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87544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历。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遭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入影响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浸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

2、籍,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

3、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愈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炽热论;张从正主攻邪,以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缺乏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

4、体系,构成了“温病学派。4近代和当代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种机体本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昼夜晨昏的变化地域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进而辨识出疾病在这

5、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2“症、“病、“证的区别联络:1症:指疾病经过中出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经过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经过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根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络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讲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

6、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精气学讲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经过。3精气是天地万物互相联络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二、阴阳学讲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亮堂的,

7、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严寒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互相转化,即阴能够转化为阳,阳可以以转化为阴。事物的无限可分性:(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拟对象的改变可以以发生变化。4阴阳学讲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的互相斗争、互相制约和互相排挤。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阴与阳互相制约和互相消长的结果,获得了统一,即获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假如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毁坏,则标志疾病的产生。“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

8、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寒2阴阳互根互用含义:“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互相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本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3阴阳交感互藏含义: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互相感应而交合,亦即互相发生作用。是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互相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还是阴阳

9、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阴阳的消长平衡含义:阴和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5阴阳的互相转化含义: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一定条件下,能够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能够转化为阳,阳可以以转化为阴。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5阴阳学讲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三、五行学讲1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各自的特性: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滋润、下行、

10、寒凉、闭藏3事物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4五行学讲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2五行的相克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抑制,制约的关系。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3五行制化含义:指五行之间互相生化、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4五行相乘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多度制约或抑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一样:木乘土乘水乘火乘金5五行相侮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抑制。五行相侮次序与相克相

11、反:木侮金侮火侮水侮土6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5五行学讲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讲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讲明五脏之间的互相关系;讲明五脏病变的互相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构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人体之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谓之“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

12、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3.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气的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宗气相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一气的运动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气机调畅: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4

13、气机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二气化1气化: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各种变化。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互相转化。四、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五、人体之气的分类1.元气1含义:(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3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

14、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宗气1含义: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互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3生理功能行呼吸;行血气;资先天。3.营气1含义: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3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4.卫气1含义: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又称“卫阳。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

15、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3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此外,肾精化生髓,精华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

16、液化生之源匮乏,进而构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经过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经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华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进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假如肾精缺乏,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17、。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二相关脏腑功能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能够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能够防止出血。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互相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四、血的功能一濡养二化神第四节津液一

18、、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四、津液的功能一滋润濡养二充养血脉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五节神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二、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

19、气能生血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经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2气能行血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经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总结:气对于

20、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二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2血能载气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靠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1含义:精与血化源一样而又互相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2生理体现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

21、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可以充养脏腑之精。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二津血同源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一样而又能够互相资生、互相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2生理体现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讲。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气能生精、摄精2精能化气二精、气与神的关系1精、气化神2神驭精、气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互相依存,

22、互相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第三章藏象第一节概论1藏象的概念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藏象学讲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互相关系的学讲。1脏腑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包括肝、心、脾、肺、肾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形态上中空而密闭,功能上以贮藏精气为主。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2藏象学讲的构成基础:古代解剖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

23、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3藏象学讲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五脏一、心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必须以心气的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心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的生理特性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二、肝1.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调畅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逍遥散、痛泻要方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促进消化气机脾胃脾升胃降分泌胆汁、排泄胆汁男子排精性功能女子月经、泌乳、排卵“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者,凝血之本2.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体阴而用阳肝气升发3.志液体华窍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筋膜或宗筋),其华在爪“肝为罢极之本开窍于目睛明与春气相通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