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3).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874033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3).doc(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1 植物的身体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植物卡片、有关植物器官的图书资料、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教室上课)资料卡。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观察植物,总结、指认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第二课时:查阅资料知道植物六大器官的功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资料上自己质疑的内容。教学导入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明了观察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观察不同的植物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二:寻找所观察的

2、植物身体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明确的观察范围和观察目的,有助于学生观察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活动1 观察植物的身体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在观察多个个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归纳概括出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活动时,应先选择一种可以同时观察到植物六大器官的典型植物,让学生以独立观察为主。最好提供一张没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植物的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须在室内简要提示活动要求:带上活动记录表;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接着组织室外观察,最后在室内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最后的环节是一个概括、

3、归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为了便于组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或是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开花植物,作为课内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分别说出每种植物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典型植物的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教材呈现的学生观察记录示例有很强的代表性。一般情形下,学生通过观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植物体都有根、茎、叶三部分。受观察内容的影响,如果学生观察了一些正在开花、结果的植物,总结时应能找出还有花、果实部分。但受季节的限制,观察到的植物花期不是在秋季或某些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不够明显,难以辨认,甚至还说出一些非绿色开

4、花植物来,因而学生在总结植物体一般都有花、果实、种子这些器官时,会出现争论。应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注意植物的选择要凸现概念,根据地区的不同找合适的植物,另外,教师还必须在知识上做好足够的储备,需要时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认识了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之后,教师可结合教材67页的单元评价,组织进行指南车竞赛场的活动。让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对植物六大器官的指认,有助于学生对植物体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 活动2 了解植物的器官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的各种器官有什么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及制作资料卡的方法

5、。本册教材把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制作资料卡作为能力训练的侧重点,这是学会搜集信息、制作资料卡的起始课,因此该课是全册书的重点课,该活动又是本课书的重点活动。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把握好教学层次,处理好“教”和“扶”的关系。教材正文以及给出的画面、资料卡、资料摘要,提示了活动的组织形式,明确了资料查阅、资料摘要及制作资料卡的过程及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会有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哪些资料中可以查到;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

6、们:学生们刚刚开始进行资料的查阅,需要老师的尽心指导。1. 怎样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指导:要知道植物的各种器官有什么作用?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阅和搜集?具体说说怎样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或补充,或解说,最好利用课件演示文字资料的查询过程:目录查询内容查询阅读摘记整理。这样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依据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水平,课堂上进行演示或给予必要的帮助。方法介绍完毕后,教师应提供足够量的资料供各组查阅练习,如书刊、杂志、复印资料等,其中还应有少数与本课无关的内容,训练学生学会查阅。2. 制作资料卡的过程指导:课堂里资料的查阅和制

7、作资料卡活动大约给出15分钟左右。制作资料卡片是一种重要的整理资料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小养成制作资料卡片的习惯有助于科学课的学习及个人科学素养的培养。完整的资料卡片应包括:资料类别、来源、作者、题目、内容摘要、摘录时间等。教材中呈现的是资料卡示例栏目设置比较简单,有条件的可以教得更规范些,教师讲解更详细些。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栏目设置的理由、制作过程、内容的要求等。学生明白了制作资料卡的方法后,可依据时间让各小组分工又合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查阅任务,建议学生一边查阅,一边制作完成资料卡,并要求每位学生至少独立完成制作一张资料卡的任务。3. 交流指导:交流成

8、果和写好摘要小组成员完成资料卡的制作后,接着要求学生找出植物的器官各有什么作用,并把其中与植物“生活”有关的内容摘抄下来,写好资料摘要。写资料摘要实质上是对资料卡上的信息一个再分析、整理的过程。另外,教师应注意在这个活动中做好两项评价。一是对这节课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过程需要一个引导性的评价。即在学生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切入,及时的予以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适时、适当的评价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制作的资料卡片进行评价,用准、全、好作为指标评价,用展示

