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解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解释白话交际习作一日积月累(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释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黄河水转弯很多。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浪很大。浪淘:波浪淘洗。淘:冲刷。簸:掀卷摇荡。自天涯:来自天边。自:来自。天涯:天边。指黄河源远流长。直上:一直到达。银河:天空中由许很多多闪烁的星星聚集成的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叫做银河,或叫天河。同:一齐。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
2、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讲中的牛郎。译文1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狂风劲吹,波涛滚滚,宏大的水势好像来自天边。如今能够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译文2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似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聚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创作背景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
3、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赏析1这首诗写九曲黄河的宏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非凡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诗人运用了夸大的手法,把黄河写成从遥远的天际汹涌而来,携风卷浪,夹泥带沙,奔腾入海,景色非常壮阔。不仅如此,诗人还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同黄河一起挟狂风、踏巨浪,溯流而上,直达天河,去与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想象美丽新奇,气势非凡。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豪迈的气概和发奋向上的情怀。赏析2这首绝句模拟淘金者的口气,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
4、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白话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沙砾,它们伴随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
5、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宏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讲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6、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米或2.6米。羌笛:羌,羌族。羌笛是羌族乐器。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抱怨。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屹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抱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的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好似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单地耸峙在高山之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赏析这首诗写戍边兵士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
7、不失其壮。虽竭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废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襟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捉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似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宏伟气势,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纪念。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
8、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络。如今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讲“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讲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愈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5、古诗词三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铺:铺开。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9、。饱饭:吃饱了饭。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亮堂的月亮。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构造图解景草铺横野六七里牧童笛弄晚风三四声惬意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铺横野-平缓舒适弄晚风-轻松闲适牧童:悠闲自在卧月明-自由自在主题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牧童黄昏在那美丽的草原吹着竹笛,之后伴着明月入睡的情景,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安然、恬淡、闲适与惬意的快乐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想情感。赏析
10、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绘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平缓舒适的感觉全都表现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绘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情态都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妙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黄昏的静寂。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场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第四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敏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可以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如今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