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5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5篇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把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我采集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拟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而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浏览(
2、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讲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教学目的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讲明道理的方法。3.整体感悟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
3、明快。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五、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大、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讲理的写作技巧。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六、教学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七、教学用时:两课时八、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知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二)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识记鲲(kn)鹏抟(tu
4、n)齐谐(xi)坳(o)堂迁徙(x)北冥(mn)夭阏()沮(j)丧榆枋(fn)斥鴳(yn)舂(chn)米晦朔(shu)泠(ln)然蓬蒿(ho)翱(o)翔恶(w)乎待哉穷发(f)之北知(zh)效一官决(xu)起而飞数数(shu)然飡(cn)蟪(hu)蜩(tio)2、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3、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发奋)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
5、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顿;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4、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5、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判定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定句)(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6、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6、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讲或所料相符。固然:古义:固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7、固定句式(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三)理解文章内容。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2、学生找出并回答。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3、
7、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考虑并讨论:(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5、教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由于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认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认,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
8、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认。这种全盘否认的态度,假如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能够讲是:笑!本文能够讲是:庄子“笑万物!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明确:由于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7、问:哪种人才能到达这种境界?为什么?明确:“至人、神人、圣人,由于他们“无己、无功、无名。(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2、学生分小组讨论,沟通看法并汇报成果。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1)看奇特的描写文中的描写巧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
9、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大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敏现,这几则寓言故事,擅长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2)探大胆的想象文中的想象不仅体如今详细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如今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宏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虽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
10、用来讲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气氛,引人入胜;二则构成一种比照,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要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3)析隐蔽的情感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认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
11、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固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以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五)总结(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讲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构成本人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讲:“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如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讨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教
12、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巧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经过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对象特征高一的学生,经太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浏览粗浅的文言文,初步把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
13、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浏览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经过,清行文思路。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悟:1.学生考虑: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
14、语。)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二、指导诵读: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十分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下面押韵字和换韵情况,本人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
15、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讲明:通过听示范诵读,本人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经过中的快慢停顿等节拍,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2、初步明确朗读
16、的情感基调“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3、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生齐读。三、赏析评价1.学生齐读第一段,老师提问,学生考虑。(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明确:乐甚(2)为何而乐呢?明确:美景、畅饮、友谊(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绘一下月夜秋景图,并考虑有何作用?学生描绘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覆盖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绘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
17、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衬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读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老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注释:皎:皎洁光明。佼(jio):姣之借。佼人:美人。僚:美丽。舒:舒缓轻盈的样子。窈纠(ji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劳心:思念。懰(li):音刘,妩媚。慅(sao):音骚,心神不安。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夭绍:形容
18、女子风姿绰绝。译文: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碰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由于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本人不宁静的心情。“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妙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很多美妙的神话故事,花婵娟
19、,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很多美妙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妙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缓慢、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适。“窈纠,与第二
20、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沉着,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打量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平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讲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讲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
21、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此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漂亮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响,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讲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优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
22、画意,而画意又浸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要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本人。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本人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本人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符合自然之理。学生作答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亮堂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络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
23、歌“望美人的作用。(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彷徨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学生考虑作答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彷徨不前了,一“出,一“彷徨,写出月亮不易发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如何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本人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
24、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冲动和轻松的心情。“凌,既是客观的描绘,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2.学生读第二段并考虑:(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络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详细有下面几方面: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2)怎样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夸大性比喻,从侧面写出了箫声摄
25、人心魄的感染力,也为苏子“愀然发问创设了气氛。(3)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还在哪篇课文学过?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远隔千里,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沟通一下。明确: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妙理想的象征。讲明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固执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遭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
26、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总结: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述,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温习旧知。朗读课文二、继续赏析评价1、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第三段。(1)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明确:比照。一是由历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本人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本人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
27、蓄势。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久主题:感慨人生苦短。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以及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2、学生齐读第四段并考虑。(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怎样讲服“客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化理解。)明确: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讲起。逝者如此,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因而能够讲“未尝往也。月亮有时圆满,
28、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明确: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假如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假如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3)这是一种如何的人生观?怎样评价?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迫不得已的安慰。(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由于“吾生之
29、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3、分析第五段。(1)结尾段主客感情怎样?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明确:“喜而笑、“相与枕藉。“客心悦诚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轻松。(2)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明确:照应开始,如“舟中照应“泛舟,“东方之既白照应“月出东山,构造浑然一体。用“杯盘狼藉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这时候的饮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到达“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布置作业:完成同步训练第三课时一、字词知识归纳1、通假字:举酒属客属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山川相缪缪缭举匏樽以相属属嘱2、活用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30、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何在哉?(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定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此、杯盘狼藉二、检查背诵三、写作特色1、写景、抒情、议论的严密结合:全文不管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
31、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固然重在讲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洁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始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下面直至篇末,虽都
32、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十分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3、优美形象,擅长取譬的语言特色:文中有很多描写,生动形象。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详细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四、延伸浏览江城子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考虑:本诗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简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
33、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本人的感想:决心亲身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当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通通一扫而光。后赤壁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
34、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真相大白。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
35、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林西仲所讲:“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赋)被以为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请同学们浏览比拟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体裁、情感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比拟有何不同。五、作业布置1.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一句话加以扩展。(不少于30字)(1)(在句首扩展)_(2)(在句尾扩展)_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2)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无数热爱他的读者走来,让我们感遭
36、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气度,什么是才华。2.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读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50字。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结束,串联词(1)_请听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朗读结束后,串联词(2)_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读戴望舒(雨巷)。答案:(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2)挥一挥手,告别优美、静谧的康桥。让我们走进江南烟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3.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
37、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生活在今天,真的应该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放逐、战乱之苦,不必再过流离失所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怎样做?我们又该怎样实现本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考虑的问题。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3【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经过,实际上是以
38、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而,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能够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能够看出
39、,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逐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犯作者本意,就能够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
40、注音如下:因利乘便(chng)殽函(xio)合从(zng)翟景(zhi)将数百之众(jing)镞(z)笞(ch)膏腴(y)万乘势之(shng)召滑(sho)2、考虑下列问题: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经过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经过,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
41、“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罢了。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赞,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携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斥,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毁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竭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屡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讲“今,这是
42、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经过(前四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兴起的经过(前三段)。灭亡的经过(第四段)。三、诵读第1段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1、秦的地理优势;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史实补充: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
4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场,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三、诵读第2段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如何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讨论后,归纳如下
44、: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讲,显出其军事气力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讲,并竭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讲的。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经过并非如此。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讲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
45、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能够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讲法,这也讲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背诵要求:1、能够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四、留作业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讲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固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经过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比照。)所以,下段就先讲秦的过错。二、诵读第3段1、先默读一遍,讲讲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要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