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经过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183078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经过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经过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经过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经过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经过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3生产经过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主讲人:主讲人:邵辉教授在生产经过中,在生产经过中,人在与生产环境、人在与生产环境、机器设备、设备、其别人员的互相作用时,其别人员的互相作用时,在生理和心理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理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正确分析、正确分析、引导这些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比方,比方,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强度过大、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不合理、过度紧张、过度紧张、单调乏味或重复性工作、单调乏味或重复性工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或操作方法方式不合理等都会导致

2、不良的生理心理状态。良的生理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既不同于那种强调心理的动力因素的“心理经过概念,概念,也不同于那种能提出个体心理表现的稳定性和它们在个体构造中的固定性和重复性的“心理特征概念。概念。心理状态包括了在一定时期内,心理状态包括了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各个方面心理指标的综合情况。个方面心理指标的综合情况。正由于如此,正由于如此,它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况,它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况,而劳动者的心理状况,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操作行为的执行情况,所以心理状态对操作行为有重大影响。所以心理状态对操作行为有重大影响。3.1概述3.2疲惫与安全3.2.1疲惫的含义疲惫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经过,它并非由单一的、

3、明确的因素构成,目前对疲惫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在生产经过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气力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惫。疲惫感是人对于疲惫的主观体验,而作业效率下降是疲惫的客观反映。疲惫具有双重性的生理意义,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极作用的一面。疲惫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响。因而,疲惫也可看做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疲惫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响,但长时间和反复地出现疲惫对人体是有害的。假如疲惫持续时间很长,可导致难以恢复或甚至不可恢复的永久性变化。长时间的疲惫的严重性还在于,它不仅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且降低人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发

4、生操作错误和事故的可能性。3.2.2疲惫产生的机理及原因3.2.2.1疲惫产生的机理3.2.2.2疲惫产生的的原因疲惫是劳动经过中人体器官或机体发生的自然衰竭状态,是人体能量消耗与恢复互相交替,中枢神经产生“自卫性抑制的正常生理经过。1疲惫物质累积理论。疲惫物质累积理论。在劳动经过中,劳动者体力与脑力的不断消耗,在体内逐步积累起某种疲惫物质(有人称其为乳酸),这种物质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累积,使人的体力衰竭,不能再进行有效的作业。2力源消耗理论。力源消耗理论。劳动者不管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需要不断消耗能量。稍微劳动,能量消耗较少,反之亦然。3中枢系统变化理论。中枢系统变化理论。劳动经过中

5、,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保护性抑制,使肌肉组织不致过度消耗而受损,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过分疲惫。4生化变化理论。生化变化理论。在劳动中,由于作业及环境引起体内平衡紊乱状态而产生了疲惫。5局部血流阻断理论。局部血流阻断理论。静态作业(如持重、把握工具等)时,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固然能耗不多,但易发生局部疲惫。3.2.2疲惫产生的机理及原因3.2.2.1疲惫产生的机理3.2.2.2疲惫产生的的原因1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劳动负担是作业强度和作业持续时间的函数。作业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容易疲惫。2作业速度。作业速度。作业速度越高越容易导致疲惫

6、。根据劳动定额学研究,每一种作业都有合适于一般作业人员的合理速度,在合理的作业速度下劳动,人能够维持较长时间而不感到疲惫,体能的支出比拟经3作业态度。作业态度。劳动者的精神相貌和工作动机对心理疲惫影响极为明显。劳动热情高,工作兴趣大,主观疲惫的感受就越小。4作业时刻。作业时刻。在什么时间进行作业也影响疲惫的产生和感受疲惫的程度。比如夜班作业比白天作业容易疲惫。这和人体机能在夜间比在白天较低有关。5不良的作业环境。不良的作业环境。不适宜的照明条件、湿度、温度、噪声、粉尘等都会增加作业人员的精神与肉体负担,造成疲惫感。6影响疲惫的详细因素。影响疲惫的详细因素。作业类别、作业条件、劳动者的主现条件3

7、.2.3疲惫的表现特征1休息的欲望2心理功能下降3生理功能下降4作业姿势异常据有关资料表明,据有关资料表明,疲惫的部位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特点影响,受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特点影响,见表3见表3-1。5工作的质量和数量下降3.2.4疲惫的分类3.2.4.1根据疲惫发生的功能特点进行分类3.2.4.2根据疲惫发生的经过进行分类3.2.4.3根据疲惫的发生部位进行分类1生理性疲惫生理性疲惫是指人由于长期持续活动使人体生理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疲惫。肌肉疲惫。肌肉疲惫。它是指由于人体肌肉组织持久重复地收缩,能量减弱,进而使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中枢神经系统疲惫。中枢神经系统疲惫。它也被称为脑力疲惫,

