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俗.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040425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族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蒙古族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古族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族风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蒙古族风俗蒙古族民俗蒙古族礼仪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蒙古族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要献茶敬酒,主人敬酒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时便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若是过份推让,会被以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遇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蒙古族人会将美酒斟在精巧的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招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本人的诚挚之情。蒙古人不仅淳朴剽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茫茫草原,经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寓居都需要得到帮助

2、,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蒙古秘史)有很多关于礼俗的记载。蒙古族自古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风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场的。以西为大,主要表如今fo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位置上,蒙古人的fo龛、祖像都要供在毡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基地也是以西为大,按辈排列:房屋包括毡包及坐席也都以西

3、为大。蒙古族无论在自家内,还是到别的家庭做客,都要注意辈份。住房,长辈要住西间。客人来了,不能坐在西炕上,客人吃饭时,客人要以礼请本家长者入席,而且长者要坐首席。主人客人耍彻夜长饮时饮酒或饮茶,年轻的媳妇既不能回房睡觉,也不能到会客间里来,只能站在会客间门外,听候呼唤,随时应声进屋添酒、添茶、续水。这一切都被视为主人的家教。来了客人都要迎出门外。还要嘱家人监管狗。主客人相见,晚辈要向长辈屈右膝请安。客人由主人陪同走到门前,主人站在蒙古包或房子门外西侧,有手放在胸前,俯首微鞠,请客人先进。客人把马鞭要放到门旁,不能手提马鞭进屋。蒙古包内,对着包门的正面为上坐。其右方为妇人席,左方则为一般客席。客

4、人如比主人辈份高,主人要让出本人座位,请客人坐正座。客人辈份此主人低则不能坐正座。客人走时,仍要以礼相送。敬茶、敬烟。敬茶、敬烟是蒙古族接待客人的重要礼俗。敬茶,蒙古族饮茶风俗盛行于元以后。明清时几乎普及到每个家庭。牧区、半农半牧区多为奶茶,农业区多为红茶。敬烟,解放前多为鼻烟。到蒙古族家庭做客时,殷勤好客的主人经常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小扁瓶给客人嗅一嗅,或者客人从瓶中倒出一点粉末,用手指捻搓后用鼻吸人,这瓶就是鼻烟壶呼呼尔。随着黄烟、纸烟的盛行,吸鼻烟的逐步减少了。在东部地区蒙古族中,到50年代中叶,鼻烟已基本绝迹。现今,在民间,老年人基本多吸黄烟。黄烟又名叶子烟。农村老人还使用烟袋。客人来了

5、,主人取过客人的烟袋装上自家的烟给客人吸,客人也取过主人的烟袋上本人的烟回敬。献德吉,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饮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德吉有献德吉和要德吉两种。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这就是献德吉(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假设来客是年轻人,当他接德吉后,也不首先自已享用,而是请本家长者享用,给长者斟酒、倒茶,在这里看出人的教养和尊长美德。在没有客人自家吃饭时或用茶时,也总是请长者先动筷,先吃、先饮。如小孩晚辈无知在进餐时抢先动筷,就要遭到父母或长者批评:怎么,你先要

6、德吉了!家庭内不叫献德吉,通称德吉阿奔那,其含意要德吉。节日时,有的家庭则是将德吉献于已故的长者遗像前,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献哈达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而言。但哈达成为蒙古族人民日常交往礼节中的礼敬用品,当在明末及清代随着喇嘛教的盛行,广泛流行起来。据讲,北京崇文门的别称“哈达德门,就是由于清代蒙古人进京拜见时多为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现象,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献哈达,喇嘛教传入蒙古后,蒙古族中也有了献哈达这一礼俗。哈达是喇嘛教礼敬用品,也是喜庆交往志贺礼品和悲悼丧葬的敬谒礼品。哈达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大都采用丝绸为料(也有绢纱或普通的白

