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控制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天器控制原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航天器控制原理1.1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大概情况航天技术发展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事业之一,它推动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活动的领域由大气层内扩展到宇宙空间。航天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集成,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喷气推进、制造工艺学等学科,以及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穿插、浸透而产生的大量新学科,都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航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制导与控制技术,热控制技术,喷气推进技术,能源技术,空间通信技术,遥
2、测遥控技术,生命保障技术,航天环境工程技术,火箭及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航天器的发射、返回和在轨技术等。由多种技术融于一体的航天系统是当代高技术的复杂大系统,不仅规模庞大,技术高新、尖端,而且人力、物力消耗宏大,工程周期长。时至今日,航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探测等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1.2近代航天技术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火箭才又重新蓬勃地发展起来。近代的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勇于探索的航天先驱者,其中代表人物K3齐奥尔科夫斯基,R戈达德(RobertGoddard),H奥伯特(HermannOberth)。航天技术从20世纪5
3、0年代末期的研究试验阶段到7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广泛实际应用阶段。其中60年代以来,为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各种科学卫星与应用卫星得到了很大发展。至70年代,军、民用卫星已全面进入应用阶段。一方面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天文观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各类卫星亦向多用处、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这两种趋势互相补充,获得了显著的效益。80年代中后期,基于模块化和集成化设计思想的新型微、小卫星崛起,成为航天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这类卫星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已逐步成为今后应用卫星的一支生力军。1.2航天器的分类与系统组成航
4、天技术是一门研究和实现怎样把航天器送人空间,并在那里进行活动的工程技术。它主要包括航天器、运载工具和地面测控三大部分。为了便于了解,我们首先对航天器进行分类。同一个航天器可兼有数种任务,故机械地、绝对地分类,是不可能的。同一类航天器,往往包括了几种系列,而每一系列又可分成数种不同的卫星系统或型号。1.2.1按载人与否分类航天器可分为无人航天器与载人航天器两大类。无人航天器按能否绕地球运行又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探测器两类。它们又能够进一步按用处分类,1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占90以上)。它们的轨道长度由100多公里到几十万公里。按用处它们又可分为:(1)科学卫星:发展
5、科学卫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近地空间环境和日地关系,为载人飞船、应用卫星和战略武器的发展提供资料;进行天文观测;对地球科学,例如地球磁场、电离层与磁层的关系、地壳力学、海洋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研究。(2)应用卫星:利用星载仪器设备,以应用为目的,在轨道上完成某种任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它们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3)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是针对某些航天器(如应用卫星或飞船等)的特殊新工艺或某项新的系统技术而设计的,其目的是进行预先的飞行试验。在航天技术发展中,技术试验卫星曾发挥了它的作用,世界各国相当重视这种卫星的研制。2
