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87136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内容介绍1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原理阐述阴阳消长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意义。2何谓津液?津液是怎样化生的?其详细经过怎样?3津液的输布、排泄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活动相关?试分述之。4何谓津液?津液有何生理功能?试分述之。5何谓人体之气?其生成来源怎样?其生成与哪些脏脏的生理活动相关?试分别讲明之。6气的生理作用有哪些?试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阐述之。7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怎样?脏腑的气机运动有何特点?8气机的概念怎样?为什么讲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9宗气是怎样生成的?其分布和功能怎样?10试从生成、特性、分布及功能诸方面比拟营卫二气的异同点。11血液是怎样生成的?血液的正常运行方

2、式及与脏腑的关系怎样?试分述之。12血液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怎样?血液有何生理功能?13气对血的作用怎样?这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14何谓“津血同源?试从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阐述之。15藏象学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6如何理解心主血?17为什么讲肺主一身之气?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络?18何谓脾主运化?其生理作用怎样?为什么讲脾为后天之本?19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如今哪些方面?20何谓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怎样?为什么讲肾为先天之本?21试述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22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怎样理解“肾主二便?23试从生理病理阐述肾与骨、髓、脑之间

3、的关系。24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络。25肺与肾在病理上有何联络?26人体消化经过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的作用各怎样?27中医学病因分类主要有哪几种?各包括哪些内容?28劳逸过度有何致病特点?29饮食失宜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何致病特点?30结石有何致病特点?31瘀血有何致病特点?32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怎样?33七情内伤有何致病特点?34何谓热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怎样?35何谓湿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怎样?36何谓寒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怎样?37何谓风邪?试述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38何谓扶正祛邪?试述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参考答案1答: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讲最基本的规律。阴阳

4、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其内容及指导意义如下:此长彼消:即阴长阳消、阳长阴消。这是由于阴阳制约较强造成的。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讲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消彼长: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是由于阴阳制约不及造成的。即唐王冰注解(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长彼亦长: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这是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临床上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皆属此类。此消彼亦消: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这是互根互用不及所造成的。临床上常见的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必然气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皆属此类。2答: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稀者为津,稠

5、浊者为液。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份和营养而生成。详细而言,饮食水谷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脾主运化,赖脾气的“散精和“升清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与津液上输于肺,而后输布于全身。小肠“主受盛“泌别清浊,接受由胃传送而来的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营养物质和水份,上输于脾,经脾转输布散全身。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吸收,即大肠的“燥化作用也介入津液的生成。总之,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胃、小肠、大肠的共同作用,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包括津液,一起上输于脾,经“脾气散精而布散

6、全身。3答: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依靠于一系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脾主运化水液,为胃行其津液,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源。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通过其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其肃降作用将上焦的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输布起着主作用。一方面,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温煦和推动脾、肺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以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另一方面,贮藏于膀胱的津液在肾气的作用下,经三焦布散全身。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津行,通过气机的调畅促进津液的环流和输布。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上

7、腾下达的通道,只要三焦通利,津液才得以在体内流注输布。津液的排泄,有多个途径,其中肺主呼吸,通过呼气作用排除一定水份,通过卫气的调节作用化以为汗排出体外。尿液的排泄,是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无用的水液化以为尿排出体外。其次,大便的排泄也带走一定的水份。4答: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津与液同属一体,经常并称为津液。津液的生理功能有四:为滋润濡养作用。津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属人体阴液之一,所以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官窍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可化生血液。津液在还流经过中,渗入孙脉,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津液的代谢常随机体内生理状态

8、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为排泄代谢产物。津液在其代谢的经过中,通过汗、尿的排泄排出一定的代谢产物,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作用维持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之中。5答:人体之气则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气的生成来源有二:一为先天之精气,二为后天之精气。气的生成,有赖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肺为气之主,主呼吸,是人体内外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不断地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介入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尤其为宗气的生成起着

9、主导作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过脾胃的生理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为气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肾藏精。藏于肾中的精气,包括了禀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气,这种精气为元气之根,五脏六腑之本,人体之气生化之根本。6答:气的生理作用有下面几个方面。推动作用。即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生理状态下,气的这种作用正常,就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病理状态下,当气的推动作用减退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退,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温煦作用。“气主煦之即是对这一作用的概括,这

