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第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学(第二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管理学(第二版)壹-导论1、城市是人口寓居和工商贸易的聚集地。城是指四周筑有城墙,把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市是指交换和贸易的场所。2、城市的萌芽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唐宋时期已经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建制市是地方建制的一种,设置需要具备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并根据法定程序进行审批。清朝末年才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治,设置自治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曾经继承城乡分治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推行“市领导县体制。4、广域型建制市,是中国城市管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显著特征。5、城市管理是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强调以人为本、公共利益,强调公安然平静责任,公共选择和利
2、益聚合。基本责任:有效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知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6、城市管理的原则:以人文本:把知足人的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系统管理:考察系统内容互相关联的各要素、各环节。法治透明:管理经过应当依法行政,保持公开透明。利益平衡:综合权衡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公众介入:发展和完善介入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权。成本效益:城市善治要求以合宜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成效。新公共管理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是城市管理学能够从多个学科中汲取营养。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主体;城市管理个体;城市管理规律和方法。城市管理的研
3、究方法:比拟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有利于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益;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众满意度;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能够培养造就大批人才。贰-城市与城市化7、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高度密集切相互交织在一起。8、城市的基本特征:生产要素的集聚性:非农业人口、经济资源、财富;城市运行的高效性:社会分工;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多种经济、社会、文化功能;城
4、市系统的开放性:物质、能量、资金、信息;城市文化的异质性:民族、风俗、宗教。9、历史发展:古代城市:以商品交换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点构成,是早期城市的雏形,出于筑城御敌以保护部落、领袖及富人的需要,出现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当代城市:以欧洲为先导,工业革命导致城市数量加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世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10、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构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行测很多国际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开场启动。11、城市的功能:生产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政治中心。12、大都市区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边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
5、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首先,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愈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构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其次,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大都市区的企业数目和集中程度远远超出非大都市区;最后,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今天,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心经济所在。13、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经过。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拓展;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构成新城市。14、城市化既包括城
6、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构造、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测量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方法有:城市非农业人口测量法、城市土地比重测量法、城市化人口增长速度测量法、城市数量增长速度测量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城市人口占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测量公式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规模、数量和非农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15、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欧洲和美洲。城市化普遍发展阶段:20世界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走上自住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城市化发展主流开场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
7、国家。16、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与扩散的经过。城市化发展的个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17、中国城市化进程:18421948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持续发展阶段。18、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19、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滞后主要原因:一是长期的重工业优先政策;
8、二是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市化滞后积极效应: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迁徙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供应,避免城市出现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城市化滞后负面效应:城市化滞后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城市化滞后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城市化滞后限制了人口素质的提高。2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途径选择倾向于以中小城市建设为主。大城市优势:大城市具有经济规模效应;大城市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城市可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大城市向国际城市发展,有利于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21、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
