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施行。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引用标准3.术语和定义4.总则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6.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7.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8.生态功能区划附件A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附件B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附件C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附件D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附件E中国综
2、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根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1.2适用范围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能够参考本规程执行。2引用标准2.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3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3、2.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3.2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经过所构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修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3.3生态经过: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应控制等经过。3.4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
4、统对人类活动反响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3.5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经过。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根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4总则4.1生态功能区划目的4.1.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构造与经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4.1.2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4.1.3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4.1.4明
5、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4.1.5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4.2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构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下面原则:4.2.1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毁坏,加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4.2.2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构造、经过、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根据。4.2.3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
6、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4.2.4类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构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固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构造、经过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类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4.2.5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好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好的个体,不存在相互分离的部分。4.3生态功能区划
7、应包括下面内容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4.4生态功能区划能够按下面工作流程开展略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5.1评价要求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2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应综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自然环境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3现状评价必须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要分析该地区生态
8、环境的历史变迁,突出地区重点问题。5.2评价内容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针对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构成和演变经过,评价内容应包括:1土壤侵蚀2沙漠化3盐渍化4石漠化5水资源和水环境6植被与森林资源7生物多样性8大气环境状况和酸雨问题9滩涂与海岸带10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祸,如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11其它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等5.3评价方法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能够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1土壤侵蚀:能够用土壤侵蚀模数法或土壤水蚀调查法评价,详细方法、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B1。2沙
9、漠化:可用风蚀侵蚀模数法或土壤风蚀调查法评价,详细方法与指标参见附件B2。3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旱地灌溉而构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可用土壤含盐量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详细指标参见附件B3。4石漠化:可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岩石裸露情况、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的综合特征进行评价,详细指标参见附件B4。5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水资源状况可通过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资源,以及水资源总量与可用水资源量等,比拟人均水资源量及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水环境状况评价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有关方法与标准。6植被与森林资源变化:主要根据植
10、被图和森林资源详查的结果,分析重要植被类型,尤其当地天然植被的变化情况与演变趋势。比拟分析不同时期森林资源的组成与变化趋势。7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现状评价能够侧重在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方面。生态系统多样性可用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分布范围及其代表性评价。物种多样性可用区域内国家级与省级保护对象及其数量评价。同时,还可对重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进行分析。8大气环境状况和酸雨问题:大气环境状况评价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有关方法与标准。酸雨推荐使用降水酸度来评价酸雨的现状和程度,详细指标参见附件B5。必要时可综合考虑酸雨频度
11、。9滩涂与海岸带:主要考虑其受损害与受污染状况,尤其要关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生态环境状况。10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祸,如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应分析与评价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自然灾祸发生的特点,发生频率,发生面积,成灾面积,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等。分析灾祸的发生、损失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关系。11其它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等。可根据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的特点,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发生情况,分布范围,污染程度、危害以及构成机制。6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6.1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构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