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856223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定位1.阅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2.分析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光合作用过程。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2整体性(1)形成(2)体现思考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抬高,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2例析(1)海洋与大气之间(2)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思考2下面两个例

2、子,分别能证明哪些圈层之间存在着能量的传输与交换:地面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海底熔岩的溢出加热海水。答案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岩石圈与水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2体现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2O2制造有机物质呼吸作用O2CO2消耗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思考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环过程?答案生物循环。探究点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

3、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2)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

4、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特征?答案(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表现为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体现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统一。(2)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体现出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思归纳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1)内涵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

5、壤等)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2)三个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即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探究点二四大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探究活动按照下面的要求及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先准备好水杯、清水、吸管,然后取一杯凉开

6、水,通过吸管对着水面吹气,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让吸管口刚好接近水面附近,用力吸气,仔细观察吸管附近的水位变化。材料二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1)据材料一总结与思考:若在海洋上,当气压升高时,海面会_,当气压降低时,海面会_;该实验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_(能量)的传输与交换;此外,二者之间还存在哪些能量交换?(2)结合材料一实验解释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的原因。(3)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图中有哪些地理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化的?答案(1)降低升高势能动能、热能等。(2)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海面上升。(3)生物、大气、土壤、水等。植物通过根

7、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等;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反思归纳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1)圈层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自然界其他形式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产生的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

8、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对点训练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12题。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 BC D答案1.C2.C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壤贫

9、瘠。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对点训练二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34题。3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 BC D4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 B C D答案3.D4.A解析气候变暖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所致。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而能量则是双向流动。综合提升5下图为“小尺度范

10、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的关系。(3)如果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动物:_;地下水:_;土壤:_。答案(1)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3)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肥力下降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是地形,是生物,是大气,是水文,是土壤。第(2)题,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3)题,处植被大量破坏会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涵养水

11、源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使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物种减少。教材P63问题白云,其水汽的最主要来源是大海,它存在于蓝天,随着饱含水汽的空气对流上升,云层增厚,形成降水,水降落到山地,滋润着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降落到地表的雨水通过江河或通过地下径流又汇入海洋。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教材P64P65活动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体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依下面思路解答此题。秘鲁地处东南信风带,受离岸风控制,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磷酸盐、硅酸盐等)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形成秘鲁渔场。2本题考查地

12、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大量向南入侵,导致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致使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饿死,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马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性。教材P68活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有

13、关。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生长起来,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基础过关读下图,完成12题。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Aabc BdefCace Dbdf2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正确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汉平原的

14、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答案1.B2.D解析此图反映了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和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读图可直接得出答案。第2题,土壤盐渍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汉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5、答案3.A4.D解析该图反映了由于地壳的上升,导致背风坡降水减少,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沙漠,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56题。5图中所代表的环节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增强、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6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5.B6.B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判断,土壤湿度增大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导致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

16、蒸腾作用加强,导致降水增加。第6题,图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78题。7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C海陆间循环 B海陆间循环B陆地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A BC D8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a四川盆地多夜雨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A BC D答案7.D8.B解析第7题,据图可判断: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

17、为沉积岩;因此沉积岩的形成与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中的地表径流有密切关系。第8题,若乙为水汽输送,则甲应为降水,丁为径流,丙为蒸发。东非高原因地势高而降水少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广布,裂隙发育多地下河。9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甲、乙两幅区域图。(1)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面框图中。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答案(1)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

18、;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解析第(1)题,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及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能够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如湖泊面积减小,部分湖泊变为陆地,气候的大陆性则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第(2)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能力提升下图为“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读图,回答1011题。1

19、0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Aab Bbc Ccd Dad11该图反映了()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关键d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ab Bbc Ccd Dbd答案10.C11.D解析第10题,表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题目中表述的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表示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第11题,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

20、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2009年和2014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13题。12近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13近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加A BC D答案12.C13.B解析第12题,与2009

21、年相比,该河流降雨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峰值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13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通过对我国的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强,在第一类厄尔尼诺事件年,高温少雨,出山径流量偏少;在第二类厄尔尼诺事件年,该地区低温多雨,出山径流量较丰富。材料二厄尔尼诺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

22、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海温示意图”。(1)下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请选择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a西b东c海平面上升d海平面下降e升高f降低g干旱少雨h湿润多雨(2)结合上图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及其结果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具有_特点。 (3)材料一显示的我国的河西走廊在第一类厄尔尼诺事件年中,发生的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夏季均温_,降水_,此时段内,河西走廊的_短缺现象会更明显。(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对秘鲁沿岸及附近海域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什么?答案(1)自左而右、自上而下bdcfegh(2)整体性(3)升高减少水资

23、源(4)沿岸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或诱发滑坡、泥石流;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二分析,厄尔尼诺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原因在于赤道东南信风减弱,南美洲西海岸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必然打破原有的大气环流状况,结合所给的选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填写。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第(3)题,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出在第一类厄尔尼诺事件年中,河西走廊的降水减少,夏季高温,干旱加剧。第(4)题,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秘鲁沿岸及附近海域上升气流加强,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洪涝灾害或诱发滑坡、泥石流,但是增加了湿度,有利于植物生长;结合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可知秘鲁附近沿海上升流减弱,从深海带来的营养盐减少,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鱼类饵料减少,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