9、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络不断加强,共同构成相对完好的城市“集合体。22、城市群发展优点:城市群发展形式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功能;城市群发展战略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群发展形式有利于提升环境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市群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23、城市管理理论发展:有限政府理论:有限政府是由市场机制实现死人产品的有效供应,而由公共部门负责安排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城市政府只能是有限政府而不是全能政府。服务型政府理论:服务型政府是针对管制型政府的弊病而言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10、、公民本位,政府活动必须以人民的同意为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透明度,健全价格听证、决策听证、民意调查、政策咨询等公众介入制度。新公共管理理论:也称“企业化政府其核心观点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应之中。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部门,“少花钱,多办事,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主张政府应“多掌舵少划桨。城市治理理论:城市治理强调发展城市政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政府与市场、社会、市民的合作,以及政府内部的府际合作、部门间合作。治理理论主张,城市善治的根本保障在于推进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绩效管理理论:也称结果导向型管理,根据绩效目的
11、,运用评估指标对政府部门履行行政职能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划分绩效等级、提出绩效改良计划和运用苹果结果来改良绩效的活动经过。4E评估方法: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众介入理论:公共介入和民主治理是当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要求。无缝隙政府理论:适应从官僚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政府再造理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公众需求的变化,政府必须摆脱传统官僚机构的僵化窠臼,更好地知足公众对公共服务在速度、便利性、效率、选择性、多样性、介入方面的需求。肆-城市管理体制西方国家城市管理自治制度:依法划定城市自治机关的自治职权;市自治机关由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市政府负有推行城市自治和执行中央政令的双重职责;市政府有
12、权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越权干涉俄;不同城市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美国的市政体制:市长议会制;议会市长制;市委员会制;议会经理制。西方市政体制的共性特征:城市政府为基层行政单位;城市政府普遍享有自治权利;一会在城市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实行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应体制。西方大都市治理改革:成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城市之间风力合作。中国行政等级: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副省级市15个: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24、城市管理的权利系统:中共市委;城市权利机关;城市行政机关;城市司法机关。城市管理的非权利系统:民主党派组织和政
13、治协商会议;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营利性企业;非营利组织;市民参政。25、中国市政体制特征:中共市委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市政组织设置具有同一性;城市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城市管理职能具有全面性。26、城市纵向组织构造:市-区-街道体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举措: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扩大市辖区和街道的辖区规模;适当扩大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利;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划分出现法治化趋向。街道-居委会体制:街道办事处运作缺少法律根据;街道办事处普遍存在“责大权小问题;“街居制与居委会的法定地位存在矛盾。改革: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实行“三级政府,三
14、级管理;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变成政权实体;取消街道办事处,把区的管辖范围划小,“二级政府,二级管理;维持街道办事处的排除机构性质。市领导县制:地级市以上的市政府领导县级政府的管理体制。弊端:增加了管理成本;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市县矛盾;不利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宪法根据。27、中国城市管理体制主要问题: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间权责配置不对称;政府机构设置较多;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28、体制改革方向:合理界定市政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科学设置市政机构;合理设置行政层级;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伍-城市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决策者经过一定政治经过制定的行动规则。政策经过的流程:政策问题确实认;政策议
15、程的建立;政策目的确实定;备选方案的提出;政策方案的提出;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方案的执行;执行效果的评估;政策内容的调整;政策内容的终结。中国官方政策制定的主体: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垃圾桶决策模型;多源流决策模型。政策创新的要素:新观念、新实践、新价值。政策扩散的动力:某个主体看到了新政策的优势而主动学习实现政策扩散;某个主体在外部压力下被迫接受政策扩散;出于某种义务实现政策扩散。政策执行的程序:政策公布;施行准备;政策宣传;政策实验;全面推行。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必要的组织保障;必要的执行资
16、源;恰当的执行方法;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有效的监督控制。政策评估的类型: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评估的活动形式看,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的权威性目的选择和综合部署。近代城市规划的催生背景:城市卫生防疫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城市规划的特征:综合性;权威性;前瞻性;阶段性;区域性。城市规划的作用: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有利于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近当代城市规划理
