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84723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陕西中医学院科技处陕西咸阳712046赵宗辽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络。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生长起来的一颗大树,它汲取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构成了中国人对疾病诊治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保健养生及与疾病做斗争的生存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形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中医药

2、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精华,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习主席讲过:“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宗教、传统法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史学、传统礼仪、传统衣食住行和传统科技文化等2。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发奋图强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文精神和“天人合与“天人和谐等四大基本精神2。人文精神强调人文与文明、文化的互动,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古人把伏

3、羲、神农、黄帝称为“人文始祖,可见“人文二字道出了中华文明中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周易贲彖传)中讲:“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用“人文来解释“文明,用人的“观、察和“观、化来讲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类本身的三种关系,进而提示了人类文明的真理3。人文精神首先依靠以人类本身情感、人生价值、社会关系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其次依靠以自然现象自然物、人化自然和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自然技术科学。前者是人文处世之本,后者是人文立世之基。2.中医药文化的构成及特点中医药文化的初步定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

4、质文明的总和4。中医药学不仅是研究和揭示人类身心疾病产生、变化之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而且是一种建立在科技实用基础上的传统精神文化,即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一种“遵循自然、敬重生命、关心健康的文化,它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一直没有从自然哲学母体中分化和独立出来,进而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烙印5。中医药文化中的阴阳学讲、五行学讲、运气学讲、经络学讲、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精、气、血、津液理论等涉及到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的内容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儒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因而,中医药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的结

5、合体,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6。3.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是考虑人生,研究人道乃至长生久视之道是各种思潮和学派的共同特点。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后来的fo学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2。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严密围绕“人社会而全方位沟通,二者水乳交融,互相促进。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天人观、形神观、中庸观、常变观等方面7。3.1天人观与中医药文化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直遭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基本问题。(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主张“天人同类、“天人相副的观点,以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

6、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应之而起,其道一也。2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主张:“天人合一。以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于万物之中,进而与宇宙相始终,提倡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2。天人合一思想始终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主导地位,浸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构造之中,深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式是不分主客,其思维方式是以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中医文化受整体思维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以为人体是

7、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构造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互相影响的。同时还以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反映为:人与自然同源,即天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进化之源,又为生命延续提供必要的条件。天地由气构成,人亦是天地之气构成。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7;人与自然同构是指人与自然有着一样或类似的构造。如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等;人与自然同道是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具有一样的阴阳消长及五行生抑制化规律。类比思维以为天人相通,主要

8、体现就是天人相类,如九州之中有东、西、南、北四海,人体中则有髓、血、气、水谷四海;天地间河流注入海,中原有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济、河、漳十二条主要河流,人体相应有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注入四海7。直觉思维是以现实中人的详细感性为中心的感性领悟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络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领悟和详细的判定的一种思维方法。人处天地间,天地万物之道,即是立人之道,故人应遵守天地之道,然而天地万物都是无言的,不会把天地之道讲出来,要想获得天地之道,就只要依靠人对天地万物的存在加以领悟,并把这种领悟作为建立人道的根据。中医文化中对阳气的阐述,就是在“阳气者,若天

9、与日的基础上,通过对太阳作用和运行节律的直观领悟,以推论阳气在人体的功能和昼夜消长变化。由于直觉思维不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通过内在直观实现认识的突变与飞跃的特点,中医治病立足于整体调整,不可按图索骥,而多半凭医家的悟性而临证用药。中医其所以难学的原因就在此。3.2形神观与中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本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南朝范缜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并喻之为刀刃,(神灭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未闻刃没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7中医文化中形神关系则有物质与运动、机体

10、与功能、肉体与精神之区别,以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体产生精神,精神与形体有机结合,相伴相随,俱生俱灭,只要形神相俱才能成为人。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影响,中医人治病,固然注意疾病本身,但更关注的是有病之人,既重视病人的生物属性,又重视其社会属性,以为人体的健康应当是生理、心理乃至情感、精神等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对病因分析中,既要考虑物理、化学、微生物因素,更要关注社会、心里,情感等因素,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任何心理情绪固然都是内部的情绪状态,但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变化乃至病变,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忧虑恐慌等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七情致病学讲;在疾病防治方面注重“天人合一,主