8、是指人在活动中由于用脑过度,使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一种现象。感官疲惫。感官疲惫。它是指人的感觉器官由于长时间活动而导致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2心理性疲惫心理性疲惫是指在活动经过中过度使用心理能力而使其他功能降低的现象,或者长期单调地进行重复简单作业而产生的厌倦心理。3.2.4疲惫的分类3.2.4.1根据疲惫发生的功能特点进行分类3.2.4.2根据疲惫发生的经过进行分类3.2.4.3根据疲惫的发生部位进行分类1急性疲惫急性疲惫主要是由于在连续作业中,由于作业姿势不良、作业动作不规范、作业方式不当及作业负荷过大等原因造成的。2亚急性疲惫这主要是指在反复作业中所产生的渐进性不适。3日周性疲惫日周

9、性疲惫主要是指从前一个劳动日到次日的生活周期的失调,主要是由于负荷负担、劳动时间分配不当、轮班制劳动和不规则生活造成的。4慢性疲惫慢性疲惫是在数日到数月的生活中积累过量劳动中产生的,它是由于繁忙,过于紧张,得不到休养,生活环境不顺造成的。3.2.4疲惫的分类3.2.4.1根据疲惫发生的功能特点进行分类3.2.4.2根据疲惫发生的经过进行分类3.2.4.3根据疲惫的发生部位进行分类从疲惫的发生部位来分,从疲惫的发生部位来分,疲惫能够分为局部疲惫和全身性疲惫。和全身性疲惫。前者指人体个别器宫的疲惫,前者指人体个别器宫的疲惫,后者指整个身体的疲惫。整个身体的疲惫。全身性疲惫是由局部性疲惫逐步发展而构

10、成的。展而构成的。3.2.5疲惫的检测方法研究疲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研究疲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有关疲惫的研究非常不够,人们尚无法清楚地解释疲惫的本质,对于疲惫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直接客观的测定和评价。评价。只能通过对劳动者的生理、只能通过对劳动者的生理、心理等指标的间接测定来判定疲惫程度。测定来判定疲惫程度。在选择测定方法时应注意测定结果要有客观的定量指标,量指标,避免凭测定人员主观断定。避免凭测定人员主观断定。测定时不能导致被试附加疲惫、被试附加疲惫、分散注意力、分散注意力、造成心理负担或不愉快的情绪等。的情绪等。疲惫测定的方法见表3疲惫测定的方法见表3-2。1种常用的疲惫测定方法膝

11、腱反射机能测定法。通过测定由疲惫造成的反射机能钝化程度来判定疲惫的方法。不仅适于体力疲惫测定,也适宜判定精神疲惫。触二点辨别阈值测定法。用两个短距离的针状物同时刺激作业者皮肤上二点,当刺激的二点接近某种距离时,被试仅感到是一点,似乎只要一根针在刺激。这个敏感距离称作触二点辨别阈或两点阈。随着疲惫程度的增加,感觉机能钝化,皮肤的敏感距离也增大,根据两点阈限的变化可以判别疲惫程度。其他部位的两点阈值可参考实验数据,表3-3所示。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用类似于粗圆笔尖的尖锐物在皮肤上划痕,即刻显现一道白色痕迹,测量痕迹渐渐消退的时间,疲惫程度越大,消退得越慢。皮肤电流反响测定法。测定时把电极任意何

12、在人体皮肤的两处,以微弱电流通过皮肤,用电流计测定作业后皮肤电流的变化情况,能够判断人体的疲惫程度。人体疲惫时皮肤电传导性增高,皮肤电流增加。心率值测定法。心率,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随人体的负担程度而变化,因而,能够根据心率变化来判测疲惫程度;采用遥控心率仪能够使测试与作业经过同步进行。正常的心率是平静时的心率。一般成年人平均每分钟心跳6070次(男)和7080次(女),生理变动范围在60100次min之间。色名呼出时间测定法。通过检查作业者识别颜色并能正确呼出色名的能力,来判定作业者疲惫程度。勾消符号数目测定法。将五种符号共200个,随机排列,在规定的时间内只勾掉其中一种符号,要求正

13、确无误。这是一个辨识、选择、判断的经过,敏锐快速程度受制于体力、脑力状态。反响时间测定法。反响时间,是指从呈现刺激到感悟,直至做出反应动作的时间间隔。其长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刺激信号的性质,被试的机体状态等。闪光融合值测定法。闪光融合值是用以表示人的大脑意识水平的间接测定指标。人对低频的闪光有闪烁感,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不再感到闪烁,这种现象称为融合。2疲惫症状调查法目前对作业疲惫还不能直接准确地测定,除利用生理、心理等测定法间接判定疲惫外,还能够通过对作业者本人的主观感受自觉症状的调查统计,来判定作业疲惫程度。调查时应注意,调查的症状应真实、有代表性、尽可能调查全作业组人员、应当