10、种作用主要体如今恒定人体体温,维持各脏腑组织正常的功能活动,促进血、津的运行等方面。在病理状态下,气的温煦作用减退,会导致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影响血液、津液的正常运行而表现为多种病变。防御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对外邪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为病后的康复能力。气的防御作用减退,多表现为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外邪,患病后难以康复等。固摄作用。即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摄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若气的固摄作用低下,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如自汗、多汗、尿失禁、流涎,甚则导致各种血证。气化作用。气化,系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详细体现为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互相转化。气化失常可影响

11、体内整个物质的代谢经过而构成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营养作用。即对全身脏腑组织的供养作用,为其提供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营养作用减退,必然会影响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为功能低下的病变。另:中介作用。气是感应传导信息之载体,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络。7答:气机,即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体现。就五脏而言,心肺居上焦宜降,肝肾居下焦宜升,脾胃居中焦,通达上下,脾升胃降,为升降运动的枢纽。六腑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的消化经过中有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可见六腑之气的运动降中寓升。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

12、之间均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降的统一。总之,脏腑的气机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8答:气机,即指气的运动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脾胃皆居人体中央属土,通连上下。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火上者心,宜降;水下者肾,宜升;左木右金,左木者肝,主升发,右金者肺,主肃降。心火宜降,肾水宜升,此水火既济,阴阳协调。肝气升发,肺气肃降,此升降相因,平衡协调。心肾肝肺之升降,均在中气。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他脏腑的升降运动,均赖脾胃之气以提供物质基础。升则赖脾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也。中气旺则脾升而

13、胃降,木火金水得以轮转,中气衰则脾郁而胃逆,木火金水皆失得以运用。故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9答: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合,聚于胸中而生成。宗气积聚于胸中膻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功能,关系到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贯心脉者而行气血,帮助心脏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向下者注于丹田,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关系到下肢冷暖和运动。总之,宗气的功能不仅关系到肺的呼吸运动和心脏的正常运行,而且与人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故宗气又有“动气之称。10答:营卫二气均属于人体气的范畴,其化生均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赖于脾胃的功能状态。其不同点如

14、下:特性不同:营气精专柔和,为“水谷之精气;卫气疾滑利,为“水谷之悍气。营属阴,卫属阳。分布与运行方式有别:营行脉中,循十二经脉和督、任之序循环运行,如环无端。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受经脉之约束等。功能有异: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则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温养脏腑,润泽皮毛的功能,同时,有助于维持人体“昼精而夜瞑的功能。11答:血液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上注于心肺,经心的化赤作用而生成。此外营气、津液均介入血液的组成;肾精充足,归精于肝,可以转化为血。血液运行的基本构成是血行脉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血液的运行,主要依靠心肺之气的推动。心

15、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此外,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这些都是维持血行正常的基本条件。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肝的疏泄功能也是促进血行正常的重要条件。脉为血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只要脉道通利,血行才能正常。总之,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的配合下进行的,其中心气的推动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12答:血液是由脾胃、心、肝、肾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的。在血液的生成经过中,脾胃的功能活动尤为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使血行全身,为各脏腑提供营养进而促进血液的化生。另一方面,水谷

16、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的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脉,经心化赤为血。此外,肝主疏泄,主升发,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肾藏精,为元气之根,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为血,且精血能够互化,精可化血,也是血液生成的途径之一。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二是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3答:气属阳,血属阴,它们之间存在着阴阳互根互制互用的关系。详细而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对血所发生的这三种作用,概括为“气为血之帅。由于气能生血,故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品,就是取其“气能生血之义;由于气能行血,临床上对气虚或气滞所致的血瘀证,常配合补气、行气之品,是取其“气

17、能行血之义。又由于“气能摄血,临床上由于气不摄血而见出血之候,必须用补气摄血方法,方能到达止血之目的。14答:津液和血液均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同属阴液范围,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其生成均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所化生,且它们之间能够互相转化,故有“津血同源之称。在生理上,脾胃消化饮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又是生成津液和血液的基本物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孙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津液在其运行经过中,不断渗入孙络而成为血的组成部分,故有津血互化之讲。在病理情况下,当血液缺乏时,无以渗于孙脉外为津液,可致津亏的病变。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汗出太多导致津液大量耗散,不能渗入孙脉内介入血液的组成,