6、载人航天器目前的载人航天器只在近地轨道飞行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登月飞行。今后将出现能够到达各种星球的载人飞船,以及供人类长期在空间生活和工作的永久性空间站。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可分为:(1)载人飞船: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能返回地面的航天器;(2)空间站: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寓居的载人航天器;(3)航天飞机:能够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面和高度在1000km下面的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航天器。3宇宙探测器飞出地球轨道的探测器,有行星际探测器和恒星际(飞出太阳系)探测器两种。其中行星际探测器按探测目的又可分为月球和行星(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土星等)探
7、测器。如20世纪607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月球、“金星、“火星、“水星等系列探测器,美国发射的“水手、“海盗、“先驱者、“旅行者等系列探测器。1.2.2人造地球卫星的功能分类按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各种不同用处的航天器。1观测站卫星处在轨道上,对地球来讲,它站得高,看得远(视场大),用它来观察地球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由于卫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不受大气的各种干扰和影响,所以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也比地面天文观测站愈加有利。属于这种功能的卫星有下列几种典型的用处。(1)侦察卫星:在各类应用卫星中侦察卫星发射得最早(
8、1959年发射),发射的数量也最多。侦察卫星有照相侦察和电子侦察卫星两种。照相侦察卫星是用光学设备对地面目的进行拍照的卫星。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美国每年发射的军用卫星中,约有1/3的卫星用于各种形式的照相侦察,它们在200km的近地轨道上进行普查和详查。电子侦察卫星利用星载电子设备截获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并转发到地面,通过分析和破译,获得敌方的情报。电子侦察的目的是确定他方的飞机、雷达等系统的位置和特征参数,窃听他方的无线电和微波通信。电子侦察卫星以无线电探测和记录设备完成这些责任。总之,无论对军事战略侦察,还是对军事战术侦察,侦察卫星所提供的情报信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曾为美国和前
9、苏联政策的制定和军事行动提供了根据。据报道,美国和前苏联将近70的军事情报来源于侦察卫星。目前,在美、俄两国的军用卫星中,50以上都是侦察卫星。美国已研制了六代侦察卫星,可见光照相分辨率为O3m,工作寿命200d以上;无线电传输型相机分辨率为O33m,卫星工作寿命两年多。俄罗斯的侦察卫星工作寿命从几天到几个月。美国通过延长卫星工作寿命,大大减少发射数量,俄罗斯则通过增加卫星发射数量以保证全年有侦察卫星在天上工作。(2)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利用所携带的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来自地球、海洋和大气的可见光辐射、红外线辐射和微波辐射信息,再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接收站。气象人员根据采集的信息,
10、经过处理,得出全球大气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资料。几小时就可得到全球气象资料,进而作出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和变化,预报台风和其他风暴。气象卫星对于保证航海和航空的安全,保证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生产,都有很大作用。气象卫星已由单纯的气象试验,发展到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综合应用;由低轨道系统,发展到高轨道系统,构成了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气象卫星在军事活动中的应用也日益加强,有的国家已建立了全球性的军事气象资料的采集系统,向军事单位提供实时的或非实时的气象资料。随着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气象遥感器将向多样化、高精度方向发展,大大丰富气象预报的内容和提高预报精度。同时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也将