14、及时以避免因记不清楚而不能正确表述。日本产业卫生学会提出的疲惫自觉症状的详细调查内容如表表3-5所示。疲惫症状分为身体、精神和神经感觉三项,每一项又分为10种。调查表可预先发给作业者,对作业前、作业中和作业后分别记述,最后计算分析A,B,C各项有自觉症状者所占的比例。在调查疲惫自觉症状的基础上,还应根据行业和作业的特点,结合其他指标的测定,综合对疲惫状况和疲劳程度进行分析判定。3.2.6疲惫对安全的影响疲惫意味着劳动者身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下降,常造成人体无力感、记忆衰退、注意力下降、感觉失调等,因而在疲惫状态下经常不能对外界现象得到正常的判定,并使预测事故发生的能力明显降低。从疲惫发生的原因看

15、,主要表如今下面几方面:1睡眠缺乏。2过长加班。3长期倒班。研究表明,人自出生以后3个月开场,就逐步构成了较严格的睡眠与觉悟节律,也就是白大觉悟,夜间睡眠。如图3-1所示,人在10点到12点的觉悟水平是最高的,而在深夜至凌晨时刻觉悟水平最低。人的这种昼夜的生理节奏非常难以改变。3.2.7疲惫的预防与消除3.2.7.1疲惫的规律1疲惫的一般规律:疲惫的一般规律:疲惫能够通过休息恢复。疲惫有累积效应。疲惫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人对疲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2疲惫与休息恢复的关系:疲惫与休息恢复的关系:疲惫的产生与消除是人体正常生理经过。人在作业经过中体力消耗也在进行着恢复。疲惫与恢复互相作用是适应生理、心

16、理经过的动力平衡。3疲惫的积累:疲惫的积累:工作开场阶段。工作高效阶段。疲惫产生阶段。疲惫积累阶段。3.2.7.2预防和降低疲惫的基本途径3.2.7.2.1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l合理用力的一般原则:合理用力的一般原则:随意性原则。平衡性原则。经济性原则。a.动作对称。b.节拍约束。c.动作自然。2正确的作业姿势和体位:正确的作业姿势和体位:搬起重物时,不弯腰比弯腰少消耗能量,能够利用蹲位;提起重物时,手心向肩能够获得最大的气力;搬运重物时,肩挑是最佳负荷方式,而单手夹持要比最佳方式多消耗能量40。向下用力的作业,立位优于坐位,立位能够利用头与躯干的重量及伸直的上肢协调动作获得较大的气力;推运

17、重物时,两腿间角度大于90最为省力;负荷方式不同,能量消耗也不同;作业空间的设计要考虑作业者身躯的大小;用眼观察时,平视比仰视和俯视效果好,能够减缓疲惫;根据作业特点选择坐位和立位。3.2.7.2.2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1休息时间。休息时间。2休息方式。休息方式。积极休息。消极休息。3.2.7.2.3改善工作内容克制单调感1单调作业及其特点2单调作业引起疲惫的原因3单调感的特点4避免单调的措施:避免单调的措施:培养多面手。工作延伸。操作再设计。显示作业的终极目的。动态信息报告。推行消遣工作法。改善工作环境。3.2.7.2.4改良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1经济作业速度2休息日制度3轮班制3.3心理负荷

18、与安全3.3.1心理负荷的概念3.3.2心理负荷的程度和状态3.3.3心理低负荷状态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心理负荷是心理工作负荷的简称,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活动工作量,主要出如今监视、监控和决策等不需要明显的体力负荷的场合。有关心理工作负荷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是T.B.谢里登和D.W.扬斯的观点。他们以为,心理工作负荷是反映监视、控制、决策等活动工作量的重要指标。一般以为,心理工作负荷可分为信息接受、中枢信息加工、控制反响等。不同功能的信息加工要求心理上做出不同的努力。在同样的输入负荷下,随着动机和经历的增长,人所体验到的心理工作负荷下降。有时在输入负荷

19、变化如增加的情况下,操作者能够改变操作策略或改变内在绩效标准,而不改变心理负荷。长期地承受高心理负荷,就有可能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对人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3.3心理负荷与安全3.3.1心理负荷的概念3.3.2心理负荷的程度和状态3.3.3心理低负荷状态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对于心理负荷的程度,有下面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1主作业测量2辅助作业测量3生理效应测量4主观效应测量一般来讲,可把心理低负荷分成两种:一种是由于操作任务太少,使心理资源闲置而无法紧张起来所构成的心理低负荷状态;另一种是由于操作任务过多,透支心理资源、高度紧张而构成的心理低负荷状态。

