏的创业,不是积极赞助。然其中如山涛、王氏戎、衍兄弟,又自不同。像山涛,原是司马氏的姻戚。(山涛为司马懿妻张氏的中表亲,见(晋书)四三(山涛传))其人虽曾好老庄,与嵇康善,((世讲新语?政事类)山公以器重朝望条刘注引庾预(晋书))但后来终于依附司马氏,佐成亡魏成晋之业。王戎、王衍既与晋室开国元勋王祥为同族,王戎父王浑、王衍父王义又都是司马氏的-与,家世遗传与环境熏习都足以使他们站到司马氏一边,致身通显。而他们早年本崇尚自然,栖隐不仕,后忽变节,立人之朝,位至宰执,势必不能不利用一已有的旧讲或发明一种新讲,以辩护其立场。这就是名教与自然一样之讲的来历。此讲意谓自然为体

32、,名教为用,自然为名教之本。如袁宏(后汉记)所云: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则名教之作何为者也?盖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务者也。是以高下莫尚于天地,故贵贱拟斯以辩物;尊卑莫大于父子,故君臣象兹以成器。天地无穷之道,父子不易之体,以无穷之天地,不易之父子,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大定而不乱,置之六合,充塞宇宙,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者也。未有违使天地之性,而能够序定人伦矣。(二六献帝初平二年述蔡邕宗庙之议)既然名教原是取法自然而设,则不独须贵名教,亦当兼明自然。有了此讲,如山涛、王戎、王衍之辈,自可兼尊显的达官与清高的名士于一身,既享朝廷的富贵,仍存

33、林下的风流,而无所惭忌。这是历史上名利并收的最显著的例子。由此可知名教与自然一样之讲之所以成为清谈的核心,原有其政治上的实际功用。假如是林泉隐逸清谈玄理,则纵使无益于国计民生,也不致误国。清谈误国,正因在朝廷执政即负有最大责任的达官,崇尚虚无,口谈玄远,不屑综理世务之故。(世讲新语?轻诋类)桓公入洛条云: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尔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袁虎不知桓温所以讲王衍等人要负神州陆沉的责任,是由于王衍等那些负有最大责任的达官,崇尚虚无,不以国事为务。同书同类同条刘注引(八王故事)

34、云:夷甫虽居台司,不以事物自婴,当世化之,羞言名教,自台郎下面,皆雅崇拱默,以遗事为高,四海尚宁,而识者知其将乱。同书同类同条刘注引(晋阳秋)云:夷甫将为石勒所杀,谓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至于此。(晋书)四三(王戎传)附(王衍传)略云:衍自讲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石)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毁坏天下,正是君罪。使人夜排墙填杀之。王衍与王戎一样,是主张名教与自然将无同的人物。刘注引(八王故事)等书讲他羞言名教,祖尚浮虚,是讲他主张自然为名教之本。王衍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位居台司,而存林下风流。不以事物自婴,并由此博得四海美名。在他的影

35、响下,自台郎以降,也都雅崇拱默,以遗事为高。这就必然要误国。王衍在临死之前所讲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免于此,表示他本人也觉察到了这个问题。王衍死于宁平,宁平之难,死者数十万,西晋仅有的气力完全丧失,终至灭亡,(元和郡县图志)七(河南道三)毫州真源县条云:宁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县地。晋永嘉五年,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死于项,秘不发丧,石勒兵追之,及宁平城,焚越尸于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晋书)五九(东海王越传)略云:永嘉五年薨于项,秘不发丧,以襄阳王范为大将军,统其众,还葬东海。石勒追及于苦县宁平城,将军钱端出兵距勒,战死,军溃。勒命焚越枢曰:此人乱天下,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报天地。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清谈误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那时候的西晋官场是,一面奢谈名教与自然将无同,一面穷极奢侈享受,名士与高官合为一体,而变乱就在这种风气中孕育。此风不到西晋最后灭亡,不能终止。陈寅恪写的文章陈寅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史学家。他的文章非常的著名。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的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关于陈寅恪写的文章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窃查此书,取材谨慎,持论准确,允宜列入清华丛推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