9、、粘贴等方式进行大范围的交流,形成多元评价的措施。教材最后是指南车提出的问题:资料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研究吗?教师对教材该处的处理建议如下:用一个课时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为后面二课针对根、茎、叶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需要一个课时,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实验设计的实际水平,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本课时大致的教学流程:1摘要交流:先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植物器官的功能。由于学生查阅资料的来源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不一样的介绍一般会引发争论。教师可以借此推波助澜提出: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说法?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争论,教师引入指南车的留言:资料上的内容都正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

10、思维顿时活跃起来。2引领质疑依据生活经验,对资料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这里要强调的是引领学生不迷信资料,大胆质疑是科学精神的表现。然而也不能无根无据的乱否定,要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认知,作出合理的质疑,是该环节的关键。1 实验设计要验证资料上的内容、自己的质疑是否正确,学生都会想到用实验来验证。可实验该怎样设计,需要学生动动脑筋。教师让有同一质疑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体同学听听每组的设计,师生一同检查设计是否切实可行,条件控制是否严密完善,注意要鼓励、肯定不同的实验方法。然后各组修改实验设计方案。如果学生提到验证根和茎的作用,教师可告知学生会在下节课专门组织研究。2

11、 课后验证提示学生按自己的实验设计在课外展开实验,提醒学生有的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好好坚持,探究到底。一段时间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反馈交流。让学生介绍实验验证情况,对能积极参加试验验证活动的学生要鼓励,要肯定。老师给予的各种赞许会激起更多学生的探究热情。2 根和茎的奥秘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3 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

12、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4 认识直根和须根。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一教学导入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

13、粉红女郎的吗?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2学生仔细观察: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四植物怎样运输水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2学生猜测。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

14、面有什么现象?4设计实验: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五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3 神奇的叶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卷尺、资料卡。课前准备: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线把下面的袋口扎紧,把植物放在阳光下。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2课时。第1课时: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布置资料的搜集。第2课时:交流植物与阳光实验探究的结果,互阅植物器官的趣事资料卡,将教学引向深处。教学导入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

15、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因此本课的导入目的是利用人类认识植物营养器官的科技史来指导学生认识叶的光合作用。先提出:动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植物的“食物”从那儿来?在学生的回答中借此了解他们的原认知水平,依据学情引出故事。如果学生能说出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教师则说: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如果学生不甚了解,教师则说:科学家们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用他们的智慧,经历了一个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让我们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在教学中,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精妙绝伦的经典实

16、验往往被认为只是展示知识的一种形式,它的其他功能却被忽视了。其实,光合作用发现史不仅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还有着更多的教育教学意义: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更为有效的是,学生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因此教师要注意将二者结合,注意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两个经典实验,注意不能让学生过早看教材,而应一段一段的随教师的讲述或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最后引出问题“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17、”?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活动1 植物与阳光本活动重在探究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先通过对树木向阳面与背阴面的长势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猜想;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展开实验探究,记录相关数据;依据实验结果验证猜想。活动目标旨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懂得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义。1. 提出问题阶段,教师最好课前考察学校是否有紧挨房屋生长的树,如有,最好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找出向阳面与背阳面的长势有哪些不同,进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做

18、出猜想。如果没有,也可用课件或课本插图,并嘱咐学生留心观察自家院子或其它的地方有没有这种情形的树木。2. 阳光对植物的生长影响实验教材在编写上只要求学生做好植物高度的记录,是因为学生的猜想容易认为放在阳光下的植物应该高一些,猜想与结果的不一致,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个兴奋点。实验要求学生坚持一周的观察,做好植物高度的测量和记录。因此所有学生必须亲历这一探究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家按要求展开实验。考虑到要选择两盆长势基本一致,且七天中由于是否得到阳光,在植株高度上有较明显区别的植物,建议选用豆科植株。教师最好在学校做一组,以供学生观察、测量、记录。另外,实验中的两株植物除了在高度上出现差异外,还会有

19、其它的一些现象,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细心观察,用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到的其它变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两盆植物放置的位置对调,再观察一周。3. 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是学生们共知的。到底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则学生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或其它浅显生动的形式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里教师要熟悉新的课程标准,该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就行了。4. 组织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目的让学生明白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这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契合点。 活动2 叶的蒸腾作用本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教材在

