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人本理念是促进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竞争的不断白热化,对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逐渐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引入人本理念。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就是在企业中创建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包括人性化的信息交流机制和用人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人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应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所
2、有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源已经凸显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根本要素,是企业的活力之源,生命之本。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用,尽可能地开发并释放人才的力量,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管理体系,创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断吸收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机制,以求更加高效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发展成败的战略核心任务。1、“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内涵及重要性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需要与发展作为制定管理思想和
3、具体管理方法的核心。围绕着人的发展需要,实施各种管理举措,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提升人的素质,开发挖掘人的潜能,以实现企业与人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财富、文明成果及人类历史的创造者。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在现代企业中,人是企业所有活动的主导者,其他各项资源都在人的控制和支配之下进行配置利用,人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核心的资源。企业的发展进步,根本上要通过人的能动性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有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
4、极意识,激励人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将人的创造性力量充分地释放,以推动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谋求发展,就必须凝聚人心,鼓舞员工的敬业精神与事业热情,培养和吸收人才,最大化的发挥人的才能,做到“会集人才,才尽其用”。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协调一致,将企业转化为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的平台,通过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员工的专长,合理的分配企业创造的财富红利,在员工个人得到成长的同时,做到员工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地将员工的人生前途与企业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集聚人才、最大化地发挥人才的价值,
5、企业兴盛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2、创建“以人为本”管理机制的途径2.1要建立人性化的信息交流机制企业的良好发展需要高效默契的工作团队,这就需要加强建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应积极建立高效的信息流转处理体系,例如引入现代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服务于执行者为中心,将工作信息快捷地在企业人员之间传递并执行,实现各项工作事务的高效协同。在工作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开展讨论交流,使下级能够更准确地领会上级决策的原因、目的及内容,也使得上级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下级的工作状况或者工作建议。可以建立跨级别的意见反馈机制,让高层领导更直接地与基层员工沟
6、通,深入细致地了解基层人员的所思所想以及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组织各个工作环节的员工进行意见交流,公开释明办公程序,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理解与协调,以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默契,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种工作障碍。2.2要创建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的文化氛围,对每一位员工的情绪都会产生影响,并会进一步对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产生激励或是抑制作用。企业应当积极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以最大限度调动起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积极推动老、中、青各级员工的交流学习活动,老员工阅历广泛、经验丰富,中年员工业务熟练、年富力强,青年员工拼劲充足、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可
7、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理解与默契,还可以实现知识及灵感的交会互补,全面提升各级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并能为员工各自的工作扩展思路。同时,要营造一种互助互学、和谐融洽的职场人际氛围,要注意针对各种消极思想以及矛盾冲突的预防和协调,使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找到温暖融洽的归属感,还要塑造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企业文化,鼓舞员工产生饱满的事业热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各项工作。2.3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一切进步归根结底都要由思想和决策上的创新来引导。不同的员工各有其知识专长,在工作过程中都会积累出独到的经验及体会,当这些不同的知识、理念融会碰撞时,往往就会产生富有价值的创新。企业在制
8、定决策机制时,应秉承科学民主的原则,全面深入地征求各方的建议,广泛探讨、科学论证,对于提出有益观点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并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智略支持。2.4要建立人性化的用人机制首先,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应当量才适用,充分考量一个人的专长、经验、性格、志趣等因素,要与其工作职位的要求基本匹配,使得员工的才华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并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其次,要注意优化工作团队的人员配置,既要营造团结默契的人际氛围,还要做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企业还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员工的岗位和职责进行流动,既可以全方位的考察人才、锻炼队伍,又可以充实员工的
9、业务经验,提升其业务能力。2.5要建立人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员工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做到二者协调一致。首先,要对员工的个人事业规划进行积极引导,让员工可以在企业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空间,使其找到自身职业生涯的目的地和归属感。其次,要做好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注重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企业可以进行员工的合理流动,以便锻炼与发现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在职业精神方面,可以通过读书会、报告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修养,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培养端正的工作态度,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知识技能方面,
10、要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鼓励员工攻读在职学历教育,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充分开发潜能,不断充实人才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2.6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促进员工的素质成长与绩效提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激励办法,可以在薪酬、股权、晋升、深造、荣誉、情感、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在薪酬方面,可以纳入激励因素,采取固定的基本工资与弹性奖励以适度比例结合的方式,企业应权衡兼顾公平性、安全性、激励性三个方面。首先,企业要保持薪酬分配体系的相对合理稳定,对于员工的学历、职称、资历、岗位权责应合理地在工资中予以体现;其次,薪酬的整体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市场
11、竞争力,以在外部市场吸引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并增加员工工作的安全感,保障现有员工队伍的稳定,使员工能够踏实深入工作;最后,应加大激励性薪酬的力度,可以从常规业务绩效、工作改良创新、重大突出贡献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给予相应的激励性薪酬,在薪酬体系中拉开一定的差距,以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同时激励其他员工向先进员工看齐,努力改变自己的能力、经验和态度,实现工作效益的提升。对于对企业有巨大贡献的骨干员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采取一定的股权激励,骨干员工是企业的团队核心,让他们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经营,共同承担企业发展的利润与风险,可以将他们的个人前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融为一体,激励他们更加尽责
12、尽力地为企业服务,明显提升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与管理效率。企业应建立公平公开的职务竞争晋升体系,对于工作业绩出色、积极进取的员工,根据其能力特点、企业的用人需要及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合理地给予职务晋升,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以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某些专业技术型岗位的员工,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成才激励措施,鼓励或者资助员工积极学习深造,提升专业技能,以强化扩充企业的专业实力。3、结论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员工荣誉、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非物质激励。企业不仅仅是员工谋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也是员工一生中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许多员工常年为企业敬业奉献,对企业的成长灌注了
13、极大的感情,企业应高度重视员工精神层面的生活需要,对贡献卓著、敬业奉献的员工要给予高度的尊重和荣誉,还应当充分的关心、理解、尊重、帮助员工及他的家庭,给员工家庭送温暖,组织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员工的精神生活。通过在企业中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积极的文化氛围,在情感上感染员工,为其发挥才智提供精神动力,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激励员工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参考文献:1许涛,甄红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优势、J、. 北方经贸,2003(1).2翟天灵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 经济师,2007(12).3黄静人本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中的人本管理、J、. 中国商界,2009(9).4杨笑琪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导刊,2009(10).5杜瑶以人为本,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