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梁学亮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构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现分述如下:1、整体观念。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整体观念以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构造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构造上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病理上互相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遭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
2、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施行的思维经过。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经过中确立证候的经过,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证候的经过。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律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1.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中医学运用
3、它来说明人体的构造、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2.藏象学讲,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互相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互相关系的学讲,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本章详细说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互相联络。3.气血律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互相关系,进而讲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4.经络学讲,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互相关系的学讲,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
4、,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好的组织系统。本章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道路,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讲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5.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并讲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6.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7.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
5、个主要方面。上述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三、阴阳学讲阴阳,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互相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其基本内容有: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互相转化下面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1.为什么讲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如今下面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互相转化,即阴能够转化为阳,阳可以以转化为阴。(2)阴阳之
6、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能够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能够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3)比拟对象不同。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拟而划分的。2.何谓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互相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本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所以
7、讲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3.什么是阴阳互藏?阴阳互藏是指互相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怎样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构成的是实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其中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之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缺乏。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8、治疗当滋阴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又称补阳配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又称补阴配阳,又称补阳配阳。四、五行学讲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五行学讲的基本特性,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
9、间互相联络的基本法则。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此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此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此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讲。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的特性:古人称“
10、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下面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1.何谓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而,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2何谓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抑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水、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
11、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而,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抑制和制约。3何谓五行相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制约或抑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一样,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相对土气则缺乏,以致对土抑制太过,称“木旺乘土。4何谓五行相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反向制约或抑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12、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非但金不能克木,反而受木气所侮,称“木火刑金。5何谓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累及其子,导致母子均出现异常。如水缺乏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等。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影响其母,导致子母均出现异常。如木缺乏导致水枯等。6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缺乏,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
13、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7怎样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胄,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
14、,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8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可以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缺乏,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
15、肾阴缺乏,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五、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称“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称“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一样,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六、人体之气生成的相关脏腑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
16、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此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清,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气、血与津液。而且水谷之精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以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经过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
17、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以资元气。下面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1元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如何的?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人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而,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能否充盛有关。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
18、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43宗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如何的?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人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而,但凡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
19、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而,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气力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赞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分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2营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如何的?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与卫气比拟,属阴,故称“营阴。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营与血关系密切。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
20、全身两个方面。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营气循血液流注于全身,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滋养。3卫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如何的?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气中慓疾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卫气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46血液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哪些?(1)脾胃: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而,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
21、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水谷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经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人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即心肺化赤作用。(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华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可以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4血液运行与哪些脏有关?各起何作用?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气的充足与
22、推动功能的正常与否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尤其是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更突出了肺气在血液运行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能够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功能可以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5津液的输布与哪些脏腑有关?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
23、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一方面脾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再得以将津液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可以以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接受脾转输来的津液,一方面通过宣发,将津液向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布散;一方面通过肃降,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故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对水液的输布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体现了“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素问逆调论)讲:“肾者水脏,主津液。一方面是指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从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到脾气运化
