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 摘要 知识扩散是一个经历知识形成、知识溢出、知识吸收、知识再造和新知识形成的螺旋式上升循环过程。本文构建了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重点研究了知识溢出、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三个阶段的影响因素。知识溢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空间距离、知识型员工的聚集和流动、市场结构和社会网络;知识吸收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企业的研发活动、企业的学习文化、企业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企业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集群学习机制;知识创新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创新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和基础设施。 关键
2、词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阶段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077-04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一、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知识扩散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本文认为知识扩散是指知识形成、知识溢出、知识吸收、知识再造直至新知识形成的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高科
3、技中小企业集群中的知识扩散是一个经历知识形成-知识溢出-知识吸收-知识再造-新知识形成的循环过程,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如图所示: 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指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认识、感觉、概念或规律性的主观映象的形成。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是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在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中知识的形成是集群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知识或信息从组织内部的一个部门流动到另一个部门,或是从组织内部流动到组织外部的状态和过程。知识溢出按过程分为水平知识溢出和垂直知识溢出,水平知识溢出是指知识溢出在相同性质的研究机构或企业之间横向进行;垂直知识溢出是指知识溢出在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
4、之间的流动。水平知识溢出产生规模经济,垂直知识溢出产生范围经济。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溢出的表现形式,表现为知识的接受者或者需求者消化吸收外界溢出的知识所导致的知识创新。知识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知识创造新市场的溢出效应、知识创造新利益的溢出效应、知识本身的溢出效应。知识溢出的过程如下:首先,知识溢出主体将所拥有的全部或部分知识正确地传播出去;然后,在传播中通过传播介质将知识进行综合分类筛选,屏蔽掉无效知识,使有效知识传播到知识接受主体;最后,知识接受主体通过正确地识别、接收、利用信息,与原有知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知识。 知识吸收。知识吸收能力是指认识、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吸
5、收能力包括四种能力:企业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知识吸纳能力、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和企业知识利用能力。企业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对外部产生的,对本企业有关键作用的知识加以判断和获取的能力;企业知识吸纳能力是将适合企业内现存的认知结构的外部新知识整合到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能力,也就是外部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有效地被阐释和理解,因为不能被理解的知识是难以被企业再开发利用的;企业知识转化能力是指改变现存的知识结构,将新的外部知识与内部已有知识有效地,吸收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兼容的外部新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开发利用能力指个人或创新组织利用整合后的新知识、有效把握和利用市场机会、创造新知识并产生新产品或新过程的能力。四种企业
6、知识吸收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包括能力和知识吸纳能力,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是企业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知识创新是在经济发展和知识积累关系密切的条件下,通过知识管理,将知识不断应用到新领域并在新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的系统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内容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集群内的知识创新主要是应用研究,创新的目的是研发新
7、产品投入市场或采用新技术节约成本。 新知识形成是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知识溢出、知识吸收,尤其是知识再造的过程中,对原有知识赋予新的认识、感觉、概念或规律性。新知识形成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 二、知识溢出阶段 知识溢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型员工、社会网络、市场结构和空间距离。 (一)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如今知识型员工一般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单位(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知识型员工主要有自主性强、成就感强、创造性强、流动意愿强等特点。知识性员工在知识溢出阶段
8、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其聚集和流动。 知识型员工的聚集。牛冲槐等(2010年)研究了知识型员工聚集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知识型员工聚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阶段,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导致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某一空间地理区域或者某一行业区域所形成的聚集现象。知识型员工聚集会产生协同效应,也就是在空间和行业具有一定习惯性的知识型员工的聚集,在集群内部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超过各自独立效用的加总。知识溢出效应同知识溢出主体和知识溢出内容相关。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主体是知识型员工,集群内的每一位知识型员工都扮演着知识溢出主体和知识接受主体的“双重角色”。对于隐性知识而言,高科技中小企业
9、知识型具有员工集中、交流便捷、面晤随机及隐性知识隐秘等特点。因此,知识型员工聚集下的隐性知识溢出内容具有随时性、集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知识型员工聚集效应可以分为总体特征和具体特征。总体特征包括:知识型员工聚集的组织效应、环境效应和自身效应。具体特征包括: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创新效应、集体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区域效应、激励效应、时间效应。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能够保障隐性知识传播的真实性以及加快隐性知识的传播速度;可以缩短传播的距离,从而减少传播成本;也可减少传播环节,消减隐性知识在传播中的失真、遗失、扭曲等现象。 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南旭光(2009年)通过对硅谷计算机行业人才流动的研
10、究,建立了一个区域间人才流动的动态知识连接模型,认为区域创新水平与人员流动是正相关的。 (二)社会网络 集群的社会网络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理区域,另一方面是技术领域。同一地理区域内稳定、可靠、互惠社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交流,促进了知识的溢出和扩散。撒克尼尼对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地的实践研究表明,同一地理区域内企业之间稳定的社会网络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创新能力。吴寿仁等(2004年)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同一技术领域内更有利于非竞争企业聚集。但是,最佳聚集规模取决于竞争成本与规模的相关度,聚集的效果也与该技术领域中非竞争企业的比重相关。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企业之间的知识学习