11、由静态云图向动态云图方向发展,这将会引起气象卫星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3)地球资源卫星:资源卫星是在侦察卫星和气象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器获取地面目的辐射和反射的多种波段的电磁波,然后把它传送到地面,再经过处理,变成关于地球资源的有用资料。它们包括地面的和地下的,陆地的和海洋的等等。地球资源卫星可广泛用于: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下水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调查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利资源合理规划管理;预报农作物长势和收获;研究自然植物的生成和地貌;考察和监视各种自然灾祸如病虫害、森林火灾、洪水等;环境污染、海洋污染;测量水源,雪源;铁路,公路选线,港
12、口建设,海岸利用和管理,城市规划。地球资源卫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军事用处。(4)海洋卫星: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风雨的故土,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正逐步被认识。海洋控制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和大气运动,主导调节大陆的气候,提供廉价的运输条件和高质量的水产食物。海洋中蕴藏着宏大的能源和矿物资源。对海洋、海岸线的调查、研究、利用和开发,固然能够利用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获得一些资料和数据,但不解决根本问题,例如资源卫星遥感器波段主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而海洋遥感器波段主要在红外和微波波段。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9600000km2土地),又是一个海洋国家(海岸线18000km,拥有4700000k
13、m2海域,多于4000000km2的经济开发区),发展海洋卫星是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之必需。海洋卫星的任务是海洋环境预报,包括远洋船舶的最佳航线选择,海洋渔群分析,近海与沿岸海洋资源调查,沿岸与近海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灾祸性海况预报和预警,海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浮标、台站、船舶数据传输,海上军事活动等。当然,作为观测站的卫星远不止以上几种,预警卫星、核爆炸探测卫星、天文预测卫星(如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均属于这一类。固然它们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基本观测原理都是类似的。2中继站中继站是一种在轨道上对信息进行放大和转发的卫星。详细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传输地面上相隔很远的地点之
14、间的电话、电报、电视和数据;另一类用于传输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视和数据。这种卫星有下列几种:(1)通信卫星:利用卫星进行通信和平常的地面通信相比拟,具有下列优点:通信容量大;覆盖面积广;通信距离远;可靠性高;灵敏性好;成本低。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相当于静止在天空上。若有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互相隔120,就可实现除地球两极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通信卫星已用于国际、国内和军事通信业务,同时开展了区域性通信和卫星对卫星的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已赋有很浓的军事色彩,它在战略通信和战术通信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各国已有的国际、国内卫星通信系统都承当着军事通信任务。通信卫星已进入相当成熟的实际应
15、用阶段,十分是随着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用于传输电话、电报、电视、报纸、图文传真、语音广播、时标、数据、视频会议等。(2)广播卫星:广播卫星是一种主要用于电视广播的通信卫星。这种广播卫星不需要经过任何中转就可向地面转播或发射电视广播节目,供公众团体或者个人直接接收,因而又称为直播卫星。目前普通的家庭电视机配一架直径不到1m的天线就能够直接接收直播卫星的电视广播节目。(3)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是通信卫星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是利用卫星来跟踪与测量另一颗卫星的位置,其基本思想是把地球上的测控站搬到地球同步轨道上,构成星地测控系统网。这样,可大大增加
