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038944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当前位置:文档视界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目录摘要(2)一、古典诗词意境概述.23一、意境及意境美的含义二、意境的源流二、意境“三美.35一、含蓄之美二、情韵之美(三)、动态之美三、意境的美学特征.58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二)意境的高度真实感和自然美三虚实结合总结(8)参考文献(9)致谢(9)论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内容摘要: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美。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主要表如今:委婉含蓄之美、情高韵远之美和动态传神之美。这三方面的特点能使人产生无穷遐想,且回味不已,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古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在于

2、: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与无形描写相结合,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进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构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历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含蓄之美,动态之美,情景交融,美学特色一、古诗词意境概述一意境及意境美的含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1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

3、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构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这详细体如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历,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2二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构成,则晚得多。“意境一词,盖出于fo经。3从哲学上讲,fo教所云之“境,本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悟,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唐代诗

4、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讲:“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只是把侧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侧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侧重于讲理言志的称为意境。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宋至清化关于

5、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以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4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代王夫之则讨论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能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以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还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和小讲研究领域。至此,意境成为独具中华民族

6、文化传统的美学范畴。二古诗词意境的“三美一含蓄之美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以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到达意味无穷的效果。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固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土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讲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

7、悴,闲坐无聊,只要议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考虑。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襟怀天下,却踌躇满志,

8、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尔地构成了鲜明的比照。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入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考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进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5二情韵之美短短的一首诗,假如能创造出曲径通幽,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就会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而神韵最为深远静谧的当属初唐后期的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诗以七言歌行形式,采用乐府、宫体旧题,以游子思念妻子的离情别绪为基础,以江月

9、为主要意象,在春、江、花、月、夜的广阔静谧之中,用良辰美景衬托游子思妇的伤感情绪,又在句句的感慨之中,展示当时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固然有困惑、焦灼、忧虑,但却充溢着青春年少积极进取的气息。没有辞藻的华美和欲讲还休的苍老,却将诗情画意、宇宙奥秘、人生哲理融为一体,淡淡的、忧愁的情感让人思绪万千,欲罢不能。6唐人王建的七绝(雨过山村)则更是体现了情高韵远的境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唐诗别裁)评价这首山水田园诗为:“心思之巧,语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全诗紧扣山村特色描写,“鸡鸣、“竹溪、“村路写出山村的恬淡,自然和谐。“妇姑相唤浴蚕去,写山村人家繁忙劳

10、动之景,而飞来之笔“闲着中庭栀子花,则又是另一种淡然娴静。在这里,作者多层次表现了诗歌丰富优美的意境。为了写人忙,从反面写花闲,栀子花香气四溢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美的意境,表达了深远的情韵。总之,这首诗处处写山村的景美、人美、花美,表达诗歌深远的意境之美和浓浓的乡土气息。总之,情高韵远展示的诗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情高韵远,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淡薄玲珑之感,气质清新高雅,但不乏韵外之致。(三)动态之美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久的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诗作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动态美也叫做飞动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曾讲:“延寿(灵光

11、),含飞动之势。7(鲁灵光殿赋)所描绘的飞禽走兽都有飞动之态,而胡人、玉女、神仙等也都脉脉传神,栩栩如生。流动之美的诗,在六朝时也有比喻,(南史)卷二十二王筠传载沈约曾讲谢沿评王筠诗时讲:“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唐初李峤(评诗格)中曾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的,中唐皎然继之:“状飞动之趣(诗评),就是提倡动态美。以为自然美有“天地秋色之类的静态美,有“庆云从风,舒卷万状之类的动态美。但是,意象中的景物不能是静态的,自然美不管静态或动态,当它们进入意象时,都必须“状飞动之趣,成为“气腾势飞(诗式)的动态美。在古典诗词中,动态美与传神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司空图讲:“欲返不

12、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诗歌只要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使人体会到花苞开放的欢乐,鹦鹉青春的鸣叫,表现其内在的神态,才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反之,假如只表现一堆“死灰,而没有蓬勃“生气,就不可能构成美的意境。所以诗人对详细物象的摹写,都力追神似。正如刘熙载所讲:“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滋润

13、,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霎时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传神的表现手法,把春的到来写得如此悄无声息,却又触目惊心。三、意境的美学特征(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古代诗词境界不同于一般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做过很多深化的分析研究。他们以为诗词意境的特殊性最主要的就表如今“境生外物这一点上。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讲道:“片言能够明百意,坐驰能够役万景,工于诗者为之。诗者其文章之