20、逻辑体系的建构上,选择让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还在于帮助或提示学生对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建立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学生会整理出植物从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茎的运输,到达植物的叶,其中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那植物绿叶制造的养料又是怎样运送到植物体全身的?植物的生活还有哪些秘密?在解决了许多问题后,还会有更多的新问题冒出来。教材正是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的认识空间、探究空间。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永远吸引着孩子们那颗强烈的好奇心。1. 活动的开始最好回顾一下植物体内水的运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系统、较全面的思考。2

21、. 设计实验的环节有难度。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在树木比较多的地方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为什么?逐步体验设计实验所需的智慧。组织学生分组在校园内的指定植物上做实验。课后对自己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3. 观察教师课前的准备实验,说说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自己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不必低估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4. 活动最后可以借助课件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本课的拓展部分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一些植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其目标是让学生继续提高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形态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布置,完成资料卡的制作。在第二课时带来与同学交流共

22、享。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可简单小结单元学习内容,提出想继续探究的关于“植物生活秘密”的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保存好资料卡,综合单元将要使用。本单元的实验大多需要一定时间,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在活动的组织上,各地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实践情况,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1 动物的特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不同运动方式的动物图片,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图片,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2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课前或课后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课时安排建议本

23、课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部分的教学。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可以让学生寻找单元页上森林中的动物(8种动物),旨在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了解动物的特点。再问学生“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姿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或这些动物与植物有哪些区别呢)?”让学生提取对动物的已有认识,归纳概括动物区别于植物的共性特点。学生交流时可能是针对某一动物的身体结构或食性与植物的区别(如蝴蝶有翅膀、动物有眼睛、蚕要吃桑叶等),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本活动重在从学生的生活

24、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在有趣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结构和功能的关联,由“说出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模仿动物的运动”、“思考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等几个小活动组成,其中“搜集动物运动趣事”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是以特例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构造特征与运动行为的关系。1交流首先,教师可用不同运动方式的动物图片(如教材中的蜘蛛、雕、熊、马、鱼等),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上动物的运动特点,再让学生交流见过的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让学生从动物的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来感受动物的多样性。2模仿模仿动物运动的游戏,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角色扮演应该更合适一些,因此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自选其中的任一种

25、进行模仿,也可以模仿教材以外的动物的运动,相信这一活动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模仿之前,教师应当提出要求,可以开展竞赛,完了,应当组织评议:谁模仿得最逼真?并说说有什么感受,以此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3讨论通过前面的交流和模仿,学生已经对动物可以自由运动这一共同特点形成共识,这时候,教师可以插问:它们的运动方式可以互换吗?当学生给予否定时,教师可要求他们说出否定的理由,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一般情况下,为什么鸟就不能在水中游、鱼就不能在空中飞?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而这,正是整个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它的身体构造密切相关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训练

26、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也许会出现就事论事的局面,停留在动物个体而不是站在类群的角度看问题,或者会出现以偏概全、忽视特例的状况,比如“会飞,是因为有翅膀,所以有翅膀的就都会飞”,又如“鸟都有翅膀,都会飞”等。针对前一种问题,教材以鱼为例,通过插图里学生发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认识上升到动物类群的高度,并提供了“流线型”这样的科学名词;针对后一种问题,教材则以搜集“动物趣事”的形式给予引导,不但提供了关于企鹅不能飞却能游的一则趣事,而且要求学生搜集、补充这样的动物趣事(关于运动方式的)。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稍作了解,可以告诉学生在第2课、第4课还要继

27、续研究,不要做过多地纠缠。关于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教材的意图是为后续研究获取提出这方面问题的事实,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搜集都可以,交流这方面的动物趣事时不必充分展开。如果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那么教师也不必刻意回避,可以让1个小组先作汇报,给予鼓励之后再布置这项作业。 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本活动先让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了解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然后以同样是鸟足却有不同的特点适应不同的环境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旨在引领学生从两个方面辩证地去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建议分两个过程来组织该活动。1