17、论:带形城市;田园城市;城市功能分区;发展立体交通;新城卫星城;邻里单位;中心地;建设步行商业街和商业区;有机疏散论。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协调原则;效益原则;节约原则;人文原则;生态原则。城市规划的分类: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具体规划:控制性具体规划;修建性具体规划。城市规划的施行:一发施行城市规划管理;分步施行统筹兼顾;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土地用处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制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监督检查和责任追查制度。29、中国城市面临的问题:城市发展存在过度蔓延的问题;城市建设缺乏个性特色;旧城改造中段历史文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房地产存在泡沫问题;城市环境面临生态问题
18、。30、城市规划中的多元利益博弈:城市政府的利益诉求;政府官员的利益诉求;城市规划师的利益诉求;开发商的利益诉求;普通市民的利益诉求。31、中国城市规划的变革:维护多元利益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行“四条线管制方法:绿线管制即城市的绿地系统管制,紫线管制即历史保护区管制,蓝线管制即城市水系管制,黄线管制即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规划管制;注重理性预期收益管理;扩大公众介入渠道;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加强对规划机构的监督。提升规划师职业道德:发挥规划是行业组织的作用;强化城市规划行业管制工作;依靠规划师的本身修养;与社会共同进步。柒-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城市公共财产的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促进经济
19、稳定与增长。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收费收入;债务收入。城市财政支出的分类:政府职能: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财政支出性质: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需要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约束。城市采购的特点:采购资金的公共性;采购对象的广泛性;政府采购的非营利性;政府采购的公开性;政府采购的政策性;政府采购规模庞大。政府采购的意义: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有利于加强经济调控能力;有利于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利益;有利于促进政府廉政建设。政府采购的目的:经济型和有效性;保障廉洁采购;调控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目的的实现。政府采购原则:公
20、开性;公平性;公正性;有效竞争。政府规制是在法治的制度框架下,政府有关部门为矫正市场失灵和维护社会多元利益平衡,对微观经济和社会主体实行的直接干涉和控制行为。政府规制的作用:正面:有利于防止过度竞争,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交易公平;有利于增进公共利益,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负面:过度规制容易引发企业“寻租和政府腐败;过度规制抑制了组织创新,降低了经济效率;过度规制加重了财政负担,增加了行政成本。政府规划的理论:公共利益;规制俘虏;放松规制;鼓励性规制。政府规制的演进:维护多元利益平衡;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施行成本-收益分析;加强对规制者规制。垄断是指排他性控制和
21、独占某种经济资源、产品、技术和市场。垄断的类型:资源性垄断、技术性垄断、经营性垄断、强迫性垄断、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特征: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投资成本具有沉淀性;企业经济具有公益性;垄断企业处于支配地位。自然垄断鼓励性规制:特许投标竞争;区域间比拟精致;价格上限规制;社会契约规制。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32、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运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及其服务的总称。公用事业设施是指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电信、地铁等;市政工程设施是指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下水道等。33、城市基础设施分类:城市能源供给;城市供水排水;城市交
22、通运输;城市邮电通信;城市环保环卫;城市防卫防灾。34、城市基础设施特征:公用性和公益性;自然垄断性;成本沉淀性;超前性和系统性;不可移动性。35、城市基础设施作用:发挥城市多元功能的物质基础;行程积极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提高市民福利水平的物质条件;实现正外部效应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供应的影响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政府职能定位;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36、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供应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获得初步进展: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3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很不平衡;
23、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方式落后;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缺少政策配套。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示:准确定位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责;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依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财政预算;银行贷款;市政债券;城市经营;使用者付费;民间资本。38、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方式:公办公营:即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如消防、绿化、公园、道路;公私合作:是指政府以参股入股、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等方式,与私人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及其服务,如收费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私人经营:即政府以公开招标、特许经营或开放竞争等方式,吸引私
24、人部门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由民营企业负责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生产和运营,如出租出、大型休闲娱乐设施。39、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管制创新应遵循的基本思路:开放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政企分离,政府有序退出运营;兼顾投资人、运营公司和消费者的利益。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公用事业商品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民营化的必要性:提高基础设施供应效率;有利于实现“民赢的目的;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40、交通运输是指人和物在空间上的流动和位移,这种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城市交通由对外交通系统和内部交通系统所组成。41、城市交通系统基本形式:棋盘式;放射式;