14、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象外,故精而寡和。所以意境不在象外而在象内。擅长写诗的人应该创造一个“境生象外的艺术境界,以便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凡具有深远艺术意境的作品,都会使我们感到在艺术作品本身的、具体的、有形的描写之外,还有一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无形的广阔而深邃的境界,它远远超出了作品已经表现出来部分的范围。“境生象外是对诗歌也包括其他艺术意境特征的深入阐述。后来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又做了进一步发挥。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罢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戴叔伦所讲的“诗家之景正是针对诗歌意境而言的。蓝田玉暖呈如今我们

15、面前,给我们一种朦朦胧胧的强烈空间感。司空图特别赞扬这幅图景,以为是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也就是刘禹锡所讲的“境生于象外之意。第一个象和景即是刘禹锡所讲的象,指艺术作品中所详细描绘的实的部分,而第二个象和景则是存在于第一个象和景之外的,即是刘禹锡所讲之境,指作品中借第一个象和景的比喻、暗示、象征作用而呈现出来的没有直接描绘虚的景象。它需要读者发挥本人的想像力获得,但又是在详细的、已经描绘出来的象的指引下产生的。它恰如严羽所讲:“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能够感遭到、体会到却又难以描绘出来。“境生外物的特点梅尧臣结合详细作品进行过较细致的分析。(六一诗话)记载梅尧臣曾提出诗歌之

16、善者应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言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所谓难写之景即是指诗歌意境。固然只描写一部分却要能使之把整个空间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梅尧臣举例分析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与意,殆难指陈以首也。固然亦可略道其髣髴。若严维“柳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原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从严维的时来看,柳塘、春水、花坞、夕阳这是一些详细物象,诗人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天容时态,融和骀荡的意境,亦即生于象外的广阔艺术空间。它比这些物象要丰富得多。然而又是要靠对这些物象的描写来构成的。从

17、温庭筠的诗来看,鸡声、茅店、板桥、霜冻,也是详细的有形的物象。却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行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而行的生动场景。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使我们体会到行旅人羁愁旅思的内心境界,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它即是作者得于心的产物,又不是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要览者以会意,充分发挥读者想象力方可体会到的。境不同于象又离不开象,象存在于境这个空间中,境这个空间又要借象呈现出来。所以境生象外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我们对艺术意境欣赏时绝不能局限于已经描绘出来的详细物象,而要擅长从象外去领会意境所构成的广阔空间美。二意境的高度真实感和自然美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美是古诗词艺术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王

18、国维讲:“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讲:“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作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称这种真实为“不隔的境界。“不隔的概论其实也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对我国古代论意境美学特征的一个总结。早在齐梁时期刘勰和钟嵘就很重视艺术的真实、自然之美,尤其是钟嵘在(诗品序)中曾明确提出了这个思想。他讲:“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钟嵘反对由于堆砌典故而造成意义晦涩深奥,阻碍自然真实的错误创作倾向,他所主张的书写即目所见的“直

19、寻方法,本质上和后来王国维的“不隔要求是一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隔与“不隔的重要标准之一即是看它是堆砌典故深隐难懂呢,还是直抒胸情自然真实。其云: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两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天。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姜夔(翠楼吟)云:“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涕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

20、一帘秋霁。则隔矣。颜延之以“镂金错采知名,黄庭坚以掉书袋著称,而陶谢之诗如同“芙蓉出水,东坡之诗作如“行云流水。可见“隔与“不隔对意境的深浅优劣影响甚大,“隔的作品意境往往不容易出来。自从钟嵘提出书写“即目、“所见的“直寻方法后,这种强调真实,自然的美学思想遂成为我国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重要指导原则。比方李白诗歌的意境就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这正是李白所理想的诗歌艺术美和详细的创作道路。唐代的重要诗歌理论批评家皎然、司空图都是竭力提倡这种艺术美的。皎然在评论谢灵运诗歌时,指出谢灵运诗歌之妙处即在“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司

21、空图则更进一步的从诗歌理论上作了发挥。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讲诗歌创作要靠“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他在(二十四诗歌)的“自然一品中对诗歌意境的这种特征作了形象的阐述。他讲:“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是讲要直接书写目前所见,而不必刻意追求人为的奇特。(诗境)一品中也讲道“取语甚直,计思匪深这样的艺术境界使我们感到“如逢花开,如瞻岁新一般,得之于自然而不强求。这种美学思想不仅贯穿于整个(二十四诗品),而且直接启发了欧阳修、梅尧臣关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主张的提出,并且对整个宋代的文

22、学思想有很多影响。杜甫(樱桃诗)中讲:“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也,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讲:“初日英蕖,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妙。周紫芝(竹坡诗话)中讲:“暑中濒溪与客乘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与溪中,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之其为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于奇险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讲:“子尝爱政黄(牛山中偈)云:桥上山万层,桥下水千里,惟有白鹭鸾,见我常来此。造语平易,不加雕琢,而清胜之景