16、对近地轨道卫星,如气象卫星、侦察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通信卫星等的跟踪测轨弧段,提高测轨精度,减少地面站的设置数量。换句话讲,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就是利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实现地面测控中心对低轨道卫星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发展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将改变目前航天活动对地面测控的过分依靠性,同时可以以克制在国外无法设置地面站的困难,所以遭到了世界各航天大国的普遍重视。我国目前也在积极地发展这种卫星技术。除上述各中继站卫星系统外,各国还研制和发射了其他类型的专用通信卫星和无线电业余喜好者卫星,如海事卫星,卫星商业系统、搜索和营救系统3基准站这种卫星是轨道上的测量基准点,所以要求它测轨非常准确。属于这种功能
17、的卫星有:(1)导航卫星:这种卫星发出一对频率非常稳定的无线电波,海上船只、水下的潜艇和陆地上的运动体等都能够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电波信号来确定本人的位置。利用导航卫星进行导航是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卫星能够覆盖全球进行全天候导航,而且导航精度高。卫星导航定位有三种类型:双频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如美国的“子午仪导航卫星系统。该类卫星为两维导航定位系统,只能用于水中舰船,定位精度为3050m。“子午仪卫星研制始于1958年,1964年开场投入使用,起初是为水下核潜艇定位服务的,目前已停止使用。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伪随机码测距,系统能进行全天候、全天时、实时三维导航定位,定位精
18、度10m下面,用于舰船、飞机和陆上活动目的等。该系统需要1824颗卫星组网。俄罗斯亦有类似于美国的两代导航卫星系统。区域性导航定位系统,3颗星(静止轨道)提供三维位置。若发射两颗星则只能提供二维位置,假如用户能够提供本身的高程,则能够算出三维位置。该系统特点是同时能为百万用户服务,互不干扰,保密性好。(2)测地卫星:卫星测地的原理与卫星导航的原理类似。由于地面上的测量站是固定的,所以测量精度比对舰船导航定位的精度高。卫星测地目前到达的精度比常规大地测量的精度高几十倍以上。测地卫星可完成大地测量、地形测定、地图测绘、地球形状测量,以及重力和地磁场测定。卫星测地在军事、科学研究和民用方面遭到重视,
19、很多国家研制和发射了测地卫星系统。利用卫星进行测地,为测绘工作提供了当代化手段,工作周期短,测量精度高,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十分是要建立准确的全球性地理坐标系或三维地图,利用卫星测地是唯一可行的测量手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测地卫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人们利用测地卫星测量地壳移动进而监视和预报地震等。测地卫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可采用三角测量、激光测距、多普勒系统等多种手段到达测地目的。4轨道武器这是一种积极进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间防御和空间攻击的职能。它主要包括:(1)拦截卫星:卫星作为一种武器在轨道上接近,识别并摧毁敌方空间系统,这种卫星被称为反卫星卫星。反卫星卫星的拦截方式能够有
20、多种,主要有:使拦截卫星在空间与目的卫星相遇,然后自爆以摧毁目的;从拦截卫星上发射反卫星武器,如激光、粒子和微波等定向高能束射武器;拦截卫星用本身携带的小型火箭助推器加速,与目的卫星相碰撞;设法使目的卫星失去工作能力,如利用核辐射击毁目的卫星的电路与构造,向目的卫星相机镜头上喷射物质,等等。美国研制的空间拦截卫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和前苏联就开场研究拦截卫星。目前,俄罗斯已经把握了1000km下面拦截卫星的技术,美国也在9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在轨反卫星试验。(2)轨道轰炸系统:轨道轰炸系统是一种空间对地的进攻型武器。其任务是将武器部署在地球轨道上,当它绕地球运行到指定位置时,用反推减速
21、火箭使其减慢速度,降低轨道,按地面指令射向目的。1.2.3航天器的基本系统组成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其系统的构造、外型和功能干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系统组成都是一致的。典型航天器都是由不同功能的若干分系统组成的,其基本系统一般分为有效载荷和保障系统两大类。1有效载荷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飞行任务的部件、仪器或分系统。有效载荷种类很多,随着飞行任务即航天器功能的不同而异。例如,科学卫星上的粒子探测器,天文观测卫星上的天文望远镜,侦察卫星上的可见光相机、CCD相机、红外探测器、无线电侦察接收机,气象卫星上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地球资源卫星上的电视摄像机、CCD摄像机、主题测绘仪、合成孔径雷达,通信