25、环状式;自由式;多中心组团式。42、城市交通管理改革: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开发新型交通工具和技术设施;提高城市交通的指挥水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玖-城市房地产管理城市土地自然特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土地适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耐久性。城市土地经济特性:土地供应的稀缺性;土地价值的区位效益性;边际效益的递减性;土地价值的资本性。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是指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有偿使用的原则:坚持城市土地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特殊
26、用地无偿划拨。有偿使用的形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折价出资;土地使用权受权经营;手脚土地使用费或场地使用费。有偿使用的税费: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土地使用费;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法: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中国城市住房的供应:市场调节型;国家分配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涉相结合型。城市住房的主要类型: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住房保障政府为帮助那些依靠本身气力难以从市场上获取必要住房的居民而出台的各类援助政策的总称住房保障的意义:保障基本人权,知足人的基本需求;维护人的尊严,提升城市文明;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扩大消费具有带动
27、效应。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商业性的房屋抵押贷款保险;为低收入家庭购房提供低息贷款;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住房保障的影响因素:政府政策方向;政府财政能力;住房保障标准;住房紧缺程度。国外住房保障的启示:依法构建住房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住房金融成为住房保障的重要手段;强化政府的公共住房保障责任。我国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住房货币补贴;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两限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我国住房保障的改革:基本保障性住房;延伸保障型住房。拾-城市社会管理43、城市人口既包括辖区内的本地户籍人口,也包括在城市寓居的外来流动人口。城市常住人口被区分为本地户籍非农业人口、本地户
28、籍农业人口和外地户籍常住人口。44、城市人口管理内容:户籍管理:也称户政管理,是指对城市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进行户口登记和变动管理,以确定管理对象的社会身份以及迁入、迁出的变动情况。主要包括:常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出登记、迁入登记、更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等;身份证管理:我国法律规定,凡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应当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管理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有效期限分为10年、20年、长期三种;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针对非本市户籍的外来人口,包括寓居登记、办理暂住证、计划生育管理等内容。主要表现: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就业竞争,拉动了城市衣食住行消费,加快了城市化步
29、伐;制度主要有:人口登记和暂住证制度,单位制管理制度,社区制管理制度,综合治理制度,权益保障制度;人口普查与预测:人口普查是在某一时间点内对人口状况的普遍调查,它一般包括多个调查项目;计划生育管理:教育,控制,保障,赏罚。45、户籍制度的演进:创设二元户籍制度;“上山下乡运动;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调整。46、户籍制度改革的利益博弈: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对改革持积极稳妥态度,出台的政策较为慎重;城市政府的利益诉求:拥有较大主动权,在公共服务供应上本地户籍人口优先;外来人口的利益诉求:对户籍改革持欢迎态度;本地人口的利益诉求:普遍主张维持现行户籍制度。47、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定位:有必要打破城乡二元
30、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管理创造条件;要逐步弱化人口迁徙的制度壁垒,允许具有合法职业、稳定收入、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口进城落户。48、城市安全管理的内容:城市灾祸管理:根据来源和性质,城市灾祸可分为自然灾祸、事故灾祸、公共卫生灾祸、社会突发事件灾祸四类;社会治安管理:市政管理需要配备警察资源,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应急管理主要针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提升政府的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能力。49、城市安全管理的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原则;预防与应急并重原则;统一领导、综合治理原则。50、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信息和预警系统;规划和评估系统;指挥中枢系统;决策咨询系统;管
31、理执行系统。51、城市治安管理包括:户口管理、治安巡查、刑事侦查、消防管理、交通指挥管理,以及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惩罚、教育和改造等。52、城市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针对突发性危机事件采取的快速反响和应对机制。一般包括危机潜伏、危机征兆、危机爆发、危机延续、危机解除五个阶段。53、城市应急管理特征: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注重社会介入,推进合作治理;建立指挥中枢机构;提升信息集成能力。54、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专家组。55、应急管理运行程序:预测和预警;应急处置;恢复和重建;信息公布。社会保障的特点:保障性;强迫性;分担性;福利性;公共性。社会保障的作用:有利
32、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保障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形式:社会保险形式;福利国家形式;国家统筹形式;强迫储蓄形式。单位制管理特点:单位直接从属党政部门;社会成员高度依靠于所在单位;单位职能广泛。社区表示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的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介入功能。社区管理的原则:党委领导;政府指导;居民自治;社会协同;居民介入。社区管理的主体:基层政权机关;居民委员会;社区企事业单位;民办社
33、团组织;社区成员。拾壹-城市公共服务管理56、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生存和发展普遍需求的服务项目。57、公共服务的特点:公共服务是政府承当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服务用于直接知足社会成员的共性需求;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公共服务共计需要实用公共资源。58、基本公共服务政府保障个人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所必须提供的最低水准的公共服务。59、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定位:负责提供基本功功夫去;坚持“掌舵而不“划桨,为私人部门介入巩功夫去供应提供制度鼓励。60、公共服务供应的价值诉求:效率:投入与产出之比;效果: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公平:涉及时机、税负、结果维度;回应性:市民偏好与需求得