18、甚则孙脉内之液渗出脉外而构成津枯血燥的病变。因而,在临床上,历来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以及“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15答:脏象学讲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主要体如今: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人体的六腑、五官、形体、诸窍等组织器官联络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着相对平衡协调,即“天人相应;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构成五脏精神活动系统;五脏主藏精化气,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六腑、奇恒之腑附属于五脏,故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16答: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所谓心主血,是指

19、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内循行的功能;心主脉,是指心脏具有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靠于心气。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搏动是心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足、心血充盈、脉道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心主血脉的动能正常,表现于外可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洁。假如心气缺乏,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病理表现,甚至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病理现象。17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首先体现于气

20、的生成,十分是宗气的生成。宗气主要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会聚于胸中而成。因而,肺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体现于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调节作用。肺主气与肺主呼吸的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络。肺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肺主呼吸的功能,肺的呼吸功能正常,呼吸均匀调和,保证了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肺的呼吸功能是主气功能的根本条件。同样,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又为肺主呼吸的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18答:脾主运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脾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对水谷精微的转输和散精作用。其生

21、理作用:一是使全身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二是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物质来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其生理作用:维持和调节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协调,防止体内水液潴留为患;二是使津液更好地发挥滋养和濡润作用。后天,指人离开母体单独成长和生活时期。后天之本,指脾胃而言。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通降,二者功能协调配合,则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此外,脾胃的功能直接影响人体正气的强弱,对于发病、疾病转归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因而称脾胃为后天之本。19答: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升发以调畅气机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如今

22、三个方面。调畅气机:肝的疏泄正常,对气机的升降出入之间接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一是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进而协调和促进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脾升胃降则消化正常。二是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进而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此外,津血的运行和男女的生殖机能也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20答:肾藏精,是指肾封藏先天与后天之精气的生理功能。其生理作用主要有: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人体生殖繁衍的机能;肾精化血,介入血液的生成;具有抵御外邪,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先天,指胚胎时期或阶段而言。先天之本,指肾。由于肾所藏的先天之精

23、,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肾中精气及其生理效应之概括肾阴与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又具有一定的抗邪抗病作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21答: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之气化作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脾、肺、胃、肠、三焦和膀胱等脏腑对津液气化的根本,在整个水液代谢经过中,肾的气化功贯穿始终,所以,它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十分是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更与肾的气化功能直接相关。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主司膀胱的开合,升清降浊,进而使尿液的生成与排泄维持正常。22答:肾主小便,即肾开窍于前阴。肾主水,主持和调节津液代谢,对尿液的生成及排尿影

24、响较大,故肾称“水脏、肾主小便。生理和病理: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之气化作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脾、肺、胃、肠、三焦和膀胱等脏腑对津液气化的根本,在整个水液代谢经过中,肾的气化功贯穿始终,所以,它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肾脏本身就是津液输布和排泄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是依靠肾的气化作用:“肾阴为合,“合能使清者上升,复归心肺,以保持体内一定量的水液,并生尿;“肾阳为开,“开使浊者下降,流入膀胱,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液及废物,即排尿。肾阴肾阳平衡,气化作用正常,开合有度,分清别浊,调节水液排泄

25、。或者讲:十分是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更与肾的气化功能直接相关。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主司膀胱的开合,升清降浊,进而使尿液的生成与排泄维持正常。若肾气缺乏,固摄无力,如小儿肾气未充,常见遗尿;老人肾气已衰,控制小便的能力减弱,甚则小便失禁;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者,使清者不上升,而小溲多而清澈;或者肾阳虚,无力推动津液输布与排泄者,则尿少,或伴有浮肿,甚尿闭;肾阴缺乏,津液减少,阳偏亢主开,使浊者下降,使尿少黄而利。肾主大便,后阴亦为肾之窍。肾藏精,为封藏之本,且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在有控制地排泄大便经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气的固摄功能对于肛门固摄粪便,不使其无控制地外出,起了重要