7、布),有的上面要绣上八宝、云林等民间花纹。其长有的一尺三寸到三尺,也有的三尺以上。最长的到达九尺至一丈二尺,称朗翠大哈达。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的双手要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哈达要对折起来,折缝向着接受者,否则,即为失礼。献上哈达后下半跪请安礼,接受者再将哈达回献物主。2婚娶礼俗讲亲下聘:男方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讲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讲亲。姑娘及父母假如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带来的饼食,婚事就算定下来了。蒙古族往往以家畜作为聘礼。蒙古族崇尚白色,也崇尚奇数,所以多半是送白色的奇数的马和羊作为聘礼。婚礼仪式:蒙古族很多地方的婚礼是在黄昏时分开场的。男方到姑娘家接亲,女方

8、先闭门不出,男方必须以羊碰门,叫“羊碰门,而且男方善长讲辞的人要与女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锋,才能进入女家;在叫做“沙恩吐宴的宴席上,新郎和新娘要抢“羊嘎拉,这“羊嘎拉是成婚的重要标志,拿到“羊嘎拉,新郎才算是放心。东方快要发白时,接亲的队伍才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路上送亲和迎亲的双方为争夺新郎头上的红缨帽,展开类似赛马的游戏,一路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先回到家后,重新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和新娘进行神圣的祭火仪式,就是向院中点燃的火堆祭洒马奶酒,并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逐一行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

9、婚礼歌,跳起舞,并在宴会上表演各种趣味横生的婚礼节目。3岁时节俗蒙古族的岁时节俗主要有“白节、“那达慕、千灯节等。蒙古族人民把春节称作“白节。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民族最崇尚的是白色,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风俗,这一风俗能够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很具体的描绘。当代蒙古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是烧香拜fo,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星期。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场相互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

10、底才结束。、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家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扬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场,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弥漫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

11、,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诸多牧民。2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场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3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祭敖包敖包,亦作“脑包、“鄂博。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它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物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进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能够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

12、族在本人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捉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讲: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天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讲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敖包

13、是建立和祭祀,在古代比拟简单。由萨满公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本人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祷告家畜发展,人丁兴隆。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敖包和其他民间宗教风俗一样,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保存下来了。不管新宗教思想如何传播,还是不了人民对敖包的崇拜和祭祀。由于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于是喇嘛们利用敖包的形式,加进了一些fo教的内容,使敖包成为喇嘛教们活动的组成部分。如写一些祭敖

14、包的经文等。在fo教影响下敖包的建筑形式和圣化仪式也增添了很多fo教色彩。敖包本身也由过去的单个体变成了具有多层建筑的群体。最典型的是中央敖包两边分别建有六个小敖包的十三敖包。这十三个敖包相当于须弥山,其余十二个小敖包是十二“提布,相当于世界个部分。祷告和祭祀的对象也不于原始意义上的地方保护神,它既是水栖陵居的住处,也是向蒙藏地方一切神灵的祷告和祭祀。敖包的装饰也发生了变化。多层建筑的敖包每层都有一定的附属品和装饰品,各种野兽或鸟类的画像,还是挂各色布条。敖包中间植树丛,中央立杆为柱,顶安“嘎如迪凤鸟,加上印有经文的“风马图幡,或根据古俗,在敖包两边竖立弓、矢、剑、长矛等兵器。建敖包的地方多项选择择明快、宏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内蒙古一些苏木、厂矿、牧场,也常以其境内或附近的敖包为名,如“查干敖包、“白云鄂博、“宝日敖包等。有人讲,敖包是蒙古人祖先坟堆的象征,也就是讲敖包是蒙古人的祖坟堆。这个讲法很有趣,但却是不正确的。其实敖包在蒙古族萨满教观念里乃是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不是埋祖宗的坟堆。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埋葬祖先的地方不叫“敖包而叫“可以嘎扎日,也就是祖茔地或祭祀祖先之地。如今的乌珠穆沁旗蒙古人仍保留着“可以嘎扎日这个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培训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