28、对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对着各种动物的图片,相互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就需要考虑图片的准备了,决不能种类单一、生活环境差异不大,如果教师难以准备这么多,可以号召学生参与,实在不行,还可以采用对答的形式来丰富比较的内容。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为给学生打下思维的基础,教材以鸟类的足为例来启发他们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分别出示了鸭足(游禽类)、鸡足(陆禽类)、鹰足(猛禽类)、鹤足(涉禽类)等图片。教学时,最好能通过前面看图说环境的游戏而提取出这四种动物来,然后先说说他们的生活习性,接着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逐

29、个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最后扩展更多的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在第1课时结束之前,教师应当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动物捕食方式的资料,为第2课时的学习作好准备。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本活动围绕动物的食性,旨在使学生了解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捕食方式、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获取食物相适应的。1游戏教师先将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发给学生(同样要注意种类的丰富性),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游戏,游戏的方式可以是“找朋友”,甚至可以借用“玩扑克”的形式。这项游戏,意在使学生对各种动物的食性有比较深的印象,并且可以使学生对食

30、物链也有粗浅的感受(为以后形成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2交流如果说前面的游戏是侧重于结果的谁吃掉了谁,那么接下来的交流就是侧重于过程的究竟是怎么吃到的。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学生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前面的活动一样,在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用不同方式获取食物的许多例子之后,教师还应当再次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都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教材是以青蛙为例来说明的:青蛙的口腔宽阔,舌长而宽,前端分叉,表面有粘液,舌的生长方式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端,舌尖向后。青蛙

31、捕捉昆虫的时候,舌突然翻出口外,把昆虫粘住,并且卷入口中。青蛙的上颌边缘和口腔顶壁前方都长着许多小牙齿,这些牙齿不能咀嚼食物,但是可以防止昆虫从口腔里逃出。3分类教材以指南车信箱的形式给出了按食性给动物分类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式探究的结果进行鉴定,引导他们将自定的分类标准向科学的分类标准看齐。因此,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这份资料。4应用当学生已经知道明确的分类标准之后,教师不妨让学生对前面提到过的动物按食性重新分一次类,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突出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分类方法的多样化。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前面说了,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都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现在又按

32、食性给动物分类了,那就挑1-2类动物,再回头看看,不看别的,就看牙齿,看是否真是这样。教材于是出示了肉食动物中的虎和植食动物中的兔子的牙齿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再一次证实这个结论是令人信服的。拓展活动 爱护自己的牙齿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前面观察动物的牙齿过渡到观察自己的牙齿,并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然后强调牙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并由此及彼,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各部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第2课时,教师应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对资料搜集得较好的、交流得较好的小组进行表彰。评价建议本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能否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能否列举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特点、能否将搜集的信息用

33、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等方面进行。2 水族的公民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各种鱼以及其他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准备好和流线型外形作对比实验的演示材料。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放大镜、毛巾、镊子、固体高锰酸钾颗粒等学生准备:第2课时,分组准备1-2条美丽的金鱼(自带鱼缸)。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部分的教学。教学导入 课前,教师可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影像资料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各种淡水鱼类在水中觅食的、有各种海洋鱼类在水中游弋的、有深

34、受学生欢迎的海豚和海狮等、还有一些不太起眼的其他水生动物然后,教师板书课题,交代学习内容:在浩瀚的自然水域王国,生活着众多的水族公民,鱼类是其中一个庞大的家族,今天,就以我们熟悉的鱼作为水族公民的代表来进行研究。活动1 观察鱼本活动通过观察典型鱼(鲫鱼)和多种鱼,旨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和初步归纳出鱼的外形特征,并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鱼的外形与水中生活的相关做出假设性解释。1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教师提供给学生观察的鲫鱼,要选择稍微大一点、外表特征明显且没有受到损伤的,可事先将装有鲫鱼的水槽盖上毛巾,以免学生分神。观察之前,教师应提出作记录的要求,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