11、与交流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企业只有聚集才能共享其非编码知识,产生知识溢出效应。相对于不同技术领域而言,同一技术领域中企业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更大。在同一技术领域内竞争企业占有共性技术的比重比非竞争企业大,企业聚集时知识溢出效应更大;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聚集成本的问题,由于企业间存在竞争,竞争成本会随着企业聚集的规模而增大,知识溢出的效率不一定更高;而且,还要考虑到知识构成和产出的特征。因此,在确定企业最佳聚集规模时,要综合考虑这几个相关因素。 (三)市场结构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的规模不大,知识溢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所处的产业往往是不成熟的新兴产业,研发人员、资金和能力
12、也相对有限,因此,更加需要知识共享,对知识溢出的需求比较强烈。 对于相对成熟产业中的大企业而言,情况恰恰相反,市场垄断有利于这些企业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研发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但是同时,垄断也妨碍了知识溢出,只有通过把外部知识内部化,才能够实现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 (四)空间距离 知识溢出是受一定空间范围限制的。显性知识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进行扩散,隐性知识则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扩散,因此,显性知识的传播成本与距离相关,隐性知识的传播成本是距离的衰减函数。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知识溢出效应与空间距离成反比。但事实上空间距离越小,信息便利性与交通便利性就越强,也会增强知
13、识溢出效应。因此实际上,空间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是大于反比关系的。地理的邻近性有利于相邻的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相互间的直接作用。直接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获得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而企业集群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空间聚集性,即存在于同一地理区域,空间距离都比较小,有利于知识溢出。 三、知识吸收阶段 知识吸收阶段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知识吸收企业本身的一些特质,包括:新知识敏感度、知识接受能力、研发活动、集群学习机制以及学习文化。 (一)新知识敏感度 知识接受主体对知识的敏感度直接决定了溢出知识的质量和流向,企业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与知识溢出效应成正相关关系。知识接受主体能否
14、意识到知识的领先性,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源汲取知识的战略意图影响了知识接受主体吸收知识的主动程度。一旦其觉察到外部的知识,并且认为其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其对于知识吸收的意识越强,知识溢出就越容易。 (二)知识接受能力 阿格拉沃认为知识溢出效应与知识溢出的接受主体认知、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等因素相关。首先,这种能力取决于接受主体已拥有的必要知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及应用能力与企业本身所拥有的知识禀赋和知识内涵密切相关,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原有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其次,知识溢出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溢出主体之间的技术相似性也具有相关性。杰夫定义了技术相融指数,认为在知识溢出
15、条件下,相邻企业技术距离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显著,应保持适度技术距离,因为技术距离过大将使知识吸收企业现有知识平台不具备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而技术距离不足又将使知识溢出没有足够的空间。 (三)研发活动 知识吸收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中心”型,即聚集在某一地区的公司都从事研发活动,同一公司既可能是知识溢出者,也可能是接受者,知识流动是双向的,例如硅谷;二是“技术源极”型,即技术知识的流动是单向的,从领导者向模仿者流动。显然,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企业更符合“研究中心”型的特征,能够有效提升知识吸收能力。这是因为:首先,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是知识型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总和,创新与研发活动
16、与人才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其次,创新和研发活动投入的多少将影响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动机,也影响知识溢出学习的数量与可获取度。最后,创新与研发活动将改善技术机会状况,更多的技术机会意味着能够获取更多的外部知识,这会增加企业吸收外部知识的机会,而更多地吸收外部知识的机会也会激发企业的创新与研发活动。因此,创新与研发活动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 (四)集群学习机制 一般而言,组织学习可以分为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所谓内部学习指的是组织内部的知识扩散与知识创新活动,而外部学习则指的是技术模仿、转移与引进。假如将集群视为一个组织,集群的知识吸收除了包括集群外部吸收新知识外,还包括新知识在
17、集群内部的扩散、利用与再创新,因此,组织学习是一种外部学习与内部学习的整合。集群内多进行技术交流、学术论坛等活动,创造机会进行知识流通与分享、推动企业合作研发的项目活动,有利于建立集群学习机制。 (五)学习文化 企业的学习文化决定了员工的学习意愿,具有良好学习文化的企业对知识具有较强沟通编码能力,即指知识源的表现技巧,如清晰的表达能力、准确描述自身想法的能力、易于被人理解的能力。沟通能力便于企业间的交互作用并使关系得到发展,能够捕捉到多种知识溢出的机会。良好的学习文化会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员工在进行知识溢出和知识共享的学习行为得到鼓励和肯定,也会起到一个正强化的作用,员工也更愿意进行个体知识溢
18、出,并努力提高知识溢出效应。 四、知识创新阶段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在知识创新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知识创新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和基础设施。 (一)知识创新的主体 集群内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来说,一方面,由于资源的限制,中小企业在知识创新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高科技行业要求的知识创新是比较前沿的创新,创新的难度比较大。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创新必须借助于科研院所,而根据已形成的高科技企业集群来看,集群周边都集中了多家科研院所,甚至有的集群从地理位置来看就是以科研院所为中心形成的。对于集群来说,重要的是产学研结合,将知识创新应用于产出。以集群内由于长期交易与交
19、流形成的信任文化为基础,集群内在业务上存在相近与互补的企业之间更容易合作,不同企业或者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组织能够以合作创新方式来捕捉某一市场机会。 (二)多元化社会资本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知识创新自身也具有高风险与高投入的特征,所以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知识向市场转化,实现其市场价值。集群企业间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关系网络有助于提高创新知识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效果。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此网络用以获得知识创新资源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资本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加速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与传播,提高企业知识
20、管理创新能力。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知识转化、知识组合创造以及知识应用和扩散的基本前提条件。社会资本可能是集群企业内社会资本,也可能是集群企业间社会资本。 (三)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为集群内的知识创新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知识创新过程中需要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共享,诸如知识创新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数据库等。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知识创新活动的所有知识和基础设施,由于集群内部成员业务上的关联与互补使得其在知识创新活动中通过经济互惠的方式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与基础设施。同时,拥有相应知识与设施的主体,如大学与科研院所等知识生产机构,也提高了其设施与知识的利用率,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共享、成本共担。 责任编辑:何雄伟-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