23、,闲适之意,宛然在吾目中矣。范晞文(对床夜语)中讲:“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久容。皆唐人会故人之诗也。久别重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从以上五例,我们能够知道主张诗歌意境要有真实,自然之美的观点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同时我们还能够看到诗人在创作中要做到“直书所见,使之有“宛然在目之效果,这种境界亦并非任意而为所能到达的,必须具备艺术家的敏感,擅长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景象,诚如司空图所讲的“如礦出金,如铅出银的“洗炼,而使之成为“万取一收的产物。这也是意境的重要美学内容之一。正是由于诗歌意境的高度真实感,才能使诗歌在历经千百年之后仍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只要真

24、实存在包含诗人感情的作品才能感动人。三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方法意境作为艺术家所创造的一个“境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它要以虚实结合为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来看,司空图所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第一个象和景是实的,第二个象和景是虚的,是由实的景象启发、引导而产生于读者的想象之中的。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景象又不是任意产生的,是根据作者所已经表现出来的实的部分必然要导致的境界。例如王夫之评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讲:“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个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谢眺这两句诗写的是详细的实景,但是它很自然地使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了在它后面的“含情凝眺之

25、人的生动形象,不仅能领略到此人的感情状态,而且有“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之感,这就是虚景,谢眺此诗的意境正是在这虚景与实景严密结合下产生的。意境创造上的这种特点,皎然在(诗议)中曾有过一段生动的阐述。他讲:“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能够偶需,亦能够偶实。皎然指出,在诗歌意境(即“境象)这个艺术空间里,有虚有实很难分清。如景、风、心、色都是实的、能够捉摸都部分和虚的不可捉摸的部分,两者水乳交融,很难详细指陈出来。后来词论中讲的“空与“实,“清空与“质实,其实也即是讲的虚景与实景的关系问题。艺术意境中的

26、虚和实是不可分的,而虚景而虚景也不是不可绘。描绘实景要不局限与实,而能幻出虚景方为至妙而虚景亦不能离开实景产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创造艺术意境,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有过很多生动形象的阐述,总结了不少有价值的艺术经历。比方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忠恕,有一天郭忠恕乘醉在一幅素绢上的一角“远山数峰,别处都是空白,但却能使人感到这空白处又一派山峦起伏的浩瀚气势。后来文艺理论上遂以郭忠恕画天外数峰传为美谈。王士禛在(香祖笔记)等著作中,就一再称引王楙(野客丛书)中讲;“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以为这个讲服“得诗人三昧。天外数峰本身并不难画,它

27、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以实出虚,虚实结合,使大片空白指出无画而有画,在人们心目中展现一幅山峰若隐若现、云水缭绕翻滚的生动图画。这正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我国古代很多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这种美学的表现特征。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这里写的只是劝饮一杯送别酒,然而它却体现了诗人对朋友远使边塞的无限关心和深切感慨,他很自然的把读者带入了对边塞黄沙漠漠、愁云惨淡、荒无人迹,举目无亲的想象中去了。离乡背井、艰辛征战、存亡未卜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由一杯送别酒的详细的实的景象描写而引出的想象中的虚的境界。显然,并不是随意写一个

28、实的景象都能起到这种作用的。艺术家只要捉住了现实生活中某些有典型意义的片段,并作出生动逼真的描写之后,才能借助它的象征暗示等作用而产生虚的境界,把诗人心灵深处的情状透彻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详细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四、总结综上所述,能够看出我国古代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结合无形描写,使有限的详细形象和想象中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进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我国古代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的构成是和老庄思想与f

29、o教的哲学有密切关系的。老庄主张天然,否认人为,提倡“有无相生,意在言外,十分重视虚的意义与作用fo教则利用老庄和玄学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理论来讲明至高的fo理是不可言喻的,宣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了传达玄妙的fo理,他们常用详细景象来象征,“拈花微笑、“天女散花、“香象渡河之类。这些对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意境的构成和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很多诗人创造意境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意境的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的构造特征,和真切自然的根本美学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

30、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诗人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档次,加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想。参考文献:1蓝华增主编(讲意境)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2王小玲主编(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13李泽厚主编(意境杂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4严羽(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禹克坤主编(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7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5年致谢即将结束的三年大学生活之际。感谢教过我的教师们。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珍贵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他们在学业上对我的悉心指导,以及孜孜不倦、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更令我受益非浅。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她在我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经过中,给予了我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感谢我的班主任给我的指导和关心。在生活上和工作中都给予了我热情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授课教师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教悔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的领导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支持,是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时机。感谢专家和评委耐心审阅我的论文并提出了很多珍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缺乏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当前位置:文档视界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培训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