26、作用。大便的构成与排泄虽与大肠的燥化、传导直接相关,是胃主通降作用的详细体现,亦与肺的肃降功能密切联络,但肾的阴阳主司各脏腑之气化,如肾阴的盛衰,就决定了脏腑的润燥等。若肾精气缺乏,固摄无力,可见久泄滑脱;同时,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肾阴虚,大便干结,肛门燥而失润,则易引起肛裂。肾阳虚,则气化无权,可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23答:肾与骨、髓、脑的关系密切。骨的生长有赖于骨髓的充养,而骨髓的化生依靠于肾中的精气。若肾精亏虚,骨骼化生无源,精虚髓弱,在小儿可引起骨软无力,囟门迟闭,骨骼发育不良等症,在成人可致骨质脆弱,易于骨折。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均由肾中精气所化生,髓聚则为脑,故称“脑为髓

27、之海。肾中精气充足,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神充沛,记忆力强。若肾中精气缺乏,髓海空虚,则头晕耳鸣,精神萎顿,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总之,脑、髓、骨均靠肾精充养,其生理功能均从属于肾,为肾所主管。24答: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络,主要表如今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在血液的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化赤以生血,心脾共同协作,血液才能化生充足。在血液的运行方面:心行血,脾统血,心脾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在病理上,心脾两脏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的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渎职,气血生化无源,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若

28、脾不统血,血逸脉外,也会造成心血缺乏。由于心脾在病理上常互相影响,最后构成“心脾两虚证。临床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胀、倦怠等症。25答;肺与肾在病理方面的联络主要表如今下面三个方面:在水液代谢失调中,可由肺的宣发、肃降的异常,通调水道功能的减退,而致肾的气化失常,构成尿少、水肿等聚水而为病;相反,在肾的气化失常,肾水上泛,出现水肿的同时,又可引起气喘,咳逆倚息,不得平卧等肺气上逆之证。在呼吸功能失常中,既可由肺失宣发、肃降,日久导致肾不纳气,加剧肺气的上逆;可以由于肾中精气缺乏,气化功能减退,肾不纳气而导肺气上逆。在肺肾阴虚方面,经常互相影响,而致阴虚的加剧。26答:人体的消化经过主

29、要与胃、小肠、胆、脾、大肠、肝、肾等脏腑有关,详细经过为:胃的受纳腐熟作用:饮食进入胃,由胃受纳,并经过胃的初步消化,构成食糜,下降于小肠。小肠的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作用:小肠接受胃下降的食糜,进一步消化,然后泌别清浊,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被小肠吸收后,由脾转输至全身;浊者包括食物残渣和水分,分别降入大肠和渗入膀胱。脾的运化起着主导作用。胆贮藏和排泄胆汁助消化。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大肠的传导作用。肾对消化的促进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温煦脾阳以助脾运化,暖和胃阳以助胃的腐熟;肾阴肾阳促进大肠的传导。27答:1(内经)的阴阳分类:得之风雨寒暑者,属阳;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者,属

30、阴。2(金匮要略)中的病因分类:“客气邪风为一类,“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一类。3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讲:六淫侵袭为外所因,七情内伤为内所因,饮食所伤、跌仆金刃、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4近人分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等。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病理产物构成物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等。28答:1过劳: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易损伤机体之气,出现少气懒言,倦怠消瘦等症。劳神过度:可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纳差,腹胀,便溏等证。房劳过度:可伤及肾中精气,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

31、不调,或造成不孕、不育。2过逸:主要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全身虚弱。易使气滞血瘀,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形体虚胖,动辄心悸,气喘汗出,易于继发其他疾患。29答:1饥饱失常:过饥则易致营养缺乏,气血亏虚,出现面色不华,心悸气短乏力;过饱可致饮食停滞,脾胃损伤。2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如寄生虫病,传染病或食物中毒。3饮食偏嗜:五味偏嗜:会造成相应的内脏机能偏盛,久则损其他脏腑,导致疾病的发生,或造成营养不全。如偏嗜肥甘厚味,易生痰热,阻滞气血,发为胸痹、肥胖、痈肿疮疡、中风等。偏寒偏热:偏寒易内生寒湿致腹痛泄泻;偏热可致胃肠积热,出现口渴口臭、腹满便秘、痔疮。偏嗜饮酒:可损伤脾胃内生湿热,