22、卫星上的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生物科学卫星上的种子和培养基等,均属有效载荷。单一用处的卫星装有一种类型的有效载荷,而多用处的卫星能够装有几种类型的有效载荷。2保障系统用于保障航天器从火箭起飞到工作寿命终止,星上所有分系统的正常工作。各种类型航天器的保障系统一般包括下列分系统:(1)构造系统:用于支承和固定航天器上各种仪器设备,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运载器发射和空间运行时的各种力学环境(振动、过载、冲击、噪声)以及空间运行环境。对航天器构造的基本要求是重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等,因而航天器的构造大多采用铝、镁、钛等轻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制造。通常用构造质量比,即构造重量占航天器总重量
23、的比例来衡量航天器构造设计和制造水平。(2)热控制系统:用来保障各种仪器设备在复杂的环境中处于允许的温度范围内。热控制分为被动热控制和主动热控制两类。热控制的措施主要有外表处理(抛光、镀金或喷刷热控涂层),包敷多层隔热材料,使用旋转盘、相变材料、百叶窗、热管和电加热器等。(3)电源系统:用来为航天器所有仪器设备提供所需的电能。当代航天器大多采用太阳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系统。(4)姿态控制系统: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姿态。常用的姿态控制方式有重力梯度稳定、自旋稳定和三轴稳定。(5)轨道控制系统: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轨道控制往往与姿态控制配合,它们构成航天器控制系统。(6)测控系统
24、:包括遥测、遥控和跟踪三部分。遥测部分主要由传感器、调制器和发射机组成,用于测量并向地面发送航天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工程参数(工作电压、电流、温度等)和其他参数(环境参数和姿态参数等)。遥控部分一般由接收机和译码器组成,用于接收地面测控站发来的遥控指令,传送给有关系统执行。跟踪部分主要是信标机和应答机,它们不断发出信号,以便地球测控站跟踪航天器并测量其轨道位置和速度。除了以上基本系统组成外,航天器根据其不同的飞行任务,往往还需要有一些不同功能的专用系统。例如,返回式卫星有回收系统,载人飞船有乘员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交会与对接系统,航天飞机有着陆系统等。通常,航天器的各部分系统分别安装在
25、不同的舱段中,一般航天器按舱段划分能够分为有效载荷舱和公用舱两部分,或者分为有效载荷舱、公用舱和推进舱三部分。有效载荷放置于有效载荷舱中,保障系统安装在公用舱和推进舱中。而对于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一类返回式航天器而言,它们还必须包含一个相对独立的返回舱,放置需要再度返回的有效载荷(人员和物资)和相应的保障系统。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逐步开场将航天器的保障系统所在的公用舱和推进舱在构造和技术上相对固定下来,使之模块化,构成平台。将不同的有效载荷与一样的平台(可以称为公用平台)相组合便可得到不同功能的航天器,进而能够大大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甚至实现平台的小批量生产。美国水星号载人飞船构造图
26、1.3航天器控制的基本概念一个刚体航天器的运动能够由它的位置、速度、姿态和姿态运动来描绘。其中位置和速度描绘航天器的质心运动,这属于航天器的轨道问题;姿态和姿态运动描绘航天器绕质心的转动,属于姿态问题。从运动学的观点来讲,一个航天器的运动具有6个自由度,其中3个位置自由度表示航天器的轨道运动,另外3个绕质心的转动自由度表示航天器的姿态运动。航天器在轨道上运动将遭到各种力和力矩的作用。从刚体力学的角度来讲,力使航天器的轨道产生摄动,力矩使航天器姿态产生扰动。因而,航天器的控制能够分为两大类,即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对航天器的质心施以外力,以有目的地改变其运动轨迹的技术,称为轨道控制;对航天器绕质心
27、施加力矩,以保持或按需要改变其在空间的定向的技术,称为姿态控制。1轨道控制“火星快车进入环绕火星的极轨道轨道控制包括轨道确定和轨道控制两方面的内容。轨道确定的任务是研究怎样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有时也称为空间导航,简称导航;轨道控制是根据航天器现有位置、速度、飞行的最终目的,对质心施以控制力,以改变其运动轨迹的技术,有时也称为制导。轨道控制按应用方式可分为四类。(1)轨道机动:指使航天器从一个自由飞行段轨道转移到另一个自由飞行段轨道的控制。例如,地球静止卫星发射经过中为进入地球静止轨道,在其转移轨道的远地点就须进行一次轨道机动。(2)轨道保持:指克制摄动影响,使航天器轨道的某些参数保持不变的