34、到知足的程度。社会公平学讲观点:古典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平均主义;罗尔斯主义。底线公平理论是指政府在保障公民权利平等、时机平等和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保障个人基本生活和发展权利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公共服务。底线公平的制度保障:明确界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大社会性财政支出比重;开放选择性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公众介入,维护多元利益平衡。61、城市社会事业是为知足城市社会共同需求,负责提供公共服务,由公共部门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所需经费全部或部门由公共财政支付的非营利活动。62、事业单位: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63
35、、城市社会事业的特征:社会事业组织管理行政化;社会事业经费来源财政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社会事业服务运行低效化。64、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事业大多仍从属于党政机构。65、事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提供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66、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目的在于开放社会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和非政府组织,培育多元化的社会事业主体。原则: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67、事业单位改革的详细内容: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转变为行政机构;经营类事业单位,直接改制成为企业;公益类事业单位,着力完善法人治理构造。68、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政策: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构造;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36、完善工资分配鼓励机制;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建立重要信息披露制度。教育事业单位改革: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形式;多方投入的高等教育管理形式;社会办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形式。科技事业单位改革:基础性研究由政府负责经费投入;应用性研究以社会投入经费为主;服务性研究实行完全市场化投入。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商业性文化实行市场化运营形式;公益性文化实行政府支持形式;群众串谋实行产业化运用形式。拾贰-城市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围绕走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69、环境的类型:主体:人类环境,生态环境;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以为环境;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在城市的地理空
37、间内,与市民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70、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致使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71、环境污染的本质是人类活动将大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72、环境污染种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应类型:正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纠正: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法律措施。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有利于保护人民健康;有利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7
38、3、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环境保护责任制原则;环境保护法制化原则。74、环境保护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公众介入。75、城市环境管理的形式:末端整治形式:针对已经出现的污染源;预防整治形式;合作治理形式:公私合作,第三方治理。76、城市环境管理的制度:环境保护目的责任制;排污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污染赔偿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质量标准制度;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77、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公众介入环境管理遭到限制;环境问题的信息捕获能力有限
39、;城市环境决策的民主性缺乏;环境管理和政策执行不力。78、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政府机构: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法令条例,执行环境管理政策;群众传媒;民间环保组织;市民;企业。79、城市垃圾管理是指对固体垃圾的分类、采集、存放、运输和处理的全经过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80、我国城市垃圾管理存在问题:城市垃圾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城市环卫作业大多由政府包揽;城市环卫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升。81、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填埋;燃烧;堆肥;回收利用。城市垃圾采集处理:建立企业化环卫作业机制;实行垃圾采集收费制度;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环卫作业鼓励机制。拾叁-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经营也称经营城
40、市,指把城市看成企业一样进行经营管理。城市经营的特征:城市经营的基本手段是引入市场机制;城市经营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的主题是城市政府;城市经营对象是可经营性公共资源。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用脚投票理论;企业化政府理论。发达国家城市经营做法:企业化管理;经理性职位;公司合作;标准化运作。我国城市经营的推动气力: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是城市经营的初衷;城市土地制度改革为城市经营提供了制度动力;城市间竞争促进了城市经营行为;城市化快速发展为城市经营提供了普遍需求。我国城市经营的问题:圈地卖地盛行;侵占农民利益;损害市民利益;脱离城市规划;滋生腐败问题。我国城市经营的对策: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
41、资途径;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完善公众介入制度;完善法制约束机制。82、治理与统治、行政的区别在于:管理主体不同;管理手段不同;权利运行方向不同。83、政府善治的构成要素:合法性;法治型;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介入性;稳定性;廉洁性;公正性。84、城市治理变革的推动因素:城市财政窘境;“用脚投票;市民介入;城市管理复杂化;新技术革命。城市治理变革的理论争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85、城市治理的创新:推进有限政府建设;发展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扩大公众介入和民主治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86、传统城管存在的问题:政府的问题识别和回应能力较低;行政部门难以统合协调;突击性管理难以保持长效机制;缺少独立的绩效评价机制。87、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构成:单元网格;城市监督员;信息收集设备;信息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