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长春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积累忐忑、繁衍、怒不可遏等词语。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本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阐释道理,对学生
2、有吸引力,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教学重点】1、学生对真正爱情的理解及纠正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糊涂观念。2、引导学生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
3、学习为主,通过讨论、研讨、搜集资料和相关的阅读促进理解与体悟。【教具】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大人既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j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隋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同时也是写给所有少男少女的信。2. 介绍作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
4、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
5、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3.知识积累(1).生字刹那ch麦穗su一抔pu衰败shui萌发mng宿愿s繁衍yn伫立zh(2).雅词跨越:跨过地区和时期的界限。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忐忑:心神不定。萌发:种子和孢子发芽。传授:把学问、技艺传给别人。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惊慌不已:害怕慌张。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勃然大怒: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惩罚:严厉地处罚。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化为乌有
6、:指希望、愿望落空。闻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形容传说的事物或消息新鲜、奇特。嬉戏:游戏,玩耍。无以伦比: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伫立:长时间的站着。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之后,认真地就此问题写给女儿的信,信中,作者给女儿讲了一个动人而又诗意的故事,借故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个一语难尽的复杂命题。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到“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
7、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写信目的。第二部分:(从“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借祖母玛丽娅之口,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1层:(“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详细叙述我问祖母“什么是爱情”的经过。第2层:(从“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祖母玛丽娅讲故事。第3层:(从“这就是爱情”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祖母玛丽娅在故事的基础上对“爱情”进行的引申与阐释。第三部分:(从“这就是爱情”到完)作者在祖母玛丽娅的基
8、础上进一步生发,更深刻地阐释了“爱情”的丰富内涵。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请同学复述童话。(学生复述,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评,注意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眼神“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人类的爱情。青年时代:爱情使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老年时代:孤独的男人坐在山坡上,心中思念亡妻,爱情天长地久,生前死后,永远不变。)3、从祖母讲的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有哪些特点?(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适当引导。)(学生汇总研讨结果:爱情是最美好、最圣洁的一种感情;人类纯真的爱情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
9、力量;爱情使人忠贞不渝;爱情使人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具体描述中概括归纳,要注意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4、作者对女儿提出爱情这个问题有些什么看法呢?(1)忐忑不安理解。(2)内心的愿望:告诉女儿要学会明智的生活。 5、引导学生谈自己读这封信的感受。(对爱情的认识;运用童话的作用。)三、具体感知1、如何理解“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就会不幸和与痛苦。)2、细读课
10、文最后一段,请学生谈谈对作者所说的“成为真正的人”的理解。(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导其用简单语句概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3、作者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与女儿交流爱情这个话题的?(高屋建瓴而又平等谦和,童话)四、小结课文爱情是一个恒久的哲理,而爱情本身是最深奥、最抽象、最复杂的,如何把这样一个问题向只有14岁的女儿解释清楚,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信中并没有正面回答女儿,而是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讲述的童话,用童话来阐明道理,引导女儿自己去思考。通过学习本文
11、,也让我们每位同学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怎样正确地去对待爱情。五、布置作业1、字词积累。2、熟读写爱情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用童话阐明什么叫爱情,文中阐述爱情的句子精彩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请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如:“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_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文章有如下鲜明的特点:角度巧妙。“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不正面回答,
12、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不长篇宏论,让简单的故事回答。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高深的理论,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构思精彩。一、开头暗示,结尾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
13、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同中有变,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的视察的描写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望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
14、对人性力量的认可与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寓意深刻。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
15、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描写细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三次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有个性化的语言:“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视”。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着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
16、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不管是语言、神态还是景物描写,每一次都精细刻画,给故事增添了感染力。二、拓展延伸1、本文之所以能将对爱情的理解阐述得如此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和本文书信体的形式不无关系。文章既向女儿传递了什么是爱情,又讲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语言流畅,文章娓娓道来,见字如面。2、阅读马克思致燕妮一文,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强烈感情。(1)请学生阅读后讨论,马克思是怎样表述自己对妻子的爱的。(直抒胸臆,发自肺腑,感情强烈,细腻地表达了
17、对妻子的深切的思念)(2)爱情又给马克思怎样的感悟?(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3、名人们看待爱情冷静、全面,充满了睿智,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我们能从中读到他们对爱情的态度,那么,身处花季的我们又如何正确对待爱情呢?(各抒己见。学生在爱情问题上可能存在错误认识、糊涂观念,教师应予以正确引导,肯定、赞扬积极健康的观点。)三、总结课文给女儿的信一文以书信形式巧妙回答了14岁的女儿提出的爱情是什么的问题,用童话作答,亲切地引导女儿思
18、考爱情的真谛。文章语言精辟,发人深思。四、积累,再次让学生体味课文深意,希望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能指导他们的行动。(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课文深意。(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老师也要有所准备,展示如下:真正的爱,应该是爱叶之绿,而不是仅仅爱花之红;因为“红”随花的飘零迅速逝去而“绿”却与生命同在。 中国民间名言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
19、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我们通过学习与讨论知道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富有责任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耕耘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太多的意外与责任。五、布置作业尝试写一封信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要求阐述对一件事的看法,感情真挚。