35、简笔画等,但是人人要观察、个个要记录。在观察时,要鼓励学生先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除了用眼睛看,还要允许学生用手摸(例如“太滑,抓不住”的感受必须动过手才知道),接着才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例如用放大镜观察鳞片、侧线甚至翻开鳃盖看看鳃等。2观察情况交流和评议这个阶段的交流,意在使鲫鱼的外形特点能够得以凸显,并且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促使那些观察得不够仔细、不够全面的学生作进一步地观察。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展示组内选优的画作,然后小组互评,也可以是展示某个学生的文字记录,然后以它为“靶子”,大家都来发表意见等等。3观察多条鱼对多条鱼的观察,教材特意选用了几种较常见的淡水鱼,但教师仍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换

36、材料,而且还应当提供更多的鱼让学生观察。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都像鲫鱼那样观察活体实物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影像资料、课件或图片等。在这个观察活动中,不必再要求学生作详细记录,但应当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和鲫鱼作对照,并在记录纸上作上必要的和鲫鱼相同特点的标记。 4归纳概括 在学生经历了典型鱼(鲫鱼)和多种鱼的观察之后,接下来就是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从中归纳出鱼类外表的共同特点,主要有:身体是流线型,有鳍,有鳃,有侧线,鳞片表面有粘液等。5讨论以上特点在水中生活的作用在这一环节,先是讨论:鱼类的哪些特点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这些特点在水中生活有什么作用?

37、然后再是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各自的表格中。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讨论,是针对前面总结出的鱼的外形特点而进行的,并不是指鱼类的所有特征。讨论时,应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进行辩论,由于本课并没有布置学生事先搜集这方面的专题资料,学生只能借助学习动物的特征时搜集过的一些资料和在学习中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包括他们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所以对于讨论的结果,并不要求都达到统一,应当允许学生存疑,允许学生将自己的保留意见也写在表格中。至于这些问题,将通过活动2来解决,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先去求证。6实验演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做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鱼的身体是流线型,最

38、适合游泳”前一课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还没有做过实验呢,因此,现在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为活动2中的实验设计做些铺垫,进行方法引领。实验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试着说出大体思路:将材料一样(可都用泡沫)、长度一样、宽窄一样的流线型和其它形状的模型并列放在水面,同时弹射,看谁的速度更快。如果学生还想研究其它问题,教师可趁机提出实验设计的要求,让学生课后思考,在第2课时再接着研究,同时布置自带金鱼的任务。活动2 研究鱼本活动是前一活动的延续,重在训练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进行实验(或资料查询),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以研究报告(或资料卡片)的形式表

39、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1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在前面讨论出来的结果中,除了“流线型的身体游得更快”得到了实验验证以外,其余的实际上都还停留在猜想的水平,既没有进行资料查询,也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因此,紧接着活动1,教材设计了“研究鱼”的这一活动。首先,是提出问题。面对前面已经观察过的鲫鱼,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可与教材后面的单元评价相结合),让他们大胆说出心中的疑惑:“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我喊它,它能听到吗?它的鳍真是为了游泳吗?”接着,是作出假设。在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时,应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不能瞎蒙。2自主选题问题提出来以后,并不一定都适合学生现

40、在进行实验研究,例如“我喊它,它能听到吗?”就不太适合课堂实验,因为不好控制实验的变量,还有侧线的作用等也不便实验。但是,这些不便实验的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并拥有一定量的资料,也可以采用资料查询的方法得以解决,因此,教材通过“指南车”进行提醒:“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再开始研究哦。”也提醒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改进。3制订计划、自主求证、填写研究报告(制作资料卡片)虽然三年二期已重点进行了实验能力的训练,对于计划的制订,学生也并不陌生(在研究纸和玩降落伞等活动中已经提供过示例),但是对于四年一期的学生来说,做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可能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教材以“鲫鱼的嘴一

41、张一合,是在喝水吗?”这个从学生角度提出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鱼不是在喝水(水从鳃出来了),那又是在做什么呢(呼吸)?教材提供了一个研究计划的示例,希望能起到方法引领和提升学生认识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验材料的准备方面,教师要充分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要求,多准备一些,除了教材示例中的筷子、红墨水,还可以准备镊子、固体高锰酸钾颗粒等。同时要考虑每组选定的问题可能并不一样,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例如对鳍的研究,就可以准备一些合适的塑料套等。至于那些不便实验的问题,教师则应当向学生提供预先搜集的经过加工的资料(可与学生自己的资料相结合),让他们当场进行资料