28、控制。例如,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准确保持其定点位置而定期进行的轨道修正;太阳同步轨道和回归轨道卫星为保持其倾角和周期所加的控制;有的低轨道卫星为克制大气阻力,延长轨道寿命所进行的控制。(3)轨道交会:指航天器能与另一个航天器在同一时间以一样速度到达空间同一位置而施行的控制经过。(4)再人返回控制:指使航天器脱离原来的轨道,返回进入大气层的控制。2姿态控制姿态控制也包括姿态确定和姿态控制两方面内容。姿态确定是研究航天器相对于某个基准确实定姿态方法。这个基准能够是惯性基准或者人们所感兴趣的某个基准,例如地球。姿态确定一般采用姿态敏感器和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姿态确定的精度取决于数据处理方法和航天器敏感
29、器所能到达的精度。姿态控制是航天器在规定或预先确定的方向(可称为参考方向)上定向的经过,它包括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姿态稳定是指使姿态保持在指定方向,而姿态机动是指航天器从一个姿态过渡到另一个姿态的再定向经过。姿态控制通常包括下面几个详细概念。(1)定向:指航天器的本体或附件(如太阳能电池阵、观测设备、天线等)以单轴或三轴按一定精度保持在给定的参考方向上。此参考方向能够是惯性的,如天文观测;可以以是转动的,如对地观测。由于定向需要克制各种空间干扰以保持在参考方向上,因而需要通过控制加以保持。(2)再定向:指航天器本体从对一个参考方向的定向改变到对另一个新参考方向的定向。再定向经过是通过连续的姿态
30、机动控制来实现的。(3)捕获:又称为初始对准,是指航天器由未知不确定姿态向已知定向姿态的机动控制经过。如航天器人轨时,星箭分离,航天器从旋转翻滚等不确定姿态进入对地对日定向姿态;又如航天器运行经过中因故障失去姿态后的重新定姿等。为了使控制系统设计更为合理,捕获一般分粗对准和精对准两个阶段进行。(4)粗对准:指初步对准,通常须用较大的控制力矩以缩短机动的时间,但不要求很高的定向精度。(5)精对准:指粗对准或再定向后由于精度不够而进行的修正机动,以保证定向的精度要求。精对准一般用较小的控制力矩。(6)跟踪:指航天器本体或附件保持对活动目的的定向。(7)搜索:指航天器对活动目的的捕获。从上述概念可知
31、,定向属于姿态稳定问题,而再定向和捕获则属于姿态机动问题。姿态稳定要求控制系统在航天器的整个工作寿命中进行工作,这种控制一般是长期而持续的,所要求的控制力矩较小。姿态机动一般是一短暂经过,需要较大的控制力矩,使姿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明显的改变。由于这两种姿态控制的目的有显著差异,所以这两种控制在工程上所基于的系统构造也往往不同。总之,姿态控制是获取并保持航天器在空间定向的经过。例如,卫星对地进行通信或观测,天线或遥感器要指向地面目的;卫星进行轨道控制时,发动机要对准所要求的推力方向;卫星再人大气层时,要求制动防热面对准迎面气流。这些都需要使星体建立和保持一定的姿态。姿态稳定是保持已有姿态的控制
32、,航天器姿态稳定方式按航天器姿态运动的形式可大致分为两类。(1)自旋稳定:卫星等航天器绕其一轴(自旋轴)旋转,依靠旋转动量矩保持自旋轴在惯性空间的指向。自旋稳定常辅以主动姿态控制,来修正自旋轴指向误差。双自旋卫星由自旋体和消旋体两部分组成,互相间由消旋轴承连接。自旋体绕轴承轴(自旋轴)旋转而获得自旋轴定向;消旋体在自旋轴定向的基础上又受轴承轴上消旋电机控制而获得三轴稳定。有效载荷一般放在消旋体中。(2)三轴稳定:依靠主动姿态控制或利用环境力矩,保持航天器本体三条正交轴线在某一参考空间的方向。3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的关系航天器是一个比拟复杂的控制对象,一般来讲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密切相关。为实现轨道
33、控制,航天器姿态必须符合要求。也就是讲,当需要对航天器进行轨道控制时,同时也要求进行姿态控制。在某些详细情况或某些飞行经过中,能够把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分开来考虑。某些应用任务对航天器的轨道没有严格要求,而对航天器的姿态却有要求。例如,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往往不需要轨道控制,卫星在开普勒轨道上运行就能知足对环境探测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器只要姿态控制。航天器控制按控制力和力矩的来源能够分为两大类。(1)被动控制:其控制力或力矩由空间环境和航天器动力学特性提供,不需要消耗星上能源。例如利用气动力或力矩、太阳辐射压力、重力梯度力矩、磁力矩等实现轨道或姿态的被动控制,而不消耗工质或电能。(
34、2)主动控制:包括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处理测量数据,根据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控制指令,并执行指令产生对航天器的控制力或力矩。主动控制需要消耗电能或工质等星上能源,由星载或地面设备组成闭环系统来实现。4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航天器主动控制系统,无论是姿态控制系统还是轨道控制系统,都有两种组成方式。(1)星上自主控制:指不依靠于地面干涉,完全由星载仪器实现的控制,其系统构造见图14。例如双自旋卫星的消旋控制和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一般都采取自主控制方式。有的静止轨道卫星的东西位置保持轨道控制也采取自主控制。(2)地面控制:或称星地大回路控制,指依靠于地面干涉,由星载仪器和地面设备联合实现的控制,其构造见图15。例如,自旋和双自旋卫星的姿态机动和目前多数卫星的轨道控制均采用地面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