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39842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十分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义条件下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讲理的,又能够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意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发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

2、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如今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别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络起来,构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遭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fo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

3、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fo教中的众生平等,慈善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构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4、。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讲,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中医文化深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以讲,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讲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讲文解字)曰:“医治病工也从酉。“医,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历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能够

5、讲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辉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入融入了儒家、fo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着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到达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自强:药王

6、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困百姓也由于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而,他十八岁开场“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因本人多病虚弱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着作特别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天伦与人伦、天理与人理,天道

7、与人道,天理人情合二为一,谓之道德。(易)曰:“与天地合其德,君子之德也。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儒家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本人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道家创始者老子,把“慈祥作为他的“三宝之一。他要求人们,要发扬“水的品格,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要仁爱和本分。有了这个道德基础,学医、业医便能站在更高尚的角度来提高本人的水平,并且,还能够扩大学习中医的队伍,使中医事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一项事业,而非简单的谋生存的手段,并能涌现出一批

8、又一批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终身的中医生。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很多门学科的精粹:中国古代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培养本人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构造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历来的中医大家几乎全是集理论家、教育家、临床家于一身。他们的成就见证了一个核心:

9、“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提到,学医要“精勤不倦。树立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势必造就一批博古通今的中医生,势必推动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时代在发展。实践证实,只要与时俱进、严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成果,就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当代医学在这个方面已经作出了典范。中医要发展,也离不开当代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博积医源的基础上,努力接受当代科学知识,如此,则有可能将传统中医同当代科学技术结合而促成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和进步。继承、创新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没有很好的继承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没有很好的继承就有可能导致学术的萎缩甚至消亡。传统文化在过去给了中医很丰富的营养,今天、将来,传统文化仍将是中医

10、发展的营养来源。我们应该正视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从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和自我完善,这一经过遭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时快,有时慢,但从历史上看,绝没有停滞不前。中医学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轨迹和规律,那就是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发展必然同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凝结的纽带、存在的价值、民族灵魂之所寄,决定着民族的种性,“只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医学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发展核心,以当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发展导向,以当代科技知识为发展手段,将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目的,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宏扬中医之要旨,迈向康宁之通衢!中医学不单

11、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包罗万象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文化界讲二、“中医界讲三、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中医学关系的意义第一章传统易学与中医第一节易学内容一、(周易)的构成二、“周易的含义三、(周易)的性质四、(周易)的哲学意义第二节医易同源一、医易的始祖与成书二、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三、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基础四、医易妙用第三节易道与中医阴阳学讲一、易以道阴阳二、阴阳学讲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原理三、阴阳学讲在中医学中的详细应

12、用四、阴阳学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第四节象思维与传统医学一、整体性思维二、功能性思维三、形象性思维四、变易性思维第五节(周易)三才观与中医天人相应观一、(周易)三才论二、人与自然界三、人与社会四、人身小宇宙第六节易道与中医组方用药一、三才封髓丹二、交泰丸三、清震汤第二章道家思想与中医第一节道家宇宙观与中医整体观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三、气之聚散与中医四、道家和谐观与中医调养观第二节道家思想与中医身心观一、道家哲学境界与中医形神观二、道家知慧境界与中医清心养神观三、道家宽让境界与中医顺应观四、道家社会理想与中医和谐观五、道家心灵净化与中医养生观第三节中医术语命名与道家道教思想一、命名源于归真返朴思想二、命名体现道家养生学讲三、命名反映宗教思想四、化裁典故传讲五、借用相关词语第三章元气论与中医第一节中国古代元气论一、太初与气二、“道生一与“阴阳之气三、“精气讲的产生与发展四、“元气讲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儒家文化与中医第五章fo教与中医第六章语言阐释与中医第七章古典文学与中医第八章性命情性与中医第九章饮食文化与中医第十章气功与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