42、查询,并制成资料卡片。如此一来,这个学习活动就是一个发现式探究和接受式探究同时并进的一个过程。4成果展示根据前面的活动,在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应该有实验研究报告和自制的资料卡片两种形式,因此,教师要很好地组织这样有特别意义的展示活动并进行小结。5阅读科技史资料、欣赏美丽的金鱼教材中关于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科技史知识,是很好的情感教育资料,教师可结合欣赏学生自带的金鱼以及金鱼图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拓展活动 搜集其他水生动物的资料1本活动是为了说明: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都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并不仅仅只是鱼类。活动重在指导学生搜集其他水生动物在形态

43、方面与环境相适应的更多科学事实。所以此项活动最好能在课内进行,这样才能使本课教学紧扣课题、更加完整。2因为时间的关系,可预先由教师搜集其他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等)并进行加工,然后在课堂上再提供给学生。3最后,教师应对全课进行总结,对那些能根据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进行实验(或资料查询)、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以研究报告(或资料卡片)的形式较好地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小组进行表彰。评价建议本课的评价可以以学生的发现式探究学习为主,可从观察鱼的活动中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况、实验的设计、实验中获取事实的分析等方面进行。3 吃奶长大的动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

44、小兔(最好用活体实物,如果难以实现,可用影像资料、情境图片等替代材料)。2搜集更多的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卡通图片除外)。学生准备:分组查阅关于哺乳动物的资料。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建议安排1课时。教学导入 教材中,本课的导入是以兔子为谈话对象,在学生的回忆中挑起矛盾是否吃奶长大?接着抓住他们急于看个究竟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的。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因地制宜,城里孩子也许没有亲眼目睹过,可以这样导入,而农村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大多见过,欠缺的也许只是没有细致、深入地观察过,所以,导入的方式也应作相应调整。活动1 观察兔子本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兔子作为典型观察对象,旨在让学生亲历更细致、敏锐的

45、观察活动,以获取丰富细致的信息、进行准确细致地描述、做好客观真实的记录,然后通过观察更多的动物训练学生善于撇开事物的那些扑朔迷离的非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捕捉观察目标,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1观察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首先,教师在提供活体实物时,要注意营造一个既适合兔子暂住又便于学生观察的环境,使学生再一次理解生活环境对动物们的重要性。其次,观察之前,教师应提出作记录和提问题的要求。观察可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两种,一般情况下,是先进行粗线条的全面观察,提出问题后再进行较细致的重点观察,其中,母兔的乳头和小兔吃奶的过程就是重点观察的内容。教材中观察记录的示例,是对学生观察时无声

46、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够发现母兔的乳头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一些特点,并深入观察小兔吃奶的过程以进行印证。再次,要组织好观察后的情况交流,当学生说出“三瓣嘴”之类的非哺乳动物特征时,不要急于否定或回避,要尽量让学生充分表达,说得越多越能暴露问题,越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但是重点内容还得重点说。 2观察多种哺乳动物在观察更多的哺乳动物时,教师应提供能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等,便于学生进行比较。3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通过比较后进行特征归纳时,教师可按学生容易接受的程度依次规范科学术语:先将“吃奶”改成“哺乳”,再将“生小动物”改成“胎生”,最后形成概念。活动2 哪些是哺乳动物本活

47、动实际是一个演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哺乳动物的概念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同时增长见识,认识一些两栖动物(青蛙)、爬行动物(鳄鱼)等。因为学生课前已分组查阅了关于哺乳动物的一些资料,所以教师可直接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此外,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内容让学生当场进行练习,对于那些判断有误的动物,教师可适时地出示一些资料供学生查询,也可布置学生课后去求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也许会很自然地联系到人类自己,教师应当给予必要的引领(见第1课的“课程资源”)。评价建议本课的评价建议围绕哺乳动物的特征,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方法的运用情况。4 飞翔的精灵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情感、态度、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