20、两种心理低负荷状态都会引起人的警惕水平下降,反响迟钝,心理焦躁不安,进而影响安全生产。3.3心理负荷与安全3.3.1心理负荷的概念3.3.2心理负荷的程度和状态3.3.3心理低负荷状态对操作行为的影响为完成工作任务并围绕设备要求所构成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操作行为是规范的行为,绝大多数操作行为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来构成并固定下来。良好的操作行为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而且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然而,操作行为由于本身的单调、重复、形式化及行为对象设备本身的特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而这些异常状态恰恰是产惹事故的重要根源。从操作经过来看,任何操作行为都由准备进行结束3个阶段组成,其中在

21、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产惹事故。对操作安全的影响主要是:人的操作状态不能被有效激活,容易引发事故;人的警惕水平降低,使事故不能被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除;人-机之间的关系不匹配,容易带来伤害和事故。3.4应激效应与安全3.4.1应激的概念3.4.2应激源3.4.3应激的效应3.4.4应激的预防与控制3.4.5紧张心理的调节人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当人们面临超出适应能力范围的工作负荷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响现象。应激是人机系统中特别常见的现象,它与某些事故、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络,应激效应的控制特别重要。较为普通的观点以为,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每当系统偏离最佳状况而操作者又无法或

22、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操作者呈现的状态就为应激。应激现象能够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应激是在系统偏离最佳状况时出现的。2应激是环境要求与操作者能力之间不平衡引起的。3应激的产生有动机因素的作用。3.4应激效应与安全3.4.1应激的概念3.4.2应激源3.4.3应激的效应3.4.4应激的预防与控制3.4.5紧张心理的调节1环境因素2工作因素: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时间。3组织因素4个性因素3.4应激效应与安全3.4.1应激的概念3.4.2应激源3.4.3应激的效应3.4.4应激的预防与控制3.4.5紧张心理的调节1生理身体的变化。例如,心率、心率恢复、氧耗、氧债、皮肤电反应、脑电图、心电图、肌

23、肉紧张、血压、血液的化学成分、血糖、出汗率和呼吸频率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若每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就会导致心血管病和生理紊乱等疾病。2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表现为无聊、工作不满意、攻击行为、感情冷漠、神经紧张、心理紊乱以及疲惫感等现象。3工作效绩的变化。例如,主操作、辅助操作的工作质量和数量下降、反响时增长、行动缓慢、缺乏注意、缺工和离任率增加。4行为策略和方式的变化。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操作者往往会出现某些策略或方式上的变化,进而有意或无意地摆脱“超负荷情境。3.4应激效应与安全3.4.1应激的概念3.4.2应激源3.4.3应激的效应3.4.4应激的预防与控制3.4.5紧张心理的调节1人类工效学

24、(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重新设计)工作岗位重新设计)。人类工效学的重新设计包括向工人提供一个对工人身体的要求减少到最小的工作区。这些身体要求对情绪应激来讲是有重要意义的。2工作设计。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最大的难点是出如今新开发的工作中,这些工作没有以往的经历能够借鉴。为使工人对工作活动所提供的工作条件得到知足,工作必须对工人有意义,以便使工人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自豪感和自己尊重的积极性。3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消除应激最有效方法是让工人介入管理,与企业共命运,并贯穿整个工作经过。4个人应付能力。个人应付能力。提高个人应付能力是减少工人应激水平的有效方法。有的学者提出了应用心理生理学的方法来减少应激反响

25、,有些已用于工作环境布置。3.4应激效应与安全3.4.1应激的概念3.4.2应激源3.4.3应激的效应3.4.4应激的预防与控制3.4.5紧张心理的调节职业性紧张(occupationalstress)是指人们在工作岗位上遭到各种职业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状态。3.4.5.1缓解和消除职业性紧张对职工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提高职工应付紧张的素质。3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对企业预防紧张性心理不利影响的整体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职工进行心理教育。十分是各种应付紧张的办法。帮助处于紧张状态的职工度过“危机期。对具有心理障碍的职工进行心理治疗。3.4

26、应激效应与安全3.4.1应激的概念3.4.2应激源3.4.3应激的效应3.4.4应激的预防与控制3.4.5紧张心理的调节3.4.5.2紧张心理的自己控制1要正确认识本人的能力,并做到客观评价,不做超过本人能力过大的职务和工作。简单地讲就是要量力而行。2提高操作技能,注意积累经历,加强适应能力。3培养本人的稳定情绪、坚定意志和自制力。4进行预演性训练。即在从事每件事之前,预先设想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事前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5学会时间运筹,做时间的主人。6平常学习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如自己讲服(自勉)、自己命令、自己鼓励(如默念“我一定能成功)、自己分析(分析造成紧张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消除它)、自己放松(即通过生物反应技术,使个体学会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水平,如血压、心率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能够提高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减缓或消除心理的过度紧张。7加强身体锻炼,加强体质。欢迎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