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题.doc23.扼要分析历史时期黄河频繁改道的影响历史时期黄河长期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相貌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宏大的影响。每次决口后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自不待言。洪水过后,在平原上沉积大量的泥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它扰乱了自然水系,如填平了原来的湖沼,淤浅了天然的河流,宣泄不畅之处又将原来洼地变成了湖泊。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沙丘和岗地、洼地。由此种种,把原先农业生产很发达的地区,变成了旱、涝、沙、碱的常灾区。(1)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历史上黄河第一次决口泛滥后,洪水吞没了大片土地,吞噬了无数的城镇和田园,夺去了千百万
2、人民的生命,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上制造了无数次惨痛的悲剧。西汉武帝时河决瓠子,洪水泛滥所及达十六个郡,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历时二十余年,“城郭坏沮,稸积飘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成帝时黄河在馆陶和东郡一带决口,洪水泛滥四郡三十二县,受灾面积达十五万余顷,平地水深至三尺,“坏败官亭室庐四万所。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李白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城,明河南巡抚高名衡拨开河堤,水淹开封城,城内三十七万八千多居民,被淹死者有三十四万人。1938年蒋介石集团炸开花园口河堤,洪水一泻千里,淹没了豫、苏、皖三省五万四千平方公里土地,受灾人口达1250万,89万人死亡,黄泛区人民至今记忆犹新。2.
3、黄河每次决口不仅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水灾,也同时带来了严重的沙灾。黄河含沙量较高,自古已然。战国时代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人称“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与日俱增。清人陈潢指出:“平常之水,沙居其六,一入伏秋,沙居其八。每次决口后即将大量泥沙带出堤外,水退沙留,在地面上覆盖了大片深厚不一的沙土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土地有一定的肥力,但如沙质过粗,尤其是长期排水不良而引起的盐碱化,则给农业带来很大的损害。此外,河流改道后,留下的枯河床和自然堤上沙质沉积物,经长期风力作用,构成很多断续的沙丘,吞噬了大片农田、房屋,毁坏了城市、交通道路,撩下了沙荒。今郑州
4、黄河大铁桥以东的黄河冲积扇形平原上的各时期的黄河故道,大致以今郑州、兰考间黄河河床为脊轴,向东北、东、东南不同方向辐射,残留下很多沙滩地、槽状或碟状洼地,使平原地区地貌复杂化。豫东北新乡地区的原(武)、延(津)、封(丘)三县是元明以来河决最多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沙岗起、盐碱遍地,易旱易涝。封丘县城自金代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曾六次被河水所毁(金大定中、元初、元至正间、明弘治二年、万历十五年、清顺治九年)。顺治九年河决封丘县,四乡皆被淹,仅留县西南一隅干地一千四十余顷,原来四千余顷的赋税征收如故,逼得人民大量逃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封丘县有5578户。万历年间增至1
5、4159户,至清顺治十六年统计实在户仅2267,不仅人口散亡,县境土地也大片被沙淹没。全县土地土居其四,沙居其六,康熙年间(16621722)县(2)黄淮海平原上河流的淤浅和水运交通的衰落。黄河不断决口和改道以及大量泥沙侵夺其他河流的结果,直接改变了原有水系的相貌。在古代,黄河下游平原上河网交织,湖泊群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与黄河下游干流直接沟通的,北岸有屯氏河、张甲河、鸣犊河等汊流,南岸有济水、浪荡渠(鸿沟)、汲水(获水)、睢水、涡水、漯水、笃马河等分流。在(水经)和(水经注)中记载得更具体,自黄河干流中分流出来河流就更多了。这些河流如扇形分布在冲积大平原上。北岸的汊流大多是黄河决口后冲刷而成;南岸的分流大多是战国魏惠王(前370前362年)时在大梁(今开封市)附近开凿鸿沟以后,构成的以鸿沟为干渠沟通河淮的水道系统。这些河流是中原地区理想的水运航道。对下游平原上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事业起过重要的作用。每当洪水季节,这些分流和汊流又是黄河的天然分洪道和沉沙池,在分沙和减洪方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干流的负担。但黄河的改道,造成航道搁浅,今华北平原上的河流大多无通航之利,即使有也只能做季节性的通航,湖泊则更为稀少。(3)平原洼地的湖陆变迁。此页面能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适宜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