11、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重“身心合一,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意疗、“身心的融通,强调“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心病心医、“身心互动;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详细问题,采用不同方法,不仅考虑药物和手术等物质因素,还要考虑心理、精神、社会等非物质因素,形神兼备,充分体现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医文化的形神兼备与西医文化的重病轻人观不同,它是当代医学畅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形式医学形式的先驱者。3.3中庸观与中医药文化中庸观是儒学倡导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宇宙观、方法论和境界讲的统一,它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乃至民族性格,都产生了宏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

12、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创始人孔子在综合殷周“中德、“中行、“中道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把“中与“庸联合起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论语.雍也)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中庸是一种既无过,也无不及的和谐状态。受中庸观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始终贯穿着协调和平衡的“中庸、“中和思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讲:“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素问.调经论)讲:“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7中医文化对不同事物或矛盾的另一方采取包涵和协调的态度,注重纠正一方的偏胜或偏衰,使不同事物或矛盾双方维持相对平衡稳定、协调发展的状态。而不是象西医文化那样一味地排挤或企图消灭对方。

13、中医治疗法则的“调整阴阳、“协调脏腑、“调和气血、“清热与温寒、“补虚与泻实等,就是以改善和恢复人体“和谐为目的,以协调人体平衡为宗旨8,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中和谐、平衡的“中庸理念。3.4常变观与中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常变观,主要反映宇宙万物的常住性和变动性,用以讲明事物运动变化经过中的客观必然性和偶尔性,有时还指驾驭事物变化和把握社会改革的原则性和灵敏性。“常与“变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互相依靠,互相制约。受常变观的影响在建构中医理论、归纳生命活动规律、总结医疗经历经过中始终围绕“常与“变的关系展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讲:“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是针对运气变化的规律而言。

14、(素问.刺志论)讲:“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是针对人体常住性的生命活动规律而言。“常中有“变,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讲:“理色脉而通神明,使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纲、六合,不离其常,以观其妙,以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变中显“常,如(灵枢.五变)讨论体质与发病的关系讲:“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通过“变能够把握“常,通过“常能够制约“变,在“常与“变的运动中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内经)总结出了阴阳传变、五行传变、六经传变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推理来知常达变,以测知疾病的变化趋势。74.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

15、,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片土地,中医药文化就好像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树木。土地肥沃,营养丰富,树木就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土地贫瘠,树木生长难以茂盛。从中国近代史看,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遭到了严重地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被毁坏得七零八落。难怪如今很多国人,十分是一些年青人看中医时听不懂中医大夫讲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理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国学功底不深之故。假如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底蕴,就不可能建立起有本身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单纯谈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远发展。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民族的兴

16、衰,首先是其民族文化的兴衰。中华民族要实现和平崛起的伟大中国梦,就必须振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医人一定要捉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弘扬中医药文化,以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处理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宣传,遵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对中医药进行深化的研究,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参考文献:1吴潇湘.把中医药打造为国家品牌二论习近平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N.中

17、国中医药报.2021年8月28日第1版.2田季生,贺润坤.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北京科技出版社2021年6月第五次印刷P-4、P-8-11、P-34-35、P-37、P-39.3彭树智.彰显(人文杂志)的人文精神J.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第7-8页.4海霞.“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定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8月25日第1版.5吴勉华.当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瞻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卷第1期,第1-6页.6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卷第2期,第63页.7邢玉瑞著(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50、P-55、P-57、P-63、P-68、P-73-74、 8陈仁寿.论中医的“和谐观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卷第2期,第76-78页.作者简介:赵宗辽1960年4月-,汉族,陕西省咸阳人,1981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教育管理与研究。邮箱:784063113q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