32、可直接伤及内脏,或致生某些疾病,或发生急慢性酒精中毒。30答:1多发生于六腑等脏器:在临床上,除肾结石外,多见者为胆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胃结石等。2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阻滞气机,易导致肾、胆、膀胱、胃功能失调,并影响气血运行,水液代谢障碍和消化功能渎职。并可损伤血络而致出血病证。3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的构成病程多较长,其症状不定,有的可无症状,有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其与结石停留的部位、结石的种类、大小形状、动态、有无并发症密切相关。4易致疼痛或发生局部梗阻。如右胁、腹、腰部绞痛、胃脘胀痛及右肩部、两股内侧放射性疼痛等,可出现上下不通的关格证,或致尿闭、黄疸等。31答:1疼痛:

33、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2肿决:在体内多为积,质硬,固定不移;在体表者表现为局部青紫肿胀。3出血:血色紫暗,多夹血块。4紫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呈青紫。5舌质紫暗,或舌面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6脉:涩或结代。7其他:如善忘,肌肤甲错,渴而不欲饮等。32答: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痰饮伏肺出现胸闷、咳喘;其流注经络可使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或半身不遂;其结聚局部构成痰核瘰疬或阴疽流注。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其停留体内可产生很多病证。如饮逆于上可见眩晕,水注于下致足肿,湿在肌表而浮肿,湿停中焦致吐泻,痰气凝结咽喉出现“梅核气等。其致病不仅见证广泛,且变化多端。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34、如其导致的咳喘、眩晕、中风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4易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失常,如胸闷、心悸、痴呆、癫症及失眠、喜笑不休、发狂等病症。5水湿痰饮内停,多见腻苔或/和滑苔。33答:1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太过,首先影响心神,然后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2直接伤及内脏:如喜悲伤,怒伤肝,悲戚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又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3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喜则气缓,致心气松散,精神不集中,神志狂乱;悲则气消,致伤肺气,气短乏力,萎靡不振;恐则气下,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致心气紊乱,心悸惊慌不安;思则气结,致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便溏。4多发为情志

35、病:导致癫狂、惊悸、不寐等病症。5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很多病症,往往因不良情志刺激而使病势加重。34答:自然界中具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出现高热、面赤、脉洪、口喝喜饮、咽干口燥、体倦乏力少气等症。2热邪易生风动血:出现高热、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吐血、衄血、发斑、崩漏、月经太多等症。3热火、温性炎上:出现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痛、齿衄、口腔腐败等症。4热邪易致疮痈:易发生疮疡痈肿,红肿热痛。35答: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出现胸闷脘痞腹胀,大便不

36、爽,小便短涩,或泄泻,水肿等症。2湿性重浊:出现周身困重,肢体倦怠,头重如束布帛,关节疼痛重着,面垢眵多,小便混浊,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太多,湿疹,滋水秽浊。3湿性粘滞:出现大便粘腻,小便涩滞,苔腻,病程缠绵。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出现淋浊,泄痢,妇女带下,下肢溃疡等病症。36答:自然界中具有严寒、凝结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出现恶寒,脘腹冷痛,吐泻,手足厥冷,倦卧,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2寒性凝滞:出现脘腹冷痛,绞痛,得热则减,逢寒增剧。3寒性收引: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筋脉拘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少腹拘急不仁等症。37答:自然界中具有

37、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其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临床表现如汗出、恶风、鼻塞、咽痒、咳嗽。2善行而数变:临床特征如:四肢游走性关节痛,荨麻疹瘙痒,皮疹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等。3风性主动:如眩晕、抽搐、角弓反张等。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广泛,为外感病中主要致病因素,六淫中很多外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38答:扶正祛邪: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加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运用原则: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根据邪正盛衰及其在疾病经过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的主次与先后;扶正不留邪,祛邪勿伤正。运用方式:单独使用。扶正适用于纯虚证、真虚假实证及正虚邪不盛等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祛邪适用于纯实证、真实假虚证及邪盛正不虚等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