24、水液,肺气宣降津液,肝气疏利,三焦决渎,乃至津液的排泄等等,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蒸腾的激发作用与肾阴的凉润制热的调控。另一方面,肾脏本身也是介入津液输布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经过肾气的蒸化作用,将其中的清者重新吸收而介入全身水液代谢,将其浊者化为尿液排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三焦的通利保证了众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人,在体内正常地流注布散。6气与血的关系是如何的?(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气能生血
25、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经过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肝气的疏泄调畅,因而,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才得以保证。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如今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进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
26、(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故血虚患者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讲明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七经络系统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正经有十二,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
27、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又称“十二经别。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络。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连属部分包括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而称为经筋和皮部。其中,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分布之所在。别络是从经脉分出
28、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络,可以称为十六别络。别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络和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联络作用:人体由脏腑、形体、官窍和经络构成。它们固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活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的互相联络,脏腑、形体、官窍各种功能的协调统一,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2)运输渗灌作用:经络运输渗灌气血的作用,体现为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以及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
29、窍及经络本身的作用。各脏腑形体宫窍及经络本身,得到气血的充分濡养,则能发挥其各自的功能。(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4)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络、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使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互相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八、“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
30、物生长化珍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缺乏,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又称其为“六邪。1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称外感性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3)地域性:
31、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多燥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炎热或火邪为病等。(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湿感冒、风寒湿痹等。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其伤人致病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
32、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行痹或“风痹。“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性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进而构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时机多;风邪伤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伤及而发生多种病证。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3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
33、邪侵入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缺乏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伤。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
34、,其侵人多隐缓不觉,导致多种病变。(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进而使水湿内生,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2)湿性重浊:指湿邪致病,易见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
35、称之为“湿痹或“着痹。(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等。(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阴位)。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枯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枯燥、咽
36、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缺少、大便干结等。(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人,故最易损伤肺津,进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6.炽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炽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炽热之性燔灼、升腾,故为阳邪。阳邪侵人,人体之阴气与之相搏,邪气亢盛则致人体阳气病理性偏亢,“阳胜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临床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2)炽热易扰心神:炽热与心相通应,故炽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
37、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3)炽热易伤津耗气:炽热之邪伤人,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因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即所谓热盛伤阴。故炽热之邪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阴亏的征象。阳热太盛,大量伤津耗气,临床可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重则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气脱证。(4)炽热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炽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动血指炽热人于血脉,易迫血妄行。炽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血行加速,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
38、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太多、崩漏等。(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疹。7.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炽热之气所化,炽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太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缺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忽然昏倒、不
39、省人事。(3)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乏、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8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般而言,由于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而且常挟毒雾、瘴气等秽浊之邪侵犯人体,故其致病比六淫更显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因此发病经过中常出现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当处在疠气流行的地域时,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凡触之者,多可
40、发病。疠气发病,既可大面积流行,可以散在发生。(3)一气一病,症状类似:疠气作用于脏腑组织器官,发为何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且其临床表现也基本类似。9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一是七情损伤相应之脏。由于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响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如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二是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响和精神状态。三是数情交织,多悲伤肝脾。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如忧思、郁怒、惊喜等。数情交织致病,可损伤一个或多个脏腑。如过恐过喜,既可损悲伤,又可累肾;郁怒太过,既可伤肝,又可影响心脾。四是易损伤潜病
41、之脏腑。潜病,是指病已经发生但无明显临床表现者。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七情内伤不仅多损悲伤肝脾三脏,而且还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例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虽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出现原先所患病证的临床症状。(2)影响脏腑气机:如(素问举痛论)讲:“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多发为情志病证。(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二是加重病情。10.过劳包括哪些内容?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1)劳力过度,又称“形劳。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劳伤形
42、体而积劳成疾,或者是病后体虚,勉强劳作而致病。劳力太过而致病,其病变特点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损伤内脏的精气,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久而积劳成疾。(2)劳神过度,又称“心劳。指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由于心藏神,脾主思,血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故用神过度,长思久虑,则易耗悲伤血,损伤脾气,以致心神失养,神志不宁而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和脾失健运而纳少、腹胀、便溏、消瘦等。(3)房劳过度,又称“肾劳。指房事太过,或手淫恶习,或妇女早孕多育等,耗伤肾精、肾气而致病。若房事不节导致肾精、肾气耗伤,则根本动摇。11瘀血的致病特点:
43、(1)易于阻滞气机:瘀血一旦构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因此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2)影响血脉运行:瘀血为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但瘀血构成之后,无论其瘀滞于脉内,还是留积于脉外,均可影响心、肝、脉等脏腑的功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乃病理性产物,已失去对机体的濡养滋润作用。瘀血阻滞体内,尤其是瘀血日久不散,就会严重地影响气血的运行,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因此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讲法。(4)病位固定,病症繁多: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于及时消散,故其致病又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如局部刺痛、固定
44、不移,或症积肿块构成而久不消散等。而且,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构成原因各异,兼邪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就不同。此外,瘀血阻滞日久,可以化热,所以讲瘀血致病,病证繁多。九、正治与反治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正治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原则。正治主要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一样,故又称为“从治。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由于这类情况较少见,故反治的应用相对也较少。究其本质,用药固然是顺从病证的假象,却是逆病证的本质而治,故仍然是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病